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13JJD760003)
- 作品数:7 被引量:5H指数:1
- 相关作者:董上德倪彩霞更多>>
- 相关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怀想一次不可再有的粤剧座谈会——敬悼粤剧表演艺术家红线女
- 2014年
- 粤剧座谈会可以随时举行,可是,有红线女参加的会议,已经无法再开了。2013年12月1日上午,我应邀出席“庆祝广州粤剧团(院)成立六十周年座谈会”,进入会场,看见红线女已经安然在座,我的内心油然生出敬意,心想,老人家真不简单!前一天晚上,我观看了“红豆飘香·广州粤剧团(院)成立六十周年志庆晚会”,我的座位刚好在红线女的前一排,亲眼看见陈建华市长与红线女一同落座,也自然听到他们的闲聊。
- 董上德
- 关键词:红线女表演艺术家粤剧剧团
-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粤剧论争及其启示
- 2014年
- 上世纪的五十年代,在粤剧发展史上是一个有特殊意义的时期。用今天的语词来说,当时的确出现了“社会转型”,进入了“新中国”,政治语境的改换导致艺术实践的变化,这是合乎历史逻辑的。我们重新审视五十年代的粤剧论争,或许可以从粤剧史的角度审视若干值得反思的真问题,以便于思考粤剧的未来路向。
- 董上德
- 关键词:粤剧社会转型艺术实践政治语境历史逻辑
- 演员增强自身表演功力的重要途径——郑培英《梨园未了情》的启示
- 2014年
- 从艺至今,已经长达—个甲子,郑培英老师积多年的剧场观感而成《梨园未了情》(羊城晚报出版社,2013年)一书,以粤剧表演艺术家的眼光来观察、思考、欣赏粤剧同行的艺术实践与艺术成就,且带有虚心学习、多多借鉴的心胸和意识,是一部出自表演艺术家手笔而毫无门户之见的著作,可谓难得一见。
- 董上德
- 关键词:表演艺术家梨园功力演员羊城晚报艺术实践
- 试谈建立活态的“粤剧史博物馆”——以广州粤剧院的《广府华彩》为例
- 2013年
- 百家争鸣。我们提倡的是畅所欲言,互为交汇,正反共存的艺术态度;我们呈现的是敢于“直面现实”的艺术批评与自我批评的精神;我们承载的是透过表象引发的理性思考和争鸣。
- 董上德
- 关键词:博物馆剧院粤剧艺术态度
- 粤剧传承中的“变”与“不变”
- 2018年
- 引言粤剧历史不短也不算太长,既有“外江戏”的基因,又内含岭南文化的血脉,是一个极具特色的剧种。广东经济约在明末清初,逐步活跃;到了康熙、雍正、乾隆年间,更是获得长足发展,吸引外地人入粤,所谓“外江班”也随之而来,他们为广东民众带来了皮黄腔、弋阳腔、汉调等戏曲形式.
- 董上德
- 关键词:粤剧传承广东经济岭南文化戏曲形式
- 广东杖头木偶戏的流变、传承与发展研究被引量:5
- 2020年
- 中国木偶戏历史久远,繁盛于戏曲之前,唐宋时期已流布南北,逐渐形成地方性戏剧艺术。广东木偶戏有杖头、提线、布袋、铁枝四种,其中杖头木偶戏流布甚广,根据《(正德)琼台志》的载述,杖头木偶戏最晚在明成化末年流行于海南,是广东木偶戏流布的较早文献。又据史传、方志以及木偶戏艺人的口述资料,木偶戏有可能在宋代随着屯军、宋室南迁、仕商流寓、移民等传入广东。除了海南岛,杖头木偶戏广泛流行于粤西乡村。20世纪50年代杖头木偶戏进入广州,在城市文化的环境中,剧本创作、雕刻技艺、表演艺术、传承人培养方式等方面不断发生变化,在21世纪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形成了新的面貌。
- 倪彩霞
- 关键词:杖头木偶戏口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