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默沙东艾滋病综合防治合作项目

作品数:57 被引量:526H指数:14
相关作者:万绍平刘中夫王启兴南磊栾荣生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四川大学凉山彝族自治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国全球基金国家艾滋病防治社会动员经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社会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0篇医药卫生
  • 3篇经济管理
  • 3篇社会学

主题

  • 39篇艾滋病
  • 17篇病毒
  • 13篇抗病毒
  • 13篇抗病毒治疗
  • 13篇病毒治疗
  • 8篇农村
  • 7篇影响因素
  • 7篇干预
  • 7篇HIV感染
  • 6篇缺陷综合征
  • 6篇综合征
  • 6篇免疫缺陷
  • 6篇免疫缺陷综合...
  • 6篇获得性
  • 6篇获得性免疫
  • 6篇获得性免疫缺...
  • 6篇获得性免疫缺...
  • 6篇感染者
  • 6篇HIV
  • 5篇艾滋病病毒

机构

  • 19篇中国疾病预防...
  • 16篇四川大学
  • 10篇凉山彝族自治...
  • 8篇四川省皮肤病...
  • 5篇凉山州疾病预...
  • 4篇中国医学科学...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3篇四川省疾病预...
  • 3篇四川省医学科...
  • 2篇广东省疾病预...
  • 2篇重庆市疾病预...
  • 2篇泸州市疾病预...
  • 2篇四川省卫生厅
  • 2篇成都市公共卫...
  • 1篇复旦大学
  • 1篇赣南医学院
  • 1篇北京大学
  • 1篇福建省疾病预...
  • 1篇暨南大学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

  • 13篇万绍平
  • 10篇王启兴
  • 10篇刘中夫
  • 9篇南磊
  • 7篇栾荣生
  • 6篇尹碧波
  • 6篇张菊英
  • 6篇叶少东
  • 6篇龚煜汉
  • 4篇王亮
  • 4篇卫大英
  • 3篇王帅
  • 3篇刘乃鹏
  • 3篇孙研
  • 3篇张洪波
  • 3篇徐鹏
  • 3篇秦光明
  • 3篇阮玉华
  • 3篇俞海亮
  • 3篇周颖

