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1025)

作品数:18 被引量:43H指数:4
相关作者:雷蕾钟淑琦徐燕宁关娜单智焱更多>>
相关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嘉兴学院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海外学人科研资助项目黑龙江省留学归国人员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生物学
  • 8篇医药卫生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11篇胚胎
  • 9篇细胞
  • 7篇蛋白
  • 6篇干细胞
  • 5篇鼠胚
  • 5篇鼠胚胎
  • 5篇胚胎干细胞
  • 5篇小鼠胚胎
  • 5篇基因
  • 5篇激光
  • 5篇共聚焦
  • 4篇荧光
  • 3篇蛋白激酶
  • 3篇蛋白激酶C
  • 3篇电穿孔
  • 3篇荧光蛋白
  • 3篇早期胚胎
  • 3篇转基因
  • 3篇显微镜
  • 3篇小鼠

机构

  • 17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嘉兴学院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17篇雷蕾
  • 8篇钟淑琦
  • 7篇徐燕宁
  • 7篇单智焱
  • 6篇关娜
  • 5篇金连弘
  • 5篇申景岭
  • 4篇冯秀清
  • 4篇陈雅隽
  • 3篇闫晓飞
  • 3篇张庆华
  • 3篇郑重
  • 2篇胡丽丽
  • 2篇阎晓飞
  • 2篇徐营
  • 2篇董建将
  • 1篇薛媛
  • 1篇刘忠华
  • 1篇王振坤
  • 1篇田江天

