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161028)
- 作品数:65 被引量:887H指数:17
- 相关作者:张志斌张小平董建红陈志杰雒占福更多>>
- 相关机构:西北师范大学兰州理工大学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甘肃省属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更多>>
- 基于空间句法的兰州市城市道路网络特征分析被引量:6
- 2018年
- 以2015年兰州市主城区道路网为研究对象,基于空间句法模型,分别选择连接度、控制值、集成度与智能度指标定量分析其特征.结果表明,兰州市主城区道路网络呈现河谷带状组团式空间分布特征,没有形成完整统一的诸如方格网式或环形放射式的道路系统结构形式,相对独立地形成了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与西固区4大道路网组团,导致组团间道路联系松散,路网的均衡性与整体性差;兰州市主城区道路网络中,高连接度和控制度的道路数量较少,交通选择性整体水平低,而在仅有的高选择性道路中,横向道路的交通选择性强于纵向道路;无论是市级尺度的全局集成度,还是区级尺度的局部集成度,其空间分布都呈现单中心结构特征,距中心越近,拓扑可达性越高,反之亦然.受兰州市河谷空间环境的影响,城市道路网络智能度在市区尺度上表现中度的局部空间对整体空间的连通感知能力,而在分区层面却表现出较强的局部空间对整体空间的连通感知能力.
- 雒占福徐静巩萧何昕范园园
- 关键词:城市道路网络空间句法
- 近十年来中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新型城镇化水平空间格局演变及收敛性分析被引量:5
- 2017年
- 新型城镇化是中国城镇化健康稳定发展的基本保证,各区域城镇化均衡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涵。本文基于2003-2012年我国286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统计数据,从经济、社会、生态和城乡一体化四个方面构建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评价各城市的新型城镇化水平,并结合ESDA-Arc GIS和空间计量模型,探讨了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的空间格局及其β收敛特征。结果表明:(1)我国新型城镇化水平总体呈明显的上升趋势,东中西部差异明显,城镇化均值表现为东部>全国>中部>西部,增长幅度表现为西部>全国>东部>中部;(2)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存在显著的空间集聚效应,表现出明显的"东高西低"的梯度变化规律;(3)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存在β收敛,在增加空间因素后,城镇化水平的绝对收敛速度明显加快,稳健性也大大提高,从条件β收敛分析来看,人均GDP和非农人口比重2个因素是促进我国各区域城镇化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加强经济增长与市民化的空间联动是实现中国城镇化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
- 梁炳伟雒占福
-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地级及以上城市Β收敛
- 基于空间分析法的滨水游憩资源分布特征研究——以兰州市黄河风情线为例被引量:4
- 2017年
- 以兰州市黄河风情线为例,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和最近邻指数方法,对其游憩资源空间分布总体特征和不同类别游憩资源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风情线游憩资源分布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空间格局。(2)黄河风情线游憩资源总体是以城关区段为"单核心"的集聚空间结构,不同行政区游憩资源分布集聚度不同,东段游憩资源分布呈片区密集状分布,西段游憩资源则为组团离散状分布。(3)4类游憩资源区域分异:自然风光类和人文历史类游憩资源为资源主导型分布模式,休闲健身类游憩资源因受到政策引导和规划建设而呈相对均匀分布态,购物餐饮类游憩资源则为市场主导型集聚分布在城市繁华商圈中。
- 李晓璐张志斌魏娟贾琳琳
- 基于公交视角的兰州市城市交通发展策略被引量:12
- 2012年
- 从城市路网结构、机动车保有量、跨河交通以及市政工程等方面对交通发展的约束进行了讨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从线路长度、非直线系数、线网密度、首末站点设置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兰州市公交主要存在公交线路普遍偏长、线路非直线系数过大、线网密度差异大、首末站设置不均衡等问题.据此提出了优化路网结构、发展大容量公共交通、合理规划站点、积极开发水上交通、不断提升管理水平等措施,以期对兰州城市交通的持续健康协调发展和国内其他带状河谷城市发展交通提供决策参考.
