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21202110018)

作品数:15 被引量:72H指数:4
相关作者:王邦茂曹海龙鄢芳朴美玉何娜娜更多>>
相关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7篇肿瘤
  • 6篇结肠
  • 5篇细胞
  • 5篇腺瘤
  • 4篇直肠
  • 4篇结肠镜
  • 4篇结直肠
  • 4篇肠道
  • 4篇肠镜
  • 4篇肠肿瘤
  • 3篇胆酸
  • 3篇脱氧
  • 3篇脱氧胆酸
  • 3篇息肉
  • 3篇镜检
  • 3篇巨噬细胞
  • 2篇蛋白
  • 2篇直肠癌
  • 2篇肿瘤相关
  • 2篇肿瘤相关巨噬...

机构

  • 15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15篇王邦茂
  • 14篇曹海龙
  • 8篇鄢芳
  • 6篇朴美玉
  • 5篇何娜娜
  • 3篇曹晓沧
  • 3篇王斯南
  • 2篇姜葵
  • 2篇宋淑莉
  • 2篇安莹莹
  • 1篇闫晨
  • 1篇王伟强
  • 1篇齐艳荣
  • 1篇杨博丽
  • 1篇王姗

传媒

  • 4篇中华消化内镜...
  • 3篇中华消化杂志
  • 3篇国际消化病杂...
  • 1篇临床荟萃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中国实用内科...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华肿瘤防治...

