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20164004)

作品数:17 被引量:103H指数:6
相关作者:于志刚姚鹏米铁柱甄毓赵彬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教育部复旦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天文地球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理学

主题

  • 5篇沉积物
  • 3篇氨氧化
  • 3篇氨氧化细菌
  • 3篇长江口
  • 2篇微生物
  • 2篇细菌
  • 2篇海洋沉积
  • 2篇海洋沉积物
  • 2篇海域
  • 2篇边缘海
  • 2篇CHANGJ...
  • 1篇氮循环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悬浮颗粒物
  • 1篇悬浮体
  • 1篇厌氧
  • 1篇厌氧氨氧化
  • 1篇厌氧氨氧化细...
  • 1篇遥感

机构

  • 14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教育部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国土资源部
  • 1篇青岛海洋地质...
  • 1篇约克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上海市气候中...

作者

  • 12篇于志刚
  • 10篇姚鹏
  • 5篇米铁柱
  • 4篇甄毓
  • 2篇路兴岚
  • 2篇陈洪涛
  • 2篇李栋
  • 2篇王金鹏
  • 2篇姚庆祯
  • 2篇潘慧慧
  • 2篇赵彬
  • 1篇尹红珍
  • 1篇毕乃双
  • 1篇刘淑霞
  • 1篇邓春梅
  • 1篇巩瑶
  • 1篇王厚杰
  • 1篇赵美训
  • 1篇杨官品
  • 1篇张婷婷

传媒

  • 5篇中国海洋大学...
  • 4篇海洋学报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海洋环境科学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环境科学
  • 1篇Chines...
  • 1篇Scienc...

