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6CB400608)
- 作品数:33 被引量:579H指数:14
- 相关作者:方建光金显仕张继红李显森毛玉泽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青岛胶州湾口海域秋季文昌鱼的分布及栖息环境的特征被引量:4
- 2011年
- 为了准确掌握青岛胶州湾口海域文昌鱼(Branchiostoma belcheri)的分布特征,2009年11月作者选择了北沙海域和南沙海域,共设34个站位,采用箱式采泥器对文昌鱼资源及栖息环境进行了调查。在北沙海域发现了较为集中的文昌鱼栖息地,栖息密度为162 ind./m2,平均生物量为11.93 g/m2;优势体长为30–40 mm,年龄组以III龄鱼为主。在南沙海域,文昌鱼栖息密度为17.33 ind./m2,平均生物量为0.57 g/m2;年龄结构没有明显的优势组群,基本为II龄和III龄,在体长组成上出现了20–25 mm这一较小的峰值。北沙的沉积物类型以砾质砂和砂为主,而南沙保护区里的沉积物以砂和粉砂质砂为主,文昌鱼适合生长于砂质类型的沉积物中,水深10–20 m。比较发现青岛文昌鱼保护区的文昌鱼正在逐步减少,应在北沙海域设定规模合适的文昌鱼保护区。
- 袁伟王俊林群王成华孙坚强
- 关键词:文昌鱼沉积物保护区
- 充气在几种饵料单细胞藻二级培养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08年
- 采用实验与生产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充气条件下几种饵料单胞藻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充气能大幅度提高4种饵料单胞藻的生长速度。在充气条件下,新月菱形藻、金藻3011、3012和扁藻的最大培养密度分别为2.957×107,1.7×107,2.355×107和3.5×106细胞/mL,分别是对照组最大培养密度的3.2倍,6.5倍,4.1倍和5倍;实验组(充气)与对照组(不充气)在细胞数目、特定生长率(SGR)、相对生长率(RGR)和绝对生长率(AGR)等方面均有显著差异。二级充气培养的藻液可以直接扩种到大池进行生产培养,能有效延长生长时间,显著提高生产培养效率。
- 李锋毛玉泽于守团杜美荣叶乃好方建光
- 关键词:单胞藻生长率
- 黄海球石藻的种类组成被引量:7
- 2008年
- 王俊左涛陈瑞盛
- 关键词:金藻球石
- 温度和盐度对中华原钩虾幼体孵化、存活及生长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2年
- 采用室内受控实验方法测定了不同温度(15,20,25和30℃)和盐度(盐度5,10,15,20,25,30和35)以及温度和盐度交互作用对中华原钩虾幼体孵化、存活及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华原钩虾幼体孵化的数量受水温影响显著(P〈0.05),20℃幼体孵化率最高,平均每只亲体孵化幼体30.67个。水温对幼体生长的影响差异十分显著(P〈0.01),15-25℃范围内,幼体的日增长和特定生长率随水温升高而增加,水温25℃时达到最大值,平均日增长体长为0.23 mm/d、体质量平均日增长体质量为0.20 mg/d,特定生长率体长为6.40%/d、体质量特定生长率为15.79%/d;当水温高于25℃,钩虾的日增长和特定生长率降低。根据相关性方程式推算其最适孵化温度为21.50℃,最适生长温度为20-25℃。中华原钩虾幼体的存活率受温度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20℃钩虾幼体存活率最高,为98%,30℃存活率最低,为87.67%。盐度对中华原钩虾孵化幼体数量、存活率及幼体生长的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温度和盐度交互作用结果表明,中华原钩虾对盐度有较好的适应能力,温度对中华原钩虾种群发展的影响要大于盐度的影响。
- 薛素燕赵法箴方建光孔杰毛玉泽张继红张庆文
- 关键词:温度盐度孵化
- 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被引量:50
- 2009年
- 根据2006年6月、8月和10月对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渔业生物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海域渔业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进行了分析。调查中共捕获渔业生物207种,主要是以暖温性和暖水性的种类为主,冷温性种类细纹狮子鱼和黄鮟鱇等也出现在调查中并成为优势种。渔业生物的多样性有所升高,种类的更替加快,部分洄游种类已成为历史记录。经济价值低、个体小、年龄结构简单和营养层次低的类群在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占据优势地位。调查捕获渔业生物的种类数明显高于20世纪80年代相应月份的种类数,但是渔业生物的渔获率和个体数仅占80年代调查的8%左右。渔获率比较高的区域主要分布在调查区域的北部、中部及河口区域,但是渔业生物的多样性指数分布与之相反,因此在具有相对均质高多样性的群落结构条件下很难维持高渔获率。
