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2008007)
- 作品数:13 被引量:106H指数:6
- 相关作者:张朝晖张明磊聂丽华罗丽娟张华斌更多>>
- 相关机构:吉首大学湖南大学西南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教育厅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 微波辅助快速制备核-壳型尿苷印迹聚合物及其在线富集应用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采用微波辅助加热,以尿苷为模板分子,丙烯酰胺(AA)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快速制备尿苷印迹聚合物,聚合时间大大缩短,仅为传统加热的1/8.采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镜对印迹聚合物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二氧化硅表面成功包覆尿苷印迹壳层;该印迹聚合物颗粒分散均匀,印迹壳层厚度约为100 nm.将该印迹聚合物填充萃取柱用于核苷类组分在线富集,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仪技术,实现了板蓝根提取液中尿苷、鸟苷和腺苷在线富集和检测.
- 文强张明磊张朝晖曾云聂丽华
- 关键词:微波辅助尿苷印迹聚合物
- 核-壳型苏丹红Ⅰ印迹聚合物微球制备及应用研究被引量:9
- 2010年
- 以苏丹红Ⅰ为模板分子,苯基-三甲氧基硅烷(PTMOS)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采用表面分子印迹技术,在自制的SiO2微球表面成功合成了对苏丹红Ⅰ具有良好选择识别性能的核-壳型印迹聚合物。采用红外光谱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分子印迹微球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印迹聚合材料壳层厚度约为150 nm;采用静态吸附实验研究印迹材料对模板聚合物的吸附性能和选择特性,结果表明以PTMOS为功能单体的印迹聚合物对苏丹红Ⅰ具有优异的选择吸附性,其分离选择因子为2.62。在吸附过程中,模板分子苏丹红Ⅰ与印迹聚合物形成2种结合位点,2种结合位点的解离常数分别为2.30、10.78 mmol/L,最大表观结合量分别为27.40、128.53μmol/g。将该印迹聚合物作为固相萃取材料,对样品进行固相萃取,结合液相色谱技术成功用于辣椒油中苏丹红Ⅰ的测定。
- 张朝晖刘丽周慧圆聂丽华
- 关键词:核-壳型分子印迹高效液相色谱固相萃取
- 基于壳聚糖修饰碳纳米管表面铅离子印迹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被引量:29
- 2011年
- 以壳聚糖修饰的多壁碳纳米管为基材,Pb2+为模板分子,乙烯化壳聚糖(CS)为功能单体,乙二醇二甲基丙烯酸酯(EGDMA)为交联剂,在碳纳米管表面枝接一层Pb2+印迹聚合物。采用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扫描电镜对聚合物进行表征和分析。结果表明,在碳纳米管上成功制备了一层15~20nm厚的Pb2+印迹聚合材料。采用原子吸收法研究此印迹聚合物的吸附性能,此印迹聚合物对Pb2+表现出特异性吸附。此印迹聚合物用作固相萃取富集材料,结合原子吸收光谱技术,成功应用于废水中Pb2+的分离及测定,回收率为94.8%~101.6%。
- 杨潇张朝晖张华斌张明磊胡宇芳罗丽娟聂丽华
- 关键词:印迹聚合物碳纳米管固相萃取
- 水溶性ZnO量子点与牛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学研究
- 2010年
