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无)

作品数:5 被引量:8H指数:2
相关作者:赵小琪蒋金运更多>>
相关机构:武汉大学广州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211”工程湖北省高等学校省级教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文学

主题

  • 5篇诗歌
  • 5篇华文诗歌
  • 1篇中国生态
  • 1篇生态
  • 1篇生态伦理
  • 1篇伦理
  • 1篇民族想象
  • 1篇话语
  • 1篇话语模式

机构

  • 3篇武汉大学
  • 2篇广州大学

作者

  • 3篇赵小琪
  • 2篇蒋金运

传媒

  • 2篇贵州社会科学
  • 1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盐城师范学院...
  • 1篇池州学院学报

年份

  • 3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跨区域华文诗歌中国形象的变异式想象论被引量:1
2011年
跨区域华文诗歌中的变异式想象不只是一种修辞方式,而且是诗人们对中国传统的一种现代性认知思维与方式的表现。建基于这种想象之上的中国形象表现出了一种历史、现实和未来的对话性。这种对话性是中国文化走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跨区域华人诗人们打造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有竞争力的中国文学经典、中国历史人物、中国历史形象的必然选择。
赵小琪
跨区域华文诗歌中国形象的类比想象方式论被引量:5
2012年
在跨区域华文诗歌中,类比性想象不但帮助诗人们完成了对标志性动物、核心性地景、代表性节日象征符号意义的对抗、补充和互相指涉性的书写,而且也表现了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文化价值观和文化精神。可以说,龙、长城、长江、黄河、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象征性符号,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凝结着民族文化中最具活力、最具代表性的精神。它们像一根精神红线,在纵向上将华人与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横向上将分布在亚洲、北美、东南亚、大洋洲等不同区域的华人团结起来。
赵小琪
跨区域华文诗歌中国形象的再现想象论被引量:3
2013年
面对居住地主流文化中对中华民族的民族和国家意识的压抑与遮蔽,许多跨区域华人诗人采取了对抗性的写作姿态。在他们的诗歌中,他们通过再现式想象方式,揭示了居住地主流文化中塑造的中国形象的意识形态特性,表现了他们对故国家园的认同。这种认同,既涉及民族共同体的历史记忆,又涉及民族共同体的历史文化符号和文化精神。由此,跨区域华人诗歌在一代又一代诗人的辛勤拓展下,开始形成一个日趋广阔的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想象空间。
赵小琪
北美华文诗歌中的中国生态伦理想象
2013年
中国生态伦理思想为北美华文文学创作和批评提供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北美华文诗人的中国生态伦理想象主要采用了乡愁式和信仰式两种话语模式,以及再现、类比、创造三种话语组织策略。北美华文诗歌中通过这些话语模式和话语组织策略书写的中国生态伦理想象展示了北美华文诗人的人生与情思、感性与知性,同时成就着北美华人诗人及其作品。
蒋金运
关键词:生态伦理话语模式
北美华文诗歌的中华民族想象
2013年
北美华文诗歌的中华民族想象是北美华人作家通过中西族裔文化的比较和参照而展开的。这种想象表现为文化濡化、文化疏离、文化播化等模式。文化濡化过程使得华族文化和华族精神在北美华族中得以保存、维系和传承,文化疏离过程使得北美华人发现了中国社会的封闭性的社会循环模式和华族民族根性的缺陷和不足,文化播化使得北美华人能产生对华族优秀的传统精神和西方民族优秀的传统精神的双重认同。
蒋金运
关键词:民族想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