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支持计划(2007T156)
- 作品数:25 被引量:404H指数:11
- 相关作者:张玉龙虞娜范庆锋陈重张玉玲更多>>
- 相关机构:沈阳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朝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支持计划辽宁省博士科研启动基金辽宁省重大农业攻关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保护地不同灌溉方法表层土壤pH小尺度的空间变异被引量:13
- 2008年
- 基于保护地定位灌溉试验,采用经典统计学和地统计学的方法,以网格取样方式采集不同灌溉方法(沟灌、滴灌、渗灌)表层土壤,研究微尺度下土壤pH值的空间变异特征及空间分布。结果表明;经6年灌溉,沟灌处理pH显著降低,沟灌和滴灌0~5cm土层土壤pH表现为中等空间自相关,而其5~10cm和渗灌0~5cm和5~10cm的土壤pH表现为弱空间相关,水分的供给方式和数量影响土壤pH的空间变异。
- 虞娜张玉龙黄毅邹洪涛姬景红白玉孟庆龙
- 关键词:保护地不同灌溉方法土壤PH
- 保护地菌菜套作菌料用量对土壤呼吸速率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采用日光温室番茄架下套种双孢菇小区栽培试验的方法,研究了4种菌料用量(0、25、50、75t/hm^2)与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菌菜套作模式能明显提高5cm地温和土壤呼吸速率,投施菌料的各处理5cm深处土壤温度,土壤呼吸速率与未施菌料的对照之间差异均达到了1%显著水平。当菌料投施量在48.6-56.4t/hm^2范围内时,具有用量少,地温高,增产效果好等优点,应在日光温室内番茄架下套种双孢菇栽培模式中优先选用。
- 魏岩岩张玉龙杨景荔刘洋韩琳金硕
- 关键词:土壤呼吸速率土壤温度Q10值
- 保护地蔬菜栽培对土壤盐分积累及pH值的影响被引量:67
- 2009年
- 对辽宁省沈阳市于洪地区保护地土壤盐分含量及其离子组成和土壤pH值进行测定分析,研究保护地蔬菜栽培对土壤盐分和土壤pH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地土壤的盐分含量和电导率均明显高于露地土壤,露地土壤平均盐分含量为0.29 g/kg,露地改为保护地10年左右土壤的平均含盐量上升至1.56 g/kg,相应的EC值达到0.53 mS/cm,已超过作物的生育障碍临界点(EC>0.50 mS/cm)。保护地土壤酸化趋势明显,建成保护地栽培蔬菜6年,土壤pH值从6.50降低至5.50以下,超过了蔬菜出现生理障碍的临界土壤pH5.52。保护地土壤NO3-,SO42-,Cl-和Ca2+,Mg2+,K+,Na+等盐分离子含量均较露地土壤大大增加,但HCO3-则低于露地土壤;保护地土壤pH值的下降与NO3-,SO42-,Cl-的大量积累关系密切,而全盐中Ca2+,Mg2+,Na+相对比例的下降在土壤pH值下降的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 范庆锋张玉龙陈重
- 关键词:保护地土壤土壤盐渍化土壤酸化
- 不同灌溉方法对保护地土壤温度的影响被引量:11
- 2009年
- 采用日光温室栽培番茄的试验方法,就节点式渗灌、沟灌、滴灌、普通渗灌等4种不同的灌溉方法对土壤温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灌溉方法对土壤10cm深处土壤温度影响不显著;沟灌与节点式渗灌、滴灌和普通渗灌处理20-50cm土层土壤温度差异达到5%显著水平,在4种灌溉方法中,番茄全生育期0~50cm土层土壤的总积温为滴灌最高,达为6205.4℃,比节点式渗灌、普通渗灌、沟灌分别高了10.2℃、52.9℃和118.7℃。灌水方法对土壤温度日变化的影响为:10cm深土层土壤温度最大值节点式渗灌和普通渗灌的分别出现在13:00时和14:00时左右,滴灌在15:00时前后,沟灌出现在16:00时左右。
- 邸博张玉龙陈重任秉枢虞娜
- 关键词:日光温室灌溉方法土壤温度节点式渗灌
- 不同剂量秸秆还田的保墒效果及其对玉米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1年
- 为了探讨在覆膜基础上不同剂量秸秆还田的保墒增产效果,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的坡耕地上布设了田间小区试验;对未施入秸秆以及施入400,800,1200和1600kg/hm2共5种不同剂量处理秸秆还田的旱地农田土壤墒情及玉米产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800kg/hm2处理的保墒效果优于其它各秸秆还田处理,400,800,1 200和1 600kg/hm2这4种不同剂量秸秆还田处理产量分别为5 069.20,5 781.46,5 462.25和5 407.46kg/hm2,较对照处理分别增产了18.62%,35.28%,27.81%和26.53%;800kg/hm2处理对玉米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优于其它剂量秸秆还田与未施入处理,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
- 陈富强张玉龙黄毅魏巍苏敏赵众王静
- 关键词:秸秆还田土壤含水量水分利用效率
- 不同时期覆膜对辽西旱地农田土壤墒情及春玉米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5
- 2009年
