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125121130001)
- 作品数:19 被引量:454H指数:11
- 相关作者:张廷山杨洋伍坤宇单长安祝海华更多>>
- 相关机构:西南石油大学中国石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海安凹陷曲塘次凹阜二段页岩油形成条件及勘探潜力被引量:9
- 2016年
- 海安凹陷曲塘次凹古近系阜宁组二段源内良好的油气显示,预示着巨大的页岩油勘探潜力。在大量岩心薄片观察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背景、测试资料、测录井油气显示情况等,分析了阜二段上、中、下3个亚段湖相页岩油形成的地质条件及资源潜力。研究结果表明:阜二段泥页岩层系厚度大、分布广,埋深适中;中、上亚段Ⅰ-Ⅱ1型有机质相比下亚段Ⅱ1-Ⅱ2型有机质丰度高,但热演化程度均较低,呈低熟-早成熟页岩油;上、下亚段以裂缝型储层为主,而中亚段为混合岩性型储层,微孔隙、微裂缝发育,储集性较好;碳酸盐和石英等脆性矿物含量高,可压裂性好。曲塘次凹页岩油源内滞留富集主要受有机质成熟度和保存条件影响,中亚段("七尖峰")页岩油滞留程度高,油气显示好,而下亚段排烃率高、上亚段生烃量小,页岩油规模较小;中部深凹带和北部断阶带有机质成熟度较高,断裂发育少,页岩油保存条件好。据初步计算,区内阜二段页岩油资源总量为1 940×104t,Ⅰ-Ⅱ级潜在有效资源量1 530×104 t,并以中亚段勘探潜力最大,上、下亚段次之。
- 张廷山彭志祝海华杨巍单长安刘治成
- 关键词:资源潜力地质条件
- 四川盆地南部早古生代海相页岩微观孔隙特征及发育控制因素被引量:60
- 2014年
- 利用环境扫描电镜(ESEM)、原子力显微镜(AFM)、比表面积分析仪对四川盆地南部早寒武世筇竹寺组以及早志留世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的微观孔隙类型、结构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四川盆地南部筇竹寺组和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微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包括黏土矿物层间孔、有机质孔、晶间孔、矿物铸模孔、次生溶蚀孔等基质孔隙。ESEM和AFM两种方法结合,能客观地反映页岩气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具有互补性。本区筇竹寺组和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以极为发育的微孔为主,为页岩气储层提供了大量孔体积和表面积,但是筇竹寺组页岩比表面积和孔体积都较龙马溪组的小。笔者认为有机碳含量、黏土矿物类型及其含量、干酪根类型及其热演化程度是控制本区筇竹寺组和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主要因素,其中,热演化程度的影响最为明显。在一定范围内,热演化程度与比表面积、孔体积与黏土矿物中伊/蒙间层含量具有正相关性,随着热演化程度、有机碳含量、Ⅱ型干酪根含量的增加,表现为微观孔隙数量增加,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增大。
- 张廷山杨洋龚其森梁兴魏祥峰
- 关键词:储集空间类型微观孔隙结构龙马溪组川南
- 滇黔北地区地层压实恢复及沉积速率反演被引量:7
- 2016年
- 为了恢复滇黔北地区地层压实过程并进行沉积速率反演,将优化模型与传统方法相结合,建立了滇黔北地区分层声波时差和孔隙度随深度变化的模型,而后基于岩石骨架不变原理对该区地层进行分层回剥,获得了上奥陶统五峰组至第四系较完整的地层原始沉积厚度和各组地层分段沉积速率,并探讨了页岩地层沉积速率与有机质丰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滇黔北地区地层沉积速率总体较低,早期沉积速率升高并达到峰值,随着地层年代由老变新,沉积速率骤降而后再缓慢升高,随后再次降低直至该区沉积速率的最低值,其中志留系龙马溪组和罗惹坪组2套主要页岩地层的沉积速率分别为77.97 m/Ma和113.47 m/Ma;陆棚环境下较缓慢的沉积速率有助于提高页岩有机质丰度。研究成果可为该区地层埋藏演化史研究和页岩气勘探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
