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CARS-19) 作品数:154 被引量:644 H指数:12 相关作者: 易克贤 郁崇文 郑金龙 习金根 崔国贤 更多>> 相关机构: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麻类研究所 东华大学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麻类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轻工技术与工程 生物学 经济管理 更多>>
不同品种工业大麻的内生真菌多样性及其分布特征 被引量:1 2013年 从4个工业大麻品种不同部位叶的600块组织中共分离得到内生真菌376株(云麻3号71株、云麻4号107株、云麻5号95株、云晚6号103株),经形态学和ITS序列分子鉴定发现这些内生真菌分属于20个属,其中6个属普遍存在于4个品种中,炭疽菌Colletotrichum是大麻的优势菌属,在4个品种中的优势度均大于50%.大麻4个品种的内生真菌分离率在0.47-0.71之间,平均为0.63.内生真菌群落组成的多样性及相似性分析结果表明,工业大麻的内生真菌多样性偏低、宿主专一性较小. 金蕊 刘飞虎 杨明挚关键词:工业大麻 内生真菌 多样性 工业大麻新品种汾麻3号的选育 被引量:12 2017年 汾麻3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经系统选育法选育而成的大麻新品种。2012年、2013年2年参加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区域试验,12点次平均麻籽产量1 349.7kg/hm^2,比对照晋麻1号(1 190.2kg/hm^2)增产13.4%。该品种2015年12月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六届六次会议认定,命名为汾麻3号。其主要特征:雌雄异株,株高2~2.5m,茎粗1.5~3cm,分枝高120~160cm,种子千粒重28~30g,叶片肥大、苗期浅绿色,后期深绿色,茎绿色,上下茎杆粗细均匀,分枝多,麻籽产量较高。群体一致性较好,全生育期为110d左右。是适合山西省生态条件的第1个籽用工业大麻品种。 康红梅 赵铭森 孔佳茜 高金虎 孟晓康 冯旭平关键词:大麻 育种 高产剑麻的养分累积特性 被引量:5 2012年 为了解高产剑麻的养分累积特性,分析了高产剑麻不同器官中的养分含量。结果表明:高产剑麻干物质在根系、茎和叶片中的累积比例分别为24%、40%和36%。N、P、K主要积累在叶片和茎中,Ca、Mg和Cl主要积累在叶片中,S、Zn、B和Mo主要积累在茎中。每生产1t高产剑麻叶片对N、P2O5、K2O、CaO、MgO、S、Cu、Zn、B、Mo和Cl的吸收量分别为3.20kg、0.34kg、3.26kg、9.36kg、0.81kg、0.80kg、1.43g、7.00g、4.27g、0.04g和67.68g,每收获1t剑麻叶片被带走的N、P2O5、K2O、CaO、MgO、S、Cu、Zn、B、Mo和Cl分别为1.34kg、0.16kg、2.14kg、5.24kg、0.55kg、0.28kg、0.31g、2.49g、1.80g、0.01g和37.01g。 习金根 郑金龙 易克贤关键词:养分吸收量 不同钾水平对剑麻生长和钾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2015年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4个不同钾(K2O)水平(0、76.8、84、91.2 mg/kg土)对剑麻幼苗生物学性状、生物量、养分含量和钾肥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施钾处理剑麻株高和叶片长度显著提高,平均提高64.2%和59.7%。高钾处理K3地上部鲜重、干重显著提高23.2%、11.4%。根冠比随着钾水平的提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施钾处理剑麻地上部、根系全钾含量显著提高,平均提高60.2%和158.7%。剑麻地上部和根系钾素吸收效率均随着钾水平的增加而增加,氮素和磷素吸收效率则随着钾水平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而钾素利用效率则随着钾水平的增加而减小,施钾处理植株钾素利用效率平均下降31.0%。 习金根 谭施北 贺春萍 吴伟怀 郑肖兰 梁艳琼 李锐 郑金龙 易克贤关键词:剑麻 钾水平 我国苎麻生产的问题与发展建议 被引量:9 2012年 本文从环境保护、生产成本、技术研发、行业联系及政策扶持等方面探讨了我国当前苎麻生产的形势与问题,从天然纤维需求、苎麻特性及农业资源区划等角度分析了苎麻产业的发展前景,并从种植区域布局、机械化生产、清洁化脱胶、多用途及政策等方面重点提出了推动该产业发展的建议。 