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U0633006)

作品数:44 被引量:488H指数:13
相关作者:杨宇峰聂湘平王朝晖何秀婷谷阳光更多>>
相关机构:暨南大学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中国广州分析测试中心广东省化学危害应急检测技术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4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8篇环境科学与工...
  • 19篇生物学
  • 6篇天文地球
  • 4篇农业科学
  • 3篇医药卫生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7篇养殖
  • 7篇沉积物
  • 6篇沙星
  • 6篇污染
  • 6篇海域
  • 6篇浮游
  • 6篇表层沉积物
  • 5篇毒性
  • 5篇植物
  • 5篇浮游植物
  • 5篇大鹏澳
  • 4篇毒性效应
  • 4篇锥状斯氏藻
  • 4篇微表层
  • 4篇龙须菜
  • 4篇磺胺
  • 4篇甲藻
  • 4篇海洋卡盾藻
  • 4篇赤潮
  • 3篇大亚湾大鹏澳

机构

  • 41篇暨南大学
  • 7篇中国水产科学...
  • 3篇中国广州分析...
  • 2篇四川大学
  • 2篇华南理工大学
  • 2篇教育部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广东省教育厅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哈尔滨工业大...
  • 1篇广东省农业科...
  • 1篇华南农业大学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 1篇济宁师范专科...
  • 1篇汕头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天津科技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
  • 1篇中国广州分析...
  • 1篇广东省海洋与...

作者

  • 16篇王朝晖
  • 15篇杨宇峰
  • 13篇聂湘平
  • 7篇谷阳光
  • 6篇何秀婷
  • 5篇吕颂辉
  • 5篇陈菊芳
  • 4篇付永虎
  • 4篇牟德海
  • 4篇鹿金雁
  • 4篇杨永涛
  • 3篇程章
  • 3篇李凯彬
  • 3篇方军
  • 3篇李潇
  • 3篇梁瑜
  • 3篇冯杰
  • 3篇岳文洁
  • 3篇舒永红
  • 3篇王奇

