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1BAD32B02)
- 作品数:59 被引量:422H指数:12
- 相关作者:毕建杰刘建栋谭秀山霍治国邬定荣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山东农业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生物学更多>>
- 基于信息扩散法的南方早稻春季低温灾害风险分析
- <正>1引言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虽然不同地区不同承灾体低温灾害发生的频率增减趋势不一,但其发生强度并没有减小,甚至有所增大[1]。近年来,一些地区在早稻秧苗培育时采用工厂化育秧的形式,有效地减少了春季低温灾害造成的产量...
- 吴立李长顺万灵孙朝锋
- 关键词:低温灾害双季早稻突变风险分析
- 文献传递
- 干旱与灌溉处理对冬小麦冠层内光分布的影响被引量:9
- 2016年
- 为探讨北方冬麦区节水灌溉的关键时期,借助干旱和灌溉对冬小麦冠层光分布,获取本地化参数,为华北农业干旱预报模型的修正提供依据。采用美国CID公司生产的CI-110型植物冠层分析仪,对干旱和灌溉条件下冬小麦冠层内光分布进行直接测定。结果表明,干旱和灌溉条件下,无论是高氮还是低氮、中氮,平均叶面倾角(MLA)都随生育期的延长呈现出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高氮和低氮时,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干旱处理和灌溉处理的冬小麦散射辐射透过系数(TCDP)都呈现先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趋势;中氮时,干旱处理和灌溉处理的冬小麦TCDP在开花期和灌浆期都呈现一直上升的趋势。无论高氮还是中氮、低氮,冬小麦直接辐射透过系数(TCRP)的值都随着天顶角角度的增大而减小,冬小麦TCRP的值随着冬小麦生育期的推进,都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高、中、低氮3种情况下,干旱和灌溉处理的冬小麦每个生育期均呈现随着天顶角角度的增加,消光系数K也增大;高氮时,多数情况下,冬小麦冠层的消光系数K干旱的大于灌溉的;中氮、低氮时,多数情况下,冬小麦冠层的消光系数K干旱的小于灌溉的。干旱和灌溉对冬小麦冠层光分布的影响:灌溉增加了冬小麦的平均叶面倾角(MLA);干旱和灌溉处理条件下冬小麦的TCDP差异较小,TCDP与MLA变化趋势相似,也都呈现出先下降、再上升的变化规律;干旱和灌溉处理冬小麦TCRP,无论高氮还是中氮、低氮,都随着天顶角角度的增大而减小,在7.5°、22.5°时干旱和灌溉对冬小麦TCRP的影响较大,而在37.5°、52.5°、67.5°时对冬小麦TCRP的值影响很小;每个生育期消光系数K均随着天顶角角度的增加而增大。
- 刘海红于志青毕建杰刘建栋
- 关键词:冬小麦干旱
- “互联网+”在威海市气象科技服务中心的应用被引量:2
- 2016年
- 在分析了过去威海市气象科技服务现状的基础上,借鉴农网信息平台建设的经验,提出了"互联网+",且阐述了"互联网+"在威海市气象科技服务网络信息平台建设的功能、发展及应用效果,以期为气象科技服务能力建设提供新的思路。
- 刘海红
- 关键词:气象
- 吕梁山南部乡宁县酿酒葡萄种植的气候适应性分析被引量:10
- 2018年
- 以山西吕梁山南部乡宁县为代表,基于乡宁站1972-2015年的气象观测资料、乡宁戎子酒庄有限公司2009-2015年的酿酒葡萄实验观测数据,运用数理统计和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乡宁地区酿酒葡萄种植的光、热、水等气候条件,并通过葡萄生长季的温度、降水、日照、光热系数以及成熟期的水热系数等指标,评价乡宁地区酿酒葡萄种植的气候适宜性,揭示吕梁山南部地区发展酿酒葡萄生产的气候优势。结果表明:(1)乡宁地区年无霜期平均为202.8d,≥10℃积温平均为3498.0℃·d,最冷月低温均值-4.4℃,极端最低气温-21.6℃,气候条件十分优越,适宜酿酒葡萄种植。(2)20世纪90年代以前,葡萄生长季积温少,可种植中、早熟酿酒葡萄品种,随着气候变暖,90年代以后,积温大幅增加,满足了种植晚熟酿酒葡萄品种的热量条件。