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06BAI09B03)
- 作品数:91 被引量:1,866H指数:25
- 相关作者:郭兰萍黄璐琦周洁张重义张子龙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河南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医药卫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土壤无机元素对黄芩无机元素及黄芩苷含量的影响被引量:25
- 2010年
- 目的:探讨黄芩土壤无机元素对药材无机元素和黄芩苷含量的影响。方法:测定河北承德黄芩中黄芩苷含量、无机元素含量及黄芩根际土壤中无机元素含量,用SPSS 13.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方差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黄芩对P有明显富集作用,对Zn和Se也有一定的富集。P,Zn,Se的土壤-黄芩迁移能力显著大于其他元素。黄芩中Se含量与其土壤含量显著正相关。黄芩苷与药材中P显著正相关,与Sr,Se呈显著负相关。结论:本实验所用黄芩样品中无机元素含量普遍偏低,尤以微量无机元素明显。黄芩中多数无机元素含量并不直接受制于相应的土壤含量。黄芩药材中无机元素含量与黄芩苷含量具有相关性趋势。
- 赵曼茜吕金嵘郭兰萍格小光杨光宋良科
- 关键词:黄芩土壤无机元素黄芩苷
- 地黄对芝麻的化感作用及其化感物质的分离鉴定被引量:30
- 2009年
- 通过分离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组织中抑制芝麻(Sesamum indicum)生长发育的化感物质,以弄清地黄茬种植芝麻造成芝麻严重减产的原因。以芝麻为受体的生物测定为检测跟踪手段,通过浸提、萃取、硅胶柱层析分离方法及气相色谱-质谱(GC-MS)鉴定方法,分离鉴定了地黄组织影响芝麻的化感物质。对地黄不同组织的浸提液进行的生物测定结果表明:影响芝麻生长发育的化感物质在地黄叶中含量高。地黄叶浸提液的不同有机相萃取组分的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乙酸乙酯相化感活性最强,乙酯乙酯相通过硅胶柱层析分离获得的洗脱组分Fr7化感活性最强。通过GC-MS及验证试验证明:地黄抑制芝麻生长的化感物质是月桂酸和2,6-二叔丁基苯酚。研究表明地黄他感作用与自毒作用的化感物质是不同的。
- 王明道陈红歌刘新育高玉千吴坤贾新成
- 关键词:地黄芝麻化感作用化感物质
- 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的化学固定修复研究被引量:21
- 2009年
- 本文研究糠醛渣、磷矿粉、风化煤3种修复剂对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化学固定修复效果。结果表明:糠醛渣、磷矿粉、风化煤3种修复剂都可一定程度地降低复合污染土壤中的Cu、Zn、Pb、Cd含量,其中以风化煤降低土壤有效态Zn、Cu的效果较好,在风化煤添加量为80g/kg时土壤有效态Zn的含量降低了37.22%,土壤有效态Cu的含量降低了31.22%;磷矿粉处理修复Pb的效果比糠醛渣、风化煤好,在磷矿粉添加量为80g/kg时,土壤有效态Pb的含量降低了23.79%;3种修复剂都能显著降低土壤有效态Cd,在磷矿粉添加量为40g/kg时,土壤有效态Cd的含量降低最显著,较对照降低了83.09%。在本试验条件下,3种修复剂对4种重金属复合污染土壤的修复效果,以Cd较好,其次是Zn,对Pb的修复效果较差。
- 张丽洁张瑜刘德辉
- 关键词:糠醛渣磷矿粉风化煤
- 不同间隔年限地黄土壤的自毒作用和酚酸类物质含量被引量:43
- 2009年
- 分别取2、4、6、8年前种植过地黄的土壤进行大田再植生物测试,并采用HPLC检测再植地黄土壤中与化感现象密切相关的5种酚酸(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香豆酸和丁香酸)的含量。结果表明:随着土壤间隔年限的增加,大田再植地黄的块根干质量、体积和叶片干质量依次增加,且从地黄苗期就开始表现出这种变化趋势;地黄土壤中5种酚酸的含量也依次降低,间隔2、4、6、8年的再植地黄土壤中5种一元酚酸总含量分别为1.503、1.323、0.700和0.340μg.g-1。间隔2、4、6、8年的再植地黄土壤水提液中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和香豆酸含量与地黄大田生物测试结果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从整体看,地黄生育的前期和中期应当是地黄化感作用的重点时期。
- 杜家方尹文佳张重义侯健黄剑李娟
- 关键词:地黄再植酚酸自毒作用连作障碍
- 地黄连作对根际微生物区系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219
- 2007年
- 以地黄连作2年和1年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分别测定了根际微生物区系变化及根际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地黄连作对其根际微生物区系及土壤酶活性产生了较大的影响.随种植年限的增加,根际细菌和真菌减少,但差异均不显著;放线菌增多,连作2年的土壤约为1年的4倍.土壤中氨化细菌、好气性固氮菌、硫化细菌、反硝化细菌和嫌气性纤维素分解菌分别增加了25.99、45.39、11.43、1.36和1.43倍,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减少了86.74%.连作地黄根系的分泌物对脲酶、多酚氧化酶、蔗糖酶、蛋白酶和纤维素酶活性具有促进作用,分别增加了62.87%、9.43%、47.91%、139.62%和31.33%,而对过氧化氢酶则呈抑制作用.说明地黄连作会破坏根际微生物种群平衡.
