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2737) 作品数:30 被引量:232 H指数:8 相关作者: 李家斌 叶英 周翔天 刘艳艳 胡立芬 更多>> 相关机构: 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安徽医科大学 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生物学 化学工程 更多>>
粪便中乙肝病毒的定量检测及其与乙肝病毒标志物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2014年 采集50例乙型肝炎未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血液和粪便标本,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粪便和血清中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QIAmp DNA Stool kit试剂盒法提取粪便总DNA,巢式PCR定性检测粪便中乙肝病毒DNA(HBVDNA),实时荧光定量PCR(FQ-PCR)定量检测血清和粪便中HBV-DNA。根据血清HBVM阳性的不同组合(感染模式)将50例患者分成3组,粪便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37例,血清HBsAg阳性46例,两者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例血清阴性者,粪便中HBsAg阳性。FQ-PCR定量检测血清和粪便HBV-DNA含量分别为4.35±1.49和4.50±1.59。血清HBV-DNA检测,30例阳性(60%),粪便中HBV-DNA共检测出31例阳性(62%)。 周翔天 吕茹 郑吉顺 陈国胜 刘艳艳 叶英 李家斌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 粪便 肠道微生物与肝肠疾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3 2014年 肠道菌群寄居在人体胃肠道内各个部位,是一个种类繁多、动态变化的微生物群体。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肝硬化、肝性脑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疾病患者的肠道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菌群失调,其菌群多样性也常常降低[1]。但究竟是哪种肠道微生物在肝肠疾病发生和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其作用机制又有什么规律,目前仍不明确。现就近年来肠道微生物参与人类肝肠疾病发病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陈萌萌 周翔天 刘艳艳 李家斌关键词:肝疾病 微生物 胃肠道 基因组学 多学科团队联合干预一起新生儿阴沟肠杆菌医院感染暴发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1 2018年 目的探讨新生儿阴沟肠杆菌引起医院感染暴发的原因,多学科团队(MDT)联合干预的效果和优势,建立感染防控对策。方法对12例聚集性发热新生儿的临床资料及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及标本检测进行分析。结果 12例聚集性发热新生儿,9例血培养结果示阴沟肠杆菌生长。此次医院感染暴发发生在春节前后,均有基础疾病,其中早产儿8例,低体重儿5例。结论与新生儿及早产儿免疫力低下、抗菌药物使用、环境、隔离与消毒、手卫生、病区医院感染监控以及阴沟肠杆菌的生物学特性等综合因素有关;及时启动应急预案,MDT协作联合干预真正起到了1+1>2的合力作用。改建新生儿科不合理布局、流程;构建便于有效清洁消毒的地面、墙面和设施;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加强对新生儿科感控制度、流程等的全方位监管力度;加强培训,做好标准预防,确保手卫生、空气物表清洁消毒等各项感控措施落实到位是防控新生儿阴沟肠杆菌医院感染暴发的关键环节;MDT协作联合干预新生儿阴沟肠杆菌医院感染暴发效果明显。 花静 王文阳 王进 汤红芳 朱慧玲 李家斌关键词:阴沟肠杆菌 医院感染暴发 1062例老年肝病患者临床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8 2016年 目的探讨老年肝病患者临床流行病学及临床特点。方法对1 062例住院的老年肝病患者(年龄≥60岁)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老年肝病占住院肝病患者的比例逐年升高,其中2009年为11.87%,2014年为23.21%。近6年不同病因所致的老年肝病的发病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5.604,P=0.001),仍以病毒性肝炎为主,2014年病毒性肝炎占老年肝病的比例为67.37%,非病毒性肝病占20.70%,隐源性肝病占11.93%;而2009年病毒性肝炎、非病毒性肝病及隐源性肝病占老年肝病的比例分别为80.91%、13.63%和5.45%。肝衰竭约占老年肝病的10.36%,以慢性肝衰竭较为常见,其次是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好转率为29.09%,病死率为70.91%。结论老年肝病仍以病毒性肝炎为主,而非病毒性肝病及隐源性肝病的发病数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老年肝衰竭中,慢性肝衰竭较为常见,多种并存症可导致病情加重或复杂化。 邵盼盼 孙秋林 程君 李家斌关键词:老年 肝病 肝衰竭 病因 安徽地区流行蜱媒传染病临床特征观察分析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安徽地区蜱媒传染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的特点和对策。方法:对49例蜱媒传染病患者的临床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9例患者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绝大多数患者表现为发热、乏力,实验室检查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减少。随着确诊时间的延长,发生器官损害的数量增多,确诊时间越长,治疗效果越差。蜱媒传染性疾病可导致中枢神经、血液、呼吸、消化、肾脏、心脏多个重要脏器的功能损害。结论:蜱媒传染病的早期诊断在患者救治中起着重要作用;确诊后应关注多脏器功能受损情况,尽早识别和合理治疗并发症是治愈蜱媒传染病的重要环节。 殷俊 李家斌关键词:蜱媒传染病 治疗学 回顾性分析 Peg-IFNα-2b单药或联合阿德福韦对前C区/BCP区突变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疗效比较研究 被引量:3 2018年 目的探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Peg-IFNα-2b)单药或联合阿德福韦(ADV)对前C区(PC区)/基本核心启动子区(BCP区)突变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疗效的差异。方法89例乙肝e抗原(HBe Ag)阳性初治CHB患者,随机接受48周Peg-IFNα-2b+ADV联合治疗或Peg-IFNα-2b单药治疗,并随访24周。每位患者在治疗0、4、8、12、24、36、48、60、72周监测血清乙肝表面抗原(HBs Ag)、HBe Ag、乙肝病毒(HBV)DNA及谷丙转氨酶(ALT)水平。结果 89例患者中,73例(82%)为非野生型(Non-WT)患者,16例(18%)为野生型(WT)患者,基线时WT和Non-WT患者中的单药组和联合组分别在年龄、性别、ALT、HBV DNA、HBe Ag、HBs Ag、基因型构成比、PC/BCP区突变构成比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时(第48周),Non-WT患者中联合组和单药组HBe Ag血清转换率和联合应答(HBe Ag血清转换+HBV DNA<2 000 IU/ml,并且ALT小于正常值上限)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结束时(第72周),73例Non-WT患者中,联合组(n=40)和单药组(n=33)HBe Ag血清转换率之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9),但联合应答率差异之比有统计学意义(35%vs 12%,P=0.028)。