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861013)

作品数:24 被引量:161H指数:8
相关作者:陈智孙悦超赵永来麻硕士冬梅更多>>
相关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学研究院锡林郭勒职业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2篇农业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机械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17篇风蚀
  • 12篇土壤
  • 10篇农田
  • 9篇保护性耕作
  • 8篇风洞
  • 6篇土壤风蚀
  • 5篇地表
  • 5篇耕作
  • 4篇廓线
  • 4篇风速
  • 4篇风速廓线
  • 4篇残茬
  • 3篇植被
  • 3篇农田土壤
  • 3篇作物残茬
  • 3篇耕作农田
  • 3篇残茬覆盖
  • 3篇草原
  • 2篇阴山北麓
  • 2篇原位测试

机构

  • 24篇内蒙古农业大...
  • 5篇学研究院
  • 2篇锡林郭勒职业...
  • 1篇内蒙古化工职...

作者

  • 20篇陈智
  • 13篇孙悦超
  • 11篇赵永来
  • 7篇麻硕士
  • 5篇冬梅
  • 5篇赵满全
  • 4篇侯占峰
  • 4篇赵士杰
  • 3篇陈建强
  • 3篇苏洁
  • 2篇王金莲
  • 2篇曹洁
  • 2篇崔红梅
  • 2篇武佩
  • 1篇付丽宏
  • 1篇闫建国
  • 1篇刘海洋
  • 1篇包洪涛
  • 1篇李林
  • 1篇宣传忠

传媒

  • 7篇农机化研究
  • 6篇农业工程学报
  • 5篇农业机械学报
  • 2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西北农林科技...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 1篇Resear...

