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2076)
- 作品数:19 被引量:207H指数:9
- 相关作者:魏媛俞元春张金池喻理飞崔晓晓更多>>
- 相关机构:贵州财经大学南京林业大学贵州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贵州省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社会学更多>>
- 喀斯特地区城市绿化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以贵阳市为例被引量:7
- 2013年
- 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加强城市绿化是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以喀斯特地区城市贵阳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其城市绿化建设的现状、城市绿化对生态环境质量的影响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针对主要问题提出了促进贵阳市城市绿化、提高生态环境质量的对策建议,旨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水平,促进贵阳市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 魏媛吴长勇吕君杨婧婧
- 关键词:喀斯特地区城市绿化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
- 喀斯特山地不同景观树种的光合特性及生态适应性被引量:6
- 2013年
- 为了探明贵阳市郊喀斯特山地不同景观树种的光合生理特性及生态适应性,为其景观树种的选择与配置提供参考,以贵阳市郊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的喀斯特山地不同景观树种为研究对象,利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仪对其光合特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15种景观树种的光合特性及生态适应性存在一定差异,桂花、桤木、无患子、乐昌含笑4种景观树种具有较高的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和光能利用率,能较好地适应研究区的生态环境,可作为研究区植被恢复的首选树种;亮叶含笑、厚朴、飞蛾槭和红翅槭4种景观树种属于耗水型树种,其适应性最差,不宜作为研究区植被恢复树种;其余7种树种的生态适应性居中,也可作为喀斯特山地植被恢复的景观树种。
- 魏媛胡刚杨萍周家春
- 关键词:景观树种光合特性生态适应性喀斯特山地
- 基于AHP法的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被引量:2
- 2013年
- 借鉴国内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成果,结合贵州省的实际及数据资料的可获得性,构建了贵州省生态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该指标体系中的各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确定了各生态因子的权重并进行重要性排序。根据排序结果,对贵州省的生态环境作了综合性的评价,并提出了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防治措施及相应对策,为贵州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决策、管理和调控提供了重要依据。
- 魏媛吴长勇周家春
- 关键词:AHP法生态环境指标体系综合评价
- 贵州花江退化喀斯特植被不同恢复阶段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变化被引量:6
- 2010年
- 采集不同恢复阶段的土壤样品,采用微生物常规分析法测定土壤中氨化细菌、硝化细菌、纤维素分解菌及固氮菌的数量,研究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生境、不同层次及根际和非根际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分布特征。试验结果表明:随着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土壤氨化细菌、硝化细菌、纤维素分解菌及固氮菌的数量明显上升,表现为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裸地阶段(P<0.01);土壤剖面上土壤微生物数量均呈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即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具体表现为A层>B层(P<0.05)。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的分布特征在不同生境间表现为:除裸地恢复阶段外,其它三个阶段总体上表现为石沟比石槽和土面两个小生境偏大的特点,但各恢复阶段不同生境间差异不显著(P>0.05);根际和根外变化明显,表现为根际>非根际(P<0.05)。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使土壤质量得以提高。
- 魏媛张金池俞元春喻理飞
- 关键词: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土壤微生物
- 贵州高原退化喀斯特森林恢复过程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熵的变化被引量:16
- 2009年