- 张廷山张志诚伍坤宇
- 关键词:沉积速率声波时差页岩气
- 滇黔北探区YQ1井页岩气的发现及其意义被引量:11
- 2014年
- YQ1井钻遇的龙马溪组—五峰组优质黑色页岩单层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有机质成熟度较高,微孔隙、微裂缝发育。分析化验结果表明,YQ1井页岩层甲烷吸附气含量随埋藏深度、地层压力、有机质及黏土含量的增加而增大,含气量达1.0~3.0 m3/t,证实龙马溪组底部是本区页岩气勘探的现实目的层,为具有商业开采价值的优质页岩气层。针对"强改造、高演化"的中国南方海相勘探领域,页岩气成藏赋存具有"构造沉积控局势→保存条件控气藏→岩性物性控甜点"的地质特色,落实富有机质、超常地层压力、脆性微孔缝发育的页岩气甜点区是页岩气勘探评价的第一要务,寻找构造变形较弱、远离通天断层、区域盖层发育和整体保存良好的宽阔向斜区是海相构造坳陷页岩气甜点区评价优选的首要因素。
- 梁兴叶熙张朝张介辉舒红林
- 关键词:页岩气龙马溪组
- 页岩气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特征及发育控制因素——以川南—黔北XX地区龙马溪组为例被引量:110
- 2013年
- 利用扫描电镜以及比表面积分析仪产生的试验数据、吸附脱附曲线对页岩气储层储集空间类型、微观孔隙结构的系统研究表明,川南—黔北XX地区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储集空间多样,包括残余原生粒间孔、晶间孔、矿物铸模孔、次生溶蚀孔、黏土矿物间微孔、有机质孔以及构造裂缝、成岩收缩微裂缝、层间页理缝、超压破裂缝等基质孔隙和裂缝类型。发现研究区龙马溪组泥页岩比表面积和孔体积都较大且具有良好的正相关性,并认为微孔隙越发育,泥页岩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越大,越有利于泥页岩对页岩气的吸附储集。建立了泥页岩的孔隙模型,并利用吸附脱附曲线分析了研究区龙马溪组泥页岩的微观孔隙结构特征,指出研究区龙马溪组泥页岩以极为发育的微孔为主,其中为泥页岩提供最大量孔体积和表面积的孔隙主要为Ⅲ类细颈瓶状(墨水瓶状)孔和Ⅰ类开放透气性孔。认为有机碳含量、伊/蒙间层矿物含量以及热演化程度是控制研究区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微观孔隙结构的主要因素。
- 魏祥峰刘若冰张廷山梁兴
- 关键词:储集空间类型微观孔隙结构龙马溪组
- 牛蹄塘组页岩气储层有机质微生物来源的证据被引量:8
- 2015年
- 针对牛蹄塘组页岩气储层中有机质来源的问题,从微体古生物化石和有机地球化学两方面开展了研究。采用环境扫描电镜–能谱系统(ESEM–XEDS)对岩芯中的微生物化石形态和化学组成进行了研究;此外,还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岩芯抽提物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牛蹄塘组页岩中发现的微生物化石C和N元素含量较高(大于30%),从外部形态大致可将其分为3类:同心环状结构,表面光滑的球体以及细胞壁开口的球体。岩芯抽提物检测结果表明,牛蹄塘组页岩n C12~n C32的正构烷烃均有检出,且具有低碳数(主峰碳n C16)偶碳优势;此外,抽提物中还检出了含量较高的类异戊二烯烃,包括,姥鲛烷、植烷和角鲨烯。这些微生物化石的发现和有机地球化学组成特征为晚震旦—早寒武世扬子浅海微生物的繁盛和牛蹄塘组烃源物质的微生物起源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 张廷山伍坤宇杨洋罗玉琼龚齐森
- 关键词:有机质微生物化石有机地球化学牛蹄塘组
- 结合四川盆地浅谈页岩气富集、成藏及前景被引量:7
- 2018年