年份

  • 1篇2016
  • 2篇2013
  • 3篇2012
  • 7篇2011
  • 10篇2010
  • 2篇2009
2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平原干草原天然草场恢复生产力研究
2013年
内蒙古正镶白旗草场类型复杂,沙化退化严重,亟待恢复草原生态,选择该地具有代表性的高平原干草原草场,通过建立试验对比田,探讨和研究应用保护性耕作技术恢复天然草原生产力。通过对传统耕作种植牧草与保护性耕作补播牧草的效益分析表明,1hm2干草产量可增加21%,植被覆盖率增加20%~30%。保护性耕作技术可减少地表雨水径流和蒸发,增加土壤雨水渗透,增强牧草的抗旱性,提高了干旱地区牧业生产能力,为该地可持续发展以及恢复生态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曹洁赵士杰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牧草补播
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农田土壤的风蚀特性试验研究被引量:1
2010年
试验利用内蒙古农业大学自行研制的移动式风蚀风洞对阴山北麓的武川县保护性耕作农田地表进行了土壤风蚀测试,按照小麦和莜麦收获后的留茬高度和地表植被覆盖度的不同搭配方式,在不同风速下测量了风速变换规律、土壤风蚀率等参数;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保护性耕作农田地表的抗风蚀性能力比普通农田提高最高可达47.2%。该项研究为当地农田土壤风蚀防治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了参考数据。
陈建强赵满全陈智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风洞试验
草原灌木带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为了定量研究灌木带修复退化草原的机理,采用集沙仪和风速廓线仪野外采集了不同高度灌木带及退化草原的风蚀物及风速廓线,利用最小二乘法对风速廓线数据进行计算得到了相应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结果表明:灌木带对草地的防护机理在于提升了地表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降低了近地表的风速,从而导致灌木带相对退化草原的抗风蚀能力增强,大量风蚀物集中在近地表30 cm范围内;距灌木带的距离越远,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呈现下降趋势;同时对不同高度灌木带的研究发现,0.3 m、0.7 m和1.5 m高的灌木带分别在距背风面3 m、5 m和6 m处的空气动力学粗糙度与退化草原的值趋于一致,此距离为该灌木带的有效防风蚀范围,空气动力学粗糙度及有效防护范围均随灌木高度的增加而增大。
薛晶侯占峰刘海洋闫建国陈智
关键词:退化草原风速廓线空气动力学粗糙度
保护性耕作农田抗风蚀效应多因素回归分析被引量:17
2010年
为定量评价风洞中心风速、留茬高度、植被盖度及交互作用对保护性耕作农田风蚀的影响,按均匀试验设计方案,采用野外风洞原位测试方法,完成了保护性耕作农田抗风蚀效应多因素试验。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LSR)理论,建立了保护性耕作农田土壤风蚀模型。分析表明:各因素对输沙率作用的主次顺序依次为:中心风速、植被盖度、留茬高度;对截留率作用的主次顺序依次为:留茬高度、植被盖度、中心风速;各因素对输沙率、截留率交互作用规律相同,由主到次为:留茬高度×植被盖度、中心风速×植被盖度、中心风速×留茬高度。结果证明,保护性耕作农田的抗风蚀机理,不仅受单因素的影响,还与中心风速、留茬高度、植被盖度间的交互作用关系密切。
孙悦超麻硕士陈智赵永来苏洁
关键词:原位测试保护性耕作偏最小二乘法
集沙仪结构参数对集沙效率的影响被引量:8
2010年
通过分析近年来国内外集沙仪的研究成果,确定了影响集沙仪集沙效率的主要结构参数:集沙仪进沙口的高宽比、进沙通道长度、布袋材质等。根据集沙仪性能试验要求,对不同结构参数的集沙仪进行了风洞性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6、9、12、15、18m/s5个风速下,集沙仪对0.15~0.60mm粒径土样的平均集沙效率高于混合土样和0.15mm以下粒径土样的平均集沙效率,说明集沙仪更适合采集以跃移形式运动的土壤颗粒。结构因素对集沙效率影响的主次顺序为进沙口高宽比、进沙通道长度、布袋材质。进沙口高宽比是对集沙效率影响显著的结构因素。通过对试验结果的极差和方差分析,得出集沙仪最优组合的结构参数是高宽比为0.5、进沙通道长度为20cm、白丝布,此时集沙仪的平均集沙效率为80.91%。
赵满全王金莲刘汉涛陈智
关键词:采样集沙仪结构参数风蚀风洞
保护性耕作农田地表风沙流特性被引量:45
2010年
土壤风蚀是中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农田土地退化的重要原因。该文利用移动式风蚀风洞对保护性耕作农田和传统翻耕农田进行原位测试,对比分析保护性耕作农田地表风沙流特性,探讨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风蚀的影响机理,为防治农田土壤风蚀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与对照秋翻地相比,由于直立残茬的作用,保护性耕作农田能迅速降低近地表风速,特别是在残茬高度内改变了风速随高度变化的对数规律,风速随高度的降低而急剧减小。其风沙流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异,风沙活动层主要集中在180~400mm高度范围内,占总输沙量的67.94%~69.28%,最大输沙率出现在距地表240mm高度上,风沙流结构呈现出类似象鼻形状的"象鼻效应"。风沙流总输沙率也明显小于对照秋翻地,保护性耕作是一种防治农田风蚀沙化的有效耕作措施。
陈智麻硕士赵永来孙悦超崔红梅
关键词:耕作土壤风蚀保护性耕作风速廓线
保护性耕作农田对近地表风速阻挡效果分析被引量:8
2011年
为了评价保护性耕作农田对近地表风速的阻挡效果,利用移动式风蚀风洞对保护性耕作农田相对于传统耕作农田的近地表风速阻挡效果进行了测试,对比分析了残茬覆盖对近地表的风速廓线挡风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残茬覆盖的保护性耕作农田近地表风速廓线明显区别于传统耕作农田,在距地表高度50cm以下时,保护性耕作农田的风速低于传统耕作农田地表2.5~10倍;茬高30cm的保护性耕作农田地表挡风效果的最好高度为距地表0.1m,植被盖度90%时风速相对减小率可达76.32%;随着风洞中心风速的增大挡风效果逐渐增强,在12m/s时达到最佳。
赵永来麻硕士陈智孙悦超王荣莲
关键词:风蚀风洞耕作残茬覆盖
土壤表面分形表征效果对比被引量:7
2011年
分形是研究土壤表面不平度的有效方法,选择合适的分形维数计算方法是准确表征表面轮廓的关键。利用W-M理论分形曲线对常用于计算表面轮廓分形维数的4种方法进行评价,结果显示均方根法在表征分形维数介于1.2-1.6的表面轮廓时精度最高;均方根法在表征实测土壤表面时的适应性强,无标度区间宽。根据表面轮廓的均方差与区间尺度呈比例的性质改进了均方根法,理论轮廓曲线的计算结果显示其精度明显提高,为准确描述土壤表面的复杂特性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
侯占峰李林陈智武佩韩进玉
关键词:土壤不平度分形维数
正镶白旗风沙土农田实施保护性耕作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传统的耕作制度使地表裸露、土层疏松、蒸发强烈,是引起风蚀和水蚀的重要原因。在探索改变耕作技术以控制水土侵蚀的实践中,以免耕少耕为主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成为重要的技术措施。通过在内蒙古正镶白旗风沙土农田建立试验对比田,探讨和研究保护性耕作对作物生长、产量及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选择合适的配套作业机具,采取秋冬农闲期留高茬覆盖方式、免耕少耕播种技术、化学和人工除草相结合、深松技术等对小麦实行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相比,可节本增效273.6~296.1元/hm2。保护性耕作技术减少地表雨水径流和蒸发,增加土壤雨水渗透,增强了农作物的抗旱性,提高了干旱地区农牧业生产能力,为正镶白旗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及恢复生态开辟了一条新的途径。
曹洁赵士杰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免耕少耕
Experimental study on the sampling efficiency of the whirl type separation sand sampler in a wind tunnel
2010年
A performance test was conducted in a wind tunnel by changing the principal configuration parameters of a sampler such as the diameter of the container, inlet width and cone heigh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verage sand collection rate is from 80% to 90% when any one of the configuration parameter levels is changed. However, the variation of a parameter level results in different ef-fects on the sand collection rate for each soil sample within a certain size range of sand grains. The results show that for various sand grain sized soil sample at each wind speed, the sand collection rate decreases when the diameter of the container changes from 50 mm to 40 mm, the sand collection rate increases by about 2%-3% when the inlet width changes from 10 mm to 8 mm, and the sand collection rate increases by about 3%-4% when cone height is altered from 100 mm to 125 mm. The average sand collection rate is enhanced by 2%-4% for the soil sample of different sized sand grains when the diameter of the container is 50 mm, the inlet width is 8 mm, and cone height is 125 mm.
ManQuan ZhaoLiHong FuWenMing WangZhi ChenJinLian WangMei Dong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