传媒

  • 6篇海洋环境科学
  • 5篇环境科学学报
  • 3篇环境科学
  • 3篇深圳大学学报...
  • 3篇安全与环境学...
  • 2篇环境与健康杂...
  • 2篇分析测试学报
  • 2篇水生生物学报
  • 2篇生态科学
  • 2篇暨南大学学报...
  • 2篇热带海洋学报
  • 2篇Journa...
  • 2篇生态毒理学报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高技术通讯
  • 1篇Chines...
  • 1篇Journa...
  • 1篇Journa...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2
  • 6篇2011
  • 15篇2010
  • 15篇2009
  • 8篇2008
  • 2篇2007
4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大亚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危害评价被引量:28
2009年
为了解大亚湾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分布及其对海湾生态环境的危害状况,于2006年7月至2007年11月采集了大亚湾10个采样点的春、夏、秋、冬四个季度的表层沉积物样品,分析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结果表明,大亚湾重金属含量均低于海洋沉积物I类质量标准,研究海域沉积物中Hg、Ph、Cu、Zn的含量分别为0.009~0.158mg/kg、11.52~45.95mg/k、2.61—64.68mg/kg、30.58—85.07mg/kg,平均含量分别为0.040、28.50、12.46、61.76mg/kg,Hg、Pb、Cu的季度差异不明显,Zn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潜在生态危害评价表明,夏季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属于强级污染,其余季节属于中等程度污染;重金属生态危害程度顺序为:Hg〉Cu〉Pb〉Zn,其中Hg的潜在生态危害属于很强级,其余均属于轻微级。
谷阳光王朝晖方军舒永红吴庆晖牟德海吕颂辉
关键词:重金属生态危害沉积物
三种磺胺类药物对罗非鱼肝脏组织中谷胱甘肽转移酶(GST)和丙二醛(MDA)的影响被引量:38
2010年
研究磺胺嘧啶(sulfadianzine,SDZ)、磺胺二甲基嘧啶(sulfadimidine,SM2)和磺胺甲基异恶唑(sulfamethoxazole,SMZ)三种典型磺胺类抗生素对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肝脏谷胱甘肽转移酶(GS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的响应。采用饲料暴露的给药方式,用磺胺药物浓度为4和40g·kg-1的人工配合饲料喂养试验罗非鱼,对照组投喂不含磺胺药物的空白饲料。暴露时间为7d,每天2次投喂饲料,饲料的日投喂量按鱼体重的3%计,分别在24、72和168h采集肝脏样品待测。结果表明各浓度组GST和MDA分别在暴露后72和24h受到最大程度的诱导,其中GST活性比空白组提高了6.72倍,MDA含量比空白组提高了24.75倍。在4g·kg-1的药物浓度下SM2对GST和MDA有最强诱导,在40g·kg-1的药物浓度下三种药物对罗非鱼GST和MDA诱导效应大小顺序为SDZ>SMZ>SM2。GST和MDA在磺胺药物诱导下的响应敏感,适合作为磺胺类药物暴露的生物标记物。
王奇范灿鹏陈锟慈何秀婷聂湘平
关键词:磺胺嘧啶磺胺二甲嘧啶尼罗罗非鱼
广东典型海水养殖区沉积物及鱼体中磺胺类药物的残留及其对人体的健康风险评价被引量:32
2014年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PLC-UV)分析了广东沿海大亚湾和阳江两个典型海水养殖区中沉积物以及7种养殖鱼类肌肉和肝脏组织中磺胺嘧啶(SDZ)、磺胺二甲嘧啶(SM2)和磺胺甲基异噁唑(SMX)的残留量,并依据药品最高残留量(MRL)值和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值对海水养殖鱼类中磺胺类抗生素污染进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在所有沉积物样品中都能检出磺胺类抗生素.含量(干重)范围为:2.1-35.2 ng·g^-1,检出率大小顺序为SDZ(85.7%)〉SM2(71.4%)〉SMX(28.6%).大亚湾养殖区磺胺药物在沉积物和鱼类样品中的检出频率大于阳江养殖区.3种磺胺类药物在鱼肝脏组织中的含量显著高于在肌肉组织中的含量(P〈0.05).SDZ、SM2和SMX在鱼体肌肉组织中的含量(湿重)范围分别为11.6-37.9、16.3-27.8和4.9-20.0 ng·g^-1.3种磺胺类药物的平均日摄入量范围为3.37-36.72 ng·kg^-1,仅占食用肉类ADI的最高限值(50μg·kg^-1)的0.007%-0.073%(〈1%ADI),健康风险为可以忽略,膳食安全性高.
何秀婷王奇聂湘平杨永涛程章
关键词:磺胺类抗生素海洋养殖
应用叶绿素荧光法测定微藻生物量的方法被引量:2
2009年
为了探求叶绿素荧光值与海洋微藻生物量的关系,利用TD-700型叶绿素荧光仪测定了6种典型海洋赤潮藻在不同生长期(指数生长期和稳定生长期)时的叶绿素荧光值,同时用传统方法测定细胞密度,且利用Leica Qwin软件测量细胞大小。结果显示:微藻在同一生长时期细胞密度与叶绿素荧光值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不同生长时期细胞密度也与单位叶绿素荧光值存在较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利用叶绿素荧光仪测定微藻生物量的方法是切实可行的,具有快捷方便、灵敏度高、可靠性强的优点。
