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908专项(SD-908-01-01-0506)
- 作品数:26 被引量:225H指数:8
- 相关作者:谭丽菊王江涛唐学玺朱丽岩戚本金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海洋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山东省908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 青岛近海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多氯联苯和有机氯农药的含量和分布特征被引量:45
- 2010年
-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对青岛近海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多氯联苯(PCBs)和有机氯农药(OCPs)进行了测定,并分析了PAHs、PCBs和OCPs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PAHs、PCBs和OCPs的均值分别为684.80、6.87和13.52ng·g-1,含量变化均呈近岸高、远岸低的分布规律.燃料的高温燃烧排放对本研究海域沉积物中PAHs有较大贡献;PCBs主要来源于工业及生活排放,但已受到控制;沉积物中HCHs存在工业和农业双重污染源输入,DDT主要是由于历史上使用农药造成,且在表层沉积物中受到好氧微生物降解.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结果相比,调查海域沉积物中PAHs、PCBs和OCPs的污染程度及生态风险均处于较低水平.
- 王江涛谭丽菊张文浩连子如
- 关键词:多环芳烃多氯联苯有机氯农药青岛近海表层沉积物
- 青岛近海及其邻近海域夏季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的分析被引量:5
- 2008年
- 利用荧光显微技术(Epifluorescence microscopy,EFM)对青岛近海及其邻近海域夏季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进行调查,研究了微微型浮游植物的空间变化和昼夜变化的特征,并分析了微微型浮游植物丰度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结果显示,夏季该水域Syn的变化范围为(8.58×10^3~8.54×10^5)mL,平均值为2.39×10^5/mL;Euk的变化范围为(7.80×10^2~3.02×10^4)mL,平均值为4.54×10^3/mL。Syn丰度在即墨海域、海阳海域出现高值区域,胶南海域出现低值区域;各水层Syn丰度无显著差异(P〉0.05)。Euk丰度在胶州湾内及湾口为高值区域,胶南海域表层和10m水层出现高值区域;崂山东部即墨海域、海阳海域为Euk丰度低值区域;各水层Euk丰度并无明显差异(P〉0.05)。对胶州湾中部连续站4层水体24h昼夜连续变化的观测发现,夏季Syn、Euk都有明显昼夜波动。对Syn,Euk与Chl-a、水温、盐度、电导率、浊度、溶氧浓度之间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Syn,Euk与Chl-a、浊度呈正相关,与盐度、电导率呈负相关。
- 汪岷梁彦韬白晓歌江雪娇王芳乔倩
- 关键词:微微型浮游植物青岛近海丰度
- 几种环境因子影响下铜和TBT对中华哲水蚤的毒性效应被引量:6
- 2010年
- 研究了在不同酸度、温度和盐度条件下重金属铜和TBT对中华哲水蚤的毒性效应。在采样环境下(温度12±0.5℃、盐度32±0.5、pH值7.8±0.1),随着铜和TBT浓度的提高,中华哲水蚤的死亡率升高(P<0.05),此时铜和TBT对中华哲水蚤的96 h-LC50分别为84.65和1.59μg.L-1。为测定改变环境因子后铜和TBT对中华哲水蚤的毒性效应所受的影响,实验采用了2×2×3×4因子设计(2个酸度,2个温度,3个盐度,4个污染物浓度)。结果显示:温度升高8℃能够显著提高各浓度铜和TBT对中华哲水蚤的致死率(P<0.05);pH值降低1,盐度升高8或降低7对各浓度铜和TBT对中华哲水蚤的致死率没有显著影响(P>0.05)。
- 周浩朱丽岩陈志鑫戚本金章程
- 关键词:中华哲水蚤铜TBT毒性效应环境因子
- 胶南近海及邻近海域夏、冬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被引量:6
- 2009年
- 分析了2006年夏季(8月)和冬季(12月)在青岛胶南至日照近海进行调查所采集的水样,对调查海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优势种分布和群落的多样性指数等进行分析研究。初步鉴定浮游植物3门54属111种,硅藻占绝对优势。夏季主要优势种为旋链角毛藻(Chaetoceros curvisetus)、窄隙角毛藻(Chaetoceros affinis)、梭角角藻(Ceratium fusus)、虹彩圆筛藻(Coscinodiscus oculus-iridis),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在个别站位有较大丰度,导致该站位多样性降低。冬季主要优势种为派格棍形藻(Bacillaria paxillifera)、虹彩圆筛藻、叉状角藻(Ceratium furca)和小环藻(Cyclotella spp.)。夏季浮游植物细胞丰度介于48.96~195.88×105个/m3,平均61.12×105个/m3;冬季介于10.00~48.33×105个/m3,平均19.27×105个/m3。夏季细胞丰度与胶州湾水域相近,冬季细胞丰度高于南黄海的历史数据。冬季的香农-维纳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都优于夏季,而夏季的细胞丰度和物种丰富度优于冬季。
- 曲静宫相忠庄会富赵耀董树刚
- 关键词:浮游植物优势种群落结构
- 2006年冬季胶州湾及邻近山东半岛南岸海域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被引量:5
- 2009年
