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06AA03Z455)
- 作品数:24 被引量:98H指数:6
- 相关作者:陆小华杨祝红冯新李力成吉远辉更多>>
- 相关机构:南京工业大学东北石油大学华东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介孔TiO_2晶须担载Au的热稳定性(英文)
- 2012年
- 以二钛酸钾晶须为前驱体,通过固相烧结工艺制备了介孔TiO2晶须,然后使用沉积沉淀法将Au纳米颗粒担载于其上,并采用低温N2吸附-脱附、X射线衍射及透射电镜等技术对催化剂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以NaBH4还原对硝基苯酚(PNP)为探针反应,评价了催化剂的活性及稳定性.结果表明,500°C热处理前后,介孔TiO2负载的Au纳米颗粒的平均粒径变化不大,且催化PNP还原活性得到了很好的保持.这主要与介孔TiO2晶须独特的双晶构型及介孔结构有关.
- 马璇璇朱银华李力成王昌松陆小华杨祝红
- 关键词:纳米金热稳定性双晶对硝基苯酚
- 层层沉积热处理法制备超薄Cu3(BTC)2膜被引量:3
- 2013年
- 基于层层沉积法,引入简单易控的热处理方式在玻璃基底表面制备出高结晶度且致密无裂缝的Cu3(BTC)2膜,并详细探讨热处理温度、组装时间和组装溶剂对Cu3(BTC)2成膜的影响。FESEM分析结果显示:膜层的厚度仅为200nm;热处理有利于获得完整的晶体结构,且高温下膜层不会产生裂纹;组装时间为5min或10min,Cu3(BTC)2颗粒尺寸小且均一。然而,当组装时间延长至20min,尺寸变得不均一,膜层表面变粗糙;通过改变组装溶剂环境,可以制备出不同维数的晶体膜。
- 仇龙云李力成冯新付双钦张所瀛陆小华杨祝红
- 关键词:金属有机骨架材料
- 基材预处理方式对Cu3(BTC)2成膜的影响
- 2014年
- 采用原位水热法在不同方式预处理的Ti材上制备Cu3(BTC)2(H3BTC为C9H6O6,均苯三甲酸)膜。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原子力显微镜(AFM)、X线衍射仪(XRD)等表征手段详细考察预处理方式对Cu3(BTC)2成膜的影响。结果表明:紫外光照射能有效提高Ti材表面的羟基化程度,从而有利于Cu3(BTC)2晶体在表面生长;相比紫外光预处理,Piranha溶液预处理的表面更适合Cu3(BTC)2晶体的生长;在Piranha溶液结合紫外光照射处理的Ti材表面能制备出较连续的Cu3(BTC)2膜。
- 仇龙云李力成冯新付双钦张所瀛陆小华杨祝红
- 关键词:预处理UV
- 二氧化钛材料微观结构与应用性能的联系被引量:6
- 2008年
- 二氧化钛是一种具有良好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的金属氧化物材料,可用作光催化剂、光电材料、催化剂载体、复合材料中的填充剂或惰性组分等。然而二氧化钛材料在工业应用中常存在难题,实验表征手段又不能够很好地认识这些困难背后隐藏的分子相互作用的机理。分子模拟技术有助于在分子尺度了解二氧化钛材料的微观结构对其性质的影响。本文在总结已有工作的同时从二氧化钛材料润湿性、催化反应活性、受限条件特殊性质3个方面入手介绍了利用分子模拟手段研究二氧化钛表观性质与微观结构间的联系。
- 魏明杰邵庆吕玲红朱育丹刘维佳陆小华
- 关键词:二氧化钛分子模拟微观结构润湿性
- 高活性TiO_2薄膜电极的制备及其光电化学性能被引量:1
- 2010年
- 以Ti(n-OC4H9)4和CH3COOK为原料,采用溶胶-凝胶法在导电玻璃基底上制备K2Ti2O5薄膜,进一步以K2Ti2O5薄膜为前躯体,用离子交换法获得TiO2纳米薄膜电极。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薄膜的组成和表面特征;以草酸为有机污染物代表,通过光电化学技术考察薄膜的光电化学活性。结果表明:TiO2纳米薄膜具有锐钛矿晶型,其粒径随着K2Ti2O5薄膜制备温度的降低而减小,约为30~150nm;TiO2纳米薄膜在0.1mol/LNa2SO4溶液中具有典型的光电化学活性以及较高的稳定性,比在含少量草酸的溶液中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的TiO2薄膜具有更强的光激发和更稳定的光电流响应性能,TiO2薄膜电极的平带电位发生负移,负移值为0.140V(vsSCE),饱和光电流密度为0.32mA/cm2。
- 钱清华冯新陆小华
- 关键词:光电化学性能平带电位离子交换
- 新型晶须状氧化钛担载Au的CO催化氧化性能被引量:6
- 2009年
- 从钛钾比较高的二钛酸钾晶须出发,通过离子交换和热处理等步骤制备了具有不同微观结构的晶须状TiO2,然后通过均相沉积-沉淀法在制得的TiO2上担载1%的Au.采用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低温N2吸附-脱附及透射电镜等技术对催化剂样品进行了表征,并测定了其催化CO氧化反应性能.结果表明,600oC处理所得晶须状TiO2载体(T(600))具有丰富的介孔结构,比表面积为59m2/g,平均孔径为11nm,担载Au后其孔道结构保持良好,而800oC处理所得晶须状TiO2样品(T(800))孔结构完全坍塌,但仍保持纯锐钛矿晶型.在相同担载条件下Au/T(800)上的Au颗粒尺寸明显小于Au/T(600)上的,但两者催化CO氧化反应活性相差不大,CO完全转化温度分别为80和70oC,活性均比Au/P25的高.
