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CARS-3-1-19)
- 作品数:44 被引量:520H指数:15
- 相关作者:于振文石玉张永丽赵俊晔王东更多>>
- 相关机构:山东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施氮量对小麦旗叶叶绿素荧光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21
- 2018年
- 为探讨水肥一体化条件下施氮量对小麦旗叶叶绿素荧光特性及籽粒产量的影响,以小麦品种济麦22为试验材料,设每公顷施纯氮0(N0)、150(N1)、180(N2)、210(N3)和240kg(N4)五个处理,通过大田试验分析了不同处理间小麦旗叶PSⅡ最大光化学量子效率(F_v/F_m)、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叶绿素相对含量、籽粒灌浆速率及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花后14~35d,小麦旗叶F_v/F_m在N3和N4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但二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花后0~35d,N3处理的旗叶ΦPSⅡ最高,施氮量再增加至N4时,ΦPSⅡ无显著变化。花后14~28d,N3和N4处理的旗叶叶绿素相对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花后35d,N3处理显著高于N4处理。粒重和灌浆速率在灌浆前期均随施氮量增加而降低;灌浆后期N3与N4处理间粒重和灌浆速率无显著差异,但二处理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籽粒产量在N3处理下最高;在施氮量增加至N4时,籽粒产量不再增加,且氮肥生产效率和氮肥农学效率分别下降了14.6%和24.0%。在本试验条件下,210kg·hm^(-2)是兼顾高产和高效的最佳施氮量。
- 郭培武石玉赵俊晔于振文
- 关键词:小麦水肥一体化施氮量
- 施氮量对测墒补灌小麦冠层不同层次光截获和干物质分布的影响被引量:14
- 2018年
- 以大穗型小麦品种‘山农23’为材料,在大田拔节期和开花期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补灌至70%和65%的条件下,设置4个施氮水平0(N_0)、180(N_1)、240(N_2)和300 kg·hm^(-2)(N_3),研究施氮量对小麦冠层不同层次光合有效辐射(PAR)截获和干物质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N_2处理开花期群体总茎数、开花后10、20和30 d的叶面积指数、开花后20 d冠层上层和中层及冠层总的PAR截获率和截获量显著高于N_0和N_1,施氮量增加至N_3,上述指标无显著增加.N_2处理成熟期各层次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显著高于N_0和N_1,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和植株总干物质积累量比N_0分别高36.7%和35.4%,比N_1分别高9.5%和10.2%,与N_3处理无显著差异.各层次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和植株总干物质积累量与上层和中层PAR截获率呈显著正相关,与下层PAR截获率无显著相关;各层次营养器官干物质积累量与籽粒干物质积累量均呈显著正相关.施氮量为240 kg·hm_(-2)的N_2处理是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优处理.
- 郑雪娇于振文张永丽石玉
- 关键词:小麦施氮量冠层
- 不同土壤肥力麦田小麦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差异被引量:6
- 2021年
- 为明确不同土壤肥力下小麦干物质生产和产量的差异,于2019-2020年小麦生长季,选择了产量潜力分别为10500kg·hm^(-2)和9000kg·hm^(-2)的超高产土壤肥力和高产土壤肥力两种麦田,以济麦22为材料,比较分析了不同土壤肥力麦田小麦的群体动态、干物质生产、籽粒灌浆特性、穗部特征和产量构成的差异。结果表明,与高产土壤肥力相比,超高产土壤肥力增加了小麦拔节至成熟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及成熟期干物质在籽粒中的分配量,促进了小麦开花前营养器官储存同化物在开花后向籽粒的转运量和开花后的光合物质同化量,提高了收获指数;超高产土壤肥力使籽粒在灌浆中后期维持较高的灌浆速率,延长了活跃灌浆期,提高了粒重。超高产土壤肥力通过增加单位面积的穗数和千粒重,实现小麦高产。
- 张晶晶石玉于振文张永丽
- 关键词:小麦土壤肥力干物质籽粒灌浆籽粒产量
- 不同灌溉畦长对小麦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7
- 2014年
- 以高产冬小麦品种济麦22为材料,研究不同灌溉畦长对小麦旗叶水势、光合特性和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2010—2011年小麦生长季设置畦长为10(L10)、20(L20)、40(L40)、60(L60)、80(L80)和100 m(L100)的6个处理,2011—2012年和2012—2013年设置畦长为40(L40)、60(L60)、80(L80)和100 m(L100)的4个处理.结果表明:2010—2011年生长季开花期0~200 cm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为L80、L60>L100>L40>L20>L10,2011—2012年和2012—2013年为L80、L60>L100>L40.开花后11 d和21 d,旗叶水势、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均为L80、L100>L60>L40>L20、L10;花后31 d为L80>L60、L100>L40、L20、L10.L80各区间开花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及籽粒产量变异系数小于L100,平均干物质积累量及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和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显著高于L100、L40、L20和L10,平均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是本试验条件下节水高产的最优畦长处理.
