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3BA001B06)

作品数:16 被引量:140H指数:7
相关作者:王良桂郑勇奇杨秀莲李斌林富荣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湖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0篇农业科学
  • 3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主题

  • 3篇植物
  • 3篇林木
  • 3篇桂花
  • 2篇遗传资源
  • 2篇生理响应
  • 2篇受性
  • 2篇种质
  • 2篇种质资源
  • 2篇污染
  • 2篇林木遗传
  • 2篇锰污染
  • 2篇耐受
  • 2篇耐受性
  • 2篇白皮松
  • 2篇SSR
  • 1篇代谢途径
  • 1篇地理
  • 1篇叶片
  • 1篇影响因素
  • 1篇愈伤

机构

  • 9篇南京林业大学
  • 7篇中国林业科学...
  • 3篇湖南科技大学
  • 1篇安徽工业大学
  • 1篇贵州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植...
  • 1篇国家林业局
  • 1篇南京外国语学...
  • 1篇国际竹藤中心

作者

  • 8篇王良桂
  • 7篇郑勇奇
  • 5篇杨秀莲
  • 5篇李斌
  • 4篇林富荣
  • 3篇李文英
  • 3篇汪结明
  • 2篇赵罕
  • 1篇周建梅
  • 1篇宗亦臣
  • 1篇徐晨
  • 1篇张川红
  • 1篇张莹
  • 1篇施婷婷
  • 1篇母洪娜
  • 1篇廉超
  • 1篇张焕朝
  • 1篇任立宁
  • 1篇郭起荣
  • 1篇安明态

