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76110)

作品数:34 被引量:286H指数:13
相关作者:章守宇赵静汪振华周曦杰王凯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海洋大学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4篇农业科学
  • 8篇生物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天文地球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鱼类
  • 9篇枸杞
  • 6篇群落
  • 5篇养殖
  • 5篇鱼类群落
  • 5篇类群
  • 4篇摄食
  • 4篇同位素
  • 4篇海域
  • 3篇大型海藻
  • 3篇多样性
  • 3篇生态学
  • 3篇食性
  • 3篇碎屑
  • 3篇贻贝
  • 3篇贻贝养殖
  • 3篇稳定同位素
  • 3篇马尾藻
  • 3篇光照
  • 3篇海藻

机构

  • 31篇上海海洋大学
  • 7篇浙江省海洋水...
  • 4篇中国水产科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浙江大学舟山...

作者

  • 28篇章守宇
  • 11篇汪振华
  • 11篇赵静
  • 10篇周曦杰
  • 9篇王凯
  • 6篇蒋日进
  • 6篇吴祖立
  • 5篇毕远新
  • 5篇赵旭
  • 3篇林军
  • 3篇薛彬
  • 3篇许敏
  • 3篇梁金玲
  • 3篇徐胜南
  • 2篇陈彦
  • 2篇鲍宝龙
  • 2篇梁君
  • 2篇陈清满
  • 2篇王旭
  • 2篇邹敏

传媒

  • 9篇水产学报
  • 6篇生态学杂志
  • 5篇上海海洋大学...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生态学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海洋科学
  • 1篇水生生物学报
  • 1篇安全与环境学...
  • 1篇南方农业
  • 1篇渔业信息与战...
  • 1篇水产研究
  • 1篇Aquacu...