- 金显仕单秀娟郭学武李显森
- 关键词:长江口渔业生物群落结构
- 桑沟湾贝藻养殖区附着生物群落季节演替研究被引量:16
- 2010年
- 从2007年5月~2008年4月,采用悬挂试网和直接从海区采集栉孔扇贝养殖笼样品两种方法,对桑沟湾贝藻养殖区的附着生物群落结构和季节演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桑沟湾附着生物群落结构复杂,本实验鉴定的大型附着生物23种,玻璃海鞘、柄海鞘和紫贻贝是群落中的优势种。附着生物的生物量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试网上附着生物湿重与温度变化相关,生物量为0.003~1.21kg/m2,其中2月和8月分别具有最小和最大值。栉孔扇贝养殖笼的附着生物生物量9月为1.94kg/笼,之后随温度下降而减少,10月为0.99kg/笼,之后又有所上升,11月份为1.03kg/笼。生物量变化主要是由于优势种的演替引起的,随温度下降海鞘类逐渐消退,贻贝等成为优势种。
- 齐占会方建光张继红毛玉泽蒋增杰刘红梅李斌
- 关键词:附着生物污损生物季节演替
- 虾夷扇贝的摄食生理研究被引量:10
- 2010年
-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静水法测定了温度、体重对虾夷扇贝摄食率的影响。分别对5、10、15、20、25℃5个温度梯度下,A、B、C、D、E5个规格虾夷扇贝的摄食率进行了测定。实验结果表明,软体部干重对虾夷扇贝的摄食率影响显著(P<0.05),且相关回归分析表明,体重(X)与摄食率(Y)呈正相关幂指数关系:Y=aXb。扇贝个体吸收率随着体重的增加而减小,但是不同规格扇贝吸收率差异不显著(P>0.05);在实验温度5~25℃范围内,温度对虾夷扇贝的摄食率和吸收率影响极显著(P<0.01),温度(T)与摄食率之间的相关方程为:FR=b0+b1T+b2T2+b3T3,虾夷扇贝最大摄食率的温度值为15℃,最大吸收率的温度值为10℃。
- 徐东张继红王文琪董美涛王忠
- 关键词:虾夷扇贝体重摄食率吸收率
- 东海近岸水域带鱼产卵群体的结构特征
- 根据2007年5月、2008年5和6月东海近岸水域渔业资源的底拖网调查数据,对该水域带鱼产卵群体的生长特征、繁殖特性、相对资源密度及其空间分布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东海近岸带鱼产卵群体平均肛长为141.78mm,优势...
- 陈云龙单秀娟戴芳群金显仕
- 关键词:带鱼生物学特征
- 文献传递
- 长牡蛎夏季死亡与养殖环境及自身体质关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3
- 2010年
- 选取桑沟湾和爱连湾两个典型牡蛎养殖区为研究对象,调查了两个海区高温季节牡蛎的死亡情况,监测了不同养殖区的水温、盐度、pH和DO等环境指标,并测定了牡蛎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生长指标的差异,初步探讨了桑沟湾养殖长牡蛎夏季高温死亡的原因。结果表明,实验期间(5~10月)桑沟湾崖头养殖海区(E122.498,N37.151)长牡蛎夏季累积死亡率为37%,最高死亡率出现在8月17日,高达51%,而爱连湾养殖海区(E122.582,N37.179)的累积死亡率仅为2.5%,最高死亡率出现在9月28日,为4.5%。单因子方差分析(ANOVA)表明死亡率与水温具有很强的正相关(R=0.804,P<0.01),与溶氧呈明显负相关(R=-0.377,P<0.01);死亡率与体重、软体湿重、性腺湿重等生长状况指标呈明显的负相关(R分别为-0.690、-0.498、-0.358),与SOD活性呈正相关(R=0.21,P<0.05)。
- 廉伟温海深毛玉泽方建光
- 关键词:长牡蛎养殖环境SOD
- 网箱养殖区野生许氏平的种群数量被引量:4
- 2006年
- 利用非线性回归法,评估得到爱莲湾野生许氏平蚰的丰度为0.01ind/m^2,种群数量大体和5.6个大型抗风浪网箱或135个筏式网箱放养的鱼类数量相当.野生鱼类将产生正或负的生态效应。和养殖鱼类竞争DO,因排泄而支持爱莲湾初级生产所需氮的0.8%-1、3%.同时消耗残饵和排出粪便.
- 葛长字方建光
- 关键词:生态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