年份

  • 6篇2016
  • 8篇2015
  • 1篇2014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胃增生性息肉患者合并大肠肿瘤的研究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探讨胃增生性息肉患者合并大肠肿瘤的情况及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胃增生性息肉患者大肠肿瘤的检出情况,并以同期进行胃镜及结肠镜检查而未发现胃息肉的患者为对照,分析其相关性。结果胃增生性息肉组大肠肿瘤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24.0%(46/192)比10.4%(40/384),P =0.000],其中以大肠腺瘤增加为主,而大肠癌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4/192)比2.3%(9/384),P =1.000]。分层分析显示,≥50岁的胃增生性息肉患者大肠肿瘤检出率为28.5%(43/151),显著高于对照组10.6%(29/274)(P =0.017)。另外,无论胃增生性息肉患者的性别及息肉数量,大肠肿瘤检出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胃增生性息肉患者尤其≥50岁,无论性别及胃息肉数量,合并大肠肿瘤的比例增高,应及时行结肠镜检查。
何娜娜曹海龙宋淑莉许梦雀朴美玉王邦茂
关键词:胃镜结肠镜胃增生性息肉大肠肿瘤
青年慢性便秘患者结肠镜检查的结果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探讨青年慢性便秘患者进行结肠镜检查的必要性。方法收集2003年4月至2014年5月以慢性便秘为唯一主诉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行结肠镜检查的患者,年龄为18~50岁,分析其结肠镜检查结果及病理特征。结果因慢性便秘行结肠镜检查的18~50岁患者共563例,其中18~35岁260例,36~50岁303例。发现病变的有396例(70.3%),未发现任何病变的有167例(29.7%)。45例患者检出息肉病变(其中13例为多发息肉),其中20例为结直肠腺瘤(17例腺瘤位于远端结肠,3例腺瘤位于近端结肠)。在18~35岁年龄组,腺瘤检出3例(3/260,1.2%),其中进展期腺瘤1例(1/260,0.4%);在36~50岁年龄组,腺瘤检出17例(17/303,5.6%),其中进展期腺瘤4例(4/303,1.3%),另外结直肠癌检出2例(0.7%,2/303)。18~35岁年龄组的便秘患者结直肠肿瘤(包括腺瘤和癌)检出率显著低于36~50岁年龄组[1.2%(3/260)比6.3%(19/303),P=0.002,95%C1:0.05~0.60]。结论18~35岁慢性便秘患者结直肠肿瘤检出率较低,并不推荐过早进行结肠镜检查。
安莹莹曹海龙许梦雀董文逍王斯南王邦茂姜葵
关键词:结肠镜检查结直肠肿瘤腺瘤便秘
利用FAP动物模型观察小檗碱对肠道息肉组织中巨噬细胞分型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观察小檗碱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动物模型Apc(Min/+)小鼠肠道息肉组织中巨噬细胞分型的影响,探讨其治疗FAP的作用机制。方法 SPF级4周龄Apc(Min/+)小鼠20只,随机分为小檗碱组和对照组,0.1%的小檗碱混入饮水中给药。连续给药12周后处死小鼠,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息肉组织中巨噬细胞标志物F4/80、M1型巨噬细胞标志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 NOS)、M2型巨噬细胞标志物巨噬细胞甘露糖受体(MR)的表达情况;real-time PCR检测i NOS、MR和白介素10(IL-10)mRNA表达。结果小檗碱组肠道息肉总数较对照组显著降低(t=16.727,P=0.001)。小檗碱组肠道息肉间质中F4/80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t=5.327,P=0.043),i NOS表达较对照组显著增加(t=7.335,P=0.004),而MR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t=5.634,P=0.016)。小檗碱组i NOS 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加(t=7.827,P=0.035),MR、IL-10mRNA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减少(t=6.923,P=0.039;t=8.135,P=0.026)。结论小檗碱可能通过改变Apc(Min/+)小鼠肠道息肉组织中巨噬细胞的分型,从而发挥抑制息肉生长的作用。
朴美玉曹海龙何娜娜许梦雀鄢芳周冰王邦茂
关键词:小檗碱肿瘤相关巨噬细胞
肠黏膜屏障损伤在脱氧胆酸诱导肠腺瘤癌变过程中的作用研究被引量:9
2016年
目的持续暴露脱氧胆酸(deoxycholic acid,DOC)可诱导肠腺瘤癌变,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肠黏膜屏障损伤在DOC诱导肠腺瘤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将20只4周龄Apcmin/+小鼠均分为对照组和DOC组,对照组常规饮水,DOC组给予含质量分数0.2%DOC饮用水,给药12周后处死,观察两组小鼠肠道腺瘤大小、数目及癌变率。采用HE染色评价肠道腺瘤病理类型,采用异硫氰酸荧光素标记的葡聚糖(fluorescein isothiocyanate-conjuagted dextran,FITC-D)检测小鼠肠道通透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评价两组小鼠肠道组织各种紧密连接蛋白、杯状细胞及潘氏细胞相关分子的表达水平。结果 DOC组Apcmin/+小鼠肠道息肉数量为57.00±3.07,较对照组21.50±4.69明显增加,t=20.03,P<0.000 1。