传媒

  • 24篇中国艾滋病性...
  • 8篇预防医学情报...
  • 3篇中华流行病学...
  • 3篇中华疾病控制...
  • 2篇中华预防医学...
  • 2篇中国卫生政策...
  • 1篇中国初级卫生...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四川医学
  • 1篇重庆医学
  • 1篇理论界
  • 1篇川北医学院学...
  • 1篇中国预防医学...
  • 1篇中国现代医药...
  • 1篇广西民族大学...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医学信息(下...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9
  • 2篇2018
  • 2篇2017
  • 3篇2016
  • 1篇2015
  • 7篇2014
  • 13篇2013
  • 13篇2012
  • 5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1篇2008
5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乡级艾滋病治疗机构内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依从性及影响因素被引量:21
2017年
目的 分析2015年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犁州)乡级艾滋病治疗机构内HIV感染者和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ART)依从性及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以伊犁州3个乡级(喀尔墩乡、塔什库勒克乡和愉群翁乡)艾滋病治疗机构为研究现场,于2015年5月,由从事艾滋病治疗的工作人员进行研究对象招募,纳入研究场所内18岁及以上、既往确认HIV抗体阳性且正在接受抗病毒治疗(ART)、签署知情同意书并接受问卷调查者,共443例。剔除问卷填写不完整或不符合逻辑者,最终纳入研究对象412例。采取自行设计的问卷调查和查询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ART认知和ART依从性情况、参加"恰依"活动(当地流行的一种民间聚会活动)、家人告知、吸烟和饮酒状况。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中文版介绍及其使用说明》对其生存质量进行评定。采用χ^2检验对研究对象抗病毒治疗依从性进行单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二分类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对研究对象抗病毒治疗依从性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412例研究对象的年龄为(41.1±8.0)岁,范围为19~67岁;男性占60.9%(251例),女性占39.1%(161例);依从ART者占75.0%(309例),其生存质量得分的P50(P25,P75)为56.31(50.55,59.42)分。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ART依从率[70.1%(176例)]低于女性[82.6%(133例)](χ^2= 8.16,P=0.005);有抑郁状况者ART依从率[78.0%(54例)]高于无抑郁状况者[63.5%(255例)](χ^2=7.52,P=0.00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生存质量得分较高者依从ART的可能性较高(OR=1.06,95%CI:1.02~1.09);饮酒和告知家人HIV感染状况者依从抗病毒治疗可能性较低(OR=0.26,95%CI:0.13~0.53;OR=0.31,95%CI:0.13~0.72);与无业者相比,职业为工人者依从ART
王威刘伟陈涛刘乃鹏郑迎军叶少东张月王学敏王桂珍张洪波
关键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药物治疗依从性抗病毒治疗
282例HIV/AIDS患者TDF+3TC+EFV初始抗病毒治疗效果分析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探讨替诺福韦(TDF)+拉米夫定(3TC)+依非韦伦(EFV)初始高效抗反转录病毒治疗(HAART)的近期疗效。方法建立前瞻性研究队列,纳入300例HIV/AIDS成年患者,给予TDF+3TC+EFV初始HAART 48周,对最终完成治疗、随访患者的HIV病毒载量(VL)、CD4+T淋巴细胞计数(CD4+)进行分析,高基线VL(VL≥105拷贝/mL)组定义为A组,低基线VL(VL<105拷贝/mL)组定义为B组。结果最终282例患者完成48周治疗及随访,98.58%患者坚持每天定时服药。HAART 12周HIV病毒抑制率(VL<40拷贝/mL的所占比例)为46.53%,48周为98.58%;A、B两组HIV病毒抑制率在HAART 12周分别为10.81%、58.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8周分别为98.61%、98.5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线、24周、48周CD4+平均值分别为(317.98±119.31)、(453.10±165.46)、(474.98±165.56)个/μ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4周较基线、48周较基线、48周较24周CD4+均增长,HAART 24周CD4+增长幅度更大;HAART 48周CD4+≥350个/μL患者比例明显上升,由基线时42.55%上升至79.08%;HAART 48周CD4+较基线CD4+增长大于或等于100个/μL患者占66.31%。结论 TDF+3TC+EFV作为成人初始HAART方案,短期内能有效控制患者血浆中HIV病毒复制及升高外周CD4+,近期抗病毒治疗疗效显著。
刘欢霞蔡琳朱迎春杨晓静王燕何盛华
关键词:HIV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重庆市接受抗病毒治疗的HIV感染者和AIDS患者免疫重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5
2016年
目的了解2004-2013年重庆市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和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患者接受高效抗逆转录病毒治疗后免疫重建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利用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下载的重庆市接受抗病毒治疗患者的基本信息和随访数据,建立重复测量资料的两水平生长模型,拟合CD4^+T细胞计数随治疗时间变化情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8 991例研究对象。基线、治疗6个月和18个月后T细胞计数均值分别为(194.23±123.72)个/mm^3、(303.87±159.08)个/mm^3和(355.52±174.78)个/mm^3。两水平模型拟合结果显示,治疗时间、性别、入组年龄、基线T细胞计数、感染途径、婚姻状况、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分期、是否有艾滋病相关症状或体征等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均有P<0.05)。结论重庆市抗病毒治疗免疫重建效果明显,及早发现HIV感染者并及时纳入治疗能有效提高免疫重建的治疗成效。
袁新皓周超何海吴国辉栾荣生
关键词:T淋巴细胞
凉山州CD_4细胞计数<350/μL的HIV/AIDS病例未治疗原因调查被引量:5
2012年
目的了解凉山州CD4细胞计数<350/μL的艾滋病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感染者/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病人(简称HIV/AIDS病例)未做治疗的原因,为提高抗病毒治疗覆盖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截止2011年9月,AIDS随访管理数据库中CD4细胞计数<350/μL,且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1 843例HIV/AIDS病例,集中调查他们未治疗的原因。结果 1 843例病例中,有352例(19.1%)已经开始治疗但尚未录入随访数据库,真正未治疗的共1 491例(80.9%),未治疗的原因依次为:长期外出(52.9%)、拒绝治疗(28.2%)、失访(5.8%)、入狱(5.4%)、处理机会性感染(3.4%)、死亡(3.4%)、医生认为无需治疗(0.9%)。17个县(市)未治疗原因不尽相同,利用本次调查机会,积极有效开展工作,抗病毒治疗覆盖率从9月底的52.9%提高到年底的64.9%,提高了12.0%。结论凉山州CD4细胞计数<350/μL的HIV/AIDS病例未进行抗病毒治疗的主要原因是,病人长期外出和拒绝治疗。应采取有效措施,提高治疗依从性及治疗覆盖率。
