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00102)

作品数:10 被引量:26H指数:3
相关作者:张礼标洪体玉巩艳艳朱光剑杨剑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广西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犬蝠
  • 2篇回声定位
  • 2篇褐扁颅蝠
  • 2篇扁颅蝠
  • 1篇多普勒
  • 1篇翼手目
  • 1篇生态位
  • 1篇食物
  • 1篇食物种类
  • 1篇食性
  • 1篇体表
  • 1篇体表寄生虫
  • 1篇体型特征
  • 1篇取食
  • 1篇取食行为
  • 1篇蝙蝠
  • 1篇近缘
  • 1篇近缘种
  • 1篇寄生
  • 1篇寄生虫

机构

  • 8篇广东省昆虫研...
  • 4篇广西师范大学
  • 4篇华东师范大学
  • 2篇东北师范大学
  • 2篇丽水学院
  • 1篇海南师范大学
  • 1篇海南医学院
  • 1篇临沂师范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8篇张礼标
  • 3篇洪体玉
  • 3篇杨剑
  • 3篇朱光剑
  • 3篇巩艳艳
  • 2篇张光良
  • 2篇曾玉
  • 2篇王绪中
  • 2篇胡开良
  • 2篇韦力
  • 1篇张树义
  • 1篇张信文
  • 1篇彭涛
  • 1篇朱滕滕
  • 1篇周善义
  • 1篇唐占辉
  • 1篇徐栋
  • 1篇毛秀光
  • 1篇胡海龙
  • 1篇赵旭东

传媒

  • 5篇Zoolog...
  • 1篇动物学杂志
  • 1篇第七届全国野...

