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60329)

作品数:19 被引量:127H指数:8
相关作者:卢士玲李开雄李蕊婷马宇霞李宝坤更多>>
相关机构:石河子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新疆农垦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博士基金高层次人才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轻工技术与工程化学工程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9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11篇生物胺
  • 8篇发酵
  • 5篇液相色谱
  • 5篇色谱
  • 5篇相色谱
  • 5篇高效液相
  • 5篇高效液相色谱
  • 5篇发酵剂
  • 5篇产生物
  • 4篇菌株
  • 3篇液相色谱法
  • 3篇色谱法
  • 3篇高效液相色谱...
  • 2篇蛋白
  • 2篇蛋白质
  • 2篇蛋白质降解
  • 2篇液相
  • 2篇肉制品
  • 2篇乳酸
  • 2篇乳酸菌

机构

  • 18篇石河子大学
  • 2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新疆农垦科学...

作者

  • 18篇卢士玲
  • 12篇李开雄
  • 8篇李蕊婷
  • 7篇马宇霞
  • 4篇李宝坤
  • 4篇蒋彩虹
  • 3篇陆静
  • 3篇刘玉晗
  • 2篇徐幸莲
  • 2篇王庆玲
  • 2篇张惠超
  • 2篇张雅晴
  • 1篇刘成江
  • 1篇张海萍
  • 1篇邓红梅
  • 1篇姚雪东
  • 1篇张波
  • 1篇王俊钢
  • 1篇马艳梅
  • 1篇唐明翔

