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371123)

作品数:28 被引量:85H指数:6
相关作者:韩培德何燕李娟李玉平张彩丽更多>>
相关机构:太原理工大学太原钢铁集团有限公司教育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金属学及工艺冶金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2篇金属学及工艺
  • 12篇理学
  • 7篇冶金工程
  • 7篇一般工业技术
  • 6篇化学工程
  • 1篇生物学
  • 1篇机械工程

主题

  • 8篇不锈
  • 8篇不锈钢
  • 6篇时效
  • 6篇双相
  • 6篇双相不锈钢
  • 6篇析出相
  • 5篇第一性原理
  • 5篇时效处理
  • 4篇耐蚀
  • 4篇耐蚀性
  • 4篇分子
  • 4篇分子筛
  • 3篇电沉积
  • 3篇时效时间
  • 3篇HZSM-5
  • 2篇第一性原理计...
  • 2篇第一性原理研...
  • 2篇电子特性
  • 2篇酸洗
  • 2篇热轧

机构

  • 26篇太原理工大学
  • 4篇教育部
  • 4篇太原钢铁集团...
  • 3篇中国石油大学...
  • 3篇中国科学院山...
  • 1篇长江师范学院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力...

作者

  • 17篇韩培德
  • 6篇何燕
  • 5篇李娟
  • 5篇李玉平
  • 5篇张彩丽
  • 5篇孙祺
  • 4篇李晓峰
  • 4篇王剑
  • 4篇许航
  • 4篇张翊
  • 3篇秦丽雁
  • 3篇董楠
  • 3篇赵亮富
  • 3篇张瑞珍
  • 3篇窦涛
  • 3篇温少波
  • 3篇黄慧
  • 3篇赵欣
  • 3篇王志翔
  • 2篇邢普

传媒

  • 5篇腐蚀科学与防...
  • 3篇天然气化工—...
  • 3篇Journa...
  • 2篇稀有金属材料...
  • 2篇热加工工艺
  • 2篇石油学报(石...
  • 2篇Chines...
  • 1篇高等学校化学...
  • 1篇太原理工大学...
  • 1篇金属热处理
  • 1篇无机材料学报
  • 1篇稀有金属与硬...
  • 1篇中国腐蚀与防...
  • 1篇China ...
  • 1篇真空科学与技...
  • 1篇应用物理
  • 1篇第十四届中国...

