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0832273)

作品数:29 被引量:195H指数:9
相关作者:覃勇荣刘旭辉潘振兴蓝崇钰梁文忠更多>>
相关机构:河池学院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项目广西教育厅科研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26篇期刊文章
  • 6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农业科学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4篇生物学
  • 2篇经济管理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理学

主题

  • 13篇植被
  • 11篇桂西北
  • 10篇土壤
  • 10篇不同植被
  • 8篇岩溶
  • 8篇岩溶地区
  • 7篇生态恢复
  • 7篇石漠化
  • 4篇任豆
  • 4篇酶活性
  • 3篇植被恢复
  • 3篇土壤微生物
  • 3篇重金
  • 3篇重金属
  • 3篇微生物
  • 3篇喀斯特地区
  • 3篇喀斯特石漠化
  • 2篇有机质
  • 2篇植被类型
  • 2篇植物

机构

  • 32篇河池学院
  • 6篇中山大学

作者

  • 28篇覃勇荣
  • 19篇刘旭辉
  • 6篇梁文忠
  • 5篇潘振兴
  • 5篇蓝崇钰
  • 4篇黄振球
  • 3篇路运恒
  • 3篇余美君
  • 3篇李秋明
  • 3篇农艳春
  • 3篇陈燕师
  • 3篇黄江滨
  • 3篇苏盛
  • 3篇刘宗琼
  • 3篇张康
  • 2篇蒋光敏
  • 2篇覃兴家
  • 2篇陈贵常
  • 2篇曾忠良
  • 2篇覃艳花

