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SW-339)

作品数:45 被引量:1,183H指数:22
相关作者:姚檀栋田立德余武生朱立平张镱锂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兰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0篇天文地球
  • 6篇生物学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农业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水利工程
  • 1篇核科学技术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2篇青藏
  • 11篇青藏高原
  • 6篇冰芯
  • 5篇地表
  • 5篇水汽
  • 5篇气候
  • 5篇湖泊沉积
  • 5篇降水
  • 4篇水汽输送
  • 4篇环境变化
  • 4篇Δ^18O
  • 3篇同位素
  • 3篇土壤
  • 3篇流域
  • 3篇慕士塔格
  • 3篇湖泊
  • 3篇Δ18O
  • 3篇冰川
  • 3篇冰芯记录
  • 3篇藏南

机构

  • 38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兰州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成...
  • 2篇甘肃农业大学
  • 2篇四川大学
  • 2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河北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滨州学院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名古屋大学
  • 1篇日本京都大学
  • 1篇西南大学
  • 1篇西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气象局兰...
  • 1篇陕西省气象局
  • 1篇中国气象科学...

作者

  • 13篇姚檀栋
  • 10篇田立德
  • 8篇余武生
  • 7篇张镱锂
  • 7篇朱立平
  • 6篇王君波
  • 4篇尹常亮
  • 4篇马耀明
  • 4篇摆万奇
  • 4篇鞠建廷
  • 3篇吴艳红
  • 3篇徐柏青
  • 3篇阎建忠
  • 3篇马伟强
  • 3篇谢曼平
  • 3篇包维楷
  • 2篇孙辉
  • 2篇林晓
  • 2篇唐学芳
  • 2篇张海峰

