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10WX48)
- 作品数:3 被引量:3H指数:1
- 相关作者:冯昊史育婷毛宇飞更多>>
- 相关机构:江西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江西省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沦陷背景下的女性言说——以张爱玲为中心被引量:1
- 2014年
- 沦陷区女性作家的创作虽然也隐含着对民族命运的忧虑与关怀,但疏离政治的日常生活仍然是其言说的主要内容。张爱玲等沦陷区女性作家的言说道出了民族危亡背景下的人们对于现世安稳的渴望,以及对家庭和民族的皈依感。由于沦陷区文学中民族叙事声音的低落与男性宏大写作姿态的不振,沦陷区女性写作的兴起与沦陷区特殊语境有着种种错综复杂的关联。
- 冯昊
- 关键词:沦陷区文学女性言说
- 沦陷语境中的民族意识与文化坚守——编辑者对《万象》影响的考察被引量:2
- 2012年
- 《万象》的两任主要编辑人陈蝶衣与柯灵,以各自不同的编辑方式,表达了同样的编辑思想———有意识地在编辑中体现出延续民族文化的自觉性,并不同程度地宣扬人们的反抗精神与民族意识。在侵略者与卖国者共谋文化垄断的沦陷区,《万象》以其严肃的编辑态度与灵活的编辑方式,在日伪严密文网中建构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呼吸空间。《万象》编辑者对民族文化的自觉坚持和坚强不屈的意志为《万象》赢得了民族文化"堡垒掩体"的声誉。
- 冯昊史育婷
- 关键词:沦陷区民族意识文化坚守
- 荒芜世界里的希望——《女声》儿童栏谈片
- 2014年
- 《女声》是上海沦陷时期的女性杂志,它在创始之初就关注儿童这一社会群体。在严酷的言说环境中,《女声》的儿童栏通过各种儿童文学体裁来关注儿童生活,进行儿童启蒙教育,影射沦陷当局。这种特殊历史场景中的文化坚守不仅为儿童提供了丰富的精神养料,而且为抵抗日伪当局的殖民统治提供了可贵的言说空间。
- 毛宇飞
- 关键词:沦陷区文学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