梁瑜王朝晖
关键词:生物量细胞密度
环丙沙星在异育银鲫(Allogynogenetic crucian)体内的积累分布及其毒性效应被引量:16
2008年
采用模拟水生态系统研究了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PFX)在异育银鲫(Allogynogenetic crucian)体内的积累和分布动态,并测定了异育银鲫体内Ⅰ相、Ⅱ相代谢酶活性的响应。结果表明,饲料暴露、水体暴露和混合暴露3种不同给药方式对CPFX在异育银鲫的体内积累趋势有明显影响,在饲料给药暴露方式中CPFX在鱼体内脏、肌肉中的残留量远高于水体给药暴露。3种不同给药方式暴露下,CPFX在异育银鲫内脏和肌肉中的积累趋势大致相同,暴露初期吸收较快,并且很快达到峰值。随暴露时间延长,CPFX在鱼体内含量逐渐下降。在CPFX暴露初期,异育银鲫体EROD酶活性受到抑制,暴露45d后,3种暴露方式异育银鲫EROD活性均恢复到暴露前水平。异育银鲫GST酶活性受到CPFX的诱导,3种不同给药方式均导致GST活性增加,并且表现出滞后响应。暴露初期不同处理组GSH含量均有下降。但随暴露时间延长,异育银鲫体内GSH受到诱导,在暴露后期又恢复至暴露前水平。
聂湘平陈菊芳王翔周孝治鹿金雁杨宇峰
关键词:环丙沙星异育银鲫谷胱甘肽硫转移酶
广州地区淡水鱼体内喹诺酮类药物残留调查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鱼肉组织中喹诺酮类药物的残留情况。方法于2006年9—10月,在广州市S1~S5地区的5个大型农贸市场采集鳗鱼(Anguilla japonica)、加洲鲈鱼(Micropterus salmoides)、黄鳝(Monopterus albus)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4种淡水养殖鱼样品。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4种鱼类体内环丙沙星(ciprofloxacin,CPFX)、诺氟沙星(norfloxacin,NFLX)、恩诺沙星(enrofloxacin,ENFX)的残留量。结果诺氟沙星在采自广州市5个区的4种淡水鱼鱼肉组织中均被检出,检出的含量范围为2.19~192.8 ng/g,平均含量为21.26 ng/g;环丙沙星在鱼肉组织中的检出率为40%,含量范围为0~25.36 ng/g,其平均含量为4.34 ng/g;恩诺沙星在鱼肉组织中的检出率为45%,平均含量为6.83 ng/g。其中,加州鲈鱼和鳗鱼体内3种药物检出率最高,加州鲈鱼肌肉中诺氟沙星、环丙沙星和恩诺沙星检出率分别为100%,40%和100%;鳗鱼肌肉组织中3种药物检出率分别为100%,40%和80%;黄鳝和草鱼肌肉中恩诺沙星检出率都较低,分别为20%和0%。3种药物在肝脏中的平均残留含量要高于其在肌肉中的平均残留含量。结论广州地区鱼肉组织中喹诺酮类药物的残留量基本符合NY 5070—2002《水产品中鱼药残留限量》中的规定。
杨永涛何秀婷聂湘平赵建刚陈锟慈
关键词:色谱法液相喹诺酮类鱼类
龙须菜对重金属和有机物联合毒性的响应
2009年
在实验生态条件下,从生理生化特性及抗氧化防御等方面,研究龙须菜对镉(Cd)和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P)联合作用(以下用Cd/DMP表示)的胁迫响应.结果显示,龙须菜生长受Cd/DMP联合质量浓度和暴露时间的影响.当Cd和DMP质量浓度分别小于1.5mg/L和0.2mg/L时,叶绿素a(Chl.a)、藻红素(PE)及可溶性蛋白的质量分数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硝酸还原酶(NR)、过氧化物酶(POD)及过氧化氢酶(CAT)活性短时间内以诱导为主;当Cd和DMP质量浓度分别超过1.5mg/L和0.2mg/L,尤其是Cd和DMP的质量浓度分别大于3.0mg/L和0.4mg/L时,Chl.a和PE质量分数随Cd/DMP质量浓度的升高和暴露时间的延长呈明显下降趋势(P<0.001),而MDA呈明显上升趋势,NR、POD和CAT活性受到显著抑制,龙须菜生长受到明显抑制,藻体表现出发黄发白等表观性状.Chl.a含量、CAT活性与Cd/DMP联合暴露质量浓度具有良好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关系,可作为龙须菜暴露于Cd和DMP环境中的标志.
余江杨宇峰
关键词:海洋污染邻苯二甲酸二甲酯过氧化氢酶
珠江广州河段水质及微生物周年变化特征被引量:10
2010年
为评估珠江广州河段的水质状况和生态环境质量,于2008年5月-2009年4月,对微表层、表层的关键水质因子及几种重要的微生物指标进行了每月1次的周年调查。结果显示,珠江广州河段微表层对氮磷营养盐及微生物均有明显的富集作用。中大码头水体微表层对TN和TP的富集系数分别为1.23和1.08、鱼珠码头分别为2.23和1.30,且氮、磷营养盐含量高。两站点水体的细菌总数大多在104~106cfu/mL,微表层水体对细菌总数的富集系数高达26.03和3,75。中大码头微表层、表层粪大肠菌群的年均值分别为(7.01±2.43)×10^3个/mL、(2.75±0.73)×10^3个/mL,鱼珠码头为(4.81±1.84)×10^3个/mL和(2.45±0.73)×10^3个/mL。相关分析显示,粪大肠菌群的数量与大肠菌群呈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表明珠江广州河段受生活污水污染严重。
胡晓娟张俊杨宇峰
关键词:生态学微表层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粪大肠菌群
四溴联苯醚对剑尾鱼毒性及其抗氧化系统的影响被引量:18
2011年
