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571654)
- 作品数:22 被引量:159H指数:8
- 相关作者:李家斌程君李慧叶英王迎迎更多>>
- 相关机构: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安徽省细菌耐药性监控中心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卫生厅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2134例获得性医院感染部位及病原菌分析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了解医院感染部位及病原菌特点。方法统计与分析2134例医院感染的部位及病原菌特点。结果2134例医院感染患者共发生2235例次感染,下呼吸道感染居首位(30.47%),其次为上呼吸道(18.20%)及手术切口(12.17%);共检出815株病原菌,革兰阳性菌149株,革兰阴性菌456株,真菌210株;病原菌感染部位分布中,主要革兰阳性球菌分布率居前3位的为下呼吸道(42.14%)、烧伤(20.00%)及手术切口(12.86%),主要革兰阴性菌分布率居前3位为下呼吸道(44.14%)、烧伤(29.70%)、泌尿道(10.90%);真菌感染主要分布在下呼吸道(41.90%)、口腔(18.56%)、胃肠道(18.10%)。结论应针对医院感染高发部位及病原菌特点采取相应措施,以达到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的目的。
- 魏雪芳李家斌邵宜波张磊王春华顾有为
- 关键词:医院感染病原菌
- 2004年葡萄球菌属对12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被引量:22
- 2006年
- 目的了解安徽省葡萄球菌属细菌的耐药情况。方法随机抽取安徽省细菌耐药监控网成员中的13所医院,2004年9月收集的葡萄球菌属细菌,采用琼脂平皿稀释法,对12种抗菌药物进行MIC测定。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分别是100.0%和92.9%;对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亦约90.0%,对万古霉素均敏感。结论安徽省各级医院中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葡萄球菌属细菌耐药情况,应加强细菌的耐药性监控,并强调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 孙秋林李家斌李慧
- 关键词:葡萄球菌属耐药性MIC
- 产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大肠埃希菌分布与耐药性分析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了解我院产CTX-M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分布和耐药性,为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根据ESBLs已知基因序列设计CTX-M通用引物,对36株临床分离产ESBLs大肠埃希菌进行PCR扩增。采用琼脂平皿稀释法进行最低抑菌浓度(MIC)测定。结果:31株大肠埃希菌产CTX-M酶,占产ESBLs菌株的86/。CTX-M-1组13株阳性,CTX-M-9组24株阳性,其中6株二者共同阳性;CTX-M-2组、CTX-M-8组和CTX-M-25组均为0株阳性。产CTX-M酶大肠埃希菌对碳青霉烯类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普遍敏感,对哌拉西林和喹诺酮类完全耐药,对头孢曲松和头孢噻肟MIC结果显示耐药明显,对其他三代、四代头孢菌素及头孢西丁耐药率介于45.16/~64.52/之间。结论:我院大部分产ESBLs大肠埃希菌产CTX-M酶,产CTX-M酶大肠埃希菌对头孢曲松和头孢噻肟耐药明显。
- 高春明赵守松李家斌程君
- 关键词:Β内酰胺酶类大肠埃希菌
- 产β-内酰胺酶痢疾杆菌检测及其基因分析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志贺菌产β-内酰胺酶的发生率及其基因型分布情况。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方法扩增CTX-M组、OXA组、blaTEM-1、blaSHV-1、AmpC基因。PCR产物纯化测序法明确β-内酰胺酶基因型。结果91株痢疾杆菌产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为58株(63.74%),产β-内酰胺酶菌中blaTEM-1、blaCTX-M-1、blaCTX-M-13、blaOXA-1和blaAmpc扩增阳性率分别为62.07%(36/58)、17.24%(10/58)、24.14%(14/58)、36.21%(21/58)和10.34%(6/58),产AmpC中全为EBC型;携带2种耐药基因的菌株占20.88%,携带3种耐药基因的为5.49%,未测出CTX-M-2、CTX-M-8、CTX-M-25、OXA-2、OXA-10、SHV-1型。结论本地区志贺菌β-内酰胺酶的检出率较高,以TEM-1型和OXA-1型基因为主。
- 胡立芬李旭
- 2007年安徽省细菌耐药性监测被引量:10
- 2009年
- 目的了解2007年安徽省临床分离菌株的耐药状况。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对从安徽省33家医院分离的1437株临床分离的细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测定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CLSI)2007年版标准,计算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S%)、中介率(I%)、耐药率(R%)。结果1437株临床分离株中,革兰阳性菌占25.3%(364/1437),革兰阴性菌占74.7%(1073/1437)。在革兰阳性细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检出率为56%(56/100),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检出率为95.8%(69/72),未发现耐糖肽类的葡萄球菌。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分别占33%(354/1073)和16.8%(180/1073),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产ESBLs菌株检出率分别为47.2%和40%。革兰阴性菌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的敏感率明显高于所有头孢类抗菌药物;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活性最强。结论安徽省临床分离的细菌耐药性日趋严重,临床上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并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以防止细菌耐药性的蔓延。