传媒

  • 4篇湖南林业科技
  • 3篇植物遗传资源...
  • 1篇环境工程
  • 1篇北方园艺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复旦学报(自...
  • 1篇西北植物学报
  • 1篇竹子研究汇刊
  • 1篇分子植物育种
  • 1篇化学与生物工...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7
  • 4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3种蕨类植物对锰污染土壤的耐受性及生理响应被引量:7
2016年
为筛选锰富集能力强的蕨类植物并分析其生理机理,以粉背蕨、蜈蚣草、井栏边草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浓度的锰胁迫对3种蕨类植物的生长、植物体内锰含量以及相关生理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蕨类植物的生长量、生物量随着锰胁迫浓度的提高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降幅最大的是井栏边草,蜈蚣草次之,粉背蕨最低,其平均耐性指数分别为79.10%、85.35%、91.12%;3种蕨类植物的锰含量、转运系数(TF)、富集系数(BCF)随锰处理浓度的增加总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粉背蕨各指标最高值分别为6 598.31mg/kg,0.89和0.69,均高于其他两种植物,蜈蚣草次之,而井栏边草最低;随着锰胁迫浓度的增加,3种蕨类植物叶绿素含量总体呈现下降的趋势,丙二醛(MDA)含量持续上升,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表现为先升后降的趋势.粉背蕨的叶绿素含量下降幅度和MDA上升幅度均最小,而3种抗氧化酶的增幅却最大.由此可见,高浓度锰处理下蕨类植物生长受抑可能是因为植物体的光合作用受损和氧化损伤,氧化酶活性的提高应是植物能耐锰和富集锰的重要生理原因之一;3种蕨类植物适合修复不同浓度的锰污染土壤,与其他两种植物相比,粉背蕨具有更强的锰耐受性和富集能力.
汪结明王良桂樊亚珍吴净
关键词:蕨类植物锰污染耐受性生理响应
白皮松天然群体遗传结构的地理变异分析被引量:12
2013年
为探讨白皮松天然群体遗传结构在地理分布上的差异,利用7对SSR引物对5个白皮松分布区域的遗传结构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对SSR引物在5个区域内476个单株中共检测到14个多态性位点。各区域间观测等位基因数(Na)、有效等位基因数(Ne)、Shannon's信息指数(I)、观测杂合度(Ho)、期望杂合度(He)、Nei's期望杂合度(Nei's)分别介于1.7143~2.1429、1.1942~1.571、0.1948~0.4954、0.1726~0.3116、0.1178~0.3325、0.1172~0.3307之间。白皮松遗传多样性水平总体较低,区域间差异较大;遗传多样性水平最高的区域为秦岭西侧群体,其次为大巴山区群体;太行山与吕梁山群体多样性水平相对较低。区域间的遗传分化系数Fst介于0.0138~0.2242之间,基因流Nm介于0.8650~17.8646之间。遗传分化较大、基因流水平较低的区域均发生在秦岭西侧及其与其他区域之间。各区域间遗传相似系数在0.8416~0.9964之间,遗传相似度最高的群体为太行山与吕梁山区域,遗传距离最大的为太行山与秦岭西侧区域。白皮松多样性分布的中心主要存在于秦岭西侧和大巴山区域,因此应对该区域进行重点保护。
赵罕郑勇奇李斌林富荣张川红程蓓蓓黄平
关键词:SSR
中国竹种名称的互通被引量:5
2015年
构建了中国植物志、树木志,以及众多竹类图书、专著中的中国竹种名称(CBS)的立体交叉互查系统,以供我国竹子种质资源(BGR)调查、收集、保存、评价与利用有个能够相互查询、相互通联的物种名称系统,也在一定程度上厘订了竹种名称乱象。
郭起荣廉超冯云陈红周建梅任立宁冉洪张莹
关键词:FLORA
植物花香物质合成与调控研究进展被引量:31
2018年
花香是观赏植物重要的观赏性状之一,深受消费者的欢迎。花香物质主要是萜类和苯环型化合物。萜类化合物中的单萜和倍半萜是观赏植物主要的花香成分,它们分别是通过MVA和MEP途径,在萜类合酶的催化作用下合成。萜类合酶的种类和功能决定了萜类物质的多样性,随着大量有价值的萜类被发现,萜类合酶已成为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及调控的研究焦点。苯环型/苯丙烷类是花香成分的第二大类物质。目前从观赏植物中已经分离出大量的花香物质合成基因,并对它们的结构、功能及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发现一些转录因子调控萜类和苯丙烷代谢途径基因表达,这些为人们了解花香释放规律,使用基因工程定向改变花香物质成分和含量提供理论基础。本综述对观赏植物的花香成分、测定和分析方法,编码花香物质合成的关键酶基因及迄今发现的调控花香物质合成的转录因子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李海燕李火根杨秀莲岳远征徐晨丁文杰王良桂
关键词:花香基因克隆转录因子
石阡县林木种质资源调查及其利用研究被引量:14
2016年
采用踏查、线路调查和样方调查方法对石阡县林木种质资源进行调查,发现石阡有林木种子植物179科717属1 884种,其中裸子植物8科16属25种,被子植物171科701属1 859种;对野生资源进行区系分析,表明世界分布48科、热带分布73科、温带分布45科,表现出该县野生种子植物区系具有明显的热带亲缘关系特点;按照主要用途和目标价值将林木种子植物资源进行分类、研究。根据资源现状和保存利用情况,提出了进一步挖掘、利用林木种质资源的建议措施。
安元强郑勇奇杨正国安明态周胜维肖兴明冯邦贤
关键词:种质资源
