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无)

作品数:2 被引量:38H指数:2
相关作者:叶晔更多>>
相关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浙江省社科规划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文学

主题

  • 1篇地名
  • 1篇演进
  • 1篇中国风
  • 1篇诗歌
  • 1篇宋代
  • 1篇竹枝
  • 1篇竹枝词
  • 1篇文学
  • 1篇文学化

机构

  • 2篇浙江大学

作者

  • 2篇叶晔

传媒

  • 1篇文学遗产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年份

  • 1篇2014
  • 1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拐点在宋:从地志的文学化到文学的地志化被引量:17
2013年
宋代出现的地名百咏,固然存在文体学意义上的研究价值,但在更大的文学史视野下,将之置于文学和地志相互动的跨学科层面予以考察,则它与都邑赋、竹枝组词等多种文学体类异中有同,都体现出较自觉的采风、补史的地志书写目的,在功能意义上可归为同一种文学创作类型——"地志文学",在明清两代尤为兴盛。更重要的是,借以宋代地名百咏为发端的近世地志文学的考察,可以梳理出在古代文学的向外互动发展中,存在一个从地志文学化折返到文学地志化的过程,而宋代恰是这一折返过程的时间拐点所在。这一文学史特性的转向,一方面与文学理论自觉和史学理论自觉的不同发生时段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地方观念在宋代逐步形成和强化在文学上的一种反映。,
叶晔
关键词:文学宋代
竹枝词的名、实问题与中国风土诗歌演进被引量:21
2014年
自唐宋而下,古人对竹枝词的观念认知,大致呈现一个从采风转向纪风、从写情转向纪事的过程。继而,随着清初竹枝、棹歌二体的合流,乡党掌故大量入诗,"风土即竹枝"的观念逐步生成,并出现了泛风土化的发展趋势,杂咏、杂事诗、地名百咏等地方诗歌体类纷纷向之靠拢。这种表象上的文体聚合,实质上是宋以后地方书写中的纪行诗、风土诗、景观诗三大诗歌类型的功能聚合,体现了中国近世文学发展中的地域化、陌生化、庶民化特征。只有动态地厘清包括竹枝词在内的诸多风土诗歌体类的层次和边界,它们的发展脉络才能显现出来,风土诗歌在文学和文化之间的价值张力方能调和,其学术意义才能得到均衡、多维的展现。
叶晔
关键词:竹枝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