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J1213)
- 作品数:4 被引量:2H指数:1
- 相关作者:刘爱文艾亚玮更多>>
- 相关机构:江西财经大学南京大学江西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文化科学更多>>
- 技术哲学根基的历时之变被引量:1
- 2012年
- 技术的哲学之基发生了由朴素整体论向构成系统论,再由构成系统论向生成总体论的转变,技术发展也完成了由自在阶段到自为阶段,再由自为阶段到自在自为阶段的升华。由于实践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技术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技术不再被看做绝对的、僵化的形态,而是被看做实践的、生成的形态。
- 艾亚玮刘爱文
- 关键词:哲学根基
- 技术创新的价值对象性阐释被引量:1
- 2013年
- 创新是人的本质属性,由此也设定了人猿相揖别的历史界点。工业革命以后,技术创新更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然而,与之相随的技术伦理问题也层出不穷。因此,有必要从价值对象性这个本源性视角重新反思技术创新问题,以廓清技术创新对于人类整体向上提升的价值导向。事实上,从人类历史不断前进的趋势来说,技术创新过程就是人类不断向自由王国进发、实现自由解放的历史进程。基于技术创新的价值对象性,对技术创新的价值关系作了全面阐释,并结合建设"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的要求,对技术创新主体的多维性作了例举说明,最后着重阐释了技术创新的价值意向及其评价。
- 刘爱文
- 关键词:技术创新
- 技术之基的流变
- 2012年
- 人类有史以来,技术就逐渐地介入了人类社会生活,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社会的生活内容,甚至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历史进程。反过来,人类社会形态的嬗变,也显著地促使技术的作用范式转变。事实上,人们一直都在反思技术的本质是什么,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如何,技术到底是自治体系还是由社会历史建构,这就涉及技术的哲学根基问题。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方法论,深入剖析了技术之基的演变历程,即技术的朴素整体论、构成系统论和生成总体论之间的演变,辨析了技术的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内在关系,探讨了技术在自在状态、自为状态和自在自为状态的转变,最终揭示了技术的本质是一种实践性知识体系。
- 刘爱文
- 资本积累的空间表达
- 2014年
- 进入人类视域的空间从来就不是抽象的,它总是反映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以及社会组织形式,空间表象是特殊社会组织形式的映射。作为特定的社会组织形式的资本积累体制,其背面也体现为相应的空间形态,从而为该资本积累体制有效运作提供空间支撑。一般意义,空间与社会之间是同构的,体现为社会建构性;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资本积累体制包含了不同的关系范畴;借助关系范畴,资本积累体制与空间之间所共享的映射元素得以凸显。
- 刘爱文
- 关键词:资本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