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20091110014)
- 作品数:27 被引量:383H指数:12
- 相关作者:周寅康金晓斌杨绪红项晓敏郭贝贝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大学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深圳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土资源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生物学建筑科学更多>>
- 基于县域尺度的中国住宅用地市场健康度研究被引量:11
- 2017年
- 为科学分析当前中国住宅用地市场健康状态和空间格局特征,基于2009-2013年全国住宅用地出让数据,以县域为研究单元,提出地价—经济协调度、地价收入比、土地财政贡献度、土地市场化交易率和土地市场交易活跃度等5项评价指标,采用Ward系统聚类法,对中国住宅市场健康度进行综合分区,并以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为重点区,探究区内不同城市住宅市场健康度的空间分异特征。研究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住宅市场的总体健康状态有待提高,处于合理区间的研究单元占比为34.48%,影响住宅市场健康度的主要指标表现为地价—经济协调度、地价收入比和土地财政贡献度失衡。2综合各类评价指标,研究期内中国住宅市场健康度可分为协调发展型(Ⅰ类)、需求旺盛型(Ⅱ类)、经济偏离型(Ⅲ类)、财政依托型(Ⅳ类)和结构失调型(Ⅴ类)等五类,各类研究单元占比分别为34.48%、22.90%、23.06%、10.07%和9.49%。3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三大城市群(地区)在住宅市场健康度的表现上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主要体现在地价—经济协调性、地价—收入匹配度和土地市场交易活跃度等方面。结合当前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的要求,应针对各地区的特点制定差别化的住宅市场调控政策,以促进住宅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 徐心茹金晓斌张志宏韩娟孙伟项晓敏谢锦园周寅康
- 关键词:住宅市场空间分异县域
- 中国主要城市群新增制造业用地特征及城镇体系耦合分析被引量:5
- 2016年
- 为探索中国典型城市群新增制造业用地结构与布局状况、发展及功能分工特征,本文基于中国土地市场网2009-2013年制造业用地出让数据,通过区位熵、耦合分析、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长江中游和成渝5个典型城市群新增制造业用地分布特征以及城镇体系耦合特征差异。结果表明:(1)各城市群新增制造业用地差异显著。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新增制造业发展较为均衡;京津冀、长江中游和成渝城市群发展协调性仍有待提升。(2)新增制造业各行业用地在5个城市群中均呈现出一定的集聚特征,其中原材料等传统产业倾向布局在城市群边缘区及城市低等级区;电子信息产业等新兴产业多集中在核心城市及高等级区。(3)各城市群内部新增制造业用地市场化机制作用较为充分,地价呈现随等级提升而递增的趋势;城市群核心区市场活跃度较低而骨干区较高。相关结论可为城市群产业布局调整、优化以及制定不同等级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参考。
- 孙伟金晓斌张志宏韩娟项晓敏周寅康
- 关键词:土地出让制造业城市群
- 基于Ward系统聚类的中国农用地整治实施状况分析被引量:37
- 2015年
- 为科学分析当前中国农用地整治的实施特征和空间格局特点,厘清实施状态与规划目标的协调状态,该文基于土地整治项目管理信息,以县域为研究单元,通过整治强度、整治潜力和整治难度3项指标,采用Ward系统聚类法,对2006-2012年中国农用地整治实施状况进行综合分区,并结合既定的规划目标,对实施状态进行了定量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高整治强度区主要位于华北平原、三江平原、长江三角洲等传统农区;高整治潜力区主要位于青甘农牧区、黄土高原区等半湿润半干旱地区;高整治难度区主要位于秦巴山地和云贵高原等地形较为复杂的地区。2)研究期内中国农用地整治实施状态可划分为"中高-低-中"(Ⅰ类)、"中-中低-中"(Ⅱ类)、"中高-中高-中高"(Ⅲ类)、"低-中-高"(Ⅳ类)和"高-中低-中"(Ⅴ类)等5种类型,其中以Ⅲ类最为集中,Ⅰ类和Ⅱ类次之,Ⅳ类、Ⅴ类数量较少且分布零散。3)从实施状态与整治规划的协调性看,实施现状与规划确定的农用地整治重点区域、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以及基本农田整治重大工程等重点任务,均存在一定偏差;从与表征经济发展、粮食生产、土地整治活动的分区对比来看,区域差异不甚明显,整治重点尚不突出。该研究成果可为中国土地整治规划评价和宏观制度设计提供参考。