- 采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研究了牛血清白蛋白(BSA)与水溶性ZnO量子点(QDS)的相互作用。结果显示,BSA使QDS的荧光增强并发生红移(从353 nm移至359 nm),说明量子点与蛋白间发生了相互作用;另一方面,QDS使BSA的荧光猝灭且最大发射峰发生明显蓝移(从336 nm移至326 nm),进一步说明量子点与蛋白间发生了相互作用。QDS与BSA作用后发射光谱的变化可能是由于二者之间存在配位及静电相互作用。QDS与BSA的相互作用表明QDS可以用来标记BSA。初步探讨了QDS对BSA的荧光猝灭机理。
- 柳旭迟燕华吴杰董发勤
- 关键词:牛血清白蛋白荧光光谱相互作用
- 溶胶-凝胶法制备红霉素印迹固相萃取材料及其选择性吸附被引量:13
- 2010年
- 以红霉素为模板分子,采用溶胶-凝胶印迹技术,合成对红霉素具有特异选择识别性能的印迹聚合材料.采用红外光谱、扫描电子显微镜、热重分析以及比表面积测定技术对印迹聚合物的结构和表面性能进行详细探讨,结果表明所得印迹聚合物比表面积为266.2m2/g,粒径为600nm左右的颗粒材料.选择3种抗生素类药物进行选择吸附研究,结果表明,该聚合物对红霉素的分离因子最高达到2.20.优化固相萃取条件,结果表明用甲醇:乙酸(75:25,V/V)作为洗脱剂时对红霉素的洗脱效果最好.结合液相色谱技术,该印迹材料成功的分离和富集红霉素肠溶片中的红霉素,回收率达到104.5%。
- 张朝晖刘丽聂丽华
- 关键词:溶胶-凝胶固相萃取红霉素分子印迹
- 骨螺紫及其铜配合物与人血清白蛋白相互作用的光谱学研究被引量:14
- 2009年
- 采用荧光光谱法、紫外光谱法和傅里叶红外光谱法(FTIR)研究了模拟生理条件下人血清白蛋白(HSA)与骨螺紫(Mx)及其铜配合物(Mx-Cu2+)的相互作用.根据荧光猝灭数据,二元体系与三元体系中的作用机制均为静态猝灭,在Cu2+存在下,HSA与Mx之间的结合常数与结合位点数明显加大,结合两个体系的紫外吸收光谱可知,在三元体系中,Cu2+与Mx形成配合物后再与HSA发生作用;根据F rster能量转移理论,求得Mx及Mx-Cu2+与HSA上氨基酸残基间的距离分别为r=2.82 nm和r=2.53 nm,三元体系能量转移效率E′大于二元体系E,说明Cu2+在结合作用中可能起到了能量转移介质的作用;对Δλ=60 nm时的同步荧光光谱的分析表明,在Mx及Mx-Cu2+作用下,HSA色氨酸残基的微区构象发生了变化,色氨酸残基所处环境的极性增加;运用FTIR技术定量测定了HSA与Mx及Mx-Cu2+作用后二级结构的变化,发现2个体系中HSA二级结构变化情况基本一致,α-螺旋结构明显减少约8%,β-折叠也减少约1%,而β-转角和无规卷曲分别增加了约6%和4%.说明对HSA二级结构造成影响的主要因素是Mx,它与HSA的结合使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链部分展开,二级结构从α-螺旋和β-折叠向β-转角和无规卷曲结构转变,分子结构的松散程度增加.
- 马萍迟燕华庄稼王晗陈亮柳旭董发勤
- 关键词:人血清白蛋白荧光光谱傅里叶红外光谱
- 新型多壁碳纳米管/白藜芦醇印迹溶胶-凝胶层层组装电化学传感器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采用电化学沉积方法将印迹溶胶-凝胶膜沉积到功能化碳纳米管(MWNT-COOH)修饰的碳电极表面,成功研制一种新型多壁碳纳米管/白藜芦醇印迹溶胶-凝胶电化学传感器.采用扫描电镜(SEM),循环伏安法(CV),方波伏安法(SWV)和计时电流法(i-t)详细考察该印迹溶胶-凝胶膜的形态和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该传感器对白藜芦醇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亲和性.与无多壁碳纳米管修饰的印迹传感器比较,MWNT层修饰的印迹传感器电流响应信号明显提高.白藜芦醇与印迹溶胶-凝胶膜的特异性结合使该传感器的电流发生变化,电流变化与白藜芦醇浓度在5.0×10-7~8.0×10-5mol?L-1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检测限为5.1×10-8mol?L-1,该传感器成功应用于葡萄酒中白藜芦醇含量的检测.
