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D03A16)

作品数:115 被引量:1,285H指数:20
相关作者:张金池张旭东周金星刘桂华漆良华更多>>
相关机构: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安徽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0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3篇农业科学
  • 11篇生物学
  • 9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天文地球
  • 3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水利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29篇土壤
  • 15篇小流域
  • 14篇植被
  • 9篇生态
  • 8篇植被恢复
  • 8篇苏南丘陵
  • 7篇植物
  • 7篇苏南丘陵区
  • 7篇丘陵区
  • 6篇亚热带
  • 6篇养分
  • 6篇群落
  • 6篇物量
  • 5篇叶绿
  • 5篇叶绿素
  • 5篇叶面积
  • 5篇植被恢复模式
  • 5篇生态公益林
  • 5篇生物量
  • 5篇树种

机构

  • 33篇南京林业大学
  • 27篇中国林业科学...
  • 24篇安徽农业大学
  • 9篇北京林业大学
  • 9篇新乡学院
  • 9篇国际竹藤网络...
  • 8篇湖南省林业科...
  • 7篇三峡大学
  • 6篇中华人民共和...
  • 5篇湖北省林业科...
  • 5篇中国科学院
  • 4篇东北林业大学
  • 4篇广州地理研究...
  • 4篇安徽省林业科...
  • 3篇广州番禺职业...
  • 3篇浙江省林业科...
  • 3篇国家林业局
  • 3篇黑龙江省造纸...
  • 2篇东南大学
  • 2篇新疆农业大学

作者

  • 29篇张金池
  • 25篇张旭东
  • 24篇周金星
  • 14篇漆良华
  • 14篇刘桂华
  • 12篇黄进
  • 11篇彭镇华
  • 8篇李海东
  • 8篇林杰
  • 8篇张家洋
  • 7篇傅玉兰
  • 6篇周璟
  • 6篇李俊清
  • 6篇王传华
  • 6篇周小玲
  • 5篇何丹
  • 5篇张波
  • 5篇庄家尧
  • 4篇陶宝先
  • 4篇崔鸿侠