陈继康关键词:苎麻 天然纤维 多用途 玉米秸秆还田对大麻苗期性状及麻皮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 2017年 为探明玉米秸秆还田对大麻生长发育及麻皮产量的影响,于2015~2016年通过大田试验,设3个秸秆还田量水平,2个施氮量水平,重点对大麻田杂草藜密度和干物质量、大麻株高、茎粗、干茎重、麻皮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可减少大麻苗期杂草藜的密度与干物质量,显著提高大麻株高、干茎重及麻皮产量。实际生产中,建议玉米秸秆半量还田(4500 kg/hm^2)配施纯氮(229.2 kg/hm^2),可获得较好效果。 高金虎 康红梅 赵铭森 孔佳茜 孟晓康 冯旭平 吴昌娟关键词:大麻 秸秆还田 饲用苎麻地上部5种元素含量动态变化及相关性分析 2020年 以饲用苎麻(Boehmeria nivea L.)"中饲苎1号"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饲用苎麻地上部分叶、茎中N、P、K、Ca、Mg元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分布情况及各元素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饲用苎麻叶、茎中相对应的N、P、K、Ca、Mg元素含量变化趋势各不相同。饲用苎麻叶、茎对N、P、K、Ca、Mg元素吸收的选择性不同,叶片不同元素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N、Ca、K、Mg、P;茎部依次为N、K、Ca、Mg、P。叶片对N、Ca、Mg、P有较强吸收和积累,而茎中则贮存了较多的K。叶片中Ca含量与Mg含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茎部N含量与K、Mg含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Ca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叶片N与茎部N含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与茎部Ca、Mg含量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叶片K与茎部K含量之间呈显著负相关,与茎部Mg含量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 汤涤洛 涂修亮 熊伟 朱伟 汪红武不同氮水平下剑麻幼苗氮素吸收利用特性 采用盆栽试验和15N示踪技术,研究4个不同氮(N)水平对剑麻生长及氮素吸收利用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显著提高剑麻株高、叶长、叶宽和根粗。施氮处理地上部鲜重、含水量、全氮含量和吸氮量均有所增加,但施氮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 习金根 易克贤 郑金龙 谭施北 贺春萍 吴伟怀 郑肖兰 梁艳琼 李锐关键词:剑麻 氮水平 氮素利用 文献传递 云南大麻品种抗旱性研究初报 被引量:3 2014年 本研究选用云南大麻品种云麻1号、云麻5号和云晚6号为材料,分别采用PEG-6000模拟干旱法和盆栽控水法研究大麻萌发期和苗期抗旱性。结果表明:在萌发期,大麻耐受PEG-6000浓度位于0-15%之间,而浓度高于20%则大幅抑制大麻种子萌发。同时,不同大麻品种萌发期的抗旱性存在显著差异。苗期,随着胁迫时间和程度的增加,大麻株高增长速率逐渐降低,叶片叶绿素含量呈不规则增加,脯氨酸和可溶性糖含量逐渐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先升后降趋势,丙二醛(MDA)含量则先降低后增加。综合以上萌发期和苗期的指标发现,供试大麻品种均有一定的抗旱能力,其中云晚6号抗旱性最强,云麻5号较弱。 杜光辉 周波 李熠 朱睿 刘飞虎关键词:大麻 抗旱性 种子萌发 苗期 亚麻纤维素合酶关键基因(LusiCesA1)的克隆 被引量:3 2014年 Lusi Ces A1是亚麻纤维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基因。在已报道部分序列的基础上,采用特异引物的设计进行高保真PCR扩增并测序,获得亚麻Lusi Ces A1基因的全长序列,该基因序列长3 225bp,并通过交错延伸PCR技术进行了验证。该研究为亚麻Lusi Ces A1基因的结构和功能分析奠定了基础。 吴建忠关键词:亚麻 CES A1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