传媒

  • 7篇食品与发酵工...
  • 5篇现代食品科技
  • 3篇食品工业科技
  • 1篇中国食物与营...
  • 1篇农业机械学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中国食品学报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5
  • 9篇2014
  • 3篇2013
  • 3篇2012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传统香肠中产生物胺肠细菌和乳酸菌分离方法的研究被引量:10
2012年
研究建立了单层培养,双层显色分离产生物胺肠细菌和乳酸菌的方法,并分离到96株产生物胺肠细菌和58株产生物胺乳酸菌。经变性凝胶梯度电泳分析(PCR-DGGE)和PCR扩增测序后与Genebank数据库比对得知,这154株产胺菌属于5种菌,分别为屎肠球菌、粪肠球菌、阴沟肠杆菌、大肠埃希杆菌和产气肠杆菌。并采用特异性引物证明了产生物胺基因的存在。
卢士玲李开雄徐幸莲李蕊婷马宇霞李宝坤
关键词:生物胺肠细菌乳酸菌
熏马肠成熟过程中产生物胺氧化酶菌对生物胺作用的研究被引量:10
2015年
该研究以从新疆熏马肠中筛选出来的6株产生物胺氧化酶菌株(鼠李糖乳杆菌、枯草芽孢杆、腐生葡萄球菌、木糖葡萄球菌、戊糖片球菌、植物乳杆菌)作为发酵剂加入熏马肠中,采用PCR-DGGE技术监测菌落动态变化,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熏马肠中生物胺(色胺、腐胺、苯乙胺、组胺、酪胺、尸胺、精胺、亚精胺)含量变化。结果表明,在熏马肠成熟过程中发酵剂对生物胺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以腐生葡萄球菌对色胺、腐生葡萄球菌对苯乙胺、木糖葡萄球菌对尸胺、鼠李糖乳杆菌对腐胺、腐生葡萄球菌对组胺和枯草芽孢杆菌对酪胺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减少程度分别为45.49%、57.54%、40.75%、51.03%、49.28%、64.33%。本研究为熏马肠以及其他发酵肉制品的提高安全性奠定了基础。
张惠超卢士玲马宇霞李想鹏蒋彩虹王少梅
关键词:生物胺高效液相色谱
新疆熏马肠中生物胺含量的调查被引量:14
2012年
利用高效液相色谱丹磺酰氯柱前衍生法,检测了从新疆自治区4个县市采集的44个熏马肠中8种生物胺含量。结果显示:4.6%熏马肠样品的生物胺(BAs)总量超过FDA规定的1 000 mg/kg限量标准,色胺、酪胺和亚精胺含量在不同程度上超过生物胺安全用量标准,腐胺和尸胺含量与国外报道基本一致。
张海萍李开雄卢士玲李蕊婷李宝坤唐明祥
关键词:生物胺高效液相色谱法
发酵剂对风干羊肉理化特性变化和蛋白质降解的影响被引量:6
2013年
以新疆传统风干羊肉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比接种发酵剂的风干羊肉与未接种发酵剂的风干羊肉,分析发酵剂对风干羊肉的理化特性及蛋白质降解的作用,结果表明,接种发酵剂的风干羊肉与对照组相比,水分活度差异不显著,pH下降显著(p<0.05),在成熟后的风干羊肉的pH为4.86,水分活度值为0.658,TVB-N和蛋白质的含量整体都低于未接种发酵剂的风干羊肉,挥发性盐基氮含量为6.636mg/100g,总蛋含量最低值为6.44%。肌浆蛋白和肌原纤维蛋白在风干羊肉成熟过程中逐渐降解,接种发酵剂风干羊肉的蛋白质降解更为显著。
张波李开雄卢士玲李宝坤王庆玲
关键词:发酵剂蛋白质降解肌原纤维蛋白
发酵剂对熏马肠成熟过程中生物胺含量变化的影响被引量:8
2014年
利用从熏马肠中分离出的具有抑菌作用并可以产生物胺氧化酶的菌株,1株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3株模仿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simulans)作为发酵剂加入到熏马肠,在熏马肠成熟过程中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不同发酵剂对生物胺含量变化的影响,进而阐明发酵剂对熏马肠中生物胺累积的控制作用。从研究结果可以看出,在马肠成熟过程中,B组对色胺、苯乙胺、腐胺、组胺、酪胺都有较显著的减少作用;C组对色胺、腐胺、尸胺、组胺、酪胺减少作用显著;D组对色胺、苯乙胺、腐胺、组胺、酪胺的减少作用显著;E组对组胺、苯乙胺、色胺的减少作用显著。添加发酵剂组对精胺、亚精胺的减少作用均不显著。结果表明,上述菌种对熏马肠成熟过程中生物胺产生有较好的抑制作用,具有肉品发酵剂的良好特性,为熏马肠以及其他发酵肉制品的工业化生产和安全性奠定了基础。
马宇霞卢士玲李开雄李蕊婷
关键词:生物胺发酵剂HPLC
发酵肉制品中风味物质研究进展被引量:7
2014年