传媒

  • 11篇林业科技开发
  • 7篇东北林业大学...
  • 6篇林业科学
  • 6篇南京林业大学...
  • 6篇安徽农业大学...
  • 4篇水土保持研究
  • 4篇安徽农业科学
  • 4篇长江流域资源...
  • 4篇中国农学通报
  • 4篇生态环境学报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3篇北方园艺
  • 3篇世界林业研究
  • 3篇黑龙江造纸
  • 2篇土壤通报
  • 2篇生态学杂志
  • 2篇安徽林业科技
  • 2篇经济林研究
  • 2篇世界竹藤通讯
  • 2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4
  • 1篇2013
  • 7篇2012
  • 16篇2011
  • 20篇2010
  • 34篇2009
  • 18篇2008
  • 7篇2007
  • 1篇2006
1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光照对鄂东南2种落叶阔叶树种幼苗生长、光合特性和生物量分配的影响被引量:29
2010年
通过设置4个光照梯度(25%、12%、6%和3%自然光)模拟鄂东南低山丘陵地区落叶阔叶林林下的光环境,研究了2种耐荫性不同的树种幼苗--麻栎(Quercus acutissima)和化香(Platycarya strobilacea)不同光强下的存活率、光合特性、生长和生物量分配,探讨了低光环境中耐荫性不同的树种幼苗维持自身碳平衡的机制和权衡"存活-生长"选择的生活史策略。结果表明:(1)低光下的2个树种幼苗的生长、光合特性和生物量分配具有显著性差异。(2)各个光照梯度下麻栎幼苗都生长良好,存活率保持在35%以上,而化香幼苗遭遇高的死亡率,80d后3%和6%自然光下的幼苗全部死亡;低光环境中麻栎幼苗比化香幼苗具有更大的表观光量子(AQY)和最大净光合效率(Pmax),更低的光补偿点(LCP)和暗呼吸效率(Rd),即耐荫性较强的麻栎幼苗比耐荫性较弱的化香幼苗具有更高的低光碳同化率和碳捕获能力。(3)2个树种幼苗的成活率与RGR呈负相关关系,各个光照梯度下耐荫性较弱的化香幼苗的相对生长率(RGR)显著高于耐荫性较强的麻栎幼苗,而两个树种幼苗的净同化率(NAR)无明显差异。相对于麻栎幼苗较高的根生物量比(RMR),化香幼苗将更多的生物量分配给叶部,因而具有较高的叶生物量比(LMR)、叶面积比(LAR)和比叶面积(SLA)。不同耐荫性的幼苗生长及生物量分配方式的差异是植物"存活-生长"权衡后的结果,耐荫性弱的化香幼苗具有较高的生长潜力和较弱的自我保护能力,而耐荫性强的麻栎幼苗具有更高的低光碳储量,能够维持更好的低光碳平衡,具有竞争优势。
杨莹王传华刘艳红
关键词:幼苗存活率光合特性相对生长率生物量分配
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模型DNDC及其应用被引量:20
2007年
生物地球化学模型是模拟研究化学元素动态的新兴领域,可用于陆地生态系统内植物、有机物和无机营养元素动态变化和循环。DNDC模型(DeNitrification-DeComposition Model)是美国新罕布什尔州大学陆地海洋空间研究中心开发研制的,最初是为了模拟农田生态系统固碳、氮流失和水平衡而创建,目前该模型可以模拟草地、湿地、林地等陆地生态系统碳氮动态过程。DNDC模型已经在美洲、欧洲、澳洲以及亚洲的一些地区得到了验证和运用。DNDC模型可用来分析陆地植物生长规律、土壤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温室气体和痕量气体排放预测研究、不同土壤类型及气候条件对森林生态系统碳氮通量变化的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对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影响预测等。
巴特尔.巴克彭镇华张旭东周金星李冬雪王昭艳
关键词:生物地球化学循环DNDC模型
不同光环境下桢楠幼树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被引量:10
2012年
对不同光环境下桢楠幼树叶片主要叶绿素荧光参数的日变化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在全光照(Ⅰ型)和90%光照(Ⅱ型)环境下,F0(最小荧光)、Fm(最大荧光)、F'm(光适应下的最大荧光)、Fv(可变荧光)、Fv/Fm(PSⅡ最大光能转换效率)、Fm/F0(电子传递效率)和Fv/F0(PSⅡ潜在活性),从08:00—18:00均呈现下降的趋势。而在60%~65%光照(Ⅲ型)和50%~55%光照(Ⅳ型)环境下,则呈现先降后升的单谷型,最小值出现在12:00—14:00。在全光照(Ⅰ型)和90%光照(Ⅱ型)环境下,NP,Q(非光化学淬灭系数)日变化则呈现上升的趋势;而在60%~65%光照(Ⅲ型)和50%~55%光照(Ⅳ型)环境下,则呈现先升后降的单峰型,最大值出现在12:00—14:00。在Ⅰ型和Ⅱ型光环境之间,除F0和NP,Q的日均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外,其他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均值无显著差异。在Ⅲ型和Ⅳ型光环境之间,各项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均值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是,Ⅰ型和Ⅱ型光环境下的F0、Fm、F'm、Fv、Fv/Fm、Fm/F0、Fv/F0日均值都分别极显著(P<0.01)低于Ⅲ型和Ⅳ型光环境下的对应值,而Ⅰ型和Ⅱ型光环境下的NP,Q日均值却极显著(P<0.01)高于Ⅲ型和Ⅳ型光环境下的对应值。由此可见,Ⅰ型和Ⅱ型光环境下的桢楠幼树叶片吸收的光能有更大比例用于热耗散而保护自身的光合机构。
王茹刘桂华赵海燕胡婧楠
关键词:桢楠叶绿素荧光参数日变化
北亚热带次生毛竹林冠生态水文效应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1
2009年
对长江三角洲森林生态定位站北亚热带次生毛竹林(Phyllostachys edulis)林冠水文作用进行了观测研究。结果表明:(1)毛竹林林冠截留量、透流量、树干茎流量变化范围分别为0.21~4.55 mm,0~105.88 mm,0~2.8 mm;截留率、透流率、树干茎流率变化范围分别为1.3%~100%,0~96.3%,0~11.8%;年截留量、透流量、干流量分别为171.7,864.78,74.3 mm;年截留率、透流率、树干茎流率分别为15.5%,77.9%,6.7%。(2)毛竹林林冠截留量(率)、透流量(率)、树干茎流量(率)均与降雨量、降雨强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相关性,降雨特征对毛竹林林冠分配降雨的各环节影响最大。(3)不同雨量级、雨强条件下,毛竹林分配降雨效果差异显著。