结论 PegIFNα-2b联合ADV较Peg-IFNα-2b单药可明显提高PC/BCP区突变HBe Ag阳性CHB患者治疗随访后的联合应答率。 汪波 刘艳艳 李家斌关键词:阿德福韦 前C区 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目标性监测结果 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医院感染危险因素,制定防控策略。方法对2015年1-6月入住ICU的132例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并对医院感染危险因素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共监测医院感染病例18例、24例次,医院感染发生率和例次发生率分别为13.64%和18.18%。医院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79.19%,其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占70.83%;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为主,占61%;高龄、侵入性操作、基础疾病和长时间住院是ICU医院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缩短患者ICU住院时间、加强高危患者管理是防控ICU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环节。 花静 李家斌 王文阳 王进 汤红芳 王渊关键词:ICU 医院感染 干预策略 重症加强治疗病房12年间腹水培养阳性患者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7 2016年 目的:了解三甲医院重症加强治疗病房(ICU)患者腹水培养阳性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1日至2015年10月31日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ICU腹水培养阳性患者的病例资料,以2004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的住院患者作为A组,2010年1月1日至2015年10月31日的住院患者作为B组,分析其腹水的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耐药情况。结果12年期间腹水培养送检637例次,培养阳性185例次,培养阳性率29.0%,共培养出细菌203株,其中革兰阴性(G-)菌126株(62.1%),革兰阳性(G+)菌54株(26.6%),真菌23株(11.3%)。与A组比较,B组G-菌所占比例明显升高〔71.2%(99/139)比42.2%(27/64)〕,G+菌所占比例明显降低〔17.3%(24/139)比46.9%(30/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34,P=0.001)。ICU患者腹腔感染以G-菌为主,肠杆菌科细菌是其主要病原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分离率(35.7%、10.3%)分别排在第1位和第3位。大肠杆菌对青霉素类、三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耐药率较高(>95.0%、>73.3%),对β-内酰胺酶抑制剂、阿米卡星、米诺环素敏感率达到70%,对碳青霉烯类、替加环素有很好的敏感性(11.1%、0)。非发酵菌检出48株,检出率23.7%。A、B组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率分别为7.8%(5/64)、23.7%(33/139),位于非发酵菌第1位。其中,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检出20株(62.5%)。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率为84.6%;对米诺环素、替加环素耐药率较低,分别为35.3%、53.3%。白色念珠菌为腹腔感染最常见真菌(87.5%),未发现对常用抗真菌药物耐药菌株。结论 ICU患者腹腔感染病原菌以G-菌为主,非发酵菌比例有增加趋势,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逐年增加,需引起临床医生足够重视。 孔钦翔 胡立芬 周仲松 沈继录 许夕海 叶英 张照如 李家斌关键词:重症加强治疗病房 腹水 细菌感染 病原菌分布 不同荧光定量PCR技术在乙型肝炎病毒检测中的应用评价 被引量:16 2016年 目的评价普通荧光定量PCR技术与罗氏内标法荧光定量PCR技术在乙型肝炎病毒(HBV)检测中的意义。方法采集HBV患者的血清190份,分别用两种方法进行检测,通过相关性分析和Kappa检验评价两种试剂检测结果之间的差异性及一致性。结果 (1)190份标本中,罗氏Cobas试剂与国产试剂检测结果呈线性相关(R2=0.670 7,P<0.05);(2)分成HBeAg(+)与HBeAg(-)两组比较,两组中Cobas试剂与国产试剂检测均呈线性相关(R2=0.586 4,P<0.05;R2=0.522 6,P<0.05);(3)根据不同HBeAg状态和抗病毒要求的DNA载量对标本进行一致性分析,HBeAg(+)组Kappa值为0.752;HBeAg(-)组Kappa值为0.381。结论对于HBeAg(+)患者,可以应用国产试剂检测患者的HBV-DNA水平,而对于HBeAg(-)患者,建议应用Cobas试剂检测其患者的HBV-DNA水平。 朱明岩 叶英关键词:乙型肝炎病毒 荧光抗体技术 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观察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收集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80例,其中50例患者自愿选择脐血干细胞移植作为观察组,在内科保守治疗基础上给予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30例患者选择内科保守治疗作为对照组。随访观察监测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症状以及肝功能、凝血功能、甲胎蛋白等指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1、6、12个月的疗效。结果 1治疗12个月后,观察组76%(38/50)患者治疗后精神状态、乏力、食欲等相关临床症状及黄疸、腹水等体征有所改善;对照组40%(12/30)患者经治疗后上述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2观察组在治疗后1、6、12个月时肝功能各项指标[白蛋白(ALB)、白蛋白/球蛋白(A/G)、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凝血酶原活动度(PTA)与治疗前比较逐渐好转(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1、6、12个月与治疗前相比上述各指标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两组在治疗前各项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ALB、A/G、TBil、PTA在治疗后1、6、12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脐血干细胞移植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疗效明显、安全性好,并且优于内科保守治疗。 周诗君 叶英 李家斌关键词:失代偿期肝硬化 脐血干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