研究了四溴联苯醚(tetrabromodiphenyl ether,BDE-47)对剑尾鱼的急性毒性及其肝脏还原型谷光甘肽(GSH)、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及7-乙氧基异吩恶唑酮-脱乙基酶(ER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BDE-47对剑尾鱼毒性作用属于高毒.GST和EROD活性在0.02mg·L-1BDE-47污染胁迫下即被显著诱导;72h和168h后GSH含量均受到抑制,168h时达到最低值;随着BDE-47暴露浓度的增加,CAT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而MDA含量则先下降后逐渐上升.其中,MDA和EROD响应较为敏感,在作为BDE-47暴露的生物标记物方面有较好的应用前景.生物体内酶活性的变化只能间接反映污染物对生物造成应激效应的程度,对BDE-47的致毒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范灿鹏王奇刘昕宇李桂英李凯彬聂湘平
关键词:四溴联苯醚剑尾鱼急性毒性抗氧化防御系统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and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in aquaculture areas of Daya Bay,South China Sea被引量:46
2009年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and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structure were investigated in two aquaculture areas in Dapeng Cove of Daya Bay, South China Sea, between April 2005 and June 2006. Phytoplankton abundance ranged between 5.0 and 8877.5 cells/mL, with an average of 751.8 cells/mL. The seasonal cycle of phytoplankton were demonstrated by frequent oscillations, with recurrent high abundances from late spring to autumn and a peak stage in late winter. Diatoms were the predominant phytoplankton group, accounting for 93.21% of the total abundance. The next most abundant group was the dinoflagellates, which made up only 1.24% of total abundance. High concentrations of Alexandrium tamarense (Lebour) Balech with a maximum of 603.0 cells/mL were firstly recorded in this area known for high rates of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PSP) contamination. Temperatures and salinities were within the suitable values for the growth of phytoplankton, and were important in phytoplankton seasonal fluctuations. The operation of the Daya Bay Nuclear Power Station (DNPS) exerts influences on the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and resulted in the high abundances of toxic dinoflagellate species during the winter months. 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 (DIN) and dissolved silicate (DSi) were sufficient, and rarely limited for the growth of phytoplankton. 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 (DIP) was the most necessary element for phytoplankton growth. The enriched environments accelerated the growth of small diatoms, and made for the shift in predominant species from large diatom Rhizosolenia spp. to chain-forming diatoms such as Skeletonema costatum, Pseudo-nitzschia spp. and Thalassiosira subtilis.
WANG ZhaohuiZHAO JiangangZHANG YujuanCAO Yu
关键词:PHYTOPLANKTONAQUACULTURE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