传媒

  • 6篇冰川冻土
  • 6篇第四纪研究
  • 5篇地理学报
  • 3篇科学通报
  • 3篇湖泊科学
  • 2篇生态学报
  • 2篇土壤通报
  • 2篇生态环境
  • 1篇植物学通报
  • 1篇资源科学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 1篇水文地质工程...
  • 1篇土壤学报
  • 1篇环境科学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高原气象
  • 1篇沉积学报
  • 1篇青海师范大学...
  • 1篇干旱区研究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5篇2008
  • 10篇2007
  • 18篇2006
  • 8篇2005
  • 2篇2004
4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青藏公路与铁路沿途1981年~2001年植被覆盖变化被引量:34
2005年
在青藏公路与铁路沿途区域,利用1981年至2001年的8km分辨率PathfinderNOAA/NDVI数据,基于每个象元变化的年植被峰值计算进行了像元水平的线性趋势分析,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研究了区域植被覆盖的空间分布和动态变化特征。主要结论:①在研究区内,反映植被覆盖的NDVI值在空间上呈现出两端高中间低的态势,依次是农作区和森林区>高寒草甸>高寒草原>荒漠草原;②20年间,研究区植被覆盖程度变化总体趋于稳定,覆盖程度呈减少趋势的区域明显高于增加的区域,植被覆盖程度增减因区域而异;植被覆盖程度增加和显著减少地区主要分布在农作区和高寒草甸区,轻微减少地区主要分布在高寒草原和荒漠草原区;③植被覆盖变化程度在拉萨河谷地、湟水谷地和黄河流域等人类活动比较频繁的区域增减趋势比较明显;而在可可西里地区等人类活动比较少的区域变化轻微。
丁明军沈振西张镱锂刘林山张玮王兆锋摆万奇
关键词:青藏公路植被覆盖变化植被覆盖变化青藏公路地理信息系统(GIS)PATHFINDER荒漠草原区
国内外土壤质地自动分类程序介绍被引量:13
2007年
土壤质地是反映土壤物理特性的一个综合指标,土壤质地命名的自动化将有效提高土壤质地分类工作的效率。本文结合土壤质地自动分类程序研究的现状与特点,着重阐述并讨论了目前较为成熟的TAL、TRANGLE和STAC自动分类计算机程序的设计、功能、使用和实例及其异同与优缺点。土壤质地命名的应用试验表明:TAL和TRANGLE程序在批处理数据量、分类制、图形显示、统计功能等方面存在局限,STAC程序则相对较为完善、方便、实用。
张丽萍张镱锂王英安
关键词:土壤质地计算机程序
藏南沉错湖泊沉积多指标揭示的2万年以来环境变化被引量:44
2004年
通过对藏南沉错湖芯TC1孔的研究,分析了TC1孔的粒度、TOC、TN、C/N、Fe/Mn、Sr/Ba以及环境磁学参数等环境代用指标,基本上获得了这一地区2万年以来的环境变化记录.结果显示约19800~18000 Cal aBP的温度下降在各指标中具有明显的反映;约16000Cal aBP左右,温度在一次跃动上升之后,随即出现急剧下降;约15200~12000 Cal aBP,是降温之后的缓慢回升过程;约12000~9500Cal aBP,各种指标均显示湖区环境处于不适宜阶段,特别是11600~10400 Cal aBP,湖区环境显著恶化.进入全新世后,湖区环境经历了3次明显的暖期(约9 500~7600 Cal aBP、约6800~5800Cal aBP、约4800~3800 Cal aBP)和2次冷期(约7600~6800 Cal aBP、约5 800~4800 Cal aBP),呈现出暖干/冷湿的交替规律,具有南亚季风(西南季风)区气候变化的特征.沉错湖区2万年来的气候环境变化序列中的某些特征时段与格陵兰冰芯记录和青藏高原其他记录相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反映了湖区及藏南地区的气候环境演变特征具有全球性特征.
朱立平王君波陈玲杨京蓉李炳元朱照宇Hiroyki KitagawaGran Possnert
关键词:湖泊沉积环境演变青藏高原
黄河源区冻土特征及退化趋势被引量:79
2010年
黄河源区位于青藏高原多年冻土区东北部边缘地带,是季节冻土、岛状多年冻土和在大片连续多年冻土并存地带.多年冻土层在垂向分布上有衔接状和不衔接状两大类.不衔接状又可分为浅埋藏(<8m)、深埋藏(>8m)和双层多年冻土等形式.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源区气温以0.02℃.a-1增温率持续上升,人类经济活动日益增强,导致冻土呈区域性退化.多年冻土下界普遍升高50~80m,最大季节冻深平均减少了0.12m,浅层地下水温度上升0.5~0.7℃.冻土退化总体趋势是由大片状分布逐渐变为岛状、斑状分布,多年冻土层变薄,冻土面积缩小,融区范围扩大.部分多年冻土岛完全消失变为季节冻土.
金会军王绍令吕兰芝何瑞霞常晓丽罗栋梁
关键词:黄河源区冻土分布
两种激光粒度仪测量湖泊沉积物粒度结果的对比被引量:22
2007年