年份

  • 2篇2020
  • 4篇2019
  • 3篇2018
  • 6篇2017
  • 10篇2016
  • 5篇2015
  • 3篇2014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掺杂原子对α-Cr<sub>2</sub>O<sub>3</sub>结构稳定性和电子特性的第一性原理研究被引量:1
2016年
本文采用第一性原理研究了掺杂原子对α-Cr2O3结构稳定性和电子特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Fe、Mo、Nb、Ni、Mn、Al、Si掺杂于α-Cr2O3复合体系的结合能均为负值,这些元素构成的α-Cr2O3复合氧化物均具有稳定的结构,尤其Nb的作用最为明显。吉布斯自由能来看,掺杂原子后α-Cr2O3复合体系结构稳定性在200~1000 K温度范围内,随着温度的升高结构稳定性逐步增强,尤以Ni和Si最为明显。由布居数和态密度分析了复合体系α-Cr1.5M0.5O3的电化学活性,计算结果来看Mo和Al能使α-Cr2O3构成的复合氧化物的带隙宽度稍微增加,而Si和Mn则使α-Cr2O3的带隙宽度变窄,即Mo和Al能提高α-Cr1.5Mo0.5O3和α-Cr1.5Mo0.5O3复合氧化物的电子化学稳定性。
庄晟逸张竹霞黄慧黄慧王剑
关键词:三氧化二铬密度泛函理论结合能电子特性
杂质H,O,S,P,N对金属Ni塑形形变机制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英文)被引量:1
2018年
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H、O、P、S和N杂质以间隙式固溶于Ni(111)后对其变形能力的影响。发现:S、P在晶粒内部不稳定,不易存在于Ni(111)的间隙位置,而易向界面和表面扩散,H、O和N可在晶内分布,且N在Ni晶内分布的倾向性较大。对于Ni(111)<112>滑移系,P使得Ni层错能增大,而H、N、O、S降低了Ni的层错能,即H、N、O、S固溶于Ni使其沿(111)<112>滑移更为容易。总体来看,当外部环境介质H、N、O侵入到Ni基体时,由于使得体系的层错能降低,除产生的氧化、腐蚀等作用外,还使得该区域抵抗变形的能力下降,增大了蠕变变形的可能性。
李春霞党随虎王丽萍张彩丽韩培德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层错能
中温时效处理对SAF2304双相不锈钢耐蚀性的影响被引量:7
2020年
采用金相显微镜(OM)、动电位极化曲线和电化学阻抗谱对不同温度(600~800℃)时效处理2 h和不同时间(0.25~5 h)700℃时效处理SAF2304双相不锈钢的显微组织和耐蚀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050℃固溶1 h试样,经600,650,700,750和800℃时效处理2 h后,随着温度的升高,试样中析出相先增加。700℃试样中铁素体α相和奥氏体γ相相界处析出相最多,对应的耐蚀能力最差,表明700℃是SAF2304析出相析出敏感温度,之后温度继续升高至800℃,析出相明显减少,耐蚀性能增强。700℃时效处理0.25,0.5,1,2,3,4和5 h的试样,随着时效时间的增加析出相越来越多,钝化膜越来越不均匀不致密,耐蚀性能越来越差。
武栋才韩培德
关键词:析出相时效处理耐蚀性
氨基磺酸中肉桂醛缩甲胺席夫碱的缓蚀行为研究被引量:7
2018年
合成了缓蚀剂肉桂醛缩甲胺席夫碱,并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对其进行定性检测。采用失重法、动电位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EIS)和扫描电镜(SEM)研究了该席夫碱在5%(质量分数)氨基磺酸介质中对Q235钢的缓蚀行为。结果表明,肉桂醛缩甲胺席夫碱在70℃下具有很好的缓蚀效果,是一种混合型缓蚀剂,在Q235钢表面的吸附符合Langmuir等温式,主要为化学吸附。
曾永昌付朝阳
关键词:席夫碱Q235钢氨基磺酸
退火对电沉积纳米晶镍在不同腐蚀液中耐蚀性影响的研究被引量:3
2016年
采用直流电沉积法制备纳米晶Ni镀层,通过电化学法研究了不同热处理温度下电沉积纳米晶镍的耐蚀性。结果表明:电沉积纳米晶镍在200℃以下退火,晶粒尺寸变化不明显,300℃退火后,晶粒显著增大,但尺寸仍为纳米级;电沉积纳米晶镍经过200和300℃的退火处理,有利于改善抗高浓度NaOH和NaCl腐蚀液腐蚀的能力;纳米晶镍在NaOH和NaCl腐蚀液中的耐蚀性能不同,Cl^-对纳米晶镍的腐蚀性远高于OH^-腐蚀。
李娟张彩丽刘颖董楠何燕许航韩培德
关键词:纳米晶镍热处理温度耐蚀性
时效温度对节镍双相不锈钢S32101晶间腐蚀行为影响的研究被引量:9
2016年
采用金相显微镜(OM)、显微硬度仪、电化学动电位再活化法(EPR)和电化学阻抗谱(EIS)对不同温度时效态S32101节镍双相不锈钢的显微组织、显微硬度和耐蚀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时效温度从300℃升高,显微硬度增加,钝化膜致密性和耐蚀性下降;700℃时,相界处出现明显析出相,为碳氮化物和二次奥氏体组成的混合相,显微硬度达最大,钝化膜致密性和耐蚀性最差,几乎整个铁素体相被腐蚀,腐蚀机理是铁素体相的选择性溶解;继续升高到900℃,析出相减少,硬度下降,钝化膜致密性变好,耐蚀性提高。
何燕张彩丽王剑李娟许航秦丽雁韩培德
关键词:晶间腐蚀析出相
层片状结构超细晶镍的腐蚀行为
2016年
通过动电位极化试验、电化学阻抗试验研究了等通道角挤压制备得到的层片状结构超细晶Ni在3.5%NaCl溶液中的耐腐蚀性,并与退火态粗晶Ni的耐蚀性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相较于粗晶Ni而言,层片状结构超细晶Ni具有更高的腐蚀电位、更低的腐蚀电流、更稳定的表面钝化膜以及更大的容抗弧直径。
张传鑫李娟韩培德武晓雷
关键词:耐腐蚀性NACL溶液
时效处理对不同轧制态2205双相不锈钢耐蚀性的影响
2205双相不锈钢在一定温度下时效处理会产生析出相,冷轧变形处理会影响析出相析出,进而影响其耐蚀性能。文本研究了热轧与冷轧2205双相不锈钢析出相与腐蚀规律的联系。利用光学显微镜(OM)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配合能谱...
孙祺王剑李越胡亚迪韩培德
关键词:双相不锈钢时效处理冷轧耐蚀性
文献传递
Cr23MN12(M=Cr,W,Mo,Nb,Fe,Ni)合金稳定性的第一性原理的研究
利用基于密度泛函理论的第一性原理计算研究了ε-相CrMN(M=Cr,W,Mo,Nb,Fe,Ni)的合金稳定性。从形成能和结合能来看,CrMN(M=Cr,W,Mo,Nb,Fe,Ni)是热力学稳定的。在所有掺杂元素中,Nb是...
黄慧张彩丽何燕孙祺韩培德
关键词:第一性原理计算
文献传递
Chi Phase after Short-term Aging and Corrosion Behavior in 2205 Duplex Stainless Steel被引量:5
2016年
Correlation between pitting corrosion behavior and chi( χ )phase formed after a short-term aging(5,10 and 15 min)at 850 ℃ of 2205 duplex stainless steel(DSS)was investigated using potentiodynamic polarization tests,optical microscopy,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 equipped with energy-dispersive spectrum system.Results showed that after aging for 5min,the χ phase initially precipitated at ferrite grain boundaries,developed and then became linked with prolonging aging time.The χ phase was rich in Cr and Mo,resulting in formation of depleted zones nearby.The χ phase could reduce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DSS and slightly influence its stability,but the specimens still displayed the capacity for repassivation.Some lines of evidence showed that stable pitting corrosion initiated at the boundaries of precipitates.The χ phase was selectively corroded during the first stage of corrosion and then the depleted zones nearby were attacked.In addition,the grain size and volume of precipitates also affected pit nucleation and progress,and suitable size and distribution of χ phase could aggravate pit initiation at precipitate boundaries.The χ phase with considerably low volume fraction and small size was not sensitive position for pit initiation.
Qi SUNJian WANGHua-bing LIYue LIYa-di HUJin-gang BAIPei-de HAN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