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

作品数:107 被引量:954H指数:16
相关作者:秦伯强郭匿春张奇朱诚熊飞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5篇环境科学与工...
  • 24篇天文地球
  • 18篇生物学
  • 6篇水利工程
  • 6篇农业科学
  • 4篇历史地理
  • 2篇文化科学
  • 2篇理学
  • 1篇机械工程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建筑科学

主题

  • 13篇太湖
  • 11篇群落
  • 11篇沉积物
  • 10篇营养盐
  • 10篇湖泊
  • 9篇群落结构
  • 7篇营养化
  • 7篇污染
  • 7篇富营养化
  • 6篇影响因素
  • 6篇土壤
  • 6篇气候
  • 6篇蓝藻
  • 5篇有机碳
  • 5篇植被
  • 5篇青藏高原
  • 4篇氮磷
  • 4篇藻类
  • 4篇植物
  • 4篇生态系统

机构

  • 69篇中国科学院
  • 10篇南京大学
  • 9篇安徽农业大学
  • 9篇中国科学院大...
  • 7篇安徽师范大学
  • 6篇南京师范大学
  • 6篇江汉大学
  • 5篇南京农业大学
  • 5篇南京信息工程...
  • 5篇中国科学院研...
  • 5篇江苏师范大学
  • 5篇湖北师范大学
  • 4篇南京工程学院
  • 4篇南通大学
  • 4篇首都师范大学
  • 4篇中国水产科学...
  • 3篇河南大学
  • 3篇江南大学
  • 3篇聊城大学
  • 3篇四川大学

作者

  • 9篇秦伯强
  • 9篇郭匿春
  • 7篇张奇
  • 7篇朱诚
  • 5篇王小冬
  • 5篇熊飞
  • 5篇朱广伟
  • 4篇宋玉芝
  • 4篇高光
  • 4篇徐力刚
  • 4篇李冰
  • 4篇李开封
  • 4篇张运林
  • 4篇闫德智
  • 4篇叶琳琳
  • 4篇孔繁翔
  • 4篇王坤华
  • 4篇刘兴起
  • 4篇叶许春
  • 3篇沈吉

传媒

  • 18篇湖泊科学
  • 8篇环境科学
  • 5篇生态学报
  • 4篇古生物学报
  • 4篇第四纪研究
  • 4篇农业环境科学...
  • 3篇环境科学学报
  • 3篇中国环境科学
  • 3篇水生态学杂志
  • 2篇地理学报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江苏农业科学
  • 2篇长江流域资源...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 2篇东北水利水电
  • 2篇湿地科学
  • 2篇科技信息
  • 2篇农业灾害研究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农业工程学报

