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3A04)

作品数:41 被引量:991H指数:18
相关作者:沈海龙刘世荣张鹏吴鹏飞杨玲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东北林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黑龙江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0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7篇农业科学
  • 6篇生物学

主题

  • 10篇土壤
  • 7篇花楸
  • 6篇土壤动物
  • 4篇植物
  • 4篇群落
  • 4篇种子
  • 4篇楸树
  • 4篇花楸树
  • 4篇风箱果
  • 3篇亚热带
  • 3篇人工林
  • 3篇萌发
  • 3篇濒危
  • 3篇濒危植物
  • 2篇对刺
  • 2篇多样性
  • 2篇亚高山
  • 2篇亚高山草甸
  • 2篇灾害
  • 2篇遮荫

机构

  • 18篇中国林业科学...
  • 14篇东北林业大学
  • 6篇西南民族大学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北京林业大学
  • 3篇广西师范大学
  • 3篇四川省林业科...
  • 2篇四川大学
  • 2篇中国林业科学...
  • 2篇国家林业局
  • 2篇黑龙江省森林...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广西大学
  • 1篇大连大学
  • 1篇宁夏大学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辽宁省林业科...
  • 1篇浙江林学院
  • 1篇西南大学
  • 1篇沈阳农业大学

作者

  • 14篇沈海龙
  • 11篇刘世荣
  • 6篇张鹏
  • 6篇吴鹏飞
  • 4篇杨玲
  • 4篇许建伟
  • 3篇马姜明
  • 3篇刘兴良
  • 3篇张秀亮
  • 3篇史作民
  • 3篇朱教君
  • 2篇蔡道雄
  • 2篇王爱芝
  • 2篇缪宁
  • 2篇魏晓慧
  • 2篇卢立华
  • 2篇陆元昌
  • 2篇陈智华
  • 2篇黄剑
  • 2篇李长海

传媒

  • 7篇林业科学
  • 6篇生态学报
  • 5篇东北林业大学...
  • 4篇世界林业研究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生态学杂志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林业科技开发
  • 1篇植物生理学通...
  • 1篇草业学报
  • 1篇西南农业学报
  • 1篇林业科学研究
  • 1篇经济林研究
  • 1篇河南科技大学...
  • 1篇中小企业管理...
  • 1篇黑龙江生态工...

