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2011-2018-08)

作品数:17 被引量:87H指数:6
相关作者:陈新月柳雅立马丽娜金怡鲁俊峰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佑安医院潍坊市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首都市民健康培育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7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1篇干扰素
  • 11篇肝炎
  • 9篇乙型
  • 9篇慢性
  • 9篇抗病毒
  • 9篇病毒
  • 8篇乙型肝炎
  • 7篇慢性乙型
  • 7篇慢性乙型肝炎
  • 5篇聚乙二醇干扰...
  • 5篇核苷
  • 4篇聚乙二醇
  • 4篇抗病毒药
  • 4篇抗病毒治疗
  • 4篇类似物
  • 4篇核苷(酸)类...
  • 4篇干扰素Α
  • 4篇病毒治疗
  • 3篇应答不佳
  • 3篇耐药

机构

  • 17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潍坊市人民医...

作者

  • 17篇陈新月
  • 10篇柳雅立
  • 9篇马丽娜
  • 9篇金怡
  • 4篇鲁俊峰
  • 4篇郑燕红
  • 4篇何智敏
  • 4篇任姗
  • 3篇曹振环
  • 2篇雷娜
  • 2篇许英霞
  • 2篇何志敏
  • 1篇任珊
  • 1篇魏飞力
  • 1篇鲁俊锋
  • 1篇吴芳芳
  • 1篇吴昊
  • 1篇王俊丽
  • 1篇张永宏
  • 1篇贾德兴

传媒

  • 10篇北京医学
  • 2篇中华肝脏病杂...
  • 2篇中国病毒病杂...
  • 1篇传染病信息
  • 1篇临床肝胆病杂...
  • 1篇中华传染病杂...