(3)葡萄生长季光、温、水资源及其在关键发育时段的分布特征总体有利于葡萄生长发育和优质品质的形成,但4月中旬葡萄萌芽期霜冻概率为22.7%,存在低温灾害风险,夏季无38℃以上高温天气,7、8月个别年份降水偏多,易出现连阴雨天气,对葡萄糖度造成一定影响。(4)相关分析表明,葡萄糖度与葡萄成熟期光、热因子呈正相关,与水分因子呈负相关,成熟期湿度对葡萄糖度影响极显著。葡萄成熟前一个月(9月)平均气温21.9℃,降水量74.4mm,日照时数6.7h,气温日较差为10.6℃,水热系数为1.5,温度条件优越、日照充足、早晚温差大、降水少,具有优质酿酒葡萄生长的气候环境。种植试验表明,乡宁县葡萄含糖量达到酿造高品质葡萄酒的标准,具有经济栽培的价值。
- 吕爱丽霍治国杨建莹
- 关键词:酿酒葡萄气候条件
- 华北平原夏玉米生产潜力数值模拟及其自然正交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为了明确华北平原夏玉米区域生产潜力的气象要素影响层次,在中国科学院禹城综合试验站进行了夏玉米田间试验,利用Licor-6400便携式光合仪等对夏玉米生长过程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生理生态参数测定,在此基础上对WOFOST模型进行了相应改进和系统验证,并利用验证后的WOFOST模型对华北平原42个站点1961—2006年夏玉米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进行了数值模拟,进行了生产力自然正交分解(EOF)分析。结果表明: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夏玉米生长发育及干物质积累过程。华北平原光温生产潜力变化在7360~11370 kg/hm2之间,平均值为9384 kg/hm2,呈东北高西南低的趋势。光温生产潜力的EOF第一模态方差贡献超过总方差的1/3,前3个模态累计方差贡献达到总方差的62.5%。第一模态在区域上均为正值,具有较好的一致性。气候生产潜力变化在6160~10420 kg/hm2之间,平均值为7906 kg/hm2,与光温生产潜力的区域分布趋势类似,气候生产潜力的EOF前2个模态较为突出,其累计方差贡献可达总方差的1/3。该研究首次将作物数值模拟与EOF方法相结合,进一步揭示了气象要素对夏玉米生产潜力的影响层次关系,可为区域农业布局及决策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及实践指导。
- 刘玲刘建栋邬定荣王治海邱美娟姜朝阳Yu Qiang
- 关键词:华北平原夏玉米光温生产潜力气候生产潜力EOF
- 桂林11月深秋极端天气分析与专业气象服务对策被引量:7
- 2016年
- 通过对2015年11月桂林极端天气分析发现,受厄尔尼诺和印度洋海温偏暖的共同影响,致使副热带高压持续偏强,在华南经常出现且维持西南低空急流,将低纬地区的暖湿水汽向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不断输送,当深秋的冷空气向南移动时,由于副热带高压阻挡作用而折向偏东路南下,使冷暖气流常在长江流域以南地区交汇并维持,使得桂林降水偏多,造成了历史罕见极端气候事件。在异常天气下的专业气象服务显得尤为重要,通过调整了以往冬季的服务方式,更好地提高了专业气象服务效果,使气象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 李岩周文志唐熠
- 关键词:暴雨极端气候事件气象服务
- 水分胁迫对冬小麦农艺性状的影响及两者间的定量数学模型被引量:7
- 2012年
- 以冬小麦济麦20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小麦株高、节间长、各器官干重的变化及其与水分之间的定量数学模型。本试验轻度干旱胁迫下,茎秆高度降低为适宜水分的63.4%~73.2%,穗下节间却增加了9.2%;严重干旱时,穗下节间缩短,倒2和倒3节间长度先下降再上升;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除根重上升之外,茎、叶、穗重量均下降。水分由适宜向过多变化的过程中,穗下节间长度、倒2与倒3节间长度先上升,再下降,各器官的干重变化趋势也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趋势。以水分变化为自变量,株高、各器官干重等为因变量建立的函数关系方程多为一元三次方程,检验证明其有较高的可靠性。
