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671004)
- 作品数:15 被引量:210H指数:9
- 相关作者:张雪萍黄丽荣高梅香曹会聪张武更多>>
- 相关机构:哈尔滨师范大学辽宁大学东北林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生态阈值理论的初步探究被引量:19
- 2010年
- 生态阈值现象普遍存在于自然生态系统中。在自然资源保护和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中,生态阈值起着重要的作用;作者简述了生态阈值的基本概念,以生态学和景观生态学理论为基础从不同尺度介绍了其研究应用;得出加强生态系统阈值的研究,不仅对维护生态系统稳定、预防和减少生态灾害、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对建立经济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和预防全球气候变暖等方面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由于生态因子相互作用的复杂性,生态阈值的性质及其在不同空间尺度上的联系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所以在未来的研究中必须加强综合研究,以进一步提高应用生态阈值的能力。
- 王永杰张雪萍
- 关键词:生态阈值生态系统
- 大兴安岭北部森林生态系统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被引量:35
- 2008年
- 对大兴安岭北部7个代表性森林群落进行了系统调查,总共获取大型土壤动物67类、6729只,隶属于4门7纲18目51科。其中,优势类群1类,常见类群10类,稀有类群56类。寒温带森林土壤动物生物量最大的类群为线蚓和蚯蚓,而温带森林土壤动物生物量最大的类群以蚯蚓为主。不同群落土壤动物的种类组成差异很大,通常群落的生境条件越优越,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种类越多。不同群落间个体数量、种类及生物量三者总的分布规律不完全一致,表现出生物群落组成特征的复杂性。各群落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排序为:Ⅰ>Ⅳ>Ⅶ>Ⅴ>Ⅱ>Ⅲ>Ⅵ。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种类、生物量及多样性指数具有较明显的季节变化。
- 张雪萍黄丽荣姜丽秋
- 关键词:土壤动物生态特征
- 大兴安岭火烧迹地土壤动物的群落多样性被引量:25
- 2009年
- 以大兴安岭地区不同年份火烧迹地土壤动物为研究对象,对火烧后不同恢复时间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及相关指数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DIC指数、丰富度指数及优势度指数变化趋势均表现为火烧恢复初期迅速增加,然后缓慢增加并逐渐接近对比样地值;如果不考虑8a迹地数据极大值的影响,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DIC指数、丰富度指数及优势度指数也大致呈现火烧恢复初期迅速增加,然后缓慢增长的趋势;在垂直方向上,大型土壤动物DIC指数、个体数及丰富度指数在0~5cm最大,向上、向下减少,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各项指数都是凋落物层最大,向下迅速减小;相关分析表明,大型和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和丰富度指数与DIC指数都具有极高的相关性;群落相似性分析显示,各火烧迹地间土壤动物群落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 张淑花张雪萍
- 关键词:森林火火烧迹地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
- 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地区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被引量:7
- 2008年
- 对大兴安岭北部4个具有代表性森林群落土壤动物进行调查,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52类,3965只;中小型土壤动物50类,6297只,隶属于4门7纲23目54科。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2类:线蚓科和蚁科,常见类群9类。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3类:中气门亚目、甲螨亚目、前气门亚目,常见类群5类。大、中小型土壤动物的种类及数量分布均是次生林>蒙古栎>樟子松>柳草。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的垂直分布是D1(0~5cm)层>凋落物层>D2(5~10cm)层,种类分布是凋落物层和D1层种类较多,D2层相对较少。中小型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的垂直分布均是凋落物层>D1(0~5cm)层>D2(5~10cm)层>D3(10~15cm)层,具有明显表聚性。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指数(H′)大小为柳草>蒙古栎>次生林>樟子松,中小型土壤动物为柳草>次生林>樟子松>蒙古栎。均匀性指数、丰富度指数与多样性指数呈正相关,它们与优势度指数呈负相关。各群落土壤动物个体数量的时间动态变化都是10月>8月>6月,种类变化不如数量明显。
- 黄丽荣张雪萍
- 关键词:土壤动物多样性
- 大兴安岭不同冻土带土壤动物生态地理研究被引量:36
- 2006年