桂花花朵香气成分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4年
桂花花朵的香味由一系列低分子量的挥发性化合物组成,并形成其独有的特征。对桂花花朵香气成分的物质种类、影响因素进行了简单介绍,并对其提取与分析方法的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综述。
施婷婷杨秀莲王良桂
关键词:香气成分影响因素分析方法
覆盖物对土壤性质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被引量:11
2017年
【目的】比较不同覆盖物处理下,深度为0~5、≥5~10 cm处土壤的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的变化,以期明确适宜‘日香桂’种植的覆盖物。【方法】采用5种覆盖物(无覆盖对照(CK)、马尼拉草皮覆盖(T)、五针白皮松树皮覆盖(W)、鹅卵石砾覆盖(G)、陶土颗粒覆盖(C))处理,每种覆盖3块重复并按随机区组排列。处理后,对土壤样品进行pH、全氮、有效氮、全磷、有效磷含量、脲酶活性、磷酸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进行测定。【结果】从整体看,覆盖材料对土壤密度和全氮含量的影响不显著,但是可以提高土壤有机物含量。在0~5 cm土壤深度,T和W覆盖处理降低了土壤pH,而G和C覆盖处理增加了pH。覆盖T与W比其他覆盖处理更有效地提高了土壤有效磷、有效氮含量,以及土壤脲酶、磷酸酶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其中W覆盖在提高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上表现更突出。在≥5~10 cm土壤深度,覆盖物均对土壤pH有提高作用,无机覆盖G和C对土壤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影响甚微;T和W覆盖的作用效果虽比0~5 cm的作用效果有所下降,但对土壤脲酶、磷酸酶、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提升作用依然存在。【结论】无论是0~5 cm,还是≥5~10 cm深度,在对于土壤性质和微生物改善方面,松鳞树皮和马尼拉草覆盖(W和T覆盖)都表现出优于其他覆盖的效果,且W覆盖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有效氮的促进作用更显著。
倪雪张焕朝杨秀莲王良桂
关键词:土壤性质土壤微生物生物量
中国林木遗传资源保护现状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复杂多样的地理条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理区域,同时也孕育了我国众多的森林类型和极为丰富的林木遗传资源。作为国家的基础性战略资源,我国拥有木本植物8 000多种,其中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树种约1000种,同时具有7个特有科、239个特有属和约1 100个特有种。为对我国林木遗传资源保存状况进行全面的了解和分析,对我国林木遗传资源的原地、异地及设施保存状况,资源破坏、流失状况及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了总结,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初步的建议,为合理、有效的保护林木遗传资源提供了参考。
赵罕宗亦臣郑勇奇
关键词:林木遗传资源
中国林木遗传资源对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贡献被引量:4
2014年
2013年,中国全年实现林业总产值4.46万亿元,林木种业的发展对林业产值增加发挥了重要作用。林木遗传资源的挖掘和利用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保障粮食安全和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作出了重要贡献。林木遗传资源多种价值的利用增加了林农收入、减轻了贫困、增加了就业机会,促进了儿童入学率和妇女地位的提高。中国栽培的木本粮油植物有100多种,其中油茶等代表性树种已大规模种植。今后,将优先考虑木本粮油、木本果蔬等各类经济林树种及其遗传资源的选育和推广应用,增加品种多样性;培育发展苗木市场,引导良种合理使用;制定扶贫优惠政策,为贫困地区、生态脆弱地区优先提供优良乔灌木遗传资源及配套加工利用技术。
李斌郑勇奇林富荣李文英
关键词:经济林树种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
中国林木遗传资源原地保存体系现状分析被引量:6
2014年
中国林木遗传资源原地保存体系包括以自然保护区为代表的区域保存、以原地保存林为代表的群体保存和以古树为代表的个体保存3种类型。截至2012年,全国有自然保护区2669个,面积14979万hm2,约占国土面积的14.94%。截至2011年,建立了森林公园2747处,总面积1703万hm2;建立了国家与省级风景名胜区共962处,总面积1975万hm2;截至2012年,在16个省建立了50多个树种的原地保存林和天然采种林群体;截至2005年,全国共清查出古树名木285.3万株,绝大部分进行了挂牌保护。全国约90%的陆地自然生态系统、85%的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群、65%的高等植物群落类型都得到了较好保护。中国林木遗传资源原地保存成绩显著,但也存在不足,今后应优先考虑如何提高原地保存的质量,解决保护区域与当地经济发展的矛盾,加强对原地保存的遗传资源动态监测和评价。
李斌郑勇奇林富荣李文英于雪丹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