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9BAI78B07)
- 作品数:32 被引量:169H指数:9
- 相关作者:贾铁武孙乐平周晓农刘建兵蔡顺祥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湖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2013年湖北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达标考核前风险评估和干预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对湖北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达标考核前的风险进行评估与干预,确保全省2013年底达到传播控制标准。方法在湖北省19个未达到传播控制地区,选取72个重点流行村的140处有螺环境,开展现场钉螺和野粪调查,进行风险分级评估及快速处置。结果 72个流行村中Ⅰ级风险村4个、Ⅱ级13个、Ⅲ级55个,分别占总数的5.55%、18.06%和76.39%;对Ⅰ级、Ⅱ级风险村及时开展了风险干预。结论影响当前湖北省19个县达标的风险较低,耕牛是影响达标的主要风险因素,需加快耕牛淘汰的力度。
- 朱红蔡顺祥周晓蓉涂祖武肖瑛陈艳艳李博刘建兵
- 关键词:血吸虫病风险评估干预
- 2013年湖北省血防专业机构实验室规范化建设效果分析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了解湖北省血防专业机构实验室规范化建设效果与现况,为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后建立、完善诊断质控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5座实验室按照自查、现场操作考核、实验室现场考核的程序进行考评,并对各项得分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各实验室检测人员平均为(7.00±1.58)人,其中市级血防机构实验室高级职称平均人数多于县级(t=5.563,P<0.05);平均房屋(3.20±1.64)间,平均面积(117.00±88.29)m2。现场操作考核总分平均(96.40±4.49)分;实验室现场考核总分平均(106.60±6.15)分,其中环境与设施条件、质量体系文件管理与实施分别为实验室现场考核得分最高项(19.60±0.55分)与最低项(15.70±2.39分)(F=2.869,P<0.05)。结论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后各地应继续加强检测人才梯队建设,强化检测水平的维持和提升,重视质量管理体系,规范实验室建设与管理。
- 朱红郑朝晖唐丽蔡顺祥黄希宝涂祖武秦俊曾明星孙茜刘建兵
- 关键词:血吸虫病实验室
- 江滩流行区中长期规划血吸虫病控制效果及其巩固对策探讨被引量:10
- 2015年
- 目的评价江滩型流行区实施血防中长期规划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探讨进一步巩固血防成果的对策,为江滩地区阻断和消除血吸虫病提供有效路径。方法采用前瞻性现场研究方法,选取江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镇江市丹徒区,根据其血吸虫病流行程度,实施渐进式的"重点村→重点环境→重点水域"血防综合治理。连续开展居民病情、家畜病情和环境螺情调查,并收集防治措施实施情况。分析比较实施中长期规划前后病情和螺情控制效果,并绘制居民感染率、家畜感染率和钉螺感染率的变化图。结果 2005-2014年丹徒区共实施河道混凝土硬化护坡16.84 km,修建沉螺池9个,改建涵闸10座,建设家畜圈养畜舍3.85 hm^2,开展家畜查治2.95万头次,淘汰耕牛170头,养鱼灭螺4 930 hm^2,整理与涝渍改良土地1 560.00 hm^2,建设抑螺防病林376.00 hm^2,开展钉螺调查19 364.80 hm^2,药物灭螺4 694.60 hm^2,查、治病20.79万人次,建造三格式无害化厕所6.91万座,发放血防宣传材料28.22万份,防护用品1.97万人份,树立血防警示标志958个,张贴或悬挂血防宣传标语5 425条。血防中长期规划项目实施后居民感染率、牛感染率和钉螺感染率呈逐年下降态势,分别由2005年的0.08%、1.28%和0.13%下降为0;钉螺面积和感染螺面积由2005年的284.34 hm^2和55.10 hm^2下降到73.60 hm^2和0,分别下降了74.12%和100%。2005-2014年羊的感染率呈波动状态,2005年粪检阳性率为1.13%,2007-2008年为0,2009-2012年回升到0.25%~0.95%,2013-2014年为0。2005-2010年牛的存栏数逐年减少,2011年后小幅增加,总体平稳;2006年后羊的存栏数逐年增加,到2010年达最高峰,2011年起呈下降趋势,与当地羊的血吸虫感染率波动基本一致。结论江滩地区采取持续、渐进式的"重点村→重点环境→重点水域"血防综合治理是控制血吸虫病的有效路径,但这类地区疫情极易反复,要进一步巩固血防成果