- 陈慧郝慧荣熊君齐晓辉张重义林文雄
- 关键词:地黄连作障碍根际微生物土壤酶活性
- 不同温度下丛枝菌根对苍术根茎生物量和挥发油的影响被引量:13
- 2011年
- 目的研究高温胁迫下根内球囊霉Glomus intraradices(AM真菌)对苍术根茎生物量及其根茎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盆栽试验,接种AM真菌,测定苍术地下部分生物量和根茎挥发油的量。结果高温胁迫显著降低了栽培苍术在自然条件下的AM真菌侵染率,而接种AM真菌苍术根系的侵染率无影响。高温胁迫下,接种AM真菌苍术根系的侵染率与未接种的苍术相比超过4倍。高温胁迫下,接种AM真菌可显著提高苍术根茎鲜质量、根茎含水量、根干质量、地下总干质量、挥发油组分数,显著降低苍术根茎挥发油中愈创醇与茅术醇的量。结论高温胁迫下接种AM真菌,有利于提高苍术根系侵染率、促进苍术地下部分生物量的积累,并影响苍术根茎挥发油总数和主要组分的量。
- 张霁刘大会郭兰萍金航杨光周洁
- 关键词:高温胁迫苍术丛枝菌根生物量挥发油
- 罹病西洋参根内主要人参皂苷含量的变化被引量:13
- 2008年
- 目的:研究根部病害对西洋参根不同部位主要皂苷含量的影响。方法:采集田间同一栽培地发生不同程度根腐病的西洋参根,采用HPLC测定不同发病程度根韧皮部、木质部中人参皂苷Rg1,Re,Rb1的含量;结果:不同程度罹病西洋参根韧皮部及木质部中Rg1含量均无显著变化;发病严重的根韧皮部Re含量显著降低(P<0.05),而木质部含量显著升高(P<0.05);Rb1在中度及重度发病西洋参根韧皮部及木质部中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不同严重程度的西洋参病根中Rg1,Re,Rb1呈现复杂的变化,导致Rg1,Re,Rb1在总皂苷中的比例发生变化。
- 高微微焦晓林毕武何春年
- 关键词:西洋参根腐病人参皂苷韧皮部木质部
- 连作条件下地黄(Rehmannia glutinosa)根区土壤化感效应的动态变化
- 不同质地类型土壤浸提液生物测试结果分析表明,从整个生育时期看,正茬和重茬地黄生育中前时期的各个浓度土壤提取液对受体种子幼根生长的抑制作用最强,重茬地黄各个浓度土壤提取液对种子幼根生长的抑制作用在这个时期表现的尤
- 张重义杜家方尹文佳李娟林文雄
- 关键词:地黄再植生物测试
- 文献传递
- 响应面法优化酶法提取怀地黄梓醇的工艺被引量:6
- 2010年
- 利用响应面分析法考察了酶用量、提取时间、pH值和提取温度4个因素对酶法提取怀地黄梓醇的影响。结果表明,酶法提取怀地黄梓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酶用量0.31%、提取时间147 min、pH值4.6、提取温度56℃,梓醇提取率达7.98%,与模型预测值基本相符。说明酶法可较好地应用于怀地黄梓醇的提取,通过响应面分析法能得到一个较好预测试验结果的模型方程。
- 王明道原增艳刘新育张世敏陈红歌贾新成
- 关键词:怀地黄梓醇纤维素酶
- 基于TOPSIS-RSR法的三七连作障碍消减效应综合评价被引量:25
- 2015年
- 为筛选能有效消减三七连作障碍的技术措施,本研究选择出苗率(反映出苗状况)、存苗率(反映存苗状况)、地上和地下鲜重、干重及总干重(反映生长状况)等8项指标,引入TOPSIS法和RSR法,综合评价了添加土壤改良剂、有机肥、有益微生物等措施及其组合,共67个处理对三七连作障碍的消减效应。评价结果表明:土壤消毒剂+有益微生物+有机肥(WY)及土壤消毒剂+土壤改良剂+有益微生物(WX)等措施均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连作三七的出苗率和存苗率,促进三七植株生长,提高干物质积累,较好地消减障碍效应;尤以WY7(4 500 kg·hm-2石灰+22 500 kg·hm-2猪粪)、WY8(4 500 kg·hm-2石灰+450 kg·hm-2金宝贝微生物菌肥)、WX7(4 500 kg·hm-2石灰+4 500 kg·hm-2膨润土)、WX9(4 500 kg·hm-2石灰+675 kg·hm-2肥士特生物菌肥+4 500 kg·hm-2活性炭粉)处理的效果更为理想;TOPSIS法和RSR法均适用于三七连作障碍消减效应评价,且表现出很好的一致性。可以看出,TOPSIS法结合RSR法准确地筛选出了WY7、WX9等能够有效消减三七连作障碍的处理;其他处理排序结果也与盆栽试验结果相吻合,表明TOPSIS法结合RSR法可增加对各处理评价的准确性,适用于三七连作障碍有效消减技术措施的筛选。
- 张子龙孙萌李凯明侯俊玲王文全
- 关键词:连作障碍综合评价TOPSIS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