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1AA10A105)
- 作品数:61 被引量:309H指数:10
- 相关作者:赵丽梅张春宝张伟张伟龙张振宇更多>>
- 相关机构: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吉林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高油、多抗大豆新品种“吉农40”选育报告被引量:6
- 2015年
- 大豆新品种"吉农40"是吉林农业大学2005年以"SY05-9"为母本、"SY05-8"为父本,进行品种间有性杂交,经系谱法多年系统选育而成。2012—2013年参加吉林省中熟组大豆品种区域试验,平均产量3 181.2 kg/hm2,比对照"九农21/吉农18"平均增产2.3%,最高产量达3 853.0 kg/hm2。2013年参加吉林省大豆品种生产试验,平均产量3 288.6 kg/hm2,比"吉农18"增产8.9%,最高产量达3 824.0 kg/hm2。子粒蛋白质含量36.60%,脂肪含量21.85%。该品种符合高油大豆新品种审定条件,于2014年1月通过吉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其突出特点是高产、髙油、抗倒伏,同时具备稳产、抗病性强、适应性广等特点。"吉农40"适于吉林省长春、吉林、通化、辽源、松原、延边等中熟区种植。
- 陈喜凤赵宽孙宁谷岩杨巍赵福林王振民
- 关键词:大豆高产高油多抗
- 基于大豆叶绿素含量和生物产量积累的不同铁效率品种鉴定被引量:4
- 2016年
- 为筛选石灰性土壤上耐低铁的大豆品种,在吉林省洮南市石灰性缺铁土壤上,通过V3和R2期叶绿素含量和单株生物产量的测定,对126个大豆品种耐低铁性进行了鉴定及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时期不同大豆品种叶绿素含量和单株生物产量差异显著。聚类分析将126个品种分成5个级别,1级品种18个,占参试品种14.3%,对土壤缺铁抗性表现最强,整个生育期叶绿素含量、单株平均生物产量均较高;2级品种33个,占参试品种26.2%,对土壤缺铁抗性表现较高,单株平均生物产量积累低于1级品种;3级品种30个,占参试品种23.8%,对土壤缺铁抗性表现中等,品种叶片前期黄化,后期均会恢复,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期干物质积累;4级品种27个,占参试品种21.4%,对土壤缺铁抗性表现较敏感,品种叶片整个生育期均黄化,干物质积累受到极显著影响;5级品种18个,占参试品种14.3%,对土壤缺铁抗性表现敏感,前期叶片黄化严重,后期植株死亡。
- 张伟邱强赵婧韩喜国张伟龙徐长洪张鸣浩闫晓艳
- 关键词:石灰性土壤大豆聚类分析
- 大豆响应低磷胁迫的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被引量:4
- 2016年
- 以Os PT6转基因T5代大豆为材料,以其受体亲本东农50为对照,对低磷胁迫处理下的根系c DNA文库进行数字基因表达谱分析,共筛选得到33个差异表达基因。以受体亲本为对照,在Os PT6转基因大豆中上调表达的差异基因有21个、下调表达的差异基因有12个。GO功能显著性富集分析表明,有25个差异表达基因在蛋白、核酸等生物大分子代谢、次生代谢和酶活性调节等过程中表现为富集。KEGG代谢通路分析表明仅有1个过氧化物酶超蛋白家族基因参与到苯丙合成、苯丙氨酸代谢和次生代谢产物合成等次生代谢途径中。综合分析表明:通过光合作用相关酶类活性的调节控制光合作用速率从而影响次生代谢途径可能是大豆适应低磷胁迫的主要途径。以上结果为大豆响应低磷胁迫相关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和功能基因的筛选奠定了基础。
- 姚敏磊张璟曜周汐韩少怀谢凤斌朱月林盖钧镒杨守萍
- 关键词:大豆低磷胁迫差异表达基因
- 杂交大豆新品种晋豆48号的选育及制种技术被引量:10
- 2015年
- 晋豆48号是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杂交大豆课题组于2011年以不育系PZMS-1-1为母本、恢复系ZH-21-B-5为父本,利用"三系"法选育的大豆杂交种,是山西农科院通过审定的第1个杂交种,也是山西省第1个通过审定的杂交种。该品种主要特点是高产、稳产。2014年通过山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晋审豆2014005,适于山西省中晚热区种植。
- 卫保国卫一超白志元雷梦林张海平张瑞军
- 关键词:杂交大豆制种技术选育杂交种
- 转录组测序及其在野生大豆基因资源发掘中的应用被引量:14
- 2013年