- 于2006年12月对胶州湾及邻近山东半岛南岸进行小型底栖动物调查。研究表明,小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915.43±407.58)ind.10 cm-2,平均生物量为(1 007.56±422.71)μg.dwt.10 cm-2,平均生产力为(9 068.03±3 804.43)μg.dwt.10 cm-2.a-1。共鉴定出16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按丰度,自由生活海洋线虫占绝对优势,为总丰度的89.70%,其他优势类群依次为底栖桡足类、多毛类和双壳类;按生物量依次为多毛类38.49%,线虫32.60%,介形类10.31%,桡足类8.84%。
- 杨世超慕芳红周红陈海燕吴绍渊
- 关键词:小型底栖动物丰度生物量
- 胶州湾拟长腹剑水蚤时空分布变化的研究被引量:5
- 2009年
- 于2006年8月~2007年10月对胶州湾浮游桡足类的优势种——拟长腹剑水蚤的时空分布进行了4个航次的调查,并对其分布特征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1)调查海域春、夏、秋、冬4个季节拟长腹剑水蚤丰度的平均值分别为721 ind/m3,351 ind/m3,727 ind/m3和502 ind/m3,秋季平均丰度最高,春季与秋季接近,夏季最低。(2)在水平分布上,春季拟长腹剑水蚤分布总体呈现湾心高于湾口、近岸高于中央的规律;而夏季呈现湾心低于湾口、近岸高于中央的规律;秋季则无明显规律;冬季大体呈现湾心低于湾口、近岸低于中央的规律。(3)在垂直分布上,春、夏、秋3个季节调查站位拟长腹剑水蚤上层丰度明显高于下层,而冬季上层所占比例略高于下层。拟长腹剑水蚤存在昼夜垂直移动现象,但不同季节移动规律不同。(4)拟长腹剑水蚤的时空分布与多种环境因子变化有关,其中盐度、初级生产力水平、仔稚鱼等游泳动物密度的影响相对较大。
- 朱丽岩徐培培张天文陈志鑫寇建山
- 关键词:丰度
- 胶州湾夜光虫丰度的季节变化和分布特征被引量:13
- 2009年
- 利用2006年8月~2007年11月在胶州湾海域4次海洋生物调查样品,对该海区夜光虫丰度的季节变化和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胶州湾夜光虫丰度季节分布极不均衡:春季最高,平均为2.81×104ind/m3;秋季次之;夏季最少,平均为146 ind/m3。温度是影响其季节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夜光虫的水平分布和营养盐的分布密切相关,呈现近岸高于中央,湾内高于湾口的现象;在垂直分布上,受摄食的浮游植物分布的影响,上层水体中夜光虫丰度一般要高于底层的;夜光虫的昼夜垂直移动受季节影响显著,不同的季节昼夜垂直移动趋势不同。
- 张天文朱丽岩徐培培周浩戚本金
- 关键词:夜光虫
- 青岛南部近海春、秋季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初步研究被引量:6
- 2009年
- 分析了2007年春季(3月)和秋季(11月)在青岛南部近海进行调查所采集的样品,对调查海域的浮游植物群落的物种组成,优势种分布,细胞丰度的平面分布和垂直分布以及群落的多样性等进行分析研究。初步鉴定浮游植物3门56属133种,硅藻占绝对优势。春季主要优势种为舟形藻(Naviculaspp.)、羽纹藻(Pinnulariaspp.)、派格棍形藻(Bacil-laria paxillifera)和曲舟藻(Pleurosigmaspp.),秋季主要优势种为笔尖根管藻(Rhizosolenia styliformis)、派格棍形藻、覆瓦根管藻(Rhizosolenia imbricata)和梭状角藻(Ceratium fusus)。春季浮游植物丰度介于0.27~5.60个/mL,平均1.22个/mL,秋季丰度介于0.88~23.90个/mL,平均7.29个/mL,次表层平均丰度最高。春季丰度与水深成显著正相关(P<0.01),与温度成正相关(P<0.05)。本调查获得的浮游植物丰度明显高于同期历史数据。春季浮游植物群落香农-威纳指数和物种丰富度指数低于秋季,均匀度高于秋季。
- 曲静宫相忠邢永泽董树刚
- 关键词:浮游植物优势种群落结构
- 北黄海春季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被引量:12
- 2009年
- 依据"我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中北黄海海区大型底栖生物春季航次的采泥调查资料,对北黄海大型底栖生物群落进行了研究,共划分出3个底栖生物群落。其中群落Ⅰ位于山东半岛近岸以及辽东半岛长山群岛以北。种类组成以广温低盐种为主,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tata、双唇索沙蚕Lumbrinreis cruzensis等为优势种。群落Ⅱ位于中央冷水团区,种类组成多为冷水性种,优势种为薄索足蛤Thyasira(Thyasira)tokunagai、浅水萨氏真蛇尾Ophiura sarsivadicola等。群落Ⅲ位于北黄海东部砂底区,种类少,蚕光稚虫Spiophanes bombyx、心形海胆Echinocardium cordatum等为优势种。与1958年的全国海洋综合调查等历史资料对比发现,沿岸性群落的优势类群发生了变化,多毛类动物取代了棘皮动物;冷水性群落的范围大约缩减了1个经度。
- 曲方圆于子山刘卫霞隋吉星张志南
- 关键词:大型底栖生物群落结构北黄海
- 北黄海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和数量分布被引量:7
- 2009年
- 于2007年1月对北黄海78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定量研究。在研究海域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322种,其中多毛类147种,软体动物62种,甲壳动物82种,棘皮动物15种,其它动物16种。其总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 883 ind./m2和38.86 g.wwt/m2。北黄海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种数多于渤海,低于东海;丰度和生物量均大于东海和南黄海。北黄海冬季大型底栖动物的种数、丰度和生物量的分布,总体来说,近岸高于远岸。北黄海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与沉积物的中值粒径、砂含量和粉砂含量分别呈显著正相关、显著负相关和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生物量与所测环境因子相关关系不显著。
- 刘卫霞于子山曲方圆隋吉星张志南
- 关键词:大型底栖动物北黄海丰度生物量环境因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