年份

  • 3篇2023
  • 4篇2022
  • 3篇2021
  • 9篇2020
  • 5篇2019
  • 8篇2018
  • 7篇2017
  • 11篇2016
  • 10篇2015
  • 8篇2014
  • 6篇2013
  • 12篇2012
  • 10篇2011
  • 2篇2010
  • 10篇2009
10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江中游浅水湖泊沉积物碳氮同位素特征及其来源分析被引量:12
2018年
通过分析长江中游湖北地区4个浅水湖泊(鲁湖、花马湖、野潴湖、三山湖)沉积物中的有机碳(TOC)、总氮(TN)、碳氮比(C/N)、碳稳定同位素(δ13 C)以及氮稳定同位素(δ15 N),探究藻型湖泊和草型湖泊沉积物间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差异性,并进行了有机污染评价和有机质与氮素来源分析。结果表明,4个浅水湖泊的有机污染严重,鲁湖、花马湖、野潴湖、三山湖的平均有机指数分别为0.89、1.05、0.53和2.71,均达到了有机污染的程度,平均有机氮污染指数分别为0.34、0.36、0.21和0.54,均达到了有机氮污染程度;藻型湖泊沉积物中δ13 C的变化范围为-3.126%^-2.260%,均值为(-2.885±0.275)%(n=10),δ15 N变化范围为0.291%~0.731%,均值为(0.486±0.168)%(n=10);草型湖泊的δ13 C变化范围分别为-3.048%^-2.494%,均值分别为(-2.766±0.213)%(n=10),δ15 N变化范围为0.411%~0.830%,均值为(0.617±0.183)%(n=10)。藻型湖泊的δ13 C要更加偏负,草型湖泊的δ15 N更加偏正;利用C/N与δ13 C对有机质来源进行定性分析,发现浮游植物的沉积构成了藻型湖泊沉积物有机质的主要成分,而草型湖泊中浮游植物、土壤有机质和维管束植物均有贡献。利用C/N与δ15 N对沉积物氮素来源进行半定量分析,发现所选取湖泊的沉积物氮行为与湖泊的草藻形态没有显著相关关系,需更详细的物源信息才可确定氮素来源。
冀文豪郭匿春徐军余辉牛远
关键词:长江中游湖泊沉积物
基于细胞色素b基因的鱇浪白鱼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14
2011年
为探讨鱇浪白鱼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测定了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共29尾鱇浪白鱼的线粒体DNA细胞色素b基因的全序列。结果显示:在所有个体1 140 bp序列中检测到31个变异位点,其中28个转换位点,3个颠换位点,发现21种单倍型。养殖群体的核苷酸多样性指数(0.003 38)和单倍型多样性指数(0.980 95)高于野生群体核苷酸多样性指数(0.003 21)和单倍型多样性指数(0.934 07)。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内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003 39和0.003 43,群体间的遗传距离(0.003 64)略大于群体内遗传距离。分子变异分析(AMOVA)结果显示:Fst=0.064 1(P<0.01),即6.41%的变异来自群体间,93.59%的变异来自群体内,变异大多发生在群体内,野生群体和养殖群体间未发生显著的遗传分化。2个群体Taji ma’sD检验、Fu和Li’sD与F检验均为负值,表明2个群体的检验结果均偏离中性模式,鱇浪白鱼群体可能受到群体扩张和自然选择的作用。
刘红艳熊飞杨东张繁荣余来宁
关键词:野生群体养殖群体细胞色素B基因
中国濒危水生蕨类植物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1年
报道了中国濒危的水韭属和水蕨属植物在细胞生物学、生态学、进化生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生物地理学等领域的研究进展.资料显示,生境的破坏和丧失是导致水生蕨类植物在我国濒危的主要原因.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的研究为其制定科学的保护策略提供了基础遗传学资料.孢子、细胞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中国有中华水韭(Isoetes sinensis)、高寒水韭(I.hypsophila)、云贵水韭(I.yunguiensis)、台湾水韭(I.taiwanensis)和东方水韭(I.orientalis)5种水韭,没有宽叶水韭(I.japonica).中国产的水蕨可能存在隐种.另外,还讨论了中国濒危水生蕨类植物的保护措施.
董元火王青锋
关键词:濒危
千岛湖水温垂直分层的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20
2016年
湖泊热力分层及热力循环深刻影响深水湖泊生态系统。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湖泊热力过程会发生显著变化。作为深水水库型湖泊,千岛湖的热力过程与水环境的变化紧密相连,为了分析千岛湖水体水温、湖泊热力分层参数(温跃层深度、厚度和强度)的分布,探讨温跃层深度与水温、水体透明度以及水深之间的关系,本文根据2014年7月份与2015年5月份对千岛湖全湖60个采样点的水体理化指标的垂向分布调查数据,计算得到千岛湖热力分层参数,进而分析其时空分布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千岛湖水体水温垂直分布呈现正温分布,春夏季全湖范围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温度分层现象,温跃层深度、厚度和强度均从上游河口向下游敞水区逐步增大,这种空间变化的趋势在7月份比5月份更显著。水温、透明度和水深是影响温跃层深度的主要因素。夏季湖泊热力分层稳定期温跃层深度与表层水温(0—2m)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与透明度和水深存在正相关关系。
白杨张运林周永强施坤刘明亮杨桂军
关键词:千岛湖热力分层温跃层
偶氮染料脱色菌群的脱色效果及机制研究被引量:4
2018年