- 2003年6月、8月、10月对大兴安岭不同冻土带选择沼泽、柳丛、耕地、次生林群落进行土壤动物调查,共获土壤动物39 225只,隶属于4门8纲24目。由对大型、中小型及湿生三类土壤动物的数量分析可知,三类土壤动物数量的变化在群落间并不总是成正相关的关系。水平分布调查表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量从岛状冻土带到连续多年冻土带逐渐减少,该分布与土壤动物分布的一般规律(土壤动物分布通常符合纬度地带性分布规律,即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减少)一致,但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类群数和生物量基本上从岛状冻土带到连续多年冻土带逐渐增加(即由低纬向高纬逐渐增加),湿生动物的数量也如此分布,这与土壤动物分布的一般规律不一致甚至相悖,这一特点表现出生态系统局部-区域相互关系的复杂性;土壤动物的类群数、个体数量与土壤有机质、全氮的含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垂直分布调查表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量分布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但大型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与生物量最大值出现在第二层;土壤动物多样性分析表明,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从岛状冻土带到连续多年冻土带逐渐减小,而大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指数在不同冻土带间的变化规律不明显。
- 张雪萍张武曹会聪
- 关键词:冻土土壤动物生态分布多样性
- 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中小型土壤动物生态地理特征分析被引量:13
- 2007年
- 通过野外调查,研究了大兴安岭森林生态系统东、西坡4个不同纬度带的8个样地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生态特征.该研究共获得中小型土壤动物3门6纲21目67科,其中以革螨、辐螨、甲螨和节跳虫科为优势类群.东、西坡土壤动物区系比较结果为:西坡的个体数、类群数和稀有类群数均高于东坡,西坡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相对较为丰富.不同纬度4对样地的比较结果表明,处于高纬度的东坡塔河(d)和西坡满归(D)两样地的土壤动物个体密度最小.群落特征指数的分析结果显示,西坡各地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平均值高于东坡;西坡的复杂性指数(Cj)变化与H基本一致,东坡Cj的变化趋势与H相反;群落的多样性与丰富度变化呈显著的正相关,与个体数和类群数没有直接相关关系.
- 张雪萍曹会聪冯仲科
- 石灰和EM处理条件下土壤动物群落在落叶分解中的变化被引量:11
- 2011年
- 2003年6月至2005年10月,用石灰和EM处理改变土壤微酸性特性和微生物活性,采用网袋分解法对大兴安岭地区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在落叶分解过程中的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动物群落个体数、类群数和DG指数仍表现为季节波动性,气候因子是影响研究区土壤动物群落长期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石灰和EM处理未改变这种规律。(2)处理条件下土壤动物在落叶分解过程中仍具有阶段性特征,且各类群集聚时间有所差异。(3)CCA排序分析表明,土壤pH值和有机质是影响土壤动物群落动态变化的重要因素,中气门亚目、前气门亚目、节跳虫科、甲螨亚目、绫跳虫科、山跳虫科、棘跳虫科、鳞跳虫科和石蜈蚣目对土壤pH值和有机质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 高梅香张雪萍
- 关键词:落叶分解土壤动物
- 石灰处理条件下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分解作用的响应被引量:1
- 2008年
- 张雪萍高梅香李景科
- 关键词:土壤动物石灰处理
- 哈尔滨地区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的研究被引量:4
- 2007年
- 以哈尔滨市3个地形区、6种土壤类型为研究对象,运用土壤地理学和生态地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进行土壤动物多样性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对于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地形的影响差异显著,平原地区由于农业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较大,多样性指数也明显小于山地地区。
- 张利敏张雪萍
- 关键词:土壤类型大型土壤动物多样性
- 大兴安岭寒温带地区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特征被引量:27
- 2008年
- 对大兴安岭北部7个代表性森林群落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揭示该地区中小型土壤动物的区系组成状况、生态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区共捕获土壤动物61类,12841只,隶属于4门7纲18目44科.其中优势类群4类,即中气门亚目、甲螨亚目、前气门亚目和节跳虫科;常见类群3类,即棘跳虫科、摇蚊科和山跳虫科,两者共占总数量的92·38%.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森林群落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和类群数分布差异很大,水平分布表现为杨落Ⅱ>白桦Ⅲ>桦杜Ⅰ>蒙古栎Ⅴ>落沼Ⅳ>樟子松Ⅵ>柳草Ⅶ,垂直分布表聚性明显.土壤动物群落的多样性指数(H′)大小为柳草Ⅶ>白桦Ⅲ>落沼Ⅳ>杨落Ⅱ>桦杜Ⅰ>樟子松Ⅵ>蒙古栎Ⅴ.土壤动物个体数的动态变化是10月>8月>6月,类群数变化不如个体数变化明显,主要是8月和10月种类较多,6月较少.多样性指数动态变化表现为8月>6月>10月.大多数群落土壤动物的个体数、类群数和多样性指数的动态变化与总体变化趋势相同.
- 黄丽荣张雪萍
- 关键词:土壤动物群落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