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2002CB412608)
- 作品数:13 被引量:452H指数:13
- 相关作者:王宗起闫全人王涛闫臻李秋根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地质调查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 新元古代宝兴杂岩的岩石成因及其对扬子西缘构造环境的制约被引量:23
- 2009年
- 位于扬子克拉通西缘的新元古代宝兴杂岩主要由中低级变质的辉长质片麻岩、闪长质片麻岩、英云闪长质到花岗闪长质片麻岩和块状二长花岗岩组成。岩石地球化学和Sm-Nd同位素特征表明,辉长质片麻岩和闪长质片麻岩为同源岩浆演化序列,原始岩浆起源于亏损地幔尖晶石橄榄岩的部分熔融,在上升和侵位过程中受到了地壳岩石强烈混染。英云闪长质和花岗闪长质岩浆形成于下地壳玄武质岩石部分熔融,而二长花岗质岩浆形成于杂砂岩的部分熔融。综合分析宝兴杂岩的岩石组合、微量元素和同位素特征,该杂岩体最有可能形成于新元古代活动大陆边缘火山弧构造背景,并可能经历了碰撞过程。
- 刘树文杨恺李秋根王宗起闫全人
- 关键词:地球化学SM-ND同位素岩石成因
- 秦岭岩群中两类斜长角闪岩的性质和时代及其地质意义被引量:24
- 2009年
- 在北秦岭造山带核部秦岭岩群内发育两类不同产状的斜长角闪岩。一类与秦岭岩群中的大理岩紧密共生,呈规模较大的似层状或较小块体产于大理岩内,另一类则呈密集岩墙群型式侵入于秦岭岩群南段二云母石英片岩中。不同的产出状态表明两类斜长角闪岩的成因和时代存在显著差异,也具有不同的地质构造意义。地球化学上,两类不同产状的斜长角闪岩的原岩皆为玄武岩质的。侵入秦岭岩群二云母石英片岩中的斜长角闪岩墙群形成于板内拉张环境,SHRIMP锆石U-Pb测年揭示该类斜长角闪岩形成于晚奥陶世(449±11Ma),Sr-Nd同位素特征显示其岩浆源区为亏损地幔源区,^(40)Ar/^(39)Ar热年代学研究显示该类斜长角闪岩的角闪岩相变质作用发生于石炭纪末期(301.3±6.4Ma)。地球化学和Sr-Nd同位素特征显示与秦岭岩群大理岩共生的似层状或块状斜长角闪岩的形成环境与侵入云母石英片岩中的斜长角闪岩墙群的存在显著差异,其形成于洋岛(OIB)或海山环境。^(40)Ar/^(39)Ar热年代学研究显示该类斜长角闪岩于晚二叠世(258.1±5.7Ma)发生了角闪岩相变质作用。不同性质、形成和变质时代、相似的变质作用等特点表明,秦岭岩群中的两类角闪岩分属不同性质的构造块体,秦岭岩群高级变地质地体可能是一个构造拼合地体。斜长角闪岩岩墙为晚奥陶世(449±11Ma)侵入秦岭岩群云英片岩中的基性岩墙群,是北秦岭晚加里东期后造山期热收缩而致的地壳伸展或岩圈拆离减薄的产物。与秦岭岩群大理岩共生的斜长角闪岩则可能是洋隆体的基性喷出岩+碳酸盐岩帽组合,是中二叠世(312~260Ma)期间构造移置而来的外来块体。
- 闫全人王宗起闫臻陈隽璐向忠金王涛张宏远
- 关键词:秦岭岩群斜长角闪岩地质意义岩墙群SR-ND同位素片岩
- 秦岭造山带宽坪群中的变铁镁质岩的成因、时代及其构造意义被引量:38
- 2008年
- 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宽坪群变基性火山岩和斜长角闪岩SiO2含量均小于53%,TiO2的含量分别是0.87%-2.03%和0.92%-2.12%,MgO含量较低(Mg#=29-49),原岩类型为亚碱性TH系列玄武质岩石。宽坪群变基性火山岩和斜长角闪岩的轻稀土、重稀土元素无明显分异,LREE呈现亏损—略富集,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平坦型,与E-MORB的配分模式相似。相对于N-MORB,宽坪群变基性火山岩和斜长角闪岩的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如Sr、K、Rb和Ba)轻度富集,高场强元素(HFSE,如Ta、Nb、Zr、Hf、Ti等)既不富集也不亏损,显示与E-MORB相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宽坪群变基性火山岩和斜长角闪岩的初始锶比值比较分散,但其初始钕比值(143Nd/144Nd)(t)比较集中和均一,分别为0.511962-0.512192和0.512028-0.512157,εNd(t)值均为正值,分别是+5.7-+10.2和+7.0-+9.5,表明2类岩石来自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略呈亏损的源区。SHRIMP锆石U-Pb年代分析揭示,宽坪群变基性火山岩形成于晚新元古代Ediacaran期(611Ma±13Ma),较老的残余晶核锆石可能是岩浆活动过程中捕获古老地壳成分的记录。黑云母40Ar/39Ar热年代学分析表明,宽坪群原岩变质时代为石炭纪Serpukhovian期(319.1Ma±3.6Ma)。认为宽坪群中的变铁镁岩块/片形成于晚新元古代被动陆缘裂谷洋盆,是华北陆块南缘大陆裂解作用的产物。
- 闫全人王宗起闫臻王涛陈隽璐向忠金张宗清姜春发