传媒

  • 3篇哈尔滨医科大...
  • 2篇解剖学报
  • 2篇生理学报
  • 2篇生物医学工程...
  • 1篇激光生物学报
  • 1篇中国地方病学...
  • 1篇遗传
  • 1篇生物化学与生...
  • 1篇细胞生物学杂...
  • 1篇中国生物工程...
  • 1篇分子细胞生物...
  • 1篇中国细胞生物...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9篇2008
  • 3篇2007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小鼠早期胚胎中蛋白激酶Cα的表达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优化早期胚胎的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并观察蛋白激酶C(PKCα)在小鼠着床前胚胎的表达和定位。方法用优化的免疫荧光化学法结合激光共聚焦显微术,观察小鼠早期胚胎2-细胞期到囊胚期PKCα的表达情况。结果小鼠早期胚胎自2-细胞期到囊胚期均有PKCα亚型的表达,且主要集中在早期胚胎卵裂球的核内。结论经优化后的免疫荧光染色可清晰地检测到胚胎内PKCα集中于细胞核内表达,且分裂间期的表达高于分裂期。
陈雅隽冯秀清钟淑琦潘振伟雷蕾
关键词:蛋白激酶C胚胎发育免疫荧光
高浓度RA诱导小鼠胚胎干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被引量:6
2007年
目的:高浓度RA诱导小鼠ESC体外向神经细胞分化。方法:通过5μMRA刺激拟胚体向神经前体细胞分化,在不同基质上进一步诱导神经前体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通过免疫荧光鉴定。结果:5μmol/LRA诱导神经前体细胞分化;神经前体细胞分化为β-tubulinⅢ阳性神经细胞,β-tubulinⅢ阳性细胞中有55%为GABA阳性,4%为CHAT阳性细胞。
申景岭单智焱王燕黄小义赵勇雷蕾金连弘
关键词:RAESC诱导分化神经细胞
应用FRAP技术分析小鼠嵌合体和正常胚胎发育中细胞间隙连接介导通讯被引量:1
2008年
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的光漂白恢复(fluorescence redistribution after photobleaching,FRAP)技术分析小鼠嵌合体胚胎和正常胚胎的卵裂球之间细胞间隙连接介导通讯(gap junctional inter-cellular communica-tion,GJIC),结果发现:8-细胞期嵌合体胚胎的光漂白恢复率(24.3%)明显低于正常胚胎(64.2%),提示GJIC的降低可能是影响嵌合体胚胎发育率降低的因素之一;囊胚的光漂白恢复率也较低(22.7%),提示随着细胞分化,GJIC的水平有所降低。
徐营雷蕾
关键词: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嵌合体
改良透射电镜方法观察小鼠ICSI胚胎核仁超微结构
2011年
小鼠植入前胚胎的发育过程中,核仁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致密结构到网状结构的变化。对核仁超微结构的观察有助于揭示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核仁结构的动态变化及其特定阶段的功能。但由于核仁结构微小,数目较少,并且在胚胎中只处于卵裂球细胞核的内部,难以定位,因而给核仁的超微结构观察带来很大的困难。本实验探索了透射电镜观察小鼠植入前胚胎核仁的方法:先用琼脂对小鼠胚胎进行预包埋,在经过常规的透射电镜样品制备流程后,将整个胚胎先切成半薄切片;经过甲苯胺蓝染色后,选取含核仁结构的切片进行重包埋;最后再对回收来的半薄切片进行超薄切片,醋酸铀染色后上电镜观察;最终成功获得小鼠胚胎植入前发育不同时期核仁清晰的透射电镜图像。
郑重胡丽丽文刚张宝东雷蕾
关键词:小鼠胚胎核仁透射电镜
蛋白激酶C在卵母细胞成熟、受精和早期胚胎发育过程中的作用被引量:4
2008年
小鼠胚胎发育过程中,蛋白激酶C(PKC)家族在调节卵的活化、完成减数分裂和开始有丝分裂、胚胎的致密,以及囊胚形成过程中都有作用,但其多个亚型的功能还知之甚少。研究表明,已知的十种PKC亚型以及PKC锚定蛋白——活化的磷脂酶C受体(RACK)在小鼠胚胎2-细胞期至囊胚期都有表达。本文归纳了近年来对PKC亚型各自不同的动态分布模式和表达水平的研究,这些研究表明它们在早期胚胎发育的各个时期都至关重要,尤其在胚胎4-细胞期的早期,个别亚型在核内的浓度是瞬间升高的,提示我们这些PKC亚型也许控制着早期小鼠胚胎核的组建以及机能调节。本文对核移植胚胎中PKC的可能作用也进行了分析。
陈雅隽钟淑琦冯秀清雷蕾
关键词:蛋白激酶C卵母细胞成熟受精胚胎发育小鼠
孤雌胚胎干细胞的组织相容性与印迹状态被引量:1
2010年
从孤雌胚胎建立的孤雌胚胎干细胞(pESCs)具有与受精的胚胎干细胞(fESCs)相似的全能性和自我更新能力,因免除了胚胎的破坏,所以避免了一些法律和伦理的相关问题。pESCs也具有其特殊的性质,即与卵母细胞供者是组织相容的,因此更适合于细胞与组织的替代治疗。另外,由于pESCs的特殊印迹模式,也为研究基因组印迹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体外模型系统。
薛媛单智焱郑重雷蕾
关键词:孤雌胚胎干细胞组织相容性基因组印迹
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及核移植后重构胚胎发育能力的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不同类型的细胞核移植效率不同,原因之一可能是不同类型细胞核移植后进行重编程的潜力不同。本实验对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orcine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pMSCs)体外分离培养的方法进行了优化,对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增殖及生长特性进行了观察分析,并以其作为供体细胞进行核移植,对此类型细胞进行重编程的潜力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优于全骨髓贴壁法;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目在培养第6天达到峰值,传代培养10h时,贴壁率达到78.50%;传代培养后第4天分裂指数最高,为24.00‰;以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pMSCs)和猪胎儿成纤维细胞(PF)分别作为供核细胞构建核移植胚胎,其体外囊胚发育率分别为14.63%与15.07%(P>0.05),孤雌对照组囊胚发育率为30.91%(P<0.05);而三组囊胚细胞数分别为30.67±17.7、24.1±6.5和25.8±11.4(P>0.05)。实验表明,体外培养的猪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增殖旺盛,生物学性状稳定,并适合作为核移植供体细胞。
王振坤田江天李秋明武美玲孔庆然郑重于学武雷蕾刘忠华
关键词:核移植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染小鼠胚胎干细胞及向神经细胞的分化
2008年
目的建立能够稳定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小鼠胚胎干细胞(ESC),并诱导其向神经细胞分化,为临床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提供方便追踪观察的神经细胞。方法分别用脂质体、电穿孔转染法转染小鼠胚胎干细胞系R1,检测48h转染效率;经G418筛选后,得到稳定高效表达GFP的ESC克隆,通过碱性磷酸酶(AKP)染色检测ESC的生物学特性;利用单层分化法诱导转染GFP的胚胎干细胞向神经细胞分化,通过免疫荧光检测神经细胞特异标记Tuj1。结果转染48h的GFP阳性细胞转染率脂质体组为65%,电穿孔组为79%,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3.14,P〉0.05)。转染GFP的胚胎干细胞AKP染色阳性,并可诱导分化为Tuj1阳性的神经细胞。结论建立稳定表达GFP基因的胚胎干细胞克隆,获得的转染GFP的胚胎干细胞能够分化为神经细胞。
单智焱申景岭雷蕾徐燕宁金连弘
关键词:胚胎干细胞电穿孔细胞分化
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研究卵母细胞和早期胚胎的细胞骨架被引量:5
2008年
介绍了应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结合免疫荧光技术研究卵母细胞和早期胚胎细胞骨架的方法。观察了β-微管蛋白、γ-微管蛋白、微丝以及染色体在小鼠卵母细胞和早期胚胎中的分布和形态,讨论了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以及实验结果的分析和处理方法。
徐营张庆华关娜徐燕宁闫晓飞雷蕾
关键词: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细胞骨架卵母细胞早期胚胎
体外受精和孤雌活化过程中小鼠胚胎细胞骨架的动态变化被引量:3
2008年
为研究微管在体外受精与孤雌活化过程中的动态变化,本实验比较了体外受精胚胎、SrCl2激活的孤雌胚胎和体内受精的原核期胚胎在体外发育的情况,采用免疫荧光化学与激光共聚焦显微术检测卵母细胞孤雌活化过程中及体外受精后微管及核的动态变化,以分析微管在减数分裂过程中的作用及其对早期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体内受精胚胎的发育率显著高于体外受精和孤雌激活胚胎体外发育率(P〈0.05),而体外受精与孤雌激活胚胎在各阶段发育率差异均不显著。在体外受精中,精子入卵,激活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恢复,纺锤丝牵拉赤道板上致密排列的母源染色体向纺锤体两侧迁移:后期将染色体拉向两极;末期时,微管分布于两组已去凝集的母源染色体之间,卵母细胞排出第二极体(the second polarbody,Pb2),解聚的母源染色体形成雌原核。同时,在受精后5—8h精子染色质发生去浓缩与再浓缩,形成雄原核。在原核形成的同时,胞质星体在雌、雄原核的周围重组形成长的微管,负责雌、雄原核的迁移靠近。孤雌活化过程中,卵母细胞恢复减数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离,被拉向两极,经细胞松弛素B处理后,活化4—6h,卵周隙中未见Pb2,而在胞质中出现两个混合的单倍体原核,之间由微管相连接,负责两个单倍体原核的迁移靠近。与体外受精相比较,孤雌活化时卵母细胞更容易被激活,减数分裂期间微管的发育早且更完善。
冯秀清林英巍陈雅隽钟淑琦闫晓飞董建将雷蕾
关键词:体外受精孤雌活化激光共聚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