年份

  • 3篇2015
  • 3篇2014
  • 1篇2013
  • 3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Transformation and source of nutrients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被引量:2
2014年
The concentrations of phosphate (PO43 ), ammonium, nitrite, nitrate, silicate, 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 (DON), dissolved or- ganic phosphorus (DOP), particulate phosphorus (PP) and particulate nitrogen (PN) along the salinity gradient were measured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in April 2007. The behavior of nutrient species along the continuum from the freshwater to the coastal zone is discussed. In the mixing zone between the riverine and marine waters, nitrate and phosphate behave non-conservatively, while silicate behaves conservatively. Nutrient import was quantified from the fiver load. Nutrient export to the sea was quantified from fiver discharge and from the salinity-nutrient gradient in the outer estuary. Using these data, a nitrogen and phosphorus budget was made. The internal estuarine fluxe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nutrient estuarine fluxes, which accounted for approximately 41% of the nitrogen flux and 45% of the phosphorus flux. The mixing experiments in the laboratory generally reproduced well the inorganic process affecting nutrient dynamics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 indi- cating that the primary P and N transformation processes were phosphate and nitrate desorption along the salinity gradient.
YAO QingZhenYU ZhiGangLI LingLingCHEN HongTaoMI TieZhu
关键词:NUTRIENTSFLUXDESORPTIONSOURCE
海洋环境中的厌氧氨氧化细菌与厌氧氨氧化作用被引量:6
2011年
厌氧氨氧化是细菌在厌氧条件下将氨氮氧化成氮气的过程,主要应用在污水处理反应器中,最近几年发现在海洋环境中也广泛存在,并在海洋氮循环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代表了海洋中一个巨大的氮汇,对碳循环和全球气候变化也有重要影响。梯烷膜脂结构独特,是厌氧氨氧化细菌的化学生物标志物,具有化学分类与古海洋学应用潜力。厌氧氨氧化作用及厌氧氨氧化细菌已成为海洋生物地球化学、微生物学、有机地球化学等研究领域的热点。
姚鹏于志刚
关键词:细菌厌氧氨氧化氮循环
中国东部边缘海冬季硅酸盐的分布特征及主要来源被引量:3
2012年
利用2007年1~2月的调查资料,分析讨论了中国东部陆架边缘海(南黄海、东海)冬季硅酸盐的分布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近岸海域硅酸盐的高值区位于受长江冲淡水影响的区域;东海的硅酸盐浓度高于南黄海。长江冲淡水和黑潮水是影响东海和南黄海硅酸盐分布的主要因素。黑潮中层水是东海陆架区硅酸盐的主要来源。
巩瑶陈洪涛姚庆祯米铁柱于志刚
关键词:南黄海硅酸盐
Behavior of different phosphorus species in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in the Changjiang estuary被引量:14
2009年
Suspended particulate matter (SPM) collected in the Changjiang (Yangtze River) estuary in June 2006 was separated into five fractions via water elutriation: clay-very fme silt (〈8 μm), fine silt (8-16 μm), medium silt (16--32 μm), coarse silt (32~53 μm) and sand (〉63 μm). The SPM and fractionated particles were sequentially analyzed by a modified SEDEX sequential extraction method to obtain six species of phosphorus: exchangeable or loosely-sorbed P, organic P, Fe-bound P, authigenic P, detrital P and refractory P.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all particulate phosphorus species except for detrital P were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particle size; a high detrital P content was found in coarse silt and very coarse silt. From the inside of the river mouth to the gate of the fiver mouth, organic P, Fe-bound P and refractory P in the suspended particles decreased and a higher amount of exchangeable P appeared around the gate of the fiver mouth. From the gate of the river mouth to the sea, exchangeable P and organic P in suspended panicles increased distinctly. The total particulate P flux into the estuary from the Changjiang River was about 45.45×10^8μmol/s during sampling. Of this, about 8.27×10^8μmol/s was associated with the "truly suspended" fraction. The bio-available particulate P flux was about 13.58×10^8μmol/s. Of this, about 4.24 ×10^8μmol/s w as transported by "truly suspended" particles.
