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08220302D)
- 作品数:16 被引量:150H指数:8
- 相关作者:张小风韩秀英王文桥赵卫松齐永志更多>>
- 相关机构: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河北农业大学河北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河北省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S506生物肥对西芹产量和品质的影响被引量:2
- 2008年
- 研究了2种配方的S506生物肥对西芹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S506生物肥可显著促进芹菜植株生长,使根系发达,茎秆粗壮,产量增加,品质改善。其中配方Ⅱ的应用效果最为显著,与对照相比,株高和茎粗分别提高19.17%和40.29%,根鲜重和干重分别提高93.48%和95.31%,可溶固形物含量增加12.31%,硝酸盐含量减少28.27%,增产率达56.78%。
- 张翠绵李洪涛贾楠王占武
- 关键词:生长发育
- 河北省辣椒主要土传病原菌种类及病害防治被引量:1
- 2010年
- 采用五点取样法,对河北省辣椒根和茎基部主要病害症状及病原菌种类进行了观察与分类。结果表明:辣椒根和茎基部主要受疫霉菌(Phytophthora capsiciLeonian)、镰刀菌(Fusariumoxysporum Schlecht.f.sp.)及核盘菌(Rhizoctonia solani Kühn)3种病原菌单独或复合侵染,其分离频率分别为48.0%、48.5%和10.2%;同时发现疫霉菌和镰刀菌均容易侵染辣椒叶片及茎段,核盘菌侵染茎段的能力高于叶片。详细介绍病原菌形态特征和病组织表现症状的基础上,结合试验结果和生产实际,提出了有效的综合防治对策。
- 齐永志张小风王文桥马志强赵卫松韩秀英
- 关键词:辣椒土传病害病原菌种类
- 甲霜灵与苯氧菌酯复配对辣椒疫霉菌联合毒力的初步研究
- 在实验室条件下,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甲霜灵与苯氧菌酯复配对辣椒疫霉菌的联合毒力。试验结果表明:甲霜灵与苯氧菌酯分别按1∶3,1∶5,1∶7,1∶9,1∶11 复配时均具有增效作用,其中,按1∶11复配增效作用表现最明...
- 齐永志韩秀英王文桥张小风
- 关键词:辣椒疫霉菌甲霜灵联合毒力测定
- 辣椒疫霉菌对双炔酰菌胺抗性诱导方法比较
- 本研究对10个供试菌株通过采用药剂驯化、紫外诱导游动孢子角变和紫外诱导菌落角变的方法,来比较辣椒疫霉菌对双炔酰菌胺产生抗药性的难易。结果表明:采用药剂驯化和紫外诱导菌落角变的方法,前者得到1株抗性突变体,后者得到7株抗性...
- 赵卫松韩秀英齐永志王文桥马志强张小风
- 关键词:辣椒疫霉菌双炔酰菌胺抗性诱导
- 文献传递
- 辣椒疫霉对双炔酰菌胺的敏感性测定及其抗药突变体生物学性状研究被引量:18
- 2011年
- 研究了辣椒疫霉对双炔酰菌胺的敏感性及其抗药性风险。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分别采自河北定兴、藁城和山东寿光、青州等地的173株辣椒疫霉菌株对双炔酰菌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其EC50值介于0.002 7~0.049 9μg/mL之间,平均EC50值为0.021 9±0.010 2μg/mL,敏感性呈单峰曲线分布;采用紫外诱导+菌落角变和药剂驯化的方法分别处理10个供试菌株,各获得7株和1株突变体,其抗性倍数在41.50~394 437.77之间,突变频率分别为1.46%和1.43%。对突变体部分生物学性状的研究表明,抗性突变体与其亲本菌株在菌丝生长速率、致病性、产孢能力、适合度指数和竞争力方面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抗性突变体DX 2-3 20m和DX 2-3 F7的产孢量、适合度和竞争力均高于亲本菌株,有利于抗性群体的形成。研究表明,辣椒疫霉对双炔酰菌胺存在中等抗性风险。
- 赵卫松韩秀英齐永志王文桥马志强张金林张小风
- 关键词:辣椒疫霉双炔酰菌胺抗性突变体生物学性状
- 辣椒疫霉菌对甲霜灵的敏感性和不同杀菌剂的交互抗性被引量:4
- 2010年
- 为了明确辣椒疫霉菌对苯基酰胺类杀菌剂甲霜灵的敏感性和该药剂与其他杀菌剂的交互抗性,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河北省不同地区的64个辣椒疫霉菌菌株对甲霜灵的敏感性。同时还测定了11个相对敏感和3个相对抗性菌株对双炔酰菌胺、烯酰吗啉、嘧菌酯和霜脲氰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甲霜灵对辣椒疫霉菌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EC50值为0.1661~27.5572mg/L,最高与最低相差165.91倍。从不同地区采集的辣椒疫霉菌株对甲霜灵的敏感性存在着很大差异。甲霜灵与上述不同作用机制杀菌剂之间的相关系数很低,不存在交互抗性。