湖泊沉积物粒度参数是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变研究中常用的环境指标,近年来激光粒度仪的发展和广泛使用更是促进了粒度指标的应用并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精度和效率.然而不同的激光粒度仪对于同一样品的测量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本文利用两种常见的激光粒度仪测量了西藏纳木错的两支岩芯,并对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从仪器的重现性来看,Mastersizer2000型激光粒度仪要优于LS13320型激光粒度仪,而LS13320型激光粒度仪在对含量较少的细颗粒和粗颗粒的检测效果上优于Mastersizer2000型激光粒度仪;两种仪器得到的粒度参数d(0.1)和d(0.5)无论在变化趋势还是绝对数值上都较为相似,而d(0.9)的差异则较大.对比研究结果为利用湖泊沉积物粒度参数提取古环境信息研究提供了基础依据.
王君波鞠建廷朱立平
关键词:湖泊沉积物粒度参数激光粒度仪
青藏高原东部原始林下地表主要苔藓斑块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4
2005年
引入并应用斑块概念对大渡河上游藓类-冷杉原始林下地表1 hm2面积的锦丝藓、大羽藓、赤茎藓、塔藓、锦丝-赤茎藓等五种地表苔藓斑块结构特征作了调查分析,并同时测定了斑块相关环境因子(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基质湿度、光照强度、乔木盖度、灌木盖度、草本盖度及生物量、凋落物盖度)。对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发现,不同斑块类型在生物量、个体密度、层片厚度和物种丰富度上都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所调查环境因素各个方面在五种斑块之间都表现出较强的差异性,且各类斑块的结构特征与环境因子间分别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影响斑块结构特征的最主要因素是藓丛表面空气温度,空气湿度、光照强度和草本层盖度、灌木层的盖度等也对斑块特征产生重要影响,而草本层生物量、凋落物盖度及乔木层盖度仅对个别斑块的结构特征产生影响,基质湿度并未对斑块特征产生显著影响,可能是因为不同藓类生长基质不同所致。
刘俊华包维楷李芳兰
关键词:青藏高原苔藓斑块环境因子
大渡河上游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驱动力分析被引量:77
2004年
本文以1967年、1987年、2000年三期遥感资料和1∶25万数字高程模型(DEM)及多种历史文献资料为基础,分析了大渡河上游地区18665km2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与驱动力。结果显示:1967~2000年,研究地区以林地为主导的覆被格局转变为以草地为主。其中,有林地面积的大幅度减少发挥着关键作用。33年间,有林地面积减少了319774hm2,所占比例从30.92%下降为13.78%。通过对景观格局变化特征的分析,尤其是有林地斑块在破碎化过程中规则性的增强,同时结合历史资料分析,论证了政策因素在该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文中应用Logistic逐步回归方法,通过空间分析,在15个生物物理和社会经济因素中筛选出对不同地类具有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并确定了它们之间的定量关系和影响大小。
摆万奇阎建忠张镱锂
关键词:驱动力
冰雪反照率研究进展被引量:49
2006年
冰雪反照率在地气能量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其大小取决于两个方面,即冰雪面的反射属性以及大气或天空的状况.因此,影响冰雪反照率的因素除其自身的物理属性如积雪粒径、密度、含水量、杂质和污化程度等外,云对冰雪反照率也产生影响,从而使冰雪的反照率呈现出日变化、季节变化和空间变化规律.最后,评述了利用数值模式及卫星遥感反演方法对冰雪反照率的相关研究进展.
蒋熹
关键词:冰雪反照率日变化能量平衡遥感反演
慕士塔格海拔7010m冰芯中记录到的切尔诺贝利核泄漏事件被引量:6
2006年
慕士塔格7000m海拔处钻取的一根长度为41.6m长的冰芯中的总β活化度随深度变化不仅记录到了1963年热核试验所产生的放射性参考层,而且更清楚地显示了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灾难所产生的放射性峰值.这标志着这一核灾难事件清楚地保存在中国西部帕米尔高原高海拔冰芯记录中,而且可以作为附近高海拔地区冰芯定年中另一个重要的放射性参考层.
田立德姚檀栋邬光剑李真徐柏青李月芳
青藏高原水汽输送与冰芯中稳定同位素记录被引量:38
2006年
降水中稳定同位素作为水中的组成成分,与水汽来源的变化存在直接的关系。根据在青藏高原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的研究,青藏高原南北降水中1δ8O和过量氘(d)都存在着显著的空间变化,这种空间变化与西南季风夏季向北推进的位置有关。在时间变化上,青藏高原不同地区降水中1δ8O和d的季节变化特征也与水汽来源的季节变化有关,而且这种季节变化主要受控于西南季风水汽与西风带输送水汽之间的相互作用,在中国最北端的阿尔泰山区还受到极地气团的影响。由于不同的大气环流造成的水汽来源的差异,青藏高原冰芯中稳定同位素变化也存在空间差异。北部地区冰芯中稳定同位素的年际变化与当地气象站记录显示良好的对应关系,而南部冰芯中稳定同位素的变化与当地气象站降水量在年际变化上显示反相关关系。
田立德姚檀栋余武生章新平蒲健辰
关键词:青藏高原稳定同位素水汽输送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