- 谭秀山秦青宁公艳陈路遥王斌白娅滨刘建栋毕建杰
- 关键词:小麦水分胁迫农艺性状干物质积累
-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冬小麦根系分布及根冠特性的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为了探讨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不同类型的冬小麦品种根系在不同层次土壤中的分布及根冠特性,为科学灌溉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池栽方法设水分过量、水分适宜、轻度干旱和严重干旱4个处理.在冬小麦不同生长发育期进行定量灌溉,再分别取不同层次的土壤进行根系的获取,深度为0~10、10 ~20、20~30 cm,并同步测定地上部干重,计算根冠比.[结果]4个水分梯度下2个冬小麦的根系分布和根冠比存在差异,在0~10 cm土壤中根干重占80%以上,10~20 cm根干重占10%以上,20~30 cm根干重占5%左右;在轻度干旱条件下,大穗型品种山农21根冠比呈升高趋势,小穗型品种山农20除成熟期外其余生育期也呈上升趋势.[结论]在华北地区,小麦全生育期需求有效土壤水分为460 mm以上,而平均降水量仅为150 mm左右的前提下,灌2次水基本可以满足冬小麦全生育期水分需求.因此,适当地减少灌溉次数,小麦产量并不一定下降.
- 丰焕平谭秀山毕建杰
- 关键词:冬小麦根干重根冠比
- 基于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森林碳汇地面监测系统的设计被引量:2
- 2015年
- 为解决单纯依靠遥感技术进行森林碳汇监测存在的精度较低的问题,实现高精度的森林碳汇监测,利用基于Zig Bee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和GPRS通讯技术,设计了一种森林碳汇地面监测系统,可在森林中对二氧化碳浓度及其相关要素进行连续详实的监测,并结合上位机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为应对恶劣的野外工作环境,系统还具有节点掉线重连功能及远程控制工作状态功能等。应用情况表明,系统可以可靠地应用于森林地面碳汇监测,并配合遥感技术实现高精度的森林碳汇监测,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方阳阳王凤杰兰鹏
- 关键词:ZIGBEEGPRS上位机软件
- 华北冬小麦品种演变过程中CO_2补偿点变化分析被引量:2
- 2015年
- CO2补偿点是作物生长模型中最基本的关键模型参数之一,本文利用Licor-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仪,对1949年前和1949—2005年中国华北地区不同年代冬小麦主要品种的生理生态参数进行大量的系统测定,在此基础上,对华北地区不同冬小麦品种的光合作用模型进行拟合,以确定不同年代不同品种冬小麦CO2的补偿点。结果表明:中国华北地区冬小麦CO2补偿点随光强升高而降低,在800μmol·m-2·s-1光量子通量密度条件下,野生麦种CO2补偿点最高,达123.40μmol·mol-1。1949—2005年华北地区不同冬小麦品种中泰山1号CO2补偿点最高,达107.07μmol·mol-1;红秃头CO2补偿点最低,为57.25μmol·mol-1;不同品种冬小麦CO2补偿点的最高值和最低值差值为49.82μmol·mol-1,说明华北地区冬小麦随品种演变CO2补偿点变化明显。建立了中国华北地区7个典型冬小麦品种包含CO2因子的直角双曲线光合作用模型,确定了不同年代不同品种冬小麦CO2的补偿点,为进一步建立包含CO2直接作用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机理模型提供基础数据。
- 邱美娟刘建栋邬定荣刘玲毕建杰
- 关键词:CO2补偿点冬小麦作物生长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