年份

  • 1篇2019
  • 2篇2018
  • 6篇2017
  • 4篇2016
  • 7篇2015
  • 4篇2014
  • 6篇2013
  • 4篇2012
3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枸杞岛铜藻空间分布格局初探被引量:11
2013年
为了查清铜藻空间分布格局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采用水下采样方法对不同生境条件下铜藻分布和生长情况进行了调查,并从大小两个尺度(站点间和站点内)分析了铜藻空间分布与影响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发现,在站点尺度上,铜藻多集中分布于隐蔽的内湾处,分布密度和株高显著高于暴波站点(P<0.05),暴波站点的波浪和水流运动大小以及浊度显著高于隐蔽站点(P<0.05),说明暴波强度是影响铜藻水平分布和生长的主要因子之一;在站点内,铜藻垂直分布特征明显,潮间带低潮区铜藻分布密度和株高显著高于潮下带(P<0.05),且分布在潮间带低潮区的藻苗平均株高最高;铜藻分布密度和株高与附着基粗糙度、坡度、坡向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但经相关性分析表明,水深与铜藻分布密度最相关(r=-0.337,P=0.001),粗糙度次之(r=0.175,P=0.092),与坡度和坡向相关性不高,说明了与水深相关的光照条件可能是影响铜藻垂直分布和生长的另一个主要因子。研究表明,附着基物理特征不是影响铜藻分布的主导因子,由波浪和水流运动引起的沉积物再悬浮影响到铜藻所需的光照条件,进而影响到铜藻的分布与生长,以此推断出沉积物可能是影响铜藻空间分布格局的主导因子。
章守宇毕远新吴祖立
关键词:水深光照
应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枸杞岛近岸海域褐菖鲉的食性被引量:15
2017年
为获知褐菖鲉的食性,本研究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分析了不同季节和发育阶段褐菖鲉的摄食习性,并评估了浮游动物、端足类、虾蟹类和小型鱼类等饵料生物对褐菖鲉的营养贡献。结果显示,枸杞岛近岸海域4个季节褐菖鲉的δ^(13)C值为–18.2‰~–14.7‰,平均值为–15.6‰;δ^(15)N值为3.3‰~9.9‰,平均值为7.9‰;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褐菖鲉的δ^(13)C值和δ^(15)N值在不同季节之间差异都不显著,说明不同季节之间褐菖鲉的食性差异不大。对褐菖鲉全长和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进行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其δ^(13)C值和δ^(15)N值随全长变化都极显著,表明不同发育阶段褐菖鲉的食性差异极显著。聚类分析将不同全长的褐菖鲉分为3组,其中0~19 mm为一组,20~79和80~109 mm为一组,110~199 mm为一组,ANOSIM分析3组之间的差异极显著。褐菖鲉的δ^(13)C值与虾蟹类和鱼类等饵料类群δ^(13)C值较接近,应用Iso Source软件分析饵料类群的营养贡献时发现,麦秆虫对褐菖鲉的的营养贡献均值最大,为22.3%,鱼类、虾蟹类等饵料类群的营养贡献均值都超过了12%。枸杞岛近岸海域褐菖鲉的平均营养级为3.18,属于低级肉食性鱼类,主要摄食麦秆虫、鱼类和虾蟹类,是底栖动物食性,而非浮游动物食性。
薛彬蒋日进蒋日进王凯梁君徐开达
关键词:褐菖鲉稳定同位素食性营养级
枸杞岛近岸海域食物网的稳定同位素分析被引量:35
2014年
为了探明岛礁近岸海域食物网主要生物类群之间的营养关系,对2012年11月和2013年2月枸杞岛近岸的消费者及其潜在食物源的稳定碳、氮同位素组成进行了分析,并利用氮稳定同位素数据计算了消费者的营养级。结果表明:枸杞岛近岸海域消费者潜在食源浮游植物、POM、SOM和大型海藻的δ13C值范围为-21.7‰^-14.7‰,浮游动物、大型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等消费者的δ13C值范围为-21.1‰^-13.7‰。初级生产者的C/N平均值为8.5,消费者的C/N平均值3.7,差异极显著(P<0.001)。根据消费者的δ15N值,可将枸杞岛近岸海域的消费者分为滤食性浮游动物、食藻或碎屑的小型底栖动物、杂食性的大型无脊椎动物和鱼类以及凶猛的肉食性鱼类4大类,消费者共有4个营养等级,黑鲷的营养级最高为4.33。
蒋日进章守宇王凯周曦杰赵静
关键词:稳定同位素食物网营养级
DNA条形码在鱼类胃含物种类鉴定中的应用被引量:12
2015年
DNA条形码技术是利用一段较短的DNA序列实现快速准确物种鉴定的工具,已成为近年来生物类群的研究热点,并逐步被引进到各个领域。在海洋生物群落生态学中,DNA条形码已被用于海洋生物系统分类、分子遗传多样性、种间亲缘关系、系统进化关系等研究;国外已有学者将其应用到海洋生物食性分析的研究中,国内相关文章较少。本文介绍了DNA条形码的由来、发展以及相关原理和基本实验步骤,并阐述了其优点以及局限性,分析了其在肉食性鱼类胃含物不可辨认种类鉴定中的应用价值,并展望其在未来分类学发展中的应用前景。
席晓晴鲍宝龙章守宇
关键词:物种鉴定DNA条形码摄食生态
温度和光照强度对海藻场瓦氏马尾藻碎屑分解的影响被引量:5
2017年
通过气候培养箱在室内模拟不同光照强度及温度条件,测定海藻场瓦氏马尾藻碎屑(简称海藻碎屑)分解速率变化及海藻碎屑对海藻场海域无机营养盐贡献度,旨在为探究大型海藻碎屑的生态服务效能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海藻碎屑剩余物质干重和分解速率受温度影响不显著(P>0.05),而光照强度影响显著(P<0.05);不同温度、光强条件下,海藻碎屑质量损失率在2个月的实验周期内皆大于60%,且温度25.15℃、光强3200 lx条件更有利于海藻碎屑分解;温度对海藻碎屑分解释放氮磷营养盐影响不显著(P>0.05);在同一温度(25.15℃)条件下,有无光照条件对水体铵态氮、硝态氮和亚硝态氮营养盐浓度变化影响不显著(P>0.05),但对正磷酸盐浓度影响显著(P<0.05);光照强度对水体内铵态氮和正磷酸盐浓度变化具有显著影响(P<0.05),对硝态氮和亚硝态氮浓度变化影响不显著(P>0.05);根据海藻场瓦氏马尾藻碎屑量估算出对现场海域水体溶解无机氮累积贡献量为4.597~17.321 mg·L^(-1),溶解无机磷累积贡献27.989~76.304 mg·L^(-1)。研究表明,不同温度条件下,瓦氏马尾藻碎屑分解释放铵态氮和正磷酸盐的量大于硝态氮和亚硝态氮,温度越高越利于铵态氮释放,而正磷酸盐则更利于在低温下分解释放;随光照强度的升高,氮磷营养盐释放趋势相反,正磷酸盐释放量随光照强度增大而受到抑制。
邹敏章守宇周曦杰
关键词:分解速率营养盐
马鞍列岛岩礁生境鱼类群落生态学.Ⅰ.种类组成和多样性被引量:36
2012年