- 马尚宇于振文石玉赵俊晔张永丽
- 关键词:冬小麦光合特性干物质积累及分配水分利用效率
- 测墒补灌对小麦旗叶光合特性及酶活性的影响被引量:3
- 2015年
- 以‘济麦20'为供试材料,通过田间试验,在拔节期和开花期设置土壤相对含水量为65%(W_(65))、70%(W_(70))和75%(W_(75))的测墒补灌处理,以全生育期不灌溉为对照(CK),研究不同测墒补灌水平对旗叶光合特性及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W_(70)处理小麦旗叶净光合速率、蔗糖含量和磷酸蔗糖合成酶(SPS)活性在花后14~21 d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成熟期W_(70)处理干物质量与W_(75)处理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W_(65)处理和CK;W_(70)处理单茎质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W_(70)处理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可溶性蛋白含量在花后14~28 d显著高于其他处理,丙二醛含量在花后14~28 d显著低于CK和W_(65)处理,与W_(75)处理无显著差.异2012-2013年和2013-2014年W_970)处理小麦籽粒产量分别为8941.4和9125.4 kg·hm^(-2),与W_(70)处理无显著差异显著高于W_(65)处理和CK;W_(70)处理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在本试验条件下,拔节期和开花期0~140 cm土层平均土壤相对含水量均以70%为节水高产高效的最佳灌溉处理.
- 何建宁石玉赵俊晔张永丽于振文
- 关键词:小麦光合特性籽粒产量
- 不同土层测墒补灌对冬小麦耗水特性与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2
- 2015年
- 于2012—2014年两个冬小麦生长季,在大田条件下设置:全生育期不灌水(W0)处理,当地定量节水灌溉(拔节期和开花期均灌水60 mm,W1)处理,依据0-20 cm(W2)、0-40cm(W3)、0-60 cm(W4)和0-140 cm(W5)土层土壤含水量测墒补灌处理,于拔节期和开花期补灌至土壤相对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5%和70%,研究依据不同土层土壤含水量测墒补灌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光合速率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拔节期灌水量为W1、W4〉W3〉W2、W5,开花期灌水量和总灌水量均为W5〉W1、W4〉W3〉W2,W3总耗水量显著高于W2处理,与W1、W4和W5处理无显著差异.W3土壤贮水消耗量高于W1、W4和W5处理,其中,W3在拔节至开花阶段和开花至成熟阶段对40-140 cm和60-140 cm土层土壤贮水消耗量均显著高于其余灌水处理.灌浆中期W3处理小麦旗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W1和W4处理次之,W0处理最低.W3处理两个生长季的籽粒产量分别为9077和9260kg·hm^-2,水分利用效率分别为20.7和20.9 kg·hm^-2·mm^-1,均显著高于其余处理,灌溉水生产效率最高.综合考虑灌水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小麦拔节期和开花期适宜进行测墒补灌的土层深度为0-40 cm.