年份

  • 1篇2013
  • 3篇2011
  • 4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普通长翼蝠食性结构及其回声定位与体型特征被引量:1
2011年
在普通长翼蝠(Miniopterus fuliginosus)的捕食区内用灯诱法和网捕法调查潜在食物(昆虫)种类;用粪便分析法鉴定普通长翼蝠的食物组成,发现其主要捕食体型较大的鳞翅目和鞘翅目昆虫,体积百分比分别为55%和38%。普通长翼蝠具有相对狭长的翼,翼展比为6.94±0.13;翼载为(9.85±0.83)N/m2,相对较大。飞行状态下普通长翼蝠的回声定位叫声为调频下扫型,声脉冲时程为(1.45±0.06)ms,脉冲间隔为(63.08±21.55)ms,主频较低,为(44.50±2.26)kHz。研究表明,普通长翼蝠的形态特征和回声定位特征与其捕食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
胡开良韦力朱滕滕王绪中张礼标
关键词:食物种类
犬蝠对陌生食物首次取食行为的研究
动物在觅食过程中,尝试取食陌生食物会给其带来潜在的风险或是利益。许多动物在首次遇到陌生食物时,会犹豫是否对其进行取食,甚至恐惧或是抗拒对其进行取食,这是动物应对陌生食物和环境的一种恐新行为(neophobia)。2010...
杨剑张礼标
关键词:犬蝠
文献传递
扁颅蝠与褐扁颅蝠生态位分化研究
扁颅蝠与褐扁颅蝠为翼手目蝙蝠科扁颅蝠属内形态上相似、栖息行为相近的2种近缘种,在一些区域内同域分布。研究它们的生态位分化对于探讨种间竞争与物种共存之间的权衡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我们与2001年开始,在广西对这2种蝙蝠的以...
张礼标张树义
关键词:扁颅蝠褐扁颅蝠近缘种
文献传递
中国翼手目新记录——马来假吸血蝠被引量:8
2010年
2006年11月26日在云南省勐腊县勐仑镇翠鼻峰一无名洞捕捉到1只雄性蝙蝠,体型中等,前臂长60.7mm,体重21.4g。耳大,椭圆形,两耳于前额上方约15%的高度相连,耳屏细长双叉;鼻叶较简单,后鼻叶椭圆形,顶部钝圆、两侧缘向外隆凸,中央具一条显著的纵形隆脊,隆脊下部与隆起的间鼻叶相接,间鼻叶呈三角形,顶部W-形,前鼻叶呈马蹄状,前端紧接吻部;无尾,第二指仅具第一指骨;上门齿缺失,上犬齿前后基部均有一较大的副尖,Pm3缺失,下颚第二前臼齿(Pm3)缺失。经鉴定,该蝙蝠为中国新记录——马来假吸血蝠(Megadermaspasma)。该文给出此蝙蝠的形态与头骨测量数据,并与国内分布的另一种假吸血蝠——印度假吸血蝠(M.lyra)进行了对比。标本保存在广东省昆虫研究所。
张礼标巩艳艳朱光剑洪体玉赵旭东毛秀光
关键词:翼手目
大蹄蝠多普勒正负补偿效应的声波特征与比较被引量:5
2010年
利用单摆装置模拟大蹄蝠的飞行状态并实时记录其回声定位信号,以研究其多普勒频移补偿行为。与其静息状态下的超声波特征比较,发现大蹄蝠在接近目标的过程中有多普勒正补偿效应:叫声频率随相对速度改变而成正相关变化;当相对速度最大时,其叫声频率相对静息状态频率降低最多,而相对速度为零时,叫声频率回复到静息时频率。而当大蹄蝠远离目标时,有多普勒负补偿效应:叫声频率随相对速度改变成正相关变化,叫声频率在相对速度最大时,升高最多,但相同速度下升高之值较正补偿值低得多。另外,负补偿效应出现的频率较正补偿值低,这可能是由蝙蝠生理结构的限制以及自然状态下罕见的多普勒负补偿条件所决定。
王绪中胡开良韦力徐栋张礼标
关键词:大蹄蝠回声定位
扁颅蝠(Tylonycteris pachypus)和褐扁颅蝠(T.robustula)理毛行为比较及其与体表寄生虫的关系被引量:1
2013年
理毛行为是动物防御寄生虫感染有效的行为策略之一。通过室内行为观察,对扁颅蝠(Tylonycteris pachypus)和褐扁颅蝠(T.robustula)的理毛行为进行了研究,分析理毛行为的种间差异,以及体表寄生虫负荷量对理毛行为的影响。结果发现,扁颅蝠和褐扁颅蝠理毛行为主要可分为舔拭及抓挠,两种蝙蝠舔拭行为的频次和持续时长均大于抓挠行为。舔拭和抓挠行为的频次具有种间差异,扁颅蝠舔拭行为的频次高于褐扁颅蝠,但是其抓挠行为频次则低于后者;而舔拭行为和抓挠行为的持续时长无种间差异。两种蝙蝠体表寄生虫负荷量与理毛行为的总时长和总频次均无相关性。这些结果表明,扁颅蝠和褐扁颅蝠的理毛行为可能受到中枢神经调控及外部刺激的共同作用。
张礼标张光良唐占辉洪体玉
关键词:扁颅蝠褐扁颅蝠体表寄生虫
体毛染色结合臂环的标记技术在犬蝠室内行为研究中的应用
2010年
动物行为观察中个体识别是非常重要的。而现有对蝙蝠的标记方法,如臂环和颈圈等并不能满足室内红外线摄像头下识别个体进行行为观察的需要。本文采用体毛染色和臂环相结合的方法对犬蝠(Cynopterus sphinx)进行标记,可在室内行为观察中识别个体。
巩艳艳洪体玉周善义杨剑彭涛胡海龙朱光剑张光良曾玉张礼标
关键词:蝙蝠
Influence of Landmarks on Spatial Memory in Short-nosed Fruit Bat, Cynopterus sphinx
2010年
In order to stud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dmarks and spatial memory in short-nosed fruit bat, Cynopterus sphinx (Megachiroptera, Pteropodidae), we simulated a foraging environment in the laboratory. Different landmarks were placed to gauge the spatial memory of C. sphinx. We changed the number of landmarks every day with 0 landmarks again on the fifth day (from 0, 2, 4, 8 to 0). Individuals from the control group were exposed to the identical artificial foraging environment, but without landmark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ime of the first foraging and the experimental days in both groups (Pearson Correlation: experimental group: r=-0.593, P〈0.01; control group: r=-0.581, P〈0.01).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uccess rates of foraging and the experimental days in experimental groups (Pearson Correlation: r=0.177, P〉0.05), but there was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uccess rates of foraging and the experimental days in the control groups (Pearson Correlation: r=0.445, P〈0.05).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for the first foraging time between experimental and control groups (GLM: F0.05,1=4.703, P〉0.05); also,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success rates of foraging between these two groups (GLM: F0.05,1=0.849,P〉0.05). The results of our experiment suggest that spatial memory in C. sphinx was formed gradually and that the placed landmarks appeared to have no discernable effects on the memory of the foraging space.
曾玉张信文朱光剑巩艳艳杨剑张礼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