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回国人员科技活动基金
- 作品数:46 被引量:179H指数:8
- 相关作者:徐国兴曾柱胡祖权程为平马莉更多>>
- 相关机构:福建医科大学贵阳医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贵州省社会发展科技攻关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农业科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野罂粟中野罂粟碱提取方法及其含量测定被引量:8
- 2005年
- 目的考察野罂粟全草中野罂粟碱最佳提取方法以及确定HPLC含量测定方法学.方法用盐酸调pH 4酸水、70%乙醇、70%乙醇(2次)+酸水及95%乙醇作为提取溶剂,得到4种提取物并用HPLC法测定各提取物中野罂粟碱含量并以此为指标,确定最佳提取工艺.结果酸水提取物中野罂粟碱含量最高9.987%.结论野罂粟全草中野罂粟碱用pH 4酸水提取得率较高.
- 崔箭狄留庆 沈红 崔勋
- 关键词:野罂粟高效液相色谱野罂粟碱
- 正确预测白内障患者术后最佳视力的标准方法被引量:4
- 2005年
- 目的:白内障手术是一种复明手术,术前对患者视功能及术后视力预后情况进行预测,对医患双方来说都非常重要,研究和建立能正确预测白内障术后最佳视力的标准方法显得越发重要和迫在眉睫。建立该标准方法正是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方法:经文献检索和查证,我们认为一些文献中报道的单一指标对白内障术后视力预测或单一指标对某种类型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预测有其可靠性和值得信赖之处,如:视网膜计对白内障患者潜视力预测、眼电生理检查、B超影像检查、A超眼轴长度测量、近视程度分类、晶状体核硬度分级、多普勒超声、FFA、瞳孔反射及光定位、色觉检查等,但都有局限和片面性,将这些指标和其它相关的检查结果结合起来,分析判断,再依其在整体预测系统中具有的重要性确定其分值,最后根据患者所有在列检查项目中总得分数找出其相对应的术后实测最佳矫正视力,并根据彼此对应关系总结、建立综合判断的标准方法才是客观可靠的。这虽有难度但还是切实可行的。结果:我们对临床经治的600例(眼)白内障患者手术前后的眼部检查情况和手术后的相应视力按上述思路做了前瞻性研究,经比较、分析、归纳、找出了对应关系建立了标准方法,经临床实际应用验证基本符合率为70.2%,达到较高的水平。结论:该方法能基本正确预测白内障患者的手术后最佳视力且具有简单、明确、标准化和可操作性。达到了较满意的结果。并确认了必不可少的检查指标及其可靠性和重要性。
- 徐国旭徐国彤安晓玲马英娜王洁高维琪李春华陈立群张积卜曙阳
- 关键词:白内障视力预测白内障患者白内障术后视力预后术后视力
- 异体恒河猴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探讨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观察供体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 pigment epithelium,RPE)在视网膜下腔生长情况,为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移植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基础。方法体外获取恒河猴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经传代培养至第3代,用5-溴脱氧尿嘧啶标记后经外路将供体色素上皮细胞移植到受体恒河猴视网膜下腔,用光镜和电镜观察移植细胞的存活情况。结果供体细胞在受体视网膜下腔形成有极性的单细胞层,贴附于Bruch膜上,并形成微绒毛和基底内褶,细胞内可见吞噬体。结论外路法是一种切实可行的视网膜色素上皮移植方法,移植后的细胞可存活并恢复正常的结构和功能。
- 徐国兴郭健丁静文周建华
- 关键词:恒河猴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外路法
- 沙棘的活性化学成分与医疗应用被引量:16
- 2010年
- 文章综述了沙棘的主要活性成分和人体健康的关系,详细介绍了沙棘中维生素、黄酮类、脂肪酸类、脂类、酚类和多糖等对人体有用的物质。我国的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等地区是沙棘属植物的主要分布区。研究表明,沙棘果实中的活性成份多达190多种,主要药用有效活性成分,存在于沙棘的根、茎、叶、花、果实中,这些生理活性成分,说明沙棘是一种十分珍贵的药用植物,既可以制成各种药品,又可以制成各种功能食品以及其它多种人类所需产品,同时沙棘具有抗氧化性、抗衰老及对免疫功能的增强作用等药理功效,在医药、化学和生理等众多领域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
- 魏增云陈金娥张海容
- 关键词:沙棘化学成分健康
- 基于树突状细胞的抗肿瘤免疫治疗被引量:6
- 2014年
-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s)是目前已知的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于1973年被美国洛克菲勒大学的Ralph M.Steinman发现,因其成熟时表面具有许多树枝状的突起而得名.DCs在免疫反应的诱导和调控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处于启动、调控以及维持免疫应答的中心环节,
- 胡祖权夏雪杨晓芳曾柱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抗肿瘤免疫治疗专职抗原递呈细胞免疫反应免疫应答树枝状