何会军陈洪涛姚庆祯秦延文米铁柱于志刚
海洋浮游藻色素分析和化学分类研究进展被引量:13
2010年
综述了海洋浮游藻色素分析和化学分类研究的最新进展。指出目前以色谱柱串联技术为基础的高分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已经成为色素分析方法的主要发展趋势。利用此方法对藻类特征色素进行再分析有助于获得对藻类色素分布的新认识。CHEMTAX是在宏观上对浮游藻进行化学分类的良好工具,采用多次运算的方式可以减少其对初始色素比值的依赖,使结果向"真实值"收敛,提高结果的准确性。指出研究以特征色素比值组合为基础的浮游藻精细化学分类方法,以及将以色素分析为基础的浮游藻化学分类应用于了解浮游藻功能类群在生源要素和生物矿物质等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中的作用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邓春梅姚鹏刘淑霞于志刚
关键词:化学分类
大河影响下的陆架边缘海沉积有机碳的再矿化作用被引量:16
2014年
大河影响下的陆架边缘海(RiOMars)是陆源有机碳的主要沉积汇,是陆海相互作用最重要的区域,在全球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受到RiOMars系统内频繁的物理和生物等改造作用的影响,该区沉积的有机碳并没有得到很好地保存而被永久埋藏,而是发生了显著的再矿化分解。本文首先对目前常用的基于O2消耗速率和CO2产生速率的两类测定RiOMars系统沉积有机碳再矿化速率的方法进行了介绍,分析了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性,进而从碳的形态转化、表层沉积物混合均匀、形成次氧化的氧化还原条件、有机碳保存效率低、发生反风化作用和微生物发挥着重要作用等几个方面对RiOMars系统沉积物发生再矿化作用时的主要过程和特征进行了剖析,以期深入认识边缘海的再矿化作用及其对边缘海碳汇的影响。
姚鹏郭志刚于志刚
关键词:再矿化作用
长江口邻近海域沉积物中好氧氨氧化细菌群落多样性被引量:1
2013年
从长江口邻近海域沉积物中提取好氧氨氧化细菌(aerobic ammonium-oxidizing bacteria,AOB)的DNA,通过构建硝化作用氨单加氧酶基因文库并划分操作分类单元(OTU)的方法,揭示好氧氨氧化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结果显示,研究的两个站位(G6站和33站)分别获得417和428个amoA基因克隆,其序列皆属于变形杆菌的β-亚纲,但与此亚纲中已有明确分类信息菌株的amoA基因序列距离较远,相似度较低;利用DOTUR软件将相似度不小于97%的序列归为一个OTU,两站均得到11个OTUs,但离岸较近的G6站沉积物中β-AOB具有较高的多样性,而离岸较远的33站则多样性较低,且两个站位中的优势类群差异明显。
路兴岚甄毓米铁柱杨官品于志刚陈阳阳
关键词:长江口沉积物
河口及近岸海域底边界层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1年
河口及近岸海域底边界层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陆源物质的迁移转化及向海洋的输送通量,是陆海相互作用研究、海洋碳的"源、汇"研究以及氮、磷循环研究的关键。本文对河口及近岸海域底边界层生物地球化学过程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重点介绍了底边界层中移动泥的特点和功能及微生物在其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中的作用,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于志刚姚鹏甄毓姚庆祯米铁柱陈洪涛
关键词:生物地球化学微生物
GDGT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的应用进展被引量:5
2011年
甘油双烷基甘油四醚(Glycerol Dialkyl Glycerol Tetraethers,GDGTs)是古菌和细菌等微生物细胞膜脂的主要组成部分,包括类异戊二烯GDGTs和支链GDGTs两大类。类异戊二烯GDGTs主要来自海洋泉古菌,其分子中环结构的数目随温度变化而变化。描述类异戊二烯GDGTs相对分布的TEX86指标与表层海水温度(SST)和湖泊表面温度(LST)之间存在良好的线性关系,可以用来重建长时间尺度,特别是地质历史高温时期的古海洋和古湖沼温度。支链GDGTs则主要来自土壤中的厌氧细菌,其分子中环数量和碳链中的甲基数目与大气温度和土壤pH相关,由此而建立的MBT/CBT指标可以通过对近海沉积物的研究反演流域气温的历史变化。将支链GDGTs和类异戊二烯GDGTs相结合而形成的BIT指标则可以用来解析近海沉积物中陆源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分布,与上述指标的结合可以提高结果的可靠性。GDGTs及其相关指标正在逐渐成为推动海洋和陆地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工具。
姚鹏于志刚赵美训
关键词:BIT
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的来源、分布与成岩状态被引量:5
2015年
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采集了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粒级组成、有机碳(OC)含量及其稳定同位素丰度(δ13 C)、木质素和沉积色素含量和相关指标,并结合基于蒙特卡洛模拟的三端元混合模型,讨论了此区域沉积有机碳的来源、分布和成岩状态。结果表明,长江口表层沉积物中OC含量为0.21%~0.63%,长江口泥质区和浙闽沿岸OC含量较高,而河口外陆架上含量较低;δ13C为-23.1‰^-20.9‰,显示沉积有机碳是海洋和陆地来源的混合。木质素含量(Λ8)为0.16~1.41mg/100mg OC,其组成特点显示了木质素的草本和木本被子植物的混合来源。沉积色素以叶绿素的降解产物为主,主要分布在河口外陆架上;类胡萝卜素中以岩藻黄素为主,表明硅藻是此区域浮游植物的优势类群。以δ13 C和Λ8为来源指标的端元混合模型显示长江口沉积有机碳主要来自海洋浮游植物,其贡献为54.3%~88.1%(平均70.2%),从河口向陆架逐渐升高,其次是土壤(9.3%~32.1%,平均22.3%)和C3维管植物(2.7%~13.6%,平均7.5%),两者贡献均在长江口和浙闽沿岸附近较高。沉积物粒级组成、OC含量、δ13C丰度和生物标志物含量之间显著的相关性和分布一致性表明水动力分选过程在决定陆源OC(包括土壤和C3维管植物OC)在河口外的输运和分布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富含木质素的新鲜植物碎屑主要与粗颗粒物相联系,并主要沉积在河口附近,而贫木质素的土壤有机碳则主要赋存在细颗粒物上,可输运到离河口较远的位置。木质素降解参数,如酸醛比、3,5-Bd/V和P/(S+V)在长江口外陆架上的砂质区域相对较高,显示此区域陆源有机碳降解程度较高,而叶绿素降解产物的比例在长江口泥质区较高,则可能与泥质沉积物中较强的有机碳再矿化作用有关。
赵彬姚鹏潘慧慧张婷婷李栋王金鹏
关键词:长江口早期成岩作用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