年份

  • 2篇2015
  • 2篇2013
  • 2篇2012
  • 6篇2011
  • 8篇2010
  • 14篇2009
  • 5篇2008
  • 4篇2007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外源腐殖酸对三种土壤磷吸附与解吸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2
2009年
通过对3种土壤(红壤、棕壤和褐土)施入不同腐殖酸的室内培养试验,探讨了外源腐殖酸对不同土壤磷素吸附和解吸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土壤相比,不同腐殖酸降低了3种供试土壤磷素的吸附量,其降低顺序为:褐土>红壤>棕壤;外源腐殖酸提高了红壤和棕壤磷素的解吸量和解吸率,提高的幅度与腐殖酸的种类有关;而腐殖酸对褐土磷素的解吸量则无明显促进作用。表明外源腐殖酸对3种土壤磷素吸附-解吸作用最强的为红壤,其次为棕壤,最弱的为褐土;同时表明腐殖酸可提高红壤和棕壤磷素的利用率。
杨凯关连珠颜丽朱教君贺婧
关键词:磷吸附
广西南亚热带人工林的生态经营
针对我国人工林普遍存在的生态问题和如何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的问题,本文以广西南亚热带地区的中国林科院热带林业实验中心近30年的人工林经营为实例,系统介绍了该经营单位人工林生态经营的技术措施和取得的成效,为我国南方人工用材林...
郭文福蔡道雄贾宏炎卢立华陈金新
关键词:人工林生态经营混交林
文献传递
辽东山区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天然更新障碍分析被引量:75
2008年
通过对辽东山区不同间伐强度下长白落叶松林内种子库,种子萌发,幼苗出现、成活与生长的观测,分析了长白落叶松天然更新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0年生落叶松人工林的种子雨中,有30%的种子有活力,可以满足天然更新的需要;土壤种子库的种子主要分布在枯枝落叶层,4月下旬林内种子开始萌发,6月幼苗数量达到最大,幼苗累计出现率与间伐强度(光照)之间无显著相关,只受到地被物的影响;随间伐强度的增加,幼苗平均存活率提高,但林下幼苗生长缓慢,苗高均不超过6 cm;林内当年幼苗9月全部消失,没有超过1年生的幼苗,但皆伐迹地的更新幼苗存活较多、生长良好.初步确定地被物和光照是辽东山区长白落叶松天然更新的主要障碍因子.
朱教君刘足根王贺新
关键词:长白落叶松人工林间伐
川西北亚高山草甸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为了掌握川西北亚高山草甸土壤动物群落的特征,于2007年11月和2008年4月两次对米亚罗地区的亚高山草甸土壤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共捕获大型土壤动物320只,隶属2门4纲15类(目),优势类群为双翅目幼虫、鞘翅目幼虫和鞘翅...
吴鹏飞杨大星
关键词:亚高山草甸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多样性
文献传递
遮荫对刺龙牙生长发育及光合特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10年
刺龙牙学名龙牙楤木(Aralia elata),属五加科楤木属,为小乔木或灌木状木本类群,主要分布于我国东北地区及日本、朝鲜和俄罗斯远东地区。刺龙牙的嫩叶芽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特别是氨基酸含量高,种类较多,是山野菜中的佼佼者,素有"天下第一山珍"之美称。本文主要以遮荫对刺龙牙生长发育及光合特性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腾贵波胡万良丁磊金鑫徐庆祥丁国泉
关键词:遮荫刺龙牙生长发育光合特性
次生林概念与生态干扰度被引量:61
2007年
近一个世纪强烈的人为干扰使世界范围内的原始林面积锐减,次生林已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森林资源的主体。虽然在文献与现实中“次生林(Secondary forest)”被广泛使用,但次生林的概念在各个国家,甚至同一国家或地区以及各种不同文献中存在相互矛盾的情况,这给次生林研究与经营实践带来诸多不便;而不准确的次生林定义也为与各个层次的决策制定者及公众之间的交流带来了障碍。本文在查阅大量国内外关于次生林概念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近年来关于次生林生态与经营研究实践,综合分析了次生林概念的不确定性,同意以往次生林定义中的基本内涵,并认为:次生林是由于人为破坏性干扰或异常自然干扰使原始林固有的林分结构、物种组成或基本功能发生了显著变化,经过天然更新或人工诱导天然更新恢复形成的林分。但该定义中仍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如:怎样的干扰为“人为破坏性干扰”和“异常自然干扰”;“林分结构、物种组成或基本功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为“显著变化”;“人工诱导天然更新”中“人工”参与的成分比例如何等。次生林概念是在20世纪初由植物演替学家提出,当时未考虑干扰的持续性;而实际上,无论是次生林还是原始林,均是森林生态系统演替过程中的某一状态,在现代森林生态系统研究中,应重新规范“次生林”的概念。考虑到“次生林”定义的不确定性或困难性,建议使用“森林自然度”或“森林生态系统成熟度”或“森林干扰度”来表达现实森林所处的状态,但该方面的研究与实践尚需加强。
朱教君刘世荣
关键词:次生林
动物对花楸树种实的取食与传播被引量:15
2010年
花楸树是我国东北林区重要的非木质资源树种,其种实既有自然散布方式,也有动物散布方式.本文通过对花楸树种实散布过程中动物活动特点的研究,探索动物取食和传播花楸树种实的规律及其对花楸树天然更新的影响.在2008和2009年花楸树果实成熟期,通过定期观察取食花楸树果实的鸟类及其取食方式,确定对花楸树果实有拜访行为的鸟类有8种,其中食果肉鸟类斑鸫、灰喜鹊和白背啄木鸟对花楸树种实有传播作用,它们对花楸树果实的拜访频率分别为54%、12%和7%,取食后第一落点集中于距离母树5~10 m之间(占68.2%),其次为距离母树5 m以内(占27.3%),距离母树10 m以外的比例很小(占4.5%).果实在鸟类消化道内的滞留时间可达20 min,表明潜在传播距离会很长.人工摆放果实和种子试验表明,在不同生境地面摆放的果实6~7 d内全部消失,果实的取食者主要是啮齿类和地面取食的鸟类,取食率均较高(50%~70%);种子的取食者为啮齿类、地面取食的鸟类和蚁类,取食率均较低(1%~5%).花楸树为多种动物提供食物,而动物为花楸树传播种子,动物的取食对花楸树的天然更新有重要影响.
张秀亮许建伟沈海龙黄剑张鹏
关键词:花楸树食果动物种子传播
2007年辽宁东部山区干旱害对林业的影响原因分析
2007年春季辽宁东部山区清原县发生了建国50多年来有气象记录的干旱害,对林业生产造成了一定的灾害。在对辽宁省清原县受害林木全面调查的基础上,从气候条件、立地条件、造林树种自身的遗传因素,林分的边缘效应以及森林营造及经营...
刘胜利于立忠肖艳韩玉和顾巍
关键词:高温干旱灾害林业
文献传递
环境因素对风箱果种子萌发的影响被引量:9
2011年
以风箱果自然成熟的种子为研究对象,对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种子属于需光性种子,光照能够促进种子萌发。在10~25℃条件下,种子均能萌发,以20℃发芽率最高([78.33±1.67)%],萌发速度最快([23.61±2.29)%;]播种深度显著影响种子的出苗率(P<0.01),不覆土(0 cm)出苗率高达(68.33±6.01)%;超过0.5 cm,出苗率显著降低2,cm时出苗率为0;种子在土壤中萌发时,土壤的适宜含水量为40%,此时出苗最快([15.44±0.15)%],出苗率最高([51.67±1.67)%],幼苗的死亡率也较低([16.67±8.82)%]。自然条件下,温度不是种子萌发的限制因子,影响风箱果种子萌发和幼苗成功定居的关键因子是土壤含水量、光照以及播种深度。
殷东生刘红民孙海滨沈海龙
关键词:濒危植物风箱果环境因素种子萌发
风箱果花粉生活力、柱头可授性及传粉者的观察被引量:12
2010年
用TTC法研究了风箱果(Physocarpus amurensis)花粉的生活力,用联苯胺—过氧化氢法检测风箱果柱头可授性,在野外实地观测风箱果的访花者。结果表明:刚开花时花粉生活力达到90%以上,在干、湿两种保存条件下,花粉生活力都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显著下降。干燥条件下,生活力能维持3d,从第3天开始生活力显著下降,在第6天时丧失生活力。而湿润条件下,花粉仅保存1d就完全丧失生活力。风箱果柱头的可授性是在开花后第2天,持续大约3d。风箱果在自然条件下靠昆虫传粉,但是种类和数量稀少,访花频率极低,其中蜜蜂科昆虫是有效的传粉者。
殷东生沈海龙兰士波
关键词:风箱果濒危植物花粉生活力柱头可授性传粉者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