- 为比较秋季覆膜与春季覆膜的保墒增产效果,在辽宁西部的建平县坡耕地上布置试验,对春季覆膜、秋季覆膜旱地农田土壤墒情及春玉米产量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与不覆膜相比,春季覆膜、秋季覆膜处理春播前0-15 cm土层土壤墒情增加;秋季覆膜、春季覆膜和未覆膜(对照)处理产量分别为5814.6 kg/hm2、4997.33 kg/hm2和4069.46 kg/hm2,秋季覆膜、春季覆膜比对照增产30.01%和18.57%,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18.45%和29.43%。
- 信东旭张玉龙黄毅张玉玲张哲元崔宁宋文陈富强
- 关键词:玉米覆膜时期土壤含水量水分利用效率
- 保护地不同灌溉方式下土壤碳库管理指数的研究被引量:5
- 2009年
- 以沟灌、滴灌和渗灌3种灌溉方法进行保护地长期定位灌溉试验,保护地分3层采取0~45cm土层的土壤样品,测定供试土壤的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含量,计算出碳库管理指数,研究了不同灌溉方法对保护地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均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少。在0~15cm和15~30cm土层,3种灌溉处理土壤的总有机碳含量顺序为滴灌〉渗灌〉沟灌,而30~45cm的总有机碳含量顺序则为渗灌〉滴灌〉沟灌;各层次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排列顺序均为渗灌〉滴灌〉沟灌,且30~45cm土层渗灌与沟灌的差异达到了5%显著水平;各灌溉处理、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大小排列顺序均为渗灌〉滴灌〉沟灌,但只有15~30cm土层滴灌、渗灌的碳库管理指数与沟灌的差异达到了5%显著水平。
- 唐首锋张玉龙袁德玲任秉枢
- 关键词:灌溉方式总有机碳活性有机碳碳库管理指数
- 渗灌灌溉湿润比对日光温室番茄生长发育和需水规律的影响被引量:9
- 2009年
- 采用节点式渗灌番茄栽培小区试验的方法,通过比较番茄株高、茎粗、果实品质和产量以及水分生产效率,探讨了用节点式渗灌方法灌溉温室栽培番茄灌溉湿润比的适宜取值范围。研究结果表明:在砂质粘壤土试验地上,当节点式渗灌管埋深为30cm、计划湿润层深15~45cm(厚度30cm)、灌水控制上限和下限分别设定为土壤水吸力6kPa(田间持水量)和30kPa时,将湿润比(计划湿润层湿润土壤体积点总土壤体积比例)设定为0.20、0.35和0.50,并依此计算灌水定额进行灌溉,湿润比0.20处理的番茄株高、茎粗及番茄生物量均明显高于湿润比0.35和0.50处理。但从节水、增产和省工几方面综合考察,湿润比选在0.20~0.35有利于番茄植株生长发育,进而可以达到高产、优质、节水的目的。
- 张倩张玉龙王耀生吴殿龙任秉枢
- 关键词:节点式渗灌灌溉定额日光温室番茄生长
- 保护地番茄渗灌适宜灌水控制上限的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用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保护地栽培番茄渗灌不同灌水控制上限(单次灌水量)对番茄耗水特点、灌溉水水分利用效率等的影响。渗灌管埋深为30 cm、计划湿润层30 cm且其湿润比取0.5、灌水控制下限为土壤水吸力30 kPa。试验结果表明,灌水控制上限取土壤水吸力8 kPa、单次灌水量取145 m3/hm2时,有利于番茄植株生长发育,可以实现高产、节水的目标。
- 刘洋张玉龙崔宁魏岩岩金烁
- 关键词:保护地渗灌番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
- 不同渗灌方法和氮肥用量对保护地黄瓜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被引量:4
- 2011年
- 用保护地田间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节点渗灌与普通渗灌及不同氮肥用量对黄瓜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以期为保护地生产选择灌溉方法和确定适宜氮肥用量提供依据。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灌溉方法为主区,氮肥用量为副区;普通渗灌、节点渗灌的计划湿润层深度、灌水控制上限和下限等灌水参数相同,氮肥用量(N素)设0,75,225,375,525 kg.hm-2共5个水平。用方差分析、回归分析方法比较各处理间黄瓜产量、氮肥利用率差异显著性,用土壤含水量剖面观测结果分析了产生这一差异的原因。结果表明:无论是普通渗灌、还是节点渗灌,黄瓜产量随氮肥用量增加均呈先增加、再下降的变化趋势,且均以375kg.hm-2施氮处理最高,分别为82878.06kg.hm-2和104664.77kg.hm-2;但在相同氮肥用量条件下,节点渗灌处理的黄瓜产量、氮肥利用率均显著高于普通渗灌。节点渗灌处理的黄瓜氮肥利用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分别较普通渗灌处理提高4.82%和60.98%。这是由于以不同灌溉方法灌水其土壤含水量剖面不同,黄瓜生长的水肥耦合效应不同,灌水后节点渗灌水分主要分布于15~25cm土层,而普通渗灌主要分布于25~35cm土层。保护地蔬菜栽培选用节点渗灌方法灌溉并进行灌溉施肥,能较好地发挥水肥耦合效应;节点渗灌与普通渗灌相比高产、节肥效果更好,且栽培黄瓜适宜施氮量以375g.hm-2为宜。
- 孙伟张玉龙虞娜刘畅
- 关键词:黄瓜节点渗灌氮肥用量氮肥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