为了解潮下带岩礁生境的鱼类区系特征,于2009年对马鞍列岛岩礁生境进行了12个月的多网目组合刺网采样,从分类学和生态型组成等方面,结合多样性和相对重要性指数,对该生境的鱼类组成和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全年共采集鱼类87种,隶属2纲14目50科73属。其中鲈形目鱼类51种,占58.6%;趋礁性鱼类49种,占56.3%;放流鱼类7种,占8%。所有鱼类个体中,幼鱼的总比例为67.4%。暖水种、暖温种和冷温种分别为50、36和1种;底层、近底层和中上层鱼类各为19、46和22种,其中褐菖鲉(Sebasti scus marmoratus)、黄姑鱼(Nibea albiflora)和赤鼻棱鳀(Thryssa kammalensis)分别为各水层的绝对优势种;定居种、季节性洄游种和偶见种各为32、55和11种。岩礁生境鱼类多样性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2月份最低,9月份最高。研究结果表明,马鞍列岛岩礁生境是以趋礁鱼类为特征群体、暖水性和暖温性鱼类共同主导、各个类型的幼鱼在夏秋季集群出现、同时也分布了一定量放流种的高鱼类多样性栖息地,它为各种鱼类提供了优良的摄食、避敌和繁殖场所,是近岸海洋生态系统中相当重要的生境。然而相比过去,该生境的鱼类多样性已经大大降低,因此需对其保护工作予以更多关注。
汪振华章守宇陈清满许强王凯
关键词:鱼类群落生态类型
脂质代谢组学及在水产动物研究中的应用
2019年
本文综述国内外有关脂质代谢组学(lipidomics)概念、分析方法,认为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为目前主流方法。综述了脂质代谢组学在鱼类领域的研究文献,特别突出了在鱼类繁殖学中的研究进展。该论文为鱼类亲鱼饲养与仔稚鱼培育提供科学参考。
宋敏温海深
关键词:鱼类繁殖
大型底栖海藻种群生态学研究概述被引量:2
2018年
随着人类对自然界的干扰日益剧增和生态环境逐渐恶化,全球范围内大型底栖海藻场生境加速丧失和破碎化。为了解大型底栖海藻的生物学特性和种群生态学状况,本文从种群生态学的角度分析大型底栖海藻与环境相互关系,并结合大型底栖海藻的自然分布、种群生长繁殖等方面综述国内外大型底栖海藻种群生态学的研究进展,特别是环境因子对海藻影响的研究,为今后海藻场修复及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吴祖立崔雪森唐峰华熊敏思
关键词:环境因子种群生态学
Influence of sampling frequency on detectability of fish community and fish species in a fishery-independent survey
2017年
Understanding the dynamics and regulation of a particular ecological process requires monitoring of the process at appropriate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s.Information collected at an inappropriate spatiotemporal scale may be insufficient for capturing spatio-temporal dynamics of fish populations and community.In this study,a Monte Carlo method was developed to evaluate the detectability performances of different sampling frequencies,sampling timings and sampling intensities on fish community indices and fish species.Species richness indices tended to decrease with an increased sampling frequency,while species diversity indices had small changes in response to changes in sampling frequency.The diversity index was more likely to be influenced by the choice of sampling timing compared to the richness index.The total number of species,especially seasonal and rare species present in the simulated sampling,increased with sampling frequency.Although sampling frequency is more important than sampling intensity,sampling intensity is also important for the detectability of fish species.This study showed that sampling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could greatly influence the estimation of fish community.Choices of sampling timing,sampling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may result in different estimates of fish species compositions and community structure.It is very necessary to consider the importance of sufficient sampling frequency and intensity in a survey program.
Jing ZhaoJie CaoSiquan TianYong ChenShouyu ZhangXijie Zhou
关键词:DETECTABILITY
枸杞岛贻贝养殖水域碳氮磷分布格局被引量:13
2015年
于2013年贻贝成熟期和幼苗期对枸杞岛贻贝筏式养殖水域营养分布和碳分布格局开展相关实验。结果表明:从生态健康角度,夏季成熟期的贻贝养殖造成养殖海域氮、磷营养盐浓度升高,尤其是无机氮浓度显著高于非养殖区(P<0.05),养殖区处于受磷限制性的重富营养化,对其水体健康产生一定压力;秋季幼苗期贻贝养殖使养殖海域氮、磷浓度均降低,尤其是无机氮浓度显著低于非养殖区(P<0.05),与夏季分布格局相反,对水体有净化作用。从生态效应看,贻贝养殖使表层水体中溶解无机碳浓度显著低于非养殖区(P<0.05),产生碳汇效应;同时,贻贝养殖使水体中溶解有机碳浓度显著高于非养殖区(P<0.05),由于丰富的氮营养盐,溶解有机碳处于不稳定态,为碳源。因此,成熟期与幼苗期贻贝养殖对其水域健康产生不同作用,养殖的碳汇、碳源还有待进一步的系统研究。
王旭赵旭章守宇周曦杰
关键词:富营养化生态健康生态效应贻贝养殖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