风味物质是判断发酵肉制品品质优劣的重要指标。综述了发酵肉制品的风味物质组成,部分风味物质的气味特征、阈值以及一些酶在风味物质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对影响发酵肉制品风味物质形成的因素进行了简要阐述。目前,从发酵肉制品中分离得到了近百种芳香化合物,但并非所有的都能决定发酵肉制品的特征风味,只有少数成分决定特征风味,不同发酵肉制品风味不同,其风味物质形成是一个动态变化过程,加工过程和贮藏过程对发酵肉制品的风味物质均产生影响。
王俊钢刘成江李宇辉郭安民韩冬印
关键词:发酵肉制品风味影响因素
乳酸菌中生物胺氧化酶菌株的筛选被引量:14
2016年
为获得良好的具有生物胺降解能力的肉品发酵剂,本文以实验室前期筛选的63株乳酸菌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双层显色平板试验,氧化酶试验和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对产生物胺氧化酶菌进行筛选,并对所筛选的菌株做抑菌试验和耐盐耐亚硝酸盐等试验。结果表明:本次实验筛选出4株(1株Pediococcus acidilactici,1株Pediococcus pentosaceus,2株Lactobacillus plantarum)具有较强生物胺氧化能力的乳酸菌,其中以乳酸片球菌(Pediococcus acidilactici)的生物胺降解能力最好,其对苯乙胺、色胺、组胺、腐胺、尸胺、酪胺、亚精胺和精胺的降解率分别为56.71%、51.40%、40.86%、28.12%、18.92%、24.59%、18.20%和9.68%。通过抑菌试验和耐盐耐亚硝酸盐等试验发现乳酸片球菌对致病性大肠杆菌,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具有良好抑菌效果,且耐盐能力在6%以上,耐亚硝酸盐能力在0.15 g/kg以上,最适温度为37℃,最适p H为6.5。
刘玉晗卢士玲陆静张雅晴张宁龙冯亮
关键词:乳酸菌生物胺高效液相色谱法发酵剂
应用PCR-DGGE技术研究宰后羊肉经不同处理后的微生物动态变化被引量:2
2013年
应用16S rDNA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指纹图谱和系统发育分析方法,揭示了羊屠宰后经电刺激、吊挂两种方式处理后在4℃贮藏条件下主要微生物的动态变化。DGGE图谱表明,电刺激处理组在贮藏初期具有丰富的微生物群落,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只有少数种类细菌存活并最终成为主导菌群。吊挂组较电刺激组相比细菌群落较少。DGGE优势条带经DNA序列分析表明,羊肉中的主要细菌为嗜冷杆菌、葡萄球菌、克雷伯氏菌、假单胞菌、寡养单胞菌、肠杆菌、乳酸杆菌、热死环丝菌。两个处理组在储藏初期微生物菌群差异不大,但吊挂组在第10d后以葡萄球菌为主导菌群。电刺激组在贮藏过程后期才凸显的腐败菌为假单胞菌。
贾文婷蒋彩虹李开雄卢士玲
关键词:电刺激
不同储存时间和取样部位牛肉颜色的高光谱图像检测被引量:10
2013年
为了探讨高光谱图像技术对不同储存时间和取样部位的牛肉颜色检测的可行性,采集具有代表性的牛肉后腿、里脊和背脊共82个牛肉样品的高光谱图像,并测量其亮度、红度、黄度和饱和度等颜色参数。选取感兴趣区域获取样品代表性光谱,通过选择适宜的谱区范围和预处理方法,建立并评价了预测各颜色参数的偏最小二乘校正模型。对于亮度、红度、黄度和饱和度,校正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0、0.91、0.91和0.93,校正标准差分别为2.23、1.18、0.82和1.12,预测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88、0.87和0.89,预测标准差分别为1.66、1.45、0.80和1.27。研究结果表明,高光谱图像技术可用于快速无损检测不同储存时间下、不同部位的牛肉颜色。
朱荣光姚雪东高广娣唐明翔卢士玲马本学
关键词:牛肉高光谱图像偏最小二乘
不同发酵条件下熏马肠中高产生物胺肠杆菌生长预测模型的研究
2014年
为了研究高产生物胺肠杆菌在不同发酵条件下的动态变化情况,将高产生物胺肠杆菌(阴沟肠杆菌和气味沙雷氏菌)接种到无污染的马肉中,并制作成熏马肠,置于20、25、30和35℃发酵条件下发酵,建立肠杆菌在熏马肠中的生长预测模型,并对模型进行验证。采用Origin 8.0统计软件拟合不同温度下肠杆菌的生长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所选取的修正的Gompertz模型对不同发酵温度下肠杆菌在熏马肠中的生长曲线拟合效果较好,相关系数都在0.980之上。利用平方根模型反应温度与最大比生长速率和延滞时间的关系,结果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分别为0.951 8和0.987 8,其残差的绝对值均在0.1左右浮动,表明所建立的二级模型平方根模型拟合效果较好,也说明建立的20—35℃发酵温度下熏马肠中高产生物胺肠杆菌的生长预测模型有比较好的预测效果。
段丽娇卢士玲李开雄姬华
关键词:肠杆菌发酵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