DOC组小鼠血清中FITC-D浓度为(1.17±0.12)μg/mL,明显高于对照组(0.51±0.07)μg/mL,t=4.30,P=0.004;DOC组小鼠肠道ZO-1(0.31±0.04)和Claudin 3 mRNA表达量(0.14±0.0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0.78±0.07(t=5.53,P=0.000 3)和0.92±0.08(t=9.80,P=0.000 6),而DOC组增加肠道通透性的Claudin 7mRNA表达量为5.79±0.5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61±0.30,t=6.83,P=0.002 4;DOC组小鼠肠道染色阳性细胞数PAS(20.88±0.79)和MUC2(13.10±1.16)均较对照组35.44±1.68(t=7.84,P<0.000 1)及28.50±0.96(t=10.24,P<0.000 1)明显减少;且DOC组小鼠肠道MUC2mRNA表达量为0.15±0.04,低于对照组的0.91±0.05,t=11.34,P<0.000 1;DOC组胃型黏蛋白MUC5mRNA表达量为2.40±0.26,高于对照组的0.96±0.02,t=4.21,P=0.005 6;DOC组小鼠肠道潘氏细胞溶菌酶染色阳性细胞数为5.19±0.26,较对照组7.49±0.33显著下降,t=5.49,P=0.000 6。同时DOC组潘氏细胞分泌防御素(0.12±0.27)及隐凹素(0.20±0.35)基因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的0.87±0.05(t=13.75,P<0.000 1)和0.87±0.05(t=10.95,P<0.000 1)。结论 DOC可通过增加肠道黏膜通透性、破坏肠道上皮间紧密连接蛋白、减少杯状细胞及潘氏细胞数量损伤肠
董文逍曹海龙许梦雀王斯南王伟强鄢芳王邦茂
关键词:肠黏膜屏障损伤脱氧胆酸腺瘤癌变紧密连接蛋白杯状细胞潘氏细胞
胆汁酸与消化道肿瘤被引量:2
2016年
胆汁酸是消化液的重要组分,在脂肪代谢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初级胆汁酸由肝细胞合成,包括胆酸和鹅脱氧胆酸,两者分别与甘氨酸或牛磺酸结合形成结合型初级胆汁酸,后者于末端回肠和结肠中脱去甘氨酸和牛磺酸,大部分回吸收入血,未被吸收的部分在肠道细菌作用下形成次级胆汁酸,包括脱氧胆酸、石胆酸和微量熊去氧胆酸,部分次级胆汁酸可通过肠肝循环重吸收。该过程参与一系列营养物质的消化和吸收,并影响肠道菌群的生长和繁殖。胆汁酸反流入上消化道,在肠道内代谢紊乱,以及在胆管内淤积均可参与消化道肿瘤的发生与发展,须引起高度重视。
王邦茂
关键词:消化道肿瘤胆汁酸鹅脱氧胆酸吸收入血肝细胞合成末端回肠
基于肠道菌群的代谢性疾病防治新策略被引量:3
2015年
代谢性疾病是与人类饮食习惯密切相关的一组疾病,不良的饮食习惯导致肠道菌群发生改变,随之带来的细菌易位、内毒素血症及全身性低度炎症等都促进了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这也使得饮食调节、摄入益生菌和益生元及粪微生态移植(FMT)等基于调节肠道菌群以改善代谢状况的方法成为防治该类疾病的一种新思路,现将对此领域作一综述。
王斯南曹海龙鄢芳王邦茂
关键词:肠道菌群饮食调节内毒素血症细菌易位低度炎症
粪菌移植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汇总分析被引量:10
2015年
研究表明,菌群紊乱引起肠道固有免疫的异常激活可致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colitis,UC)症状持续反复发作。粪菌移植(fecalmicrobiotatransplantation,FMT)通过将健康人粪便中的功能菌群植入患者消化道内来重建肠道菌群,恢复肠道功能。目前FMT对UC治疗有效率尚无系统性评估。本研究汇总分析相关研究,旨在评估FMT在UC应用中的安全性及疗效,进而为临床实践提供依据。
许梦雀曹海龙曹晓沧鄢芳王邦茂
关键词:溃疡性结肠炎难辨梭状芽孢杆菌
结肠肿瘤前细胞系的建立及应用
2016年
结肠肿瘤前细胞即永生化结肠上皮细胞系(IMCE),来源于Immorto小鼠和腺瘤性结肠息肉病基因(Apc)min/+小鼠杂交后子代小鼠的结肠上皮细胞,其表型正常,可发生恶性转化,已成为肠道肿瘤发生发展相关研究较为理想的细胞模型。此文主要就该细胞系的建立及其在肠道肿瘤发生机制和筛选防治药物等领域中的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曹海龙许梦雀鄢芳王邦茂
关键词:结直肠癌
青年结直肠腺瘤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青年结直肠腺瘤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方法总结分析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144例青年患者(≤35岁)结直肠腺瘤的临床、内镜及病理特征。结果收集青年结直肠腺瘤144例,年龄14~35岁,平均(29.5±4.8)岁,男∶女=1.7∶1(91∶53);结直肠腺瘤检出率3.1%(200/6446),低于中老年组17.8%(4155/23306);61.8%(89/144)的腺瘤位于左半结肠,26.4%(38/144)位于右半结肠。高危腺瘤所占比例为36.1%(52/144),锯齿状腺瘤占全部腺瘤的比例高于中老年组[4.1%(6/144)vs 1.0%(3/288)](P <0.05)。结论青年结直肠腺瘤检出率低于中老年患者,但高危腺瘤仍高达36.1%,而且右半结肠腺瘤比例同样较高,因此对有症状的青年患者应尽早行全结肠镜检查。另外,青年患者锯齿状腺瘤比例较高,应引起内镜医师足够重视。
何娜娜曹海龙朴美玉齐艳荣王邦茂
关键词:肠肿瘤腺癌结肠镜检查
非进展期大肠腺瘤切除术后5年的结肠镜复查结果分析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回顾非进展期大肠腺瘤切除术后5年内结肠镜复查结果,并探讨腺瘤检出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消化内镜中心行结肠镜检查,且5年内行肠镜随访的患者资料,检查中肠腔内无物质残留或仅见少量清水残留且肠镜到达回盲部者视为检查充分,以首次肠镜结果作为基线肠镜,诊断非进展期腺瘤患者为病例组,未见腺瘤患者为对照组,分析2组复查肠镜中腺瘤检出情况,并探讨腺瘤检出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828例患者,其中病例组374例,对照组454例。在基线肠镜检查充分的前提下,病例组与对照组〉1~5年的结肠镜随访中进展期腺瘤检出率分别为1.5%(5/326)和2.2%(9/4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病例组〉1~3年与〉3~5年进展期腺瘤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3/178)比1.4%(2/148),P〉O.05]。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0岁及男性是进展期腺瘤检出的独立危险因素。828例随访检查,未检出大肠癌患者。结论对于基线肠镜检查充分的非进展期大肠腺瘤患者,5年内进展期腺瘤的发生率较低,不必过早重复结肠镜检查。
董文逍许梦雀曹海龙朴美玉王邦茂
关键词:内镜治疗内镜检查大肠腺瘤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