- 野生大豆是栽培大豆的原始祖先种,其遗传多样性远远超过栽培大豆,并且蕴藏着多种优异抗性基因。目前关于野生大豆优异基因挖掘和利用的研究很少,本研究概述了转录组测序的基本原理、实验流程、数据分析和应用现状,并展望了将转录组测序技术应用于野生大豆的研究,可能对野生大豆资源基因发掘和利用及其在大豆种质创新与品种设计育种中产生的影响。将野生大豆研究深入到分子水平,对野生大豆资源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 吴倩张磊黄志平王大刚胡国玉
- 关键词:野生大豆基因资源转录组测序
- 杂交大豆与普通大豆关键生理特性的比较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以杂交大豆(ZD2和ZD5)与普通大豆(OKD25和JN30)为试验材料,开展了杂交大豆与普通大豆光合生理特性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从开花盛期到鼓粒末期,杂交大豆叶片净光合速率均高于普通大豆,各品种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率的变化规律一致;杂交大豆的蒸腾速率均高于OKD25,部分时期高于JN30,JN30蒸腾速率最高值出现相对滞后而有别于其他品种;杂交大豆具有较高的水分利用率,其最高值同光合速率出现在鼓粒盛期;各品种胞间CO2浓度最高值出现时期相同,ZD5各时期胞间CO2浓度均低于JN30和OKD25(除鼓粒期),而ZD2绝大部分时期低于普通大豆;各品种气孔导度值从鼓粒盛期到鼓粒末期下降迅速,与光合和蒸腾速率相同,ZD2各时期气孔导度值均高于普通大豆,而ZD5部分时期高于普通大豆。
- 陈喜凤孙宁谷岩王振民吴春胜赵福林
- 关键词:杂交大豆光合特性水分利用率
- 高产大豆品种淮豆11的遗传组成分析
- 2016年
- 高产抗病大豆品种淮豆11由18个亲本经4轮杂交而成,其中包含5个骨干亲本。对淮豆11系谱亲本的遗传关系进行深入研究,为今后大豆高产育种亲本选配提供参考。使用筛选出的分布于大豆基因组的46个SSR引物,并结合系谱分析数据研究淮豆11系谱亲本间的遗传关系。结果表明,细胞核基因主要来自于2份美国品种(Mamotan和Williams)和2份育成品种(58-161和徐豆1号),其中徐豆1号核遗传贡献率最大(37.5%);细胞质基因来自于南农493-1。采用SSR标记分析淮豆11与系谱亲本间的亲缘关系,大部分材料间的遗传变异较小,遗传相似系数的变幅为0.5781~0.9609,SSR标记遗传距离为0.0391~0.3125,平均0.2305。
- 杨加银徐海风程保山
- 关键词:大豆微卫星标记
- 植物蛋白激酶研究进展被引量:21
- 2011年
- 蛋白激酶是一类磷酸转移酶,其在细胞信号转导过程中起到较为重要作用。目前,在不同植物中分离了各种蛋白激酶基因。相关研究报道表明,这一类蛋白酶基因参与了植物的抗逆性、生长发育以及信号转导等一系列生命活动进程。着重从植物蛋白激酶分类、结构及其功能研究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 张春宝赵丽梅赵洪锟董英山
- 关键词:抗逆性生长发育信号传递
- 航天大豆新品种合农65选育及栽培技术被引量:6
- 2015年
- 近些年来,随着航天科技和技术的进步,农作物航天育种也随之得到了发展。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一直致力于大豆诱变育种技术的研究工作,并于2003年和2006年进行了2次大豆航天搭载试验,对大豆航天育种理论与技术进行探讨,经过多年地面连续选择,育成了高产大豆新品种合农65号,深受广大种植户的欢迎,推广前景广阔。适宜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种植。
- 郑伟刘成贵刘秀芝郭泰王志新李灿东张振宇刘忠堂郭美玲张茂明王庆胜李忠财
- 关键词:诱变育种技术航天科技大豆栽培选育航天育种
- 杂交大豆根系形态生理特性与产量的关系被引量:12
- 2014年
- 以2个杂交大豆品种(杂交豆1号和杂交豆2号)以及同熟期组的2个常规品种(吉育72和吉林30)为试材,于2010~2011年通过盆栽和大田试验,分析不同时期品种根系发育形态、活力以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杂交大豆比常规品种2年平均增产15.3%,分枝粒重显著增加;杂交大豆R2~R7期根系干重和体积显著增加,二者均在R5期有最大增幅;R2、R5和R7期杂交大豆平均主根长、一级侧根数和一级侧根总长较常规大豆增幅均达13%以上,并在R2期增幅最大;R2~R4期根瘤干重、根冠比及R2~R5期杂交大豆根系活力均显著增加;大田条件下,30-75cm土层杂交大豆根系干重显著增加。生殖生长时期杂交大豆根系主根长、一级侧根数、一级侧根总长、根瘤干重、根系活力及深层次根系重量的强优势,保障强大的根系生物积累,为杂交大豆高产奠定了基础。
- 张伟邱强赵婧王曙明张伟龙闫晓艳赵丽梅张鸣浩张春宝
- 关键词:杂交大豆高产根系形态根系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