- 赵卫松韩秀英王文桥齐永志马志强张小风
- 关键词:辣椒疫霉菌敏感性甲霜灵交互抗性
- 辣椒疫霉对杀菌剂抗药性研究进展被引量:10
- 2010年
- 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辣椒疫霉菌对苯基酰胺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丙烯酰胺类内吸性杀菌剂的抗药性发生现状、抗药机理、抗药遗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辣椒疫霉菌抗药性研究和制定抗药性治理对策以及化学防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指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和发展前景。
- 赵卫松韩秀英王文桥张小风
- 关键词:辣椒疫霉杀菌剂抗药性
- 烯酰吗啉与百菌清复配对辣椒疫霉菌的增效作用被引量:3
- 2010年
- 通过离体试验测定烯酰吗啉与百菌清复配对辣椒疫霉菌不同生长发育阶段的毒力发现,在烯酰吗啉与百菌清11个不同复配组合中,最佳配比为1∶11,其对抑制辣椒疫霉菌孢子囊形成、游动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的增效系数分别为1.54,2.37,1.86,均表现为增效作用;以1∶9和11∶1复配时,分别对抑制游动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也表现为增效作用,增效系数分别为1.59,1.50;采用小株喷雾法测定了烯酰吗啉与百菌清的两种复配组合对辣椒疫病的预防效果和持效期。复配比例为11∶1时,10,5,1mg/L3个浓度处理对辣椒疫病的预防效果均显著高于相同浓度单剂处理,并且在用药后第14天时,10mg/L相对防效依旧高达67.50%,用药间隔期可达14d;复配比例为1∶11时,10mg/L处理对辣椒疫病的预防效果显著高于烯酰吗啉相同浓度处理,持效期也延长2~3d;与百菌清相同浓度相比,其预防效果也相对较高。
- 齐永志张小风王文桥赵卫松马志强韩秀英
- 关键词:烯酰吗啉百菌清辣椒疫霉菌
- 辣椒疫霉对双炔酰菌胺抗药性生理生化机制研究被引量:3
- 2010年
- 本试验对辣椒疫霉亲本菌株和抗性菌株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初步研究了辣椒疫霉对双炔酰菌胺产生抗性的机制。结果表明:辣椒疫霉亲本菌株和抗性菌株的菌丝生长受NaC l和葡萄糖影响较小,且NaC l和葡萄糖不同浓度处理后的所有菌株之间渗透压也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故得知NaC l和葡萄糖均不能为疫霉菌提供营养和抑制其渗透。双炔酰菌胺低浓度处理能够使抗性菌株菌体内渗漏出较多的内含物,但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提高内含物渗漏反而减少;亲本菌株和抗性菌株菌体内可溶性蛋白含量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力差异显著:亲本菌株菌体内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力均高于抗性菌株。随着双炔酰菌胺处理时间的延长,亲本菌株和抗性菌株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β-1,3葡-聚糖酶的活力都呈下降趋势。由此得出:辣椒疫霉内含物通过细胞膜外渗,致使药液在菌体内的积累减少,最终使到达作用靶标药剂的实际浓度下降;同时菌体的可溶性蛋白含量降低、β-1,3葡-聚糖酶的活力下降可能是对双炔酰菌胺产生抗性的原因。
- 赵卫松张小风齐永志王文桥韩秀英
- 关键词:辣椒疫霉菌双炔酰菌胺细胞膜通透性可溶性蛋白含量Β-1,3-葡聚糖酶
- 根际益生菌链霉菌S506固体发酵条件优化被引量:10
- 2008年
- 链霉菌S506是一株具有广谱防病、促生和降解根系毒素功能的根际益生菌。采用液固两相发酵工艺,以活菌总数和分生孢子产生量为检测指标,研究了S506活菌制剂固体发酵物料的配方和工艺参数。获得固体发酵物料的最佳参数为:麸皮100g、M-115g、磷酸氢二钾0.3g、氯化钠0.25g、硝酸钾0.1g、碳酸钙0.8g,自然pH值,液体菌种种龄84h,接种量10%,发酵温度30°C,料水比10:6,发酵时间60h。在最佳发酵条件下,S506固体菌剂的活菌总量达到8.27×109CFU/g,分生孢子数达到6.23×109CFU/g。
- 穆燕魁王占武张翠绵李洪涛田洪涛贾楠
- 关键词:固体发酵链霉菌发酵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