- 关键词:秦岭造山带宽坪群
- 碧口群火山岩的时代——SHRIMP锆石U-Pb测年结果被引量:62
- 2003年
- 闫全人王宗起闫臻Andrew D.HansonPeter A.Druschke刘敦一宋彪简平王涛
- 关键词:地质时代扬子板块新元古代
- 北秦岭斜峪关群和草滩沟群火山岩成因的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约束、SHRIMP年代及其意义被引量:68
- 2007年
- 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北秦岭斜峪关群基性熔岩的LREE轻度富集,(La/Yb)N=1.31~3.27,中—酸性熔岩的LREE显著富集,(La/Yb)N=4.22~26.54。草滩沟群基性火山岩LREE中度富集,(La/Yb)N=2.50~2.97,中—酸性熔岩的LREE显著富集,(La/Yb)N=4.57~10.15。低δEu值(0.62~1.14)暗示斜峪关群和草滩沟群火山岩初始玄武质岩浆的分离结晶程度很低、初始岩浆中斜长石分异作用很弱,大离子亲石元素明显富集,而相对N-MORB较低的高场强元素丰度,特别是明显的Ta、Nb低谷,展示了典型的岛弧火山岩的特征。同位素地球化学分析揭示,斜峪关群和草滩沟群火山岩的初始Sr比值为0.703438~0.708329,初始Nd比值为0.511948~0.512327,多集中于0.512003~0.512327间,εNd均为正值(+5.42^+12.81),表明二群火山岩主要来自富集地幔源区。斜峪关群和草滩沟群火山岩的岩浆源区为混染的富集地幔源区,是俯冲板片熔融和地壳混染的产物,形成于岛弧构造环境。SHRIMP锆石U-Pb测年表明斜峪关群基性熔岩形成时代为早奥陶世(472±11Ma),其中的古老捕晶锆石(1294±34Ma)表明斜峪关群火山岩的岩浆源区存在元古宙地壳混染。
- 闫全人王宗起陈隽璐闫臻王涛李秋根姜春发张宗清
- 关键词:火山岩SHRIMP测年地球化学SR-ND-PB同位素
- 川西雀儿山花岗岩的地球化学和岩石成因被引量:17
- 2006年
- 位于川西义敦岛弧北端的雀儿山花岗岩体主要由岩体边部或者作为包体的花岗闪长岩、主体似斑状花岗岩和较晚的呈条带状或者脉状伟晶质、细晶质花岗岩组成。这些花岗质岩石表现了较宽的常量元素变化范围,属于高钾钙碱性到shoshonite亚铝到过铝质岩石系列,表现了较平坦式具有负Eu异常的稀土配分模式。在原始地幔标准化的多元素图解上所有这些岩石表现Rb、Th和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强烈富集,Nb、Sr、P和Ti等元素明显亏损。Sm-Nd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似斑状花岗岩亏损地幔模式年龄tDM=1.23~1.61Ga,εNd(t)=-5.3^-6.3,细晶花岗岩脉tDM=2.30Ga,εNd(t)=-6.9。这些岩石的εNd(t)分布在康定杂岩的Nd同位素演化范围内和上部。岩石地球化学和Nd同位素特征研究揭示其花岗岩岩浆起源于上部地壳杂砂岩、砂页岩和泥质岩石的部分熔融,经历了早期阶段的铁镁质矿物和副矿物的分离结晶,晚期钾长石等卷入了分离结晶。雀儿山花岗质岩浆活动发生于同碰撞到碰撞后隆升构造背景。
- 刘树文王宗起闫全人李秋根张德会王建国
- 关键词:岩石地球化学ND同位素特征岩石成因
- 北秦岭小王涧枕状熔岩中淡色侵入岩的地球化学特征、SHRIMP年龄及地质意义被引量:39
- 2007年
- 小王涧丹凤群海相枕状熔岩中发育一系列小型淡色侵入岩,呈囊状、小型岩墙状或不规则状侵入枕状熔岩中.根据岩相学特征分析,这些已蚀变的淡色侵入岩原岩为闪长质岩石.枕状熔岩SiO2含量为47.35%~51.20%,TiO2含量为0.97%~1.72%,Mg#=41~49.稀土总量相对较低,轻重稀土无明显分异,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形式呈平坦型或略左倾,近似于N-MORB的稀土分配形式.N-MORB标准化的微量元素蜘形图上,枕状熔岩的高场强元素(HFSE,如Ta,Nb,Zr,Hf,Ti等)的特征与N-MORB的相类似.枕状熔岩中的淡色侵入岩的SiO2含量为53.85%~67.20%,相当于安山岩-英安岩质成分.TiO2含量较低,为0.51%~1.10%,Mg#=40~51,具有高Al2O3(13.32%~16.62%),Na2O/K2O(2~7),高Sr(342~539μg/g)和Sr/Y比值(17~28),低HREE(Yb=1.70~1.99μg/g,Y=17.61~20.67μg/g).轻重稀土强烈分异,稀土配分形式为右倾型(La/YbN=12.26~19.41,多大于18).高场强元素(如Ta,Nb,Hf,Ti)显著亏损,Y和Yb略显亏损,显示了与俯冲作用相关的地球化学特征.εNd(t)=+7.45~+13.14,多介于+8.41~+9.23范围内,与MORB的εNd值(εNd=+8.8~+9.7)非常一致,说明其岩浆源区为亏损地幔.淡色侵入岩的SHRIMP年龄为(442±7)Ma,代表了一次板块俯冲事件的年代.