- 孙震程君殷俊高伟叶英李家斌
- 关键词:抗药性细菌
- 志贺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机制被引量:2
- 2007年
- 细菌性痢疾是志贺菌引起的全年都可发病的常见肠道传染病,近年来志贺菌的耐药率逐渐上升,随着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和增加,氟喹诺酮类药物已成为临床治疗细菌性痢疾的首选抗菌药物。可是,随着该类药物的广泛应用,志贺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度逐渐降低,为探讨志贺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本研究从分子水平对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uinolone-resistance determining region,
- 胡立芬李家斌李旭
- 关键词:氟喹诺酮类药物志贺菌药物耐药多重耐药菌株肠道传染病
- 肠杆菌科产AmpC酶的研究及其耐药性分析被引量:11
- 2007年
-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的106株肠杆菌科中产AmpCβ-内酰胺酶的情况,并对其耐药性和分子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方法对临床分离株采用琼脂对倍稀释法检测耐药性,然后用多重PCR、基因测序等方法进行分子生物学研究。结果106株肠杆菌科中PCR检出AmpC酶阳性为35株(33.02%);药敏结果中,35株产酶株有34株对头孢西丁耐药,1株中度敏感;对头孢吡肟和亚胺培南的敏感性为68.5%和97.1%。结论在弗氏柠檬酸杆菌发现质粒介导的新AmpC酶;耐药株的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有一定的联系。
- 王迎迎程君叶英李家斌
- 关键词:AMPCΒ-内酰胺酶耐药性肠杆菌科
- 2005年安徽省细菌耐药性监测被引量:7
- 2007年
- 目的了解安徽地区临床分离菌株的耐药状况。方法采用国际标准平皿琼脂对倍稀释法,对2005年9月份从安徽35家医院分离的1954株临床分离的非重复的各种细菌进行体外药敏实验,测定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2005年版标准,计算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中介率和耐药率。结果1954株临床分离株中,革兰阳性菌占22.5%(439/1954),革兰阴性菌占77.5%(1515/1954)。在革兰阳性细菌中,耐甲氧西林金葡菌(MRSA)检出率为45.3%(62/137),耐甲氧西林表葡菌(MRSE)检出率为87%(107/123),未发现耐糖肽类抗菌药物的葡萄球菌;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和克雷伯菌分别占26.9%(407/1515)和16.4%(248/1515),对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三唑巴坦的敏感率明显高于其他头孢类抗菌药物;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对革兰阴性菌的抗菌活性最强。结论临床上应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并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以防止细菌耐药性的蔓延。
- 王迎迎程君李慧李家斌
- 关键词:细菌耐药性抗菌药物
- 87例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真菌感染分析被引量:14
- 2008年
- 目的探讨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的防治措施。方法对87例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真菌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平均年龄67.95岁,≥60岁占80.46%,平均住院46.95 d;大部分患者患有严重基础疾病;医院感染发生前,87例患者中47.13%使用免疫抑制剂、42.53%使用抑酸药物;抗菌药物使用率为94.25%,联用≥2种62.20%,平均使用11.01 d;机械通气患者达32.18%;临床表现不典型,病死率26.44%,抗真菌治疗不能明显改善预后。结论医院获得性下呼吸道真菌感染重在预防,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加强支持疗法、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是减少其发生的关键措施。
- 魏雪芳桂淑玉李家斌邵宜波张磊
- 关键词:医院感染下呼吸道真菌
- 合肥市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的SHV型耐药基因分布和耐药性分析被引量:5
- 2007年
- 目的了解1999~2000年合肥市临床分离的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中,SHV型β-内酰胺酶基因型分布情况和耐药性分析。方法标本为安徽省细菌耐药性监控中心所留取的1999年9月~2000年9月从合肥市4家大医院临床分离的、已被证实产ESBLs的98株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产SHV型β-内酰胺酶菌株基因片段,克隆入pGEM-Teasy载体,双脱氧链终止法测定核苷酸序列以鉴定基因型。按照2005年CLSI推荐标准,用琼脂稀释法分别测定临床分离菌株和转移结合子对11种不同抗菌药物的MIC值,并比较分析两者的不同结果。结果98株产ESBLs菌株中有29株产SHV型β-内酰胺酶,其中SHV-1型8株,SHV-11型5株,SHV-12型11株,SHV-18型1株,SHV-28型1株,SHV-89型3株[序列号为(DQ193536)]。临床分离株的MIC结果显示对哌拉西林,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的敏感率低;转移结合子的敏感性较临床分离菌株有所上升。结论合肥市部分医院产SHV型β-内酰胺酶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检出率较高,我们在国内外首次报道了SHV-89;并且本地区产SHV型β-内酰胺酶菌株的耐药性较高。
- 程君王迎迎李慧李家斌
- 关键词:超广谱Β-内酰胺酶聚合酶链反应基因型耐药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