- 项晓敏金晓斌杜心栋孙伟周寅康
- 关键词:土地利用整治农用地
- 土地整治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初探被引量:4
- 2015年
- 构建土地整治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对规范土地整治重大项目建设和土地整治相关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立足重大项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综合分析了土地整治重大项目社会稳定风险的内涵,提出了相应的风险评估过程,并采用PSR模型建立了风险评估体系。研究认为:(1)重大项目的社会稳定风险在项目的立项论证、建设实施和管护运营等阶段均能以不同形式存在,风险评估应根据项目各管理阶段的重点任务及特征,系统分析土地整治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因素;(2)风险评估过程应包含风险调查、风险识别、风险评价及风险化解4个程序;(3)基于PSR模型的风险评估体系可反映出土地整治社会稳定风险的产生、传导、作用和控制过程,可为重大项目风险评估指标的选取提供逻辑框架。
- 项晓敏金晓斌陈原杨晓燕周寅康
- 关键词:土地整治社会稳定风险评估PSR模型
- 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高速公路用地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苏省为例被引量:2
- 2014年
- 为探索高速公路用地影响因素,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本文根据系统动力学原理,建立了区域经济发展、土地供需、用地解析和综合运输四个子系统,以此为基础构建了高速公路用地系统分析模型,并对江苏省高速公路发展和用地态势进行了仿真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区域政策影响因素和单位里程造价因素的改变,对区域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和用地规模同时起制约作用;高速公路用地闲置率和用地理论值的改变仅对区域高速公路用地规模起制约作用。
- 胡一琦金晓斌周寅康
- 关键词:高速公路系统动力学
- 土地整治项目社会经济影响的系统动力学分析——方法与实证被引量:12
- 2015年
- 研究目的:系统分析土地整治项目对整治区域的社会经济影响。研究方法:从资金投入产出子系统、农业生产子系统、土地利用子系统和社会影响子系统入手,构建了土地整治项目社会经济影响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选取湖南省长沙县典型项目进行了案例分析。研究结果:土地整治项目实施增加了农民收入、提升了区域经济发展,加速了农村劳动力结构调整并且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社会冲突。研究结论:土地整治项目在拉动区域国民经济和维持区域社会稳定方面具有积极的影响,系统动力学方法可以有效反映这些社会经济影响的系统性、复杂性、反馈性、长期性和动态性的特征,并为土地整治政策调控、宏观决策和空间规划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 徐霄枭项晓敏金晓斌周寅康
- 关键词:土地整治系统动力学
- 基于文献计量学的1983-2012年中国自然资源学发展回顾被引量:9
- 2014年
- 自然资源学是指以自然资源系统为研究对象,从自然资源的自然、社会、技术三重属性出发,研究自然资源的形成、演化、质量特征和时空分布及其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的学科。建国以来,我国开展了大规模的资源研究与综合考察,自然资源学理论研究与学科建设取得长足进展。本文以自然资源科学学科分类为基础,对1983-2012年间刊载于《地理学报》、《地理研究》、《自然资源学报》与《资源科学》的13 253篇文献进行了人工选取,共筛选出自然资源学科技论文7 244篇。应用文献计量学的原理与方法,分别从载文量、研究内容、研究区域、研究方法、引文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探索我国自然资源学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规律,并对后期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 张晓霞金晓斌杨绪红周寅康