- 张志斌达福文潘晶汪晓霞
- 关键词:公交线路城市交通
- 兰州市居住空间分布及其成因被引量:12
- 2014年
- 城市居住空间是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兰州市是典型的河谷型城市,对其居住空间进行研究,有助于揭示该类城市居住空间分布规律,合理引导城市居住空间的发展,优化城市居住空间结构。基于统计资料并结合实地调查,运用Arc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从定量分析角度揭示出兰州市居住空间呈现沿交通线集聚分布、区域布局不均衡以及居住空间分异现象初显的特点。并从自然地理环境、城市规划、住房制度、房地产业的发展以及交通建设方面分析了兰州市居住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
- 刘争光张志斌汪晓霞达福文
- 基于三维生态足迹的甘肃省自然资本利用动态变化及驱动力被引量:15
- 2019年
- 核算自然资本是区域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核心议题。利用改进后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对甘肃省1999—2016年自然资本利用动态演变过程进行定量分析,并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分析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甘肃省人均生态足迹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人均生态承载力相对稳定,人均生态赤字与人均生态足迹变化趋势一致;足迹深度和人均足迹广度表明资本流量无法满足人类对自然资源的需求,对资本存量的消耗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常态;从地类组分构成来看,化石能源用地、耕地和水域是资本存量消耗的主要方式,林地是资本流量占用的主要方式,草地和建筑用地的自然资本利用经历了从资本流量过渡为资本存量的过程;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等是导致甘肃省自然资本利用增加的主要因素,而生态建设、科技进步、土地利用结构改善和环境治理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自然资本利用压力。
- 董建红张志斌张文斌
- 关键词:驱动力
- 近10年甘肃省城市用地综合效益及其内部协调度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城市用地是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基础与载体,城市用地效益是城市效益的直接体现,本文以甘肃省12个城市为对象,建立甘肃省城市用地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定量测算了2002—2011年甘肃省各城市用地的社会经济与城市环境效益间协调度变化过程,以此揭示甘肃省城市用地综合效益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甘肃省12个城市的城市用地综合效益整体都有所上升,尤其是城市用地经济效益增长明显,城市用地综合效益内部构成开始出现均衡增长态势,基本均衡城市由2002年的2个城市(嘉峪关市、金昌市和酒泉市),增加到2011年的5个城市(金昌市、白银市、天水市、武威市、张掖市和酒泉市);从城市用地社会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间的协调状况,中度协调的城市由2002年2个城市(酒泉市和嘉峪关市),增加到了2011年5个城市(新增张掖市、金昌市和兰州市)。甘肃省全省各城市不仅城市用地综合效益不断提高,并且内部构成效益间协调性增大,协调型城市增多。
- 何珊蒋瑜雒占福张万萍孟越男张剑
- 关键词:协调度
- 甘肃省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时空特征被引量:35
- 2020年
- 基于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核算了甘肃全省及14个市(州)2003—2017年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在此基础上计算出其生态盈亏和生态足迹强度,并对其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2003—2017年甘肃省水资源生态足迹远大于生态承载力,导致水资源处于生态赤字状态,但水资源生态足迹总体上呈缓慢下降趋势,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呈波动上升态势,生态赤字的变化趋势与生态承载力基本一致,而水资源生态足迹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说明甘肃省水资源利用效率不断提高,供需矛盾有所缓解;(2)生产用水尤其是农业用水是最大的足迹账户,且呈下降趋势;生态用水足迹虽然占比很低,但呈快速增长态势,用水结构趋向合理;(3)水资源生态足迹的区域差异明显,整体上呈现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的分布趋势。水资源生态足迹强度的区域差异也较大,但呈缩小的态势;(4)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差异也十分显著,其高水平区和较高水平区空间分布相对稳定,呈现出向低值区发展的趋势;(5)水土资源匹配不合理,土地资源少而分散的甘南高原和陇南山地水资源生态盈余较大,而土地资源丰富的河西地区水资源生态赤字严重。
- 李菲张小平
- 关键词:水资源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
- SDGs框架下甘肃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评估及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 2021年
- 基于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资源利用、环境质量4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相对熵方法进行组合赋权,从整体与系统两个角度揭示甘肃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水平的动态变化过程及空间分布特征;运用因子分析法探索影响其发展的主要因素.结果表明,甘肃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水平波动上升,发展趋势良好;各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环境质量系统上升幅度最大,经济发展系统上升幅度最小.城镇化可持续发展水平呈"双峰"式的空间结构,即兰州和河西走廊地区水平高、其他地区水平低;经济发展、民生改善、资源利用和环境质量系统可持续发展水平空间格局各异.公共资源持有量、经济发展活力、环境保护成效、经济发展结构、贫困消除能力是影响甘肃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 马亚兄张志斌
- 关键词:相对熵
- 兰州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分析被引量:10
- 2015年
- 依据第6次人口普查数据,利用因子生态分析方法对兰州城市社会空间结构进行全面剖析.结果表明,外来人口、国家干部与专业技术人员、少数民族人口、高学历人口、农业人口和产业工人等为兰州城市社会空间结构形成的主要因子.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其社会空间划分为6大类型,即:机关干部与技术人员集中区、流动人口集中区、工人及低收入人口聚居区、少数民族人口聚居区、高学历人口集中区、郊区农业人口聚居区.据此将兰州城市社会空间结构概括为带状多中心主导下的混合模式.在此基础上,指出其形成缘于自然环境的制约、历史沿革的积淀、城市规划的引导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 陈志杰张志斌
- 关键词:社会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