- 张朝晖胡宇芳张华斌曹娇姚守拙
- 关键词:多壁碳纳米管层层组装电化学传感器电沉积
- 基于纳米材料修饰的高灵敏性L-苯丙氨酸印迹溶胶-凝胶传感器的研究被引量:2
- 2011年
- 将氧化锌纳米膜(ZnO-NFs)、多壁碳纳米管(MWNTs)、纳米铜颗粒(Cu-NPs)和印迹溶胶-凝胶聚合物(MIP)依次修饰到碳电极(CE)表面,制备了一种对L-苯丙氨酸具有特异识别能力的印迹电化学传感器。采用电子扫描显微镜(SEM)对各修饰电极进行形貌表征;采用循环伏安法(CV)、示差脉冲伏安法(DPV)、安培时间(I-t)和线性扫描伏安法(LSV)对印迹传感器的电化学性能及最优检测条件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当扫速为100 mV/s,工作电压为0.15 V,溶液pH值为5.5时,该印迹传感器对L-苯丙氨酸的浓度响应线性范围为5.0×10-8~2.0×10-5 mol/L,检出限为3.9×10-9 mol/L。该印迹传感器成功用于实际血清样品的分析,回收率为98%~101%。
- 罗丽娟张朝晖张明磊胡宇芳杨潇聂利华
- 关键词:L-苯丙氨酸多壁碳纳米管
- 水溶性ZnO/氨丙基-硅氧烷量子点的合成与荧光特性被引量:6
- 2010年
- 利用溶胶-凝胶法在非水体系中合成出ZnO量子点,并用3-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APTES)对其进行包覆,制得水溶性ZnO/氨丙基-硅氧烷量子点(ZnO-ASQDs)。通过实验确定最佳包覆条件:t=60℃,T=30min,nSi:nZn=1:1,VPEG/Vtotal=1/9。合成的ZnO量子点分别在348与512nm处有2个荧光发射峰,且激发区域较宽(220~360nm)。经过APTES包覆,ZnO量子点荧光发射强度明显增强,同时具有良好的水溶性与荧光稳定性,稳定时间可达60d之久。由Brus公式计算表明,包覆层对ZnO量子点不但改性还起到保护作用,抑制其团聚。经XRD与TEM证实,ZnO-ASQDs具有核壳结构,ZnO核平均粒径为6nm,整体粒径约为20nm。此外,通过调整ZnO核的粒径可制备出不同荧光颜色的ZnO-ASQDs。
- 吴杰迟燕华庄稼
- 关键词:水溶性量子点荧光特性
- 水溶性ZnO量子点与生物分子相互作用的研究
- 2010年
- 采用荧光光谱法和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系统的研究了水溶性ZnO量子点(QDS)的光学性能及其与不同的生物大小分子的作用。研究发现,QDS除了具有普通量子点所具有的优点外,它还具有两个窄的荧光特征发射峰(分别在353和517nm),并与牛血清白蛋白(BSA)、L-苯丙氨酸(L-Phe)、DL-色氨酸(DL-Try)、L-组氨酸(L-His)等生物分子之间均能形成配合物。荧光光谱显示,L-His对QDS在517nm处的荧光有猝灭作用;而BSA则对QDS在353nm处的荧光具有显著的荧光增敏作用,并使QDS的发射峰发生红移(从353nm移至359nm)。QDS对L-Phe,DL-Try及BSA的荧光产生不同程度的猝灭作用,并且使DL-Try的荧光特征发射峰发生红移(从350nm移至359nm),而使BSA的荧光特征发射峰发生紫移(从336nm移至326nm)。其中,QDS对BSA分子的猝灭机制为静态猝灭。应用生物大小分子与QDS作用后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进一步证实了它们与量子点的结合。QDS与生物大小分子的作用表明,QDS可以对这几种生物分子进行跟踪标记,它通过和组成BSA的L-Phe,DL-Try,L-His等氨基酸小分子作用而与BSA作用的。
- 柳旭迟燕华庄稼吴杰
- 关键词:牛血清白蛋白氨基酸荧光光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