- 关键词:自然资源学载文分析文献计量学
- 基于生态流方法的土地整治项目对农田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被引量:20
- 2015年
- 将土地整治活动作为外界对农田生态系统(项目区)集中性的外部激励,以陕西关中凤翔县典型土地整治项目为例,分析了项目实施前后生态流(物质流、能量流、信息流)变化状况,建立了土地整治生态影响概念性模型,明确了相应生态流的流向与路径关系,使用可用能法和能值法测算项目区外部输入及生态产品输出,应用生态流分析法,对土地整治项目生态流和系统效率进行了定量计算。根据设定的土地整治工程使用年限,评估了项目实施后区域净生态价值、自然资源依赖度、可更新资源依赖度、生态产出率、生态承载力和生态可持续度等指标的时间变化过程。得到以下研究结果:(1)可用能法和能值法测算出的系统生态效益均呈现由项目建设初期陡降为负值,而后指数增加,再趋于平稳的过程;(2)可用能法测算出项目实施后的第29年,生态效益由亏转盈,体现出系统从被扰乱后恢复自然平衡状态的过程;(3)能值法测算出项目实施后的第4年,生态系统趋于平衡状态;(4)研究区土地整治项目的经济效益为负,于项目实施3a后趋于平稳,总投资中农业生产年投入占资金总额的78.35%。通过可用能和能值方法的结合,可以定量计算系统稳定性,为土地整治项目的物质、劳动力和资金投资选择等提供借鉴。
- 郭贝贝金晓斌林忆南杨绪红周寅康
- 关键词:土地整治农田生态系统可用能能值
- 居住用地市场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以中国主要城市群为例被引量:6
- 2017年
- 将土地、人口与资本等作为资源投入项,将地价增长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地价水平与居民收入合理性等社会经济效益作为产出项,利用DEA(数据包络分析)方法,综合分析2009—2013年五个国家级城市群县域尺度下居住用地市场与区域发展的协调性,并探究城市群内投入产出效率的空间分异及规模收益状况。研究表明:(1)研究期内,城市群投入产出效率总体偏低,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分别仅为最优水平的59.3%、82.7%和71.8%;(2)城市群投入产出效率高值区多分布于城市群发展规划的轴向线和核心发展圈内,但各城市群的效率水平及其影响因素存在一定差异;(3)城市群内,不同功能定位城市的投入产出效率差异明显,其中节点城市的住宅用地价格与社会经济发展、居民生活状况协调性最优,其次为中心城市,而核心城市和边缘城市效率相对偏低;(4)就投入要素效率而言,住宅用地出让总面积和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冗余度均超过50%,亟待通过土地市场和政府管控,以城市功能定位为导向,优化土地出让结构和资金配置模式。
- 谢锦园金晓斌张志宏项晓敏陆昱颖周寅康
- 关键词:住宅用地价格DEA城市群
- 基于县域尺度的中国土地整治新增耕地空间差异分析被引量:34
- 2013年
- 为探索中国土地整治新增耕地在数量及来源上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2006-2012年土地整治项目信息,基于县域尺度,采用空间自相关方法,对近年来中国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数量及来源结构的空间差异进行分析,结合自然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利用政策等分析了差异产生的原因,得到以下研究结论:在空间分布上,土地整治新增耕地总体呈现东部高于西部、经济发达区高于欠发达区、粮食主产区高于非粮食主产区、平原地区高于山地丘陵区;在空间关联性上,县域尺度下新增耕地在空间分布上存在较为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区、土地开发重点区为新增耕地高-高集聚区,中、西部欠发达、自然资源条件较差及后备资源有限的地区为新增耕地低-低集聚区;在新增耕地来源结构上,具有显著的区域及省际间差异。东部发达地区主要以整理和复垦来源为主,北方地区的新增耕地多由土地开发和整理获得,中部地区来源复杂,四川、重庆以整理来源居多,陕西中部、湖北大部多为整理、复垦类型;南方广东、广西、贵州、湖南、江西多为开发类型。经济水平及资源条件相似的广东与浙江、辽宁与吉林等省份之间具有明显的省际差异。该研究结果为相关宏观决策提供数据参考。
- 管栩金晓斌潘倩周寅康
- 关键词:土地利用整治新增耕地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