黑发欣王启兴龚煜汉李崇行杨国平尹碧波王亮刘鹏刘中夫
关键词:抗病毒治疗流行病学调查
四川省凉山州艾滋病综合管理新模式被引量:20
2012年
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是中国最大的彝族聚居区,是民族类别最多、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地区,有彝、汉、藏、回、蒙等14个世居民族。由于凉山地处云南与内地的交界处,受毒品过境影响,逐渐成为了一个以静脉共用针具吸毒导致的艾滋病高流行区,其中布拖县、昭觉县、美姑县疫情分别为全国第1、2、9位。
南磊王启兴卫大英尹碧波宋志斌李崇行龚煜汉阿力拉曲张建勋
关键词:艾滋病
TDF+3TC+EFV初始抗病毒治疗48周不良反应观察分析被引量:2
2018年
目的探讨TDF+3TC+EFV作为HIV/AIDS成年患者初始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方案治疗48周的主要不良反应。方法建立前瞻性研究队列,纳入300例HIV/AIDS成年患者,给予TDF+3TC+EFV初始HAART 48周,监测治疗期间的主要不良反应。结果 TDF+3TC+EFV初始HAART 48周期间不良反应总发生率99. 30%(283/285),不同类型的发生率依次为神经系统症状84. 21%(240/285)、胃肠道反应18. 95%(54/285)、肝功异常16. 14%(46/285)、皮疹12. 28%(35/285)、肌酐清除率下降1. 75%(5/285); HAART 2、4、8、12、24、48周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91. 23%(260/285)、21. 05%(60/285)、13. 69%(39/285)、9. 47%(27/285)、11. 23%(32/285)、9. 22%(26/282),在接受HAART开始的4周内不良反应发生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随着HAART治疗时间的延长,不良反应发生率下降;大部分不良反应较轻微,可自行缓解,因不良反应更换HAART方案的仅有1. 05%(3/285)。结论 TDF+3TC+EFV作为HIV/AIDS成年患者初始抗病毒一线治疗方案,短期内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刘欢霞杨晓静朱迎春蔡琳王燕何盛华
关键词:HIV/AIDS抗病毒治疗安全性
凉山州HIV/AIDS病人的营养状况及营养知识知晓情况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了解凉山州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病人(HIV/AIDS病人)的营养状况及营养知识知晓情况。方法采取定性访谈的方式,于2008年10-11月,以社区为基础招募HIV/AIDS病人及其家属各20名、社区相关人员30名,进行个人深入访谈。结果凉山州HIV/AIDS病人营养不良的比例较高,饮食结构单一化,营养素摄入不均衡且数量不足。同时当地医护人员的营养知识水平很低,针对HIV/AIDS病人的护理和管理知识比较缺乏,妨碍了对HIV/AIDS病人在饮食习惯和营养搭配上及时给予科学指导,家属和病人自身严重缺乏营养健康知识和自我护理能力。结论应加大社区营养知识的宣传力度,促进对HIV/AIDS病人的饮食习惯的科学指导和及时管理,以降低其营养不良状况的发生。
刘倩萍马志凌王启兴祝军玲宋本莉卫大英秦光明张灵麟郝春曹学义何丽阮玉华
关键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营养
农村留守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效果评价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评价对农村留守居民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的效果,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阶段抽样,抽取四川省4县的农村留守居民,统一对各县(市、区)的调查骨干(由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业人员)进行培训后,调查人员深入农村居民家中,进行问卷调查。在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的1~2月后,再对同一对象进行调查。结果基线调查2 096人,宣传后共调查1 974人,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前后农村留守居民的艾滋病知晓比例分别为86.88%和99.85%,艾滋病危害知晓率分别为77.4%和97.4%,艾滋病防治知识总知晓率分别为40.5%和77.6%,艾滋病防治知识分题知晓率和艾滋病检测信息知晓率分别32.6%和86.7%),向在外亲人宣传艾滋病比例分别为24.1%和79.9%,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农村留守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效果较显著,今后开展农村艾滋病健康教育活动要有针对性,要进一步增加农村留守居民对艾滋病危害及各种防治知识的全面了解,并能主动向在外务工家人宣传艾滋病,形成稳定、高效的农村艾滋病健康教育宣传体系。
刘俊阳万绍平刘明艳张菊英
关键词:艾滋病防治知识
农村外出和留守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现状对比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了解农村外出和留守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情况,为制订有针对性的农村居民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教育提供依据。方法对四川省三台县、渠县、安岳县、广安区15—65岁的农村外出和留守居民进行艾滋病防治知识调查。结果农村外出和留守居民听说过艾滋病的比例分别是91.9%和8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0.071,P〈0.01);知晓艾滋病危害的比例为79.9%,外出和留守居民分别为82.0%和77.3%;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农村外出和留守居民分别为69.1%和56.5%,且不同人群之间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8.642,P〈0.01);有34.9%的居民清楚如何免费检测艾滋病;有24.1%的留守居民和24.4%的外出务工人员向或接受过家人的艾滋病宣传教育。结论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和留守居民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总体不高,免费检测信息的知晓率更低,家人之间很少相互进行艾滋病宣传,需加强对农村居民检测信息及家人之间教育的宣传,实施有针对性、具体化的持续宣传教育。
万绍平王帅刘明艳张菊英
关键词:艾滋病知晓率宣传教育
泸州市男男性行为人群行为干预效果分析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评价泸州市2009-2011年对男男性行为(MSM)人群进行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的效果,确定未来干预工作的重点方向。方法采用"滚雪球"的方法对泸州市MSM人群进行行为干预,采用非概率抽样方法选取调查对象并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2009-2011年泸州市MSM人群接受健康教育和行为干预的比例分别为89.50%、97.75%和98.75%,呈上升趋势;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分别为94.25%、92.75%和9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最近1次与同性发生肛交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为58.00%、84.46%和73.76%,最近1次发生商业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为50.00%、64.00%和92.86%,最近1次与异性发生性行为时使用安全套的比例是80.85%、47.54%和75.00%。结论泸州市MSM人群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较高,但坚持使用安全套比例较低。普遍存在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与较高的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水平严重分离的现象。
吴庆戎李杰陈晨龙敖万绍平刘明艳
关键词:男男性行为者艾滋病健康教育行为干预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