- 朱银华陈闪山陆小华杨祝红冯新汪怀远
- 关键词:金一氧化碳
- MoNi/介孔TiO2催化剂的超临界CO2技术制备及其加氢脱硫性能被引量:1
- 2013年
- 采用超临界CO2技术制备MoNi/介孔TiO2加氢脱硫催化剂(MoNi/TiO2-SUP)。采用X线衍射仪(XRD)、N2吸附-脱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表征。以二苯并噻吩(DBT)为含硫模型化物,考察催化剂的加氢脱硫性能。结果表明:MoNi/TiO2-SUP催化剂较浸渍法制备的催化剂(MoNi/TiO2-IMG)具有更高的活性组分分散度;MoNi/TiO2-SUP催化剂的单位活性更高,并且直接脱硫的比例较高,有利于燃油的辛烷值(十六烷值)保留。
- 李力成蔡鹤飞李东杨祝红陆小华
- 关键词:超临界CO2介孔TIO2加氢脱硫二苯并噻吩
- 高级氧化技术矿化水中三氯甲烷和二氯甲烷理论极限浓度分析
- 2010年
- 对环境安全性尤其是饮用水安全而言,通常认为的高级氧化技术(AOPs)"彻底降解"大多数有毒有机污染物的观点需应用化工热力学分析来检验.本文分别以三氯甲烷(CHCl3)和二氯甲烷(CH2Cl2)为模型体系,分析了不同氯代甲烷初始浓度、pH值和羟基自由基(·OH)浓度下,AOPs矿化水中氯代甲烷的平衡浓度(即矿化理论极限浓度).结果表明,CHCl3和CH2Cl2与·OH矿化反应的理论极限浓度均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OH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减小;CHCl3与·OH矿化反应的理论极限浓度随着pH值的增加而明显减小(pH3.0~3.5除外),CH2Cl2与·OH矿化反应的理论极限浓度在文献报道的·OH浓度下随着pH值的增加无明显变化,而在·OH浓度分别增至文献值的10和100倍时,CH2Cl2与·OH矿化反应的理论极限浓度随着pH值由2.0增至3.0和由3.5增至4.5而不断减小,由3.0增至3.5和由4.5增至5.0而增加.较高的·OH浓度,较高pH值(pH4.0~5.0)的酸性环境以及较低的初始浓度对氯代甲烷的彻底矿化更有利.
- 吉远辉黄文娟陆小华杨祝红冯新
- 关键词:热力学分析化学平衡高级氧化技术
- 混捏法制备NiMo/TiO2加氢脱硫成型催化剂
- 以HTiO·nHO和钛的非晶态化合物为成型载体原料,以(NH)MoO·4HO和Ni(NO)·6HO为活性组分前驱体,采用混捏法制备NiMo/TiO加氢脱硫成型催化剂。以XRD和BET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在催化剂中压微...
- 黄大华陈闪山李力成杨祝红陆小华
- 关键词:加氢脱硫二苯并噻吩
- 文献传递
- 纳米受限下溶质水化结构的分子模拟(英文)被引量:3
- 2009年
- 利用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了五种不同种类的溶质分子(K+,Mg2+,Cl-,K-和K0)在直径为0.60-1.28 nm的纳米碳管内的水化结构.模拟结果揭示了单电荷溶质、双电荷溶质和中性溶质在受限条件下具有不同的水化行为.单价溶质的配位数只有在直径不大于0.73 nm的纳米碳管内才会明显减少.和带有电荷的溶质不同,中性溶质的配位数对纳米碳管直径的改变非常敏感,并且随着管径的减小而迅速减少.模拟结果还表明带单价正电荷的溶质(K+)第一配位层水分子的取向结构会随着纳米碳管直径的改变发生变化,而其他溶质配位层取向结构在本文所涉及的纳米碳管内都几乎和体相中一致.在直径大于1.0 nm的纳米碳管中,K+的配位层取向结构有序度随着管径的减小而单调下降,但是在直径小于1.0 nm的纳米碳管中,随着碳管管径的减小而迅速上升.在两个最窄的纳米碳管内,其结构有序度甚至高于体相.双电荷溶质的水化结构在本文所研究的碳管直径范围内和体相完全一致,即使在直径只有0.6 nm的碳管内也无任何改变.
- 邵庆吕玲红陆小华魏明杰朱育丹沈文枫
- 关键词:纳米碳管分子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