- 满建国于振文石玉张永丽
- 关键词:光合速率籽粒产量冬小麦
- 测墒补灌对小麦水分利用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被引量:8
- 2017年
- 于2014—2015、2015—2016年两个小麦生长季,以丰川6号和丰川9号为试验材料,在大田设置5个处理,即全生育期不灌水(W0)、当地传统灌溉(Wck)、拔节期和开花期均补灌至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分别为70%(W70)、75%(W75)、80%(W80),研究不同测墒补灌处理对小麦水分利用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W75处理较Wck灌水量少,土壤贮水消耗量及其占总耗水量的比例高;W75处理对20~160 cm土层土壤水分的消耗量显著高于Wck,促进小麦对深层土壤水分的利用。综合两年结果,W75处理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灌溉水生产效率高,是本试验条件下高产节水的最优处理。
- 吴复学孙慧敏李海彦吴长路刘树念苏晓舟于振文石玉
- 关键词:小麦籽粒产量
- 不同带长微喷带灌溉对麦田土壤水分分布和干物质积累及籽粒产量的影响被引量:7
- 2018年
- 为了研究麦田用微喷带灌溉的适宜带长,2015—2016和2016—2017两年度以‘济麦22'为材料,设置了带宽80 mm微喷带下带长为60 m(T_1)、80 m(T_2)和100 m(T_3)3个处理的试验,试验小区长度等于带长,试验小区内沿灌溉方向每20 m为一个取样区段,依次命名为A、B、C、D、E,分析不同带长微喷带灌溉对麦田土壤水分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两年度不同处理A区段拔节期、开花期灌水后0~40 cm土层土壤相对含水量为T_1T_2、T_3,D区段为T_2>T_3;各处理区段间土壤相对含水量的变异系数为T_1T_2、T_3,D区段为T_2>T_3;不同处理开花后20、30 d叶面积指数、冠层光截获率及开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为T_1>T_2>T_3,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为T_1、T_2>T_3.3)不同处理A、B区段籽粒产量均无显著差异,C区段为T_1>T_2、T_3,D区段为T_2>T_3,整畦籽粒产量为T_1、T_2>T_3.4)两年度不同处理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为T_1、T_2>T_3,灌溉水利用效率为T_1>T_2>T_3.综合考虑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本试验条件下带宽80 mm、带长60 m的处理(T_1)是节水高产的最优处理,带长为80 m的处理(T_2)是较优处理.研究结果可为山东省小麦利用微喷带进行节水高产灌溉提供理论依据.
- 王冰心赵俊晔石玉于振文
- 关键词:土壤水分分布干物质积累
- 不同带长微喷带灌溉对土壤水分布与冬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6
- 2013年
- 于2010—2012年度冬小麦生长季,选用高产冬小麦品种济麦22,采用测墒补灌方式,设置40m(T40)、60m(T60)和80m(T80)3种带长的微喷带灌溉处理,研究不同带长微喷带灌溉对土壤水分分布及冬小麦耗水特性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和开花期采用微喷带补灌,随微喷带带长缩短,灌溉水在土壤中的水平分布均匀系数显著增加.拔节期补灌,T40和T60处理在距畦首0~40m范围内各小麦行间的0~20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均无显著差异;T80处理在距畦首38~40m、58~60m和78~80m处各小麦行间的0~200cm各土层土壤含水量变化规律一致,均表现为随距微喷带的距离增加而减小.T40处理的小麦在拔节至开花期间和开花至成熟期间分别对40~60cm和20~80cm土层土壤贮水的消耗量显著高于T60和T80处理,而对深层土壤贮水消耗量和总土壤贮水消耗量、开花期补灌水量、总灌水量和总耗水量显著低于T60和T80处理.随微喷带带长缩短,小麦籽粒产量、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升高,而流量降低,在灌水量一定的情况下,单位时间内的有效灌溉面积减小.综合考虑小麦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流量,40和60m是本试验条件下的适宜微喷带带长.
- 满建国王东于振文张永丽石玉
- 关键词:耗水特性籽粒产量冬小麦
- 不同土层测墒补灌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3年
- 于2010—2011年选用高产小麦品种济麦22进行大田试验,设置0~20 cm(W_1)、0~40 cm(W_2)、0~60 cm(W_3)和0~140cm(W_4)4个测墒补灌土层,于越冬期(目标相对含水量均为75%)、拔节期(目标相对含水量均为70%)和开花期(目标相对含水量均为70%)进行测墒补灌,以全生育期不灌水处理(W_0)为对照,研究不同土层测墒补灌对冬小麦耗水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越冬期、拔节期和开花期补充灌水量为W_3>W_2>W_1,W_4处理小麦越冬期和拔节期补充灌水量较少,但开花期补灌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全生育期补灌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为W_4、W_3>W_2>W_1.土壤水消耗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为W_1>W_2>W_3>W_4;随测墒补灌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水消耗量占总耗水量的比例减少;W_2处理80~140cm和160~200 cm土层土壤水消耗量显著高于W_3和W_4处理.各处理的总补灌量为W_3>W_4>W_2>W_1;籽粒产量为W_2、W_3、W_4>W_1>W_0,W_2、W_3、W_4间无显著差异;水分利用效率为W_2、W_4>W_0、W_1>W_3,W_2与W_4之间无显著差异.综合考虑灌水量、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_2处理是本试验条件下的最佳处理,即以0~40 cm土层测墒补灌效果最优.
- 易立攀于振文张永丽王东石玉赵俊晔
- 关键词:冬小麦耗水特性籽粒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