传媒

  • 4篇中国农学通报
  • 3篇江苏农业科学
  • 3篇河池学院学报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食品科技
  • 2篇山地农业生物...
  • 2篇天津农业科学
  • 1篇种子
  • 1篇北方园艺
  • 1篇西北农业学报
  • 1篇贵州农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农业环境科学...
  • 1篇Agricu...
  • 1篇现代农业科学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19
  • 2篇2016
  • 1篇2015
  • 7篇2013
  • 3篇2012
  • 4篇2011
  • 2篇2010
  • 4篇2009
  • 6篇2008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喀斯特地区造林先锋树种任豆种子萌发特性研究被引量:22
2008年
采用了石英砂和砂纸摩擦、氢氧化钠溶液浸种、热水浸种、浓硫酸浸种和浓硝酸浸种等5种不同方法对任豆种子进行处理,并对不同处理方式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利用石英砂和砂纸摩擦,不仅可以明显改善种皮的通透性,提高任豆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率,而且操作简便,设备简单,无污染,是一种值得考虑的方法;采用不同浓度的硫酸浸种,种子的吸水性能得到明显的改善,尤其是用浓硫酸浸种30 min,任豆种子的发芽率可高达99.0%,但废酸的处理比较麻烦,成本较高,并且有一定的环境风险;用80℃的热水浸种,其发芽率也较高,可达75.0%;用浓度为30%的氢氧化钠溶液浸种,任豆种子的发芽率没有显著的变化;用浓硝酸处理,随着处理时间的增加,发芽率逐步增加,浸种时间为30 min的发芽率最高(45.5%)。当浸种时间大于30 min时,任豆种子的发芽率反而有所下降。综合成本、技术难度及环境风险等因素考虑,热水浸泡处理方法,可作为任豆种子发芽处理的首选方法。
覃勇荣蒋光敏岑忠用陈燕师蓝崇钰
关键词:萌发特性
豆梨多糖提取工艺条件的初步研究被引量:19
2011年
目的:探究豆梨多糖提取的技术方法和最佳工艺条件。方法:样品采用恒温水浴浸提法提取,用醇沉法得到多糖沉淀,用稀硫酸溶解后,采用苯酚-硫酸法,在波长490nm处测定吸光度,以葡萄糖标准品为对照品,计算豆梨多糖的提取率;采用正交实验法,对影响多糖提取的料液比、提取时间、提取温度等3个因素进行考察,确定豆梨多糖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并对结果进行验证。结果: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15、浸提温度95℃、浸提时间2h。此条件下得到的多糖提取率最高,平均产率为3.04%。
刘旭辉姚丽覃勇荣刘宗琼余春华
关键词:提取率正交实验
乌桕籽粗脂肪提取工艺条件的优化被引量:1
2015年
为了探讨乌桕籽粗脂肪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以河池学院校园内采集的乌桕籽为实验材料,通过单因素试验、正交试验,考查了溶剂种类及所选溶剂的浓度梯度、提取时间、提取温度和料液比对乌桕籽粗脂肪提取率的影响,通过验证性试验确定乌桕籽粗脂肪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结果表明,乌桕籽粗脂肪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选用无水乙醇作为提取剂,提取时间120 min,提取温度100℃,料液比1∶25(g/m L)。此条件下,乌桕籽粗脂肪的平均得率为43.28%。该工艺条件稳定,重复性好。
刘旭辉甘誉静杨燕丽苏盛牟光福
关键词:乌桕籽粗脂肪
土壤重金属污染背景下的任豆修复试验
为寻找适合矿业尾矿坝人工生态恢复的植物,本文以广西南丹长坡矿堆存50年之久的尾矿坝为背景,实验采用盆栽模拟法,运用室内土培和水培两种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矿土比例(尾矿样与泥土比例分别为50、41、32、23、14、05)...
覃勇荣陈燕师刘旭辉严军覃艳花
关键词:任豆尾矿坝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
文献传递
桂西北岩溶地区11种常见桑科植物生理特性比较被引量:8
2012年
为筛选适合岩溶地区经济开发和植被恢复的优良物种,采集了桂西北岩溶地区11种常见桑科植物的叶片,测定其可溶性总糖、脯氨酸含量等14个生理指标。研究发现:不同桑科植物的生理特性有明显差异,叶绿素含量最高的是榕树,最低的是小叶榕;可溶性糖含量最高的是桑树,最低的是大叶榕;脯氨酸含量最高的是桑树,最低的是黄毛榕;不同树种的其他生理指标,如抗氧化酶活性、水溶性蛋白、细胞膜透性等也存在明显的差异。结果表明:桑科植物对岩溶环境具有复杂的适应机制和不同的生存策略,在岩溶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必须根据土壤的理化背景及不同物种的生物学特性,考虑物种之间的合理配置;适合石山植被恢复的优良树种为:构树、大叶榕、小叶榕、柘树和薜荔;适合作为野果资源开发的树种为黄毛榕和青果榕;适合作为经济作物进行规模化经营的树种为无花果和桑树。
覃勇荣潘振兴黄江滨农艳春梁文忠
关键词:桂西北岩溶地区桑科植物生理特性
不同植被对桂西北石漠化地区土壤生化作用强度的影响被引量:2
2013年
为了深入了解不同植被对石漠化地区土壤品质变化的影响,对桂西北石漠化地区13种不同植被典型样地的土壤理化性质、纤维素分解作用、氨化作用、硝化作用及无机磷转化作用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植被土壤的生化作用强度有明显的差异,以乡土树种为优势种的样地,其土壤生化作用强度通常高于外来树种为优势种的样地,青檀、鞍叶羊蹄甲、圆果化香、侧柏、青冈、任豆、阴香、吊丝竹等乡土树种可作为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的先锋树种;除植被覆盖度低的类芦样地外,以湿地松、小叶桉为优势种的样地土壤生化作用强度较低。从生态恢复效果及经济社会效益角度考虑,在石漠化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应重视不同树种的优化配置及生态恢复技术的合理运用。
覃勇荣梁文忠陈贵常余美君覃兴家刘旭辉
关键词:不同植被生态恢复
石漠化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脲酶活性研究被引量:3
2009年
从不同恢复年限、不同植被类型、不同坡向等角度对桂西北石漠化地区生态恢复的效果进行了比较分析,试图用土壤脲酶活性来说明石漠化地区土壤生态恢复的状况。结果表明:土壤脲酶活性与植被恢复年限、植被类型、坡向有密切的关系,土壤脲酶活性随植被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增大,混交模式的土壤脲酶活性明显高于单一植被的土壤,同一采样地点南坡土壤脲酶活性明显高于北坡。
覃勇荣容珍张康刘旭辉
关键词:石漠化生态恢复植被类型脲酶活性
广西九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研究
广西九万山自然保护区始建于1982年,地跨融水、环江和罗城三个县,2007年被升格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保护涵养水源的天然常绿阔叶林及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为主要目的的森林生态系统保护区。九万山自然保护区已知维管束植...
蒋裕良黄振球路运恒杨燕丽覃勇荣
关键词: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
文献传递
桂西北岩溶地区不同植被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的季节变化被引量:4
2019年
为探明桂西北岩溶地区不同植被对土壤理化特性和肥力变化的影响,以便为石漠化生态恢复提供理论依据,选择广西宜州城北会仙山先锋种为类芦的次生裸地,以及优势种为阴香、青檀、阴香+青檀混交等4种不同植被类型样地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不同样地土壤中氨化细菌、固氮细菌、硝化细菌的数量,分析土壤氨化细菌、固氮细菌、硝化细菌的数量与不同植被类型、季节变化及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植被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的数量差异比较明显,表现为有树木的样地>次生裸地;通常夏季的土壤微生物数量比较多,春季和冬季土壤微生物数量相对较少;不同植被调查样地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表现为阴香>阴香+青檀>青檀>类芦;在各个样地中,不同微生物生理类群的数量表现为氨化细菌>固氮细菌>硝化细菌;各种不同植被样地的土壤营养物质均有明显的月际差异,相同季节的不同植被样地土壤养分也有明显差异;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的数量与土壤理化性质有一定的相关性,相同植被样地土壤的氨化细菌、固氮细菌、硝化细菌的数量之间极显著相关或显著相关。如果从土壤微生物生理类群数量的差异,及其与土壤肥力的相关性来判断,对桂西北岩溶地区土壤环境生态恢复影响效果表现为阴香>阴香+青檀>青檀>类芦。
覃勇荣白新高刘旭辉
关键词:桂西北岩溶地区不同植被土壤理化性质
土壤重金属污染背景下的任豆修复试验被引量:10
2010年
为寻找适合矿业尾矿坝人工生态恢复的植物,以广西南丹长坡矿堆存50a之久的尾矿坝为背景,通过盆栽模拟,运用室内土培和水培两种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矿土比例(尾矿样与泥土比例分别为5∶0、4∶1、3∶2、2∶3、1∶4、0∶5)以及不同浓度(0、2.5、5、10、25、50、100、150、200、250mg·L-1)Pb2+、Cu2+、Zn2+在任豆苗体内的吸收、积累和分布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任豆对Pb、Cu、Zn都具有一定的吸收能力,任豆幼苗可以在一定的重金属胁迫环境下存活,任豆对重金属Pb的耐性最大,在高浓度下依然可以存活。任豆对不同类型的重金属的吸收及转运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从任豆对Pb、Cu、Zn的转运能力来看,任豆并非这3种重金属的超累积植物。试验表明,任豆在矿业尾矿坝的人工生态恢复(植物修复)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能否大规模采用任豆作为尾矿坝的生态修复物种,尚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覃勇荣陈燕师刘旭辉严军覃艳花
关键词:任豆尾矿坝重金属污染植物修复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