- 神学慧孙乐平李叶芳王琳陈祥平王和生戴建荣
- 安乡县淘汰散放牛控制血吸虫病传播效果被引量:12
- 2011年
- 目的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在湖沼型流行区的实施效果。方法在湖南安乡县的2个邻近乡(镇)各选择7个行政村为试点村和对照村,每年均开展人畜化疗和易感地带灭螺等常规血防措施。2005年,在试点村淘汰所有存栏牛和羊,并辅以封洲禁牧、以机代牛、改水改厕等巩固措施。2005-2011年采取统一的调查方法对人群和钉螺感染情况进行跟踪观测。结果试点村人群感染率在干预后的第3年降至1%以下,垸外无感染螺。对照村第4年后感染率仍徘徊在2%~3%。淘汰牛等传染源控制措施使试点村近50%的人口免于感染或再感染血吸虫。结论淘汰或杜绝散放牛是湖沼型血吸虫病流行区传染源控制策略的核心技术,有助于该类疫区早日实现控制和阻断血吸虫病传播的远期目标。
- 朱绍平李胜明魏成建杨其云鲁丙坤廖远志陈均安贾铁武
- 关键词:血吸虫病传染源淘汰牛
- 湖北省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中期效果评估被引量:11
- 2015年
- 目的评价湖北省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中期效果。方法采取以人畜查治病、钉螺控制、晚期血吸虫病救治、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治理等措施,实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评价防治效果。结果 2004-2008年全省共查病11 063 267人,治疗血吸虫病1 053 051人,扩大化疗5 055 932人。检查家畜(耕牛)1 240 986头,治疗病畜49 710头,扩大化疗800 741头。累计开展药物灭螺98 512.48 hm2,环境改造灭螺29 899.25 hm2。9个试点村及12个重流行县(市、区)以点带面开展了传染源控制措施。至2008年底,全省人、畜(耕牛)感染率分别降至1.71%、2.20%,较2004年分别下降56.15%、64.69%。钉螺面积徘徊在7.55亿~7.99亿m2之间。期间全省达到了疫情控制标准,另3个县达到了传播控制标准,4个县达到了传播阻断标准。结论湖北省通过实施以人畜查治病、控制钉螺、晚期血吸虫病救治、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及措施,如期实现全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中期目标。
- 朱红刘建兵蔡顺祥黄希宝肖瑛涂祖武周晓蓉张聪
- 关键词:血吸虫病
- 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人免疫状态研究Ⅱ血吸虫病人细胞免疫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观察鄱阳湖区血吸虫病低度流行区日本血吸虫病人细胞免疫特征。方法以鄱阳湖区血吸虫病流行区粪检阳性病人为研究对象,并以连续3年粪检阴性人群为对照,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8+T细胞及CD4+CD25+Treg细胞。以可溶性血吸虫成虫抗原(SWA)和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分别刺激外周血单个核细胞,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培养上清中IFN-γ和IL-10水平。结果日本血吸虫粪检阳性人群CD4+CD25+Treg细胞水平为(5.99±1.60)%,高于粪检阴性人群的(5.04±1.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61,P<0.01)。粪检阳性人群治疗1年后,IFN-γ水平显著提高,SEA刺激下,治疗前、后平均水平分别为121.97、2 564.03 pg/ml;SWA刺激下,治疗前、后平均水平分别为102.89、646.26 pg/ml。IL-10水平显著降低,SEA刺激下,治疗前、后平均水平分别为294.75、122.43 pg/ml;SWA刺激下,治疗前、后平均水平分别为110.10、31.85 pg/ml。结论人体感染血吸虫后诱导CD4+CD25+Treg细胞增多是引起细胞免疫应答下调的原因之一。
- 袁敏谢曙英周小娟胡飞刘跃民曾小军李召军李宜峰高祖禄李剑瑛陈红根林丹丹
-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病CD4+CD25+TREG细胞细胞免疫
- 2009-2013年沙市区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
- 2014年