年份

  • 5篇2015
  • 10篇2014
  • 2篇2013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药物依从性与疗效的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全球每年死于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终末期肝病的人数约100万。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长期、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以改善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的预后,但长期治疗中患者的依从性会直接影响到治疗效果。我们对2008年10月至2009年5月应用阿德福韦酯(ADV)治疗的CHB Ⅳ期患者观察漏服率与疗效的关系,报告如下。
郑燕红王俊丽吴芳芳苗文静柳雅立陈新月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药物依从性循证医学证据终末期肝病阿德福韦酯
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过程中的CD8+38+/CD8+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6
2013年
目的探讨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Peg—INFo-2a)治疗过程中的CD8+38+/CD8+变化及其意义。方法44例非活动胜HBsAg携带者接受Peg-INFα-2a治疗,根据体质量每周180μg(14例)或135Hg(30例)皮下注射,疗程48周,根据HBsAg是否转阴将患者分为应答组及无应答组。每12周观察肝功能、HBsAg滴度、CD8+38+/CD8+水平。单因素或多因素方差分析比较应答组和无应答组不同时间点的CD8+CD38+/CD8+情况,线性回归方程分析HBsAg下降及ALT升高与CD8+CD38+/CD8+的关系。结果应答组和无应答组12周ALT水平分别为(60.75±24.95)U/L和(37.03±18.45)U/L,应答组较无应答组升高明显(t=2.905,P〈0.01);应答组及无应答组24周CD8+38+/CD8+分别为71.20%±11.70%和56.79%±7.72%,应答组较无应答组升高明显(F=23.941,P〈0.01)。24周与基线的CD8+CD38+/CD8+差值(8.260/0±3.12%)与12周时的ALT升高值[(17.18±25.78)U/L]呈正相关(r=0.386,P〈0.01);24周与基线的CD8+CD38+/CD8+差值(8.26%±3.120/0)与24周HBsAg下降的log10值[(0.96±0.40)log10IU/m1]呈正相关(r=0.397,P〈0.01)。结论Peg—INFα-2a治疗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过程中,CD8+38+/CD8+明显升高可能系机体免疫被激活的表现,并促进了HBsAg清除。
于海滨马丽娜柳雅立画伟何志敏鲁俊峰陈新月
关键词:干扰素Α-2A乙型
替诺福韦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研究进展被引量:6
2014年
据2006年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59岁人群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为7.18%[1-2],据此推算,我国现有的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者约9 300万例,其中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约3 000万例[3]。对于这部分CHB患者,及时有效地抗病毒治疗是阻断疾病进展的关键。目前抗病毒治疗药物有核苷/核苷酸类(nucleoside/nucleotide analogs,NAs)和干扰素。而我国上市的治疗CHB的NAs药物有4种,分别为拉米夫定(lamivudine,LAM)。
雷娜陈新月
关键词:替诺福韦酯肝炎乙型慢性抗病毒治疗
干扰素在慢性乙型肝炎及耐药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4年
随着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抗病毒治疗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了核苷(酸)类似物(nucleotide and nucleotide analogs,NAs)抗病毒治疗。虽然NAs治疗能够有效地抑制乙肝病毒(HBv)DNA复制,但其难以达到免疫控制的停药终点,患者需要长期用药。而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HBV发生NAs相关耐药的几率增加,针对耐药患者制定能够停药的治疗方案是目前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
陈新月金怡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耐药干扰素核苷(酸)类似物抗病毒治疗DNA复制
2014年欧洲肝病学会丙型肝炎治疗指南解读
2014年
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靶向治疗药物研发的成功显而易见。2014年上半年有3个新的直接抗病毒药物(DAAs)在欧洲上市.为此.欧洲肝病学会(EASL)发布了新的丙型肝炎指南。在引入DAAs之前,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联合利巴韦林(RBV)作为间接抗病毒药物是长期以来治疗CHC的标准方案。
陈新月任姗
关键词:慢性丙型肝炎聚乙二醇干扰素Α抗病毒药物药物研发
慢性乙型肝炎临床教学中需注重循证医学与个体化治疗相结合的原则被引量:1
2015年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遵循证据的临床医学,其核心思想是使医务人员认真、明智、深思熟虑地运用临床研究中得到的最新、最有力的科学研究信息来诊治疾病。最好的证据来自医学基础学科和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研究。EBM最重视患者群体中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数据,必然会忽视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
鲁俊锋柳雅立曹振环任珊金怡马丽娜吴昊陈新月
关键词:医学基础学科临床数据血清学转换干扰素Α核苷类药物基因测序技术
丙型肝炎相关直接抗病毒药物耐药的研究现状被引量:5
2015年
近年来,靶向针对HCV生活周期中病毒蛋白的直接抗病毒药物(DAA)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但是各种DAA均存在特异的耐药位点,且与基因型/亚型相关。依据DAA的作用机制概述各类药物的耐药位点及其对治疗方案的影响,指出某些天然变异位点的存在使得部分HCV基因亚型患者在治疗中耐药,故在治疗前需要谨慎评估以选择适当方案;而对于既往干扰素治疗失败的患者,如需联合DAA或直接采用无干扰素的DAA联合治疗方案,还需要就预存耐药等问题作进一步研究。
任姗陈新月
关键词:肝炎病毒属抗病毒药多药耐药相关蛋白质类
重视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停药终点问题被引量:1
2014年
目前针对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抗病毒治疗包括两大类药物,一类是干扰素.例如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另一类是核苷(酸)类似物(NAs)。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有效的抗病毒治疗可抑制HBV复制,延缓肝脏纤维化的发生,降低肝细胞癌的发病率,改善患者预后。然而由于CHB发生、发展的长期性与复杂性,在现实的临床诊疗过程中,以减少肝硬化、肝功能失代偿及原发性肝癌等终点事件作为临床研判疗效的“硬终点”是不现实的。
陈新月柳雅立
关键词: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聚乙二醇干扰素停药肝功能失代偿HBV复制
干扰素应答不佳或不耐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序贯应用替比夫定的临床观察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评价对干扰素应答不佳或不耐受(poor interferon response or can not tolerate,PIRCT)的e抗原(HBe 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序贯应用替比夫定(LDT)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开放性、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PIRCT患者停用干扰素,给予LDT(600mg/d)序贯治疗72周,于治疗基线及每12周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肝病毒(HBV)标志物、HBV DNA载量的检测,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序贯LDT治疗48周时,ALT复常率为100.0%,HBV DNA不可检出(<20 IU/ml)率为97.2%,HBe Ag血清学转换率为38.9%,出现病毒学反弹2例。未观察到周围神经炎及肌病的发生。结论 PIRCT的HBe Ag阳性的CHB患者停用干扰素后序贯LDT治疗48周疗效较好,安全性良好,无需洗脱期,是值得尝试的临床策略。
何智敏任姗金怡曹振环马丽娜柳雅立陈新月
关键词:干扰素应答不佳不耐受序贯治疗
基于替诺福韦酯的联合抗病毒治疗方案对应答不佳或耐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被引量:10
2014年
目的 探讨基于替诺福韦酯(TDF)的联合治疗对既往核苷(酸)类似物(NAs)应答不佳/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NAs应答不佳/耐药的CHB患者予以入组,给予以TDF为基础的抗病毒治疗,一组为NAs组,给予TDF+拉米夫定(LAM)、TDF+恩替卡韦(ETV);另一组为干扰素(IFN)组,给予TDF+IFN、TDF+LAM+IFN、TDF+ETV+IFN。预计疗程48~96周。比较两组患者抗病毒的疗效。结果 入组68例(NAs组41例,IFN组27例)患者基线耐药检测阳性率为77.9%。治疗48周,NAs组和IFN组乙肝病毒(HBV)DNA下降分别为(3.52±2.42)lg IU/ml、(3.62±1.29)lg IU/ml(P=0.832),HBV DNA转阴(〈20 IU/ml)率分别为73.1%、96.3%(P=0.043)。IFN组较NAs组e抗原(HBe Ag)下降更明显[(1.07±1.30)lg COI vs.(0.35±0.98)lg COI,P=0.017]。NAs组和IFN组表面抗原(HBs Ag)下降分别为(0.09±0.61)lg IU/ml、(0.54±1.05)lg IU/ml(P=0.015)。48~96周的延长疗程中NAs组和IFN组分别有1例、3例患者出现HBs Ag转阴。结论 以TDF为基础的联合治疗方案可有效抑制病毒复制;在HBe Ag及HBs Ag转阴/转换率方面,IFN组更具优势。
雷娜金怡何智敏马丽娜柳雅立郑艳红陈新月
关键词:替诺福韦酯核苷(酸)类似物疗效不佳耐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