- 闫全人陈隽璐王宗起闫臻王涛李秋根张宗清姜春发
- 关键词:丹凤群枕状熔岩SHRIMP年龄
- 秦岭勉略构造混杂带康县——勉县段蛇绿岩块—铁镁质岩块的SHRIMP年代及其意义被引量:95
- 2007年
- 本文对秦岭勉略(勉县—略阳)构造混杂带康县—勉县段的铁镁质岩块或蛇绿岩块进行了系统的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研究。测年结果表明,勉略构造混杂带康县—勉县段铁镁质岩块的形成时代为841±16-812±11Ma,蛇绿混杂岩中的辉长岩和辉绿岩块的形成时代为827±14-808±10Ma。从西向东,勉略构造混杂带不同地段蛇绿岩块或铁镁质岩块的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在误差范围内相同,表明勉略混杂岩带中的蛇绿岩块所代表的是新元古代古洋壳残片。中部三岔子斜长花岗岩的形成年龄(923Ma±13)大于其他铁镁质岩块和蛇绿岩。
- 闫全人王宗起闫臻向忠金陈隽璐王涛
- 关键词:SHRIMP年龄
- 青藏高原东缘构造演化的SHRIMP锆石U-Pb年代学框架被引量:22
- 2006年
- 青藏高原东缘一直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吸收印度一欧亚大陆碰撞变形的调节带。本文所获得的最新SHRIMP锆石U~Pb测年结果显示:青藏高原东缘具有更加复杂的地质历史。测年结果表明,高原东缘最古老的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形成于古元古代(2401~1912Ma)。这一古老基底首先受到中元古代构造热事件(1361~1040Ma)的影响,随后受到新元古代与弧岩浆活动有关构造热事件(791~817Ma)的强烈改造。松潘一甘孜复理石杂岩的基底是亲洋壳型的,形成于晚新元古代的大陆裂解作用(681~655Ma)。高原东缘的前寒武纪微地块可能是由这次裂解作用从扬子或青藏地块拉裂出去形成的。这些微陆块先增生拼贴于东冈瓦纳大陆、然后又从中裂离,并最终卷入高原东缘的特提斯构造演化过程中。伴随东冈瓦纳大陆裂解,高原东缘古特提斯洋于石炭纪至二叠纪早期拉开(328~292Ma),经早中生代弧一陆碰撞作用闭合(224-213Ma)。中侏罗世这一地区发育显著的构造岩浆活动(175Ma),但其动力学背景仍不十分清楚。晚白垩世岩浆活动(97Ma)可能是印度板块初始俯冲阶段的产物。新生代岩浆作用(18Ma)与陆陆碰导致的大规模走滑断层作用所引起的同熔作用有关。
- 闫全人王宗起刘树文石玉若李秋根闫臻王涛王建国张德会张宏远
- 关键词:青藏高原东缘地质历史
- 西南三江特提斯洋扩张与晚古生代东冈瓦纳裂解:来自甘孜蛇绿岩辉长岩的SHRIMP年代学证据被引量:45
- 2005年
- 辉长岩SHRIMP锆石U-Pb测年结果确定:四川甘孜县城南7km水电站蛇绿岩的同位素地质年代为292±4Ma(n=21),表明甘孜-理塘特提斯洋盆形成于晚石炭世末或早二叠世初.综合前人研究成果分析,西南三江特提斯洋盆的形成是东冈瓦纳大陆于石炭纪至二叠纪大规模裂解的产物.
- 闫全人王宗起刘树文李秋根张宏远王涛刘敦一石玉若简平王建国张德会赵建
- 关键词:辉长岩蛇绿岩SHRIMP年代学洋盆晚古生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