- 转化生长因子-β_1对人成熟树突状细胞生物物理特性和迁移能力的影响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研究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人成熟树突状细胞(m DCs)生物物理特性与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TGF-β1(1μg/L、3μg/L、5μg/L、7μg/L)处理m DCs 24 h,按TGF-β1浓度将m DCs分为4组和对照组(未加入细胞因子);采用细胞渗透脆性实验检测m DCs的渗透脆性(未破碎细胞百分率),通过细胞电泳实验测定m DCs电泳率,荧光偏振实验和微吸管系统分别测定m DCs荧光片振度和被吸入管内的长度,以反映m DCs细胞膜的流动性和变形性,利用Transwell系统检测m DCs跨内皮细胞迁移百分率。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细胞渗透脆性,在1μg/L组m DCs破碎百分率增加,5μg/L组m DCs破碎百分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细胞电泳率,1μg/L和3μg/L组m DCs电泳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3)细胞膜流动性和细胞变形性,细胞膜流动性在5μg/L组增加;变形能力在5μg/L和7μg/L组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4)细胞迁移能力,1μg/L和3μg/L组m DCs跨内皮细胞迁移率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TGF-β1通过影响m DCs的生物物理特性从而抑制其跨内皮细胞迁移的能力。
- 郑勤妮许筱莉胡祖权贾义张春林邱炜宋萍萍赵远波曾柱
- 关键词:成熟树突状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生物物理特性肿瘤微环境
- Gi蛋白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表达检测
- 2014年
- 目的:克隆抑制腺苷酸环化酶G蛋白(Gi蛋白)3个亚基α、β和γ基因,构建p EYFP-N-Giα1和p ECFP-C-Giβ1-γ2真核表达载体,完成其在真核细胞中的表达检测。方法:培养肝癌细胞Hep G2,提取总RNA后反转录成c DNA,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α、β和γ的编码基因,在α亚基两端添加酶切位点,在β和γ亚基两端分别添加酶切位点和连接肽,经酶切和连接得到Giα1和Giβ1-γ2,再将Giα1和Giβ1-γ2基因分别构建到荧光蛋白报告载体p EYFP-N1和p ECFP-C1中,利用脂质体法将真核表达载体转染到肝癌细胞中,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分析其表达活性。结果:PCR扩增获得Gi蛋白α、β和γ亚基的编码基因,在两端添加酶切位点和连接肽后获得的Giα1和Giβ1-γ2基因,成功构建了p EYFP-N-Giα1和p ECFP-C-Giβ1-γ2真核表达载体,并在肝癌细胞中实现其真核细胞表达。结论:成功构建Gi蛋白的真核表达载体,并鉴定其在活细胞中具有表达活性。
- 胡祖权何天军贾义宋萍萍邱炜赵远波曾柱
- 关键词:脂质体转染荧光蛋白真核表达载体
- 生理层流剪切力对未成熟树突状细胞microRNA表达谱的影响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探讨生理层流剪切力对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 DCs)microRNA表达谱的影响。方法:用锥板剪切系统加载10 dyn/cm2的剪切力作用于im DCs 1 h,对照组不加载剪切力,基因芯片技术检测microRNA的表达变化并对其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m DCs在层流剪切力作用后有25个microRNAs表达发生变化,变化倍数>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这些变化的microRNA的靶基因主要参与免疫功能调控和细胞对流体剪切力应答相关的信号通路。结论:层流剪切力能够影响im DCs microRNA的表达谱,说明物理因素(剪切力)可能参与了机体的免疫功能调控。
- 董蓉薛慧杨晖龙金华胡祖权张春林姚伟娟曾柱
- 关键词:树突状细胞流体剪切力基因芯片基因表达谱
- 黑龙江省小麦淀粉含量与组成的研究初报
- 2003年
- 对黑龙江省的 10份主栽品种 (系 )、6 3份 2 0 0 2年入选品系和 2份澳大利亚的面条专用麦的淀粉性状进行了分析 ,所有材料总淀粉含量范围为 6 4.5 8%~ 78.5 5 % ,直链淀粉含量最低值是19.14 % ,最高为 2 4 .38% ,仅龙麦 2 6的淀粉指标与澳大利亚面条专用麦相似 ,直链淀粉含量为19.14 % ,直 /支淀粉比值为 0 .2 5 3。
- 吕晓波张春利于德才赵海滨宋庆杰辛文利
- 关键词:小麦淀粉含量
- 胰腺癌组织中纤溶成份的表达及其意义被引量:4
- 2002年
- 目的 研究肿瘤组织中纤溶成份的表达与肿瘤进展和术后生存时间的关系。方法 用Northern印迹和酶联免疫吸附法研究了 10例正常胰腺组织标本和 3 0例胰腺癌切除标本的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PA)、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 (uPAR)和纤溶酶激活抑制物 1(PAI 1)表达。结果 Northern印迹表明胰腺癌组织与正常胰腺组织相比uPA、uPAR和PAI 1mRNA的表达分别升高 5 .2倍 ,3 .5倍和 9.7倍 (P <0 .0 1)。 77% (2 3 / 3 0 )的肿瘤患者表现为uPA、uPAR和PAI 1同步升高。免疫吸附分析显示肿瘤组织中uPA活性比正常组高 1.7倍 (P <0 .0 1)。uPA、uPAR和PAI 1同步表达者术后生存时间 (中位 9个月 )明显低于非同步高表达组 (中位 18个月 ) (P <0 .0 1)。结论 本研究表明 ,uPA、uPAR和PAI 1在胰腺癌组织中广泛存在 ,并且往往表现为同步高表达 ;uPA、uPAR和PAI 1同步高表达者术后生存时间短。
- 汤文浩李国强王凤臣高乃荣嵇振岭杨德同王尔慧
- 关键词:胰腺癌NORTHERN杂交酶联免疫吸附法UPAUPARPAI-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