- 页岩气作为一种开发潜力巨大的非常规清洁能源在勘探开发上已取得较大进展,但对页岩气的成藏机理、富集条件、挑战与前景方面还有待进行深入研究。在调研大量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分析了目前国内外页岩气的研究现状及页岩气储层的特殊性,探讨了页岩气的成藏机理,从地质条件和外部因素分析页岩气的富集主控因素。研究了四川盆地页岩气的地质特征以及页岩气富集规律,指出四川盆地页岩气藏分布的有利区域和勘探开发方向。最后,总结了我国页岩气勘探开发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
- 李咏洲祝海华周俊骅杜磊李寿军
- 关键词:页岩气成藏机理主控因素四川盆地
- 石墨狭缝吸附页岩气的分子模拟被引量:11
- 2016年
- 为了深入了解页岩储层中有机质层状孔隙对甲烷的微观吸附机理,利用分子模拟软件构建了石墨狭缝模型来表征有机质层状孔隙,并运用巨正则蒙特卡罗、分子力学及分子动力学等方法模拟了扬子板块早古生代页岩储层在埋深为2~4 km的条件下,石墨狭缝对甲烷的吸附性能。结果表明:石墨狭缝对甲烷的吸附是物理吸附;随温度和压力的增加,其吸附量呈现出先急剧增加后缓慢增加再减小的趋势;当页岩气藏埋深为2~4 km时,页岩储层中有机质层状孔隙对甲烷的吸附量缓慢增加,并且在埋深为4 km时达到最大,因此4 km为页岩气最优埋深;甲烷沿石墨狭缝壁法线方向出现明显的吸附分层现象,其相对密度呈对称分布的趋势,而且随埋深的增加而有所减小;甲烷的自扩散系数随埋深的增加而增大,与吸附热及吸附量的变化原因一致。
- 何映颉杨洋张廷山伍坤宇
- 关键词:页岩气扩散分子模拟
- 昭通示范区黄金坝气田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地质特征被引量:49
- 2016年
- 昭通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黄金坝气田是继礁石坝和长宁—威远之后中国又一个在页岩气勘探、开发领域实现重大突破的地区,为了系统地展示黄金坝气田页岩气资源富集的储层条件,为未来的勘探工作提供参考,以五峰—龙马溪组页岩气储层为研究对象,从区域地质条件、储层岩石学、物性和地球化学4个方面对该页岩气储层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稳定的区域构造和良好的顶底板条件是黄金坝地区页岩气资源富集的关键,良好的保存条件使储层维持了较高的压力(压力系数〉1);较高的孔隙度(平均4%)和TOC含量(目的层〉2%)提供了良好的储集空间,使储层具有较高的含气量(1.35-3.48 cm^3/g,平均〉2.50 cm^3/g);天然气地球化学数据表明,区内天然气主要成分为CH4(〉97%),其次还含有少量的C2H6、C3H8和CO2;天然气同位素数据表明烃类C同位素组成发生了倒转,表明储层具有良好的封闭性。但储层孔隙系统较为复杂,且非均质性极强,从而导致渗透率较低,在储层改造施工过程中应予以充分考虑。总体上,黄金坝气田具有较好的开发前景,生产测试表明,区内直井压裂产量为0.5×10^4-3.5×10^4m^3/d/井,水平井压裂产量可达12×10^4-40×10^4m^3/d/井。
- 伍坤宇张廷山杨洋梁兴周松源张朝
- 关键词:页岩气
- 有机质纳米孔隙吸附页岩气的分子模拟被引量:19
- 2017年
- 页岩气是一种资源潜力巨大的非常规油气,随着页岩气勘探规模的不断扩大,对页岩气的认识也不断深入。为进一步研究页岩有机质纳米孔隙对CH_4的吸附作用及微观机理,更好地认识页岩气的赋存形式,利用分子模拟软件Material Studio搭建碳纳米管模型表征有机质纳米孔隙,运用蒙特卡洛方法、分子力学、分子动力学方法模拟四川盆地及其周缘早古生代(筇竹寺组、五峰组及龙马溪组)页岩气普遍埋深2~4km条件下,有机质孔隙对CH_4、CO_2的吸附、扩散行为。研究表明,有机质孔隙对CH_4、CO_2的吸附为物理吸附,埋深2km为页岩气最优储存埋深;其混合吸附的数据显示,注入CO_2置换CH_4开采页岩气具有合理性和可行性,埋深约4km时效果较为理想;CH_4与CO_2沿孔隙内壁法线方向的相对密度呈对称分布趋势,并出现明显的吸附分层现象,且第二聚集层及第三聚集层的形成很可能主要受到压力的影响。整体上,随温压的增加,CH_4与CO_2沿Z方向的相对密度呈较小的下降趋势;而CH_4及CO_2的自扩散系数随埋深的增加而增大,与吸附热及吸附量的变化原因一致。
- 张廷山何映颉杨洋伍坤宇
- 关键词:扩散碳纳米管分子模拟页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