- 目的了解沙市区2009-2013年血吸虫病综合治理效果,为防治策略的制定或调整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9-2013年沙市区血吸虫病综合治理资料,分析人、畜病情及螺情变化。结果 2009-2013年,沙市区人群和耕牛血吸虫感染率分别由2.24%和1.92%下降到0.63%和0,分别下降了71.88%和100%;钉螺面积由760.40 hm2下降至715.08hm2,下降率为5.69%,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平均密度分别由26.32%和0.67只/0.1 m2下降到18.30%和0.53只/0.1 m2,分别下降了30.47%和20.90%。2012-2013年未查到感染性钉螺。结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可显著降低人、畜感染率,能有效控制螺情。
- 刘锦明廖显超
- 关键词:血吸虫病
- 血吸虫病疾病负担的研究I慢性血吸虫病健康寿命损失年的计算与评价被引量:9
- 2011年
- 目的探讨慢性血吸虫病疾病负担的评价指标及其计算方法。方法根据2004-2005年在湖区两县开展的血吸虫病流行病学专题调查数据分别计算居民不同年龄组、性别和流行村类型等的专属血吸虫病患病率。根据专题调查得出的年龄别伤残权重,按年龄和性别分层,求得健康寿命损失年(YLD)及YLD率,并推算两县的总体YLD。结果当涂县总体YLD为1056.26人年,汉寿县总体YLD为3967.43人年。两县一类村YLD占慢性血吸虫病疾病负担的37.95%,高年龄组和男性的YLD率较高。与非流行区比较,慢性血吸虫病给流行区人口平均增加了4.398人年/1000人(当涂县)和1.505人年/1000人(汉寿县)的疾病负担。结论对慢性血吸虫病YLD进行评价,有助于确定重点干预地区和人群,并可为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价等提供新指标。
- 贾铁武孙乐平洪青标邓瑶张功华汪昊易平郭家钢周晓农
- 关键词:慢性血吸虫病疾病负担伤残调整寿命年
- 2012~2017年扬州市广陵区沿江村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分析被引量:1
- 2019年
- 目的分析扬州市广陵区沿江村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现状,为制定血吸虫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2017年沿江村螺情、人群疫情、家畜疫情、相关因素调查等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该监测点从2012年捕起因地制宜,采用多种方式对沿江村新砂滩滩进行综合治理,永久性改变钉螺孳生环境,2012年获930只活螺,有螺面积32.349hm^2,自2013年后以来沿江村新砂滩已经连续5年未查到活螺。常住居民人群查病胶体染料试纸条法阳性率为1.01%~33.85%;间接血凝试验检测,阳性率0.33%~26.94%,未发现粪检阳性病例,流动人群监测中均未发现血清学检测阳性人员,居民受血防教育人次2.5万人次以上,扎实开展渔船民粪便管理。结论该形式多样的综合治理模式对压缩江滩钉螺面积效果明显,该监测点住居民血清阳性率10%左右需重点关注。流动人员查病多年未发现血清阳性者,需要在查病方法和方式上多做思考。
- 仇其令陈韶洲何日左引萍唐恺孙乐平杜广林
- 关键词:血吸虫病
- 2008年全国36个传染源控制试点村血吸虫病监测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评价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的实施效果,探索不同自然与人文环境下各种核心防治技术的优化组合模式。方法以湖区4省、山区2省已开展传染源控制策略的36个血吸虫病流行村为试点进行前瞻性调查研究。比较不同组合传染源控制措施试点村人畜血吸虫感染率、感染性钉螺分布等指标的变化趋势。结果 2004-2008年,36个试点村共新建厕所13084座、沼气池2091座、封洲禁牧395478.8hm2、圈养牛5222头、淘汰牛1624头、淘汰羊745只、购农机1393台、以禽代畜70370羽、安全饮用水实现人数75020人。湖南、湖北、江西省和安徽省试点村钉螺感染率分别为1.33%、0.25%、0.53%和0.04%,云南省和四川省试点村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共对36239人进行了查病,查出粪检阳性者452人,推算人群平均感染率为1.08%,以云南省最低(0.12%)、湖北最高(2.41%)。共对3648头牛进行查病,查出阳性牛72头,平均感染率为1.97%,其中湖南、湖北、江西、云南省和四川省试点村牛感染率分别为2.84%、3.36%、3.34%、0.77%和0。湖北、江西、湖南省和安徽省试点村哨鼠平均感染率分别为38.33%、25.45%、20.00%和1.32%。结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治理是防治血吸虫病有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策略,但在实施过程中要因地制宜,并注重与常规措施的有机结合。
- 贾铁武郭家钢吴晓华张利娟王立英陆明陈朝周晓农
- 关键词:血吸虫病传染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