收集江苏某印染废水中活性污泥中的酸性大红GR的脱色菌群,并使之富集,旨在提高降解偶氮染料的能力。研究结果表明,该菌群在4 h内将100 mg/L的酸性大红GR脱色96.1%。高通量测序的结果表明,该菌群主要由Alcaligenes、Pseudochrobactrum、Arthrobacter组成,其中Alcaligene和Arthrobacter是主要的脱色菌。NaNO_3、Na_2SO_4、NaCl抑制了该菌群的降解,NaNO_3的抑制作用最强,抑制率为95.1%。随着酸性大红GR的起始浓度升高,菌群的脱色率下降。该菌群在偏碱性环境下的脱色效果大于酸性环境,并表现出高效广谱染料脱色降解特性,可以脱色活性艳红X-3B、直接耐黑G和分散深蓝S-3BG等偶氮染料。GC-MS的结果表明,酸性大红GR在偶氮还原酶的作用下,偶氮键断裂,降解为苯胺和苯二胺。因此,该菌群具有高效降解偶氮染料的能力。
周思懿郭光田芳谢静丁克强杨凤刘廷凤胡志新孔维杰刘翀
关键词:酸性大红GR脱色菌群偶氮染料
富营养化湖泊溶解性有机碳生物可利用性研究进展被引量:15
2014年
富营养化湖泊溶解性有机碳(DOC)包括内源和外源性碳源,不同来源碳源在物质化学结构组成和分子量级等方面具有显著差异,进而影响到对细菌的生物可利用性和碳素在食物网中的传递效率。根据国内外文献,综述了内外源DOC在碳稳定同位素值域上的显著差异,建议通过对DOC碳稳定同位素的分析来识别富营养化湖泊中DOC的主要来源;通过对比内外源DOC在碳水化合物、结合态中性糖和腐殖质含量上的差异,并结合细菌生长参数如细菌二级生产力、细菌呼吸作用及细菌生长效率来分析内外源DOC对细菌的生物可利用性。从富营养化湖泊DOC来源的角度探讨其生物可利用性和碳素传递效率,有助于了解富营养化湖泊食物网中碳素循环特征,加强对湖泊生态学的认识,为湖泊环境治理与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叶琳琳孔繁翔史小丽阳振闫德智张民
关键词:富营养化湖泊溶解性有机碳生物可利用性
底泥悬浮对营养盐释放和水华生长影响的模拟被引量:13
2011年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研究了扰动引起的太湖底泥悬浮对水体氮磷营养盐和蓝藻水华的影响,其中底泥和上覆水均来自太湖,扰动强度以悬浮物浓度表示。实验监测了底泥扰动过程中以及扰动停止后48h之内水体氮磷营养盐和叶绿素a的变化,采样间隔为6h。实验结果表明,扰动明显增加了水体中总氮、总磷、活性磷等含量,但是可溶性无机氮的增加不明显,叶绿素a含量没有出现明显的增长。水华没有出现明显增长很可能是氮限制的原因。由此推测太湖一次风浪扰动过程引起的底泥营养盐释放不一定就能够加剧蓝藻水华的暴发。底泥中释放的营养盐对蓝藻水华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王小冬秦伯强刘丽贞赵林林丁艳青朱广伟高光刘兴国
关键词:营养盐释放水华
淮河流域湖泊沉积与环境变迁
2019年
从不同时间尺度、空间尺度及与其他研究结果的对比等方面总结了近年来淮河流域湖泊沉积与环境变迁研究的主要成果.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洪泽湖、南四湖、高邮湖等几个面积较大的湖泊.已有的湖泊沉积记录主要以短时间尺度研究为主,而中长时间尺度研究稍显不足,这可能与该地区湖泊沉积连续性较差有关.与中国东部其他地区研究结果的对比表明,淮河流域湖泊沉积所反映的气候环境变化和其他地区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当前和今后该地区需要进一步分析更多湖泊沉积岩芯所反映的区域气候与环境变迁历史,并加强不同湖泊之间以及与其他湖泊之间的对比研究,开展不同环境代用指标与气候要素以及人类活动之间定量关系的研究,发现新的更为敏感的环境代用指标,探讨该地区历史时期古洪水的发生及演变规律,深入理解区域湖泊变化及其驱动机制.
张风菊邹伟桂智凡
关键词:淮河流域湖泊沉积环境变迁
农药污染土壤的生物强化修复技术研究进展被引量:18
2019年
生物强化作为一种新型、高效的生物修复技术在污染环境治理中具有独特优势。针对目前土壤农药污染现状,本文介绍了土壤微生物修复方法中的生物强化技术的概念及内涵,探讨了在污染土壤环境中影响生物强化修复效率的生物及非生物因素,重点阐述了生物强化技术在4大类农药(有机氯类、有机磷类、拟除虫菊酯类杀虫剂和三嗪类除草剂)污染土壤修复中的研究进展及应用实例,并提出生物强化技术面临的问题和未来研究方向。
高寒陈娟王沛芳王超
关键词:农田土壤农药污染生物强化
巢湖双桥河底泥疏浚过程中轮虫群落结构研究被引量:4
2020年
为了解底泥疏浚工程造成的河流水质和水环境变化,该研究对2017-2018年间巢湖流域双桥河底泥疏浚过程中轮虫种类、密度、生物量及其与水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发现:双桥河底泥疏浚后,水质显著提高,双桥河的氮(N)、磷(P)营养盐含量都有了明显的下降,分别降低48.06%和18.18%,轮虫密度在底泥疏浚后有显著的下降,轮虫的生物量和多样性指数有所上升,Margalef丰富度指数从底泥疏浚前的2.64上升到底泥疏浚后3.62;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从底泥疏浚前的1.55上升到疏浚后的1.62。将轮虫的密度与水环境因子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吮吸性轮虫与铵态氮、硝态氮呈现显著正相关(P<0.05),与可溶性磷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掠食性轮虫与温度、铵态氮、硝态氮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可溶性氮、总氮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可溶性磷呈显著负相关(P<0.05)。双桥河轮虫相互关系中滤食性轮虫与捕食性轮虫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吮吸性轮虫与掠食性轮虫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表明了底泥疏浚工程在削减河流N、P营养盐,提升水质的同时,会造成轮虫群落中滤食性轮虫、捕食性轮虫密度上升,掠食性轮虫、吮吸性轮虫密度下降,而不同食性轮虫的密度变化可以作为水质评价和水生态系统安全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很好的反映浮游植物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研究表明不同食性轮虫密度变化可以标记底泥疏浚工程对河流水质和水生态系统的影响变化。
卫向东郭匿春丁瑞睿李静
关键词:底泥疏浚水环境因子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