黄进张家洋张金池胡海波
关键词:毛竹林林冠截留树干茎流
洪泽湖湿地主要植物群落的水质净化能力研究被引量:21
2011年
通过建立围隔实验区的方法,以洪泽湖主要湿生植物群落芦苇、莲、菱、凤眼莲、苦草、金鱼藻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湿生植物群落对富营养化水体净化的能力。结果发现:研究区主要水生植物群落对富营养化水体总氮的去除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苦草(78.56%)、凤眼莲(66.26%)、金鱼藻(57.61%)、莲(50.18%)、菱(46.04%)、芦苇(37.39%),对总磷的去除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苦草(61.84%)、芦苇(46.55%)、菱(44.83%)、金鱼藻(45.00%)、莲(39.66%)、凤眼莲(25.17%),对CODMn的去除能力从大到小依次为金鱼藻(61.33%)、苦草(55.56%)、菱(52.44%)、莲(47.11%)、凤眼莲(27.77%)、芦苇(23.33%)。沉水植物苦草、金鱼藻对各种营养元素的净化效果都较好,产氧能力也较高;浮叶植物菱的净化效果比较稳定;挺水植物芦苇对总磷的净化效果稍好,而对其他各项净化能力均相对较弱。
南楠张波李海东张金池
关键词:水质净化湿地洪泽湖
苏南丘陵区林地土壤酶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被引量:33
2009年
研究了苏南丘陵地区马尾松、毛竹、麻栎、杉木4种林分土壤的蔗糖酶、酸性磷酸酶、脲酶活性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马尾松林土壤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最高,毛竹林土壤脲酶活性最高,裸地土壤3种酶活性均最低;3种酶活性在土壤剖面中呈自上而下逐渐减小的趋势,蔗糖酶、酸性磷酸酶活性随土层深度的变化较大,脲酶活性相对变化较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分别与全N、有效P、有机质在α=0.01水平下呈显著正相关,且2种酶之间在α=0.01水平下呈显著正相关;蔗糖酶与Pb在α=0.05水平下呈显著正相关,酸性磷酸酶与Cu、Pb在α=0.01水平下呈显著正相关;脲酶与全P、有机质、Pb在α=0.01水平下呈显著正相关,与容重在α=0.01水平下呈显著负相关,与全N、酸性磷酸酶、Cu在α=0.05水平下呈显著正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表明,3种酶与全N、有效P、有机质、Cu、Pb之间呈非线性关系。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对4种林分土壤肥力起主要作用的因子主要包括:土壤脲酶、酸性磷酸酶、蔗糖酶、全N、有效P、速效K、有机质。3种酶可作为较理想的土壤质量评价指标。
陶宝先张金池崔志华孔雨光俞元春
关键词:土壤酶活性肥力指标
湖北竹类的自然分区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分析了竹亚科植物在湖北省5个试验点和10个县市的适生性,选择毛竹、慈竹和孝顺竹等代表性竹种,对湖北混合竹区作进一步划分。结合竹类气候区划的3大界线,将隶属于2个中国竹区的湖北竹林分为4个竹区、8个亚区,形成完整的湖北竹类自然区划。
熊德礼吴志庄冯祥成崔鸿侠葛武清陈文武
关键词:竹类地理分布自然区划
湘西北侵蚀小流域生态恢复适宜度与景观格局特征被引量:10
2009年
开展生态恢复区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分析,对于山丘土壤侵蚀区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以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为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及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对流域生态恢复适宜度与景观格局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恢复对女儿寨流域土地利用结构有较大改善,土壤侵蚀量有效减少;林地面积最大,斑块数最多,流域以林地景观为基质;斑块形状较简单,斑块间相似性较强,景观面积有效性较小;流域景观多样性较高,但均匀程度较低,偏离度较大;整体景观的破碎度不高,但居民点的破碎化程度极大,不利于流域景观系统的稳定性。研究结论可为流域治理与生态恢复、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景观优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漆良华张旭东周金星彭镇华
关键词:小流域土壤侵蚀
江宁小流域主要森林类型水源涵养功能研究被引量:34
2009年
对江宁小流域主要林分类型的降水截持效益、林地枯落物层持水性能、林地土壤渗透性能及蓄水能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各林分树干茎流率排序为毛竹林(7.89%)>栎林(5.13%)>杉木林(3.28%)>马尾松林(1.85%);各林分林冠截留率排序为栎林(31.2%)>毛竹林(24.17%)>杉木(20.57%)>马尾松林(16.2%);各林分枯落物层最大持水量和有效拦蓄量排序均为栎林>为毛竹林>杉木林>马尾松林;各林分土壤非毛管空隙度和总空隙度排序均为马尾松林>杉木林>毛竹林>栎林;各林分土壤渗透性能排序为马尾松林>杉木林>栎林>毛竹林。采用Topsis优劣解距离法比较不同林分类型综合水源涵养功能,结果显示栎林的综合水源涵养功能最好,其次为毛竹林,再次为杉木林,马尾松林最差。
黄进张金池陶宝先
关键词:水源涵养功能林分类型
楸树试管丛生芽继代增殖影响因素的研究被引量:6
2009年
以楸树的幼嫩茎段为外植体诱导的腋芽丛生芽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因素对试管丛生芽继代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继代增殖培养以MS+IBA 0.5 mg/L+BA 4.0 mg/L+PVP(100 mg/L)添加食糖30 g/L、琼脂0 g/L、pH为5.8的培养基为宜。食糖、葡萄糖和蔗糖对丛生芽增殖的影响没有明显区别。当培养基中不添加琼脂时,可以显著促进丛生芽增殖,而且有利于降低成本。
傅玉兰费鹏飞刘小云
关键词:楸树继代增殖丛生芽影响因素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