- 采用微生物培养法及氯仿熏蒸法分析了退化喀斯特森林恢复过程中不同层次、不同生境、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soil microbial biomassC,SMBC)及微生物熵(qSMBC)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退化喀斯特森林恢复过程中SMBC及qSMBC存在较大差异。随着退化喀斯特森林的恢复,SMBC及qSMBC明显上升,表现为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裸地阶段,反映出土壤质量在逐渐恢复;②SMBC在土壤剖面上均表现明显的垂直变化特征,即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递减趋势,具体表现为A层>B层,但qSMBC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呈递增趋势;③SMBC的变化特征在不同生境间表现为:除裸地恢复阶段外,其它三个阶段总体上表现为石沟比石槽和土面两个小生境偏大的特点,这是因为石沟生境有利于微生物类群和土壤动植物群体的繁殖,但qSMBC的变化刚好与之相反;④SMBC及qSMBC根际和根外变化明显,前者表现为根际>非根际,后者表现为根际<非根际。
- 魏媛张金池俞元春喻理飞
-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 喀斯特石质山地月月青扦插繁殖试验被引量:3
- 2013年
- 从生长调节剂种类及浓度,插条年龄、直径、叶片数,扦插时间对喀斯特石质山地适生树种月月青扦插繁殖技术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夏季,用当年生半木质化嫩枝、直径在0.35 cm以上且保留1~2片叶的插条,IBA 200 mg.L-1处理10 s,在全光照自动间歇喷雾装置的砂床上扦插,生根率可达85%以上。
- 魏媛胡刚王桂萍朱忠荣
- 关键词:扦插繁殖生根率喀斯特山地
- 喀斯特石漠化区构树资源开发利用效益评价被引量:5
- 2014年
- 指出了构树是优良的造林绿化及改善生态环境树种,有重要的开发利用前景和栽培价值。对喀斯特石漠化区构树资源开发利用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进行了评价,论述了其开发利用价值及发展前景,以期促进喀斯特石漠化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魏媛吴长勇姜丽
- 关键词:构树
- 基于生态足迹模型的贵州省生态可持续性动态分析被引量:21
- 2011年
- 生态足迹是定量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分析了贵州省1999—2008年生态足迹的动态变化,并利用生态足迹指数和生态足迹强度等指标对贵州省1999—2008年的生态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10年来,贵州省人均生态足迹由1999年的2.094 28 hm2上升到2008年的3.613 48 hm2;人均生物承载力由1999年的0.785 42 hm2下降到2008年的0.734 81 hm2;人均生态赤字由1999年的1.308 87 hm2上升到2008年的2.878 68 hm2;万元GDP生态足迹由1999年的8.287 91 hm2下降到2008年的4.111 70 hm2;生态足迹强度指数由1999年的2.666 46上升到2008年的4.917 61;生态足迹多样性呈现缓慢上升的趋势,社会发展指数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说明发展能力逐年提高,但这是以生态足迹增加为代价的。据此,提出减少了生态足迹和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的对策和建议。
- 魏媛吴长勇
-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可持续发展
- 喀斯特山地不同景观树种光合色素含量研究——以贵阳市郊区为例被引量:1
- 2012年
- 通过探讨不同景观树种的光合色素含量,为喀斯特山地筛选抗逆性强、观赏价值高的景观树种提供理论依据,并促进其生态恢复与景观建设。以喀斯特山地16种景观树种为材料,采用丙酮-乙醇提取法测定了其叶片的光合色素含量。结果表明,16种景观树种叶片的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a含量+叶绿素b含量、叶绿素a含量与叶绿素b含量比值、类胡萝卜素含量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反映出各树种具有不同的光合生理适应特性。其中无患子、桤木、桂花及乐昌含笑4种景观树种对喀斯特生境的适应性最强,是贵阳市郊区脆弱的喀斯特山地植被恢复的首选景观树种;红叶乌桕、重阳木、飞蛾槭、深山含笑、红花木棉、黄心夜合、鹅掌楸、白玉兰8种景观树种对喀斯特生境的适应性次之,也可选择其作为喀斯特山地植被恢复的景观树种。
- 穆兵魏媛胡刚杨萍
- 关键词:喀斯特山地景观树种光合色素
- 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数量及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26
- 2010年
- 采集不同恢复阶段的土壤样品,采用微生物培养法研究了退化喀斯特植被恢复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群落功能多样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表现为乔木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草本群落阶段>裸地阶段。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功能分析表明:植被恢复往往导致较高的平均颜色变化率、物种丰富度和功能多样性。乔木群落阶段的平均诱导底物利用率最高,明显地与其他3个恢复阶段不同。总之,植被恢复使得土壤微生物数量增加,碳源平均利用率增强。因此,创造了更好的土壤条件更有利于退化喀斯特植被的恢复。
- 魏媛张金池俞元春喻理飞
- 关键词:土壤微生物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