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气象局开放式研究基金 作品数:70 被引量:702 H指数:16 相关作者: 刘海文 曾刚 朱玉祥 谢旻 李艳 更多>> 相关机构: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 中国气象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公益性行业(气象)科研专项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天文地球 环境科学与工程 农业科学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更多>>
山东省旅游气候舒适度分析与区划 被引量:12 2014年 旅游气候适宜度是安排旅游活动的重要依据.文章以GIS空间插值及空间回归为手段,构建旅游气候综合舒适度指数,生成山东省综合舒适度空间分布图,对其进行了时空特征分析;并进一步实现了全省旅游气候的定量区划.实践表明:全省大部分地区以5月、9月、10月为最佳旅游期,11月~次年3月是不舒适的月份,全省可划分为鲁西内陆平原旅游区、鲁中南山地旅游区和半岛滨海旅游区. 张秀美 杨前进 何志明 李月臣 熊娇关键词:旅游气候舒适度 温湿指数 WRF/CALMET/BP预报系统对内陆山区风电场的一次滚动预报检验 被引量:2 2022年 利用以中尺度数值模式WRF/CALMET作为风电场预报系统的动力模块,及BP神经网络法(BP-ANN)作为风电场预报系统的统计订正方法,对重庆市齐跃山风电场进行了一次时间分辨率为5 min的24 h风速、风功率的滚动预报试验,探讨了适用于中国典型内陆山区的风电场预报系统。结果显示:以WRF/CALMET/BP组成的动力—统计预报系统能够较好地模拟出内陆山区的风场特征,系统对正午至傍晚时段的风速预报准确率较高。WRF/CALMET动力模式对于风速中心振幅的模拟能力较好,经过BP神经网络订正后,模拟结果会趋于均值。不同风速段中,模式对低风速段(3~8 m·s^(-1))的预报效果较好,BP神经网络对中风速段(8~14 m·s^(-1))预报结果的订正效果最明显。 刘伟 李艳 杜钦两种机器学习方法在重庆夏季旱涝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22年 利用1961—2010年重庆34个气象观测站夏季降水资料及国家气候中心130项环流指数,采用机器学习的决策树和随机森林方法建立重庆夏季旱涝预测模型,通过2011—2018年预测效果检验发现,夏季同期环流指数决策树模型和前冬海温指数决策树模型预测的8 a降水异常趋势均正确,比考虑单一指数的PC评分分别提高37.5%和12.5%。此外,用随机森林模型预测重庆2014—2018年的夏季降水,5 a平均PS、CC和PC评分分别是84.6、0.27和67.1,相比于业务发布预报质量均有明显提高,且随机森林的预测质量较为稳定。 董新宁 向波 周杰 李永华 曾春芬关键词:夏季旱涝 决策树 马斯克林高压与华北盛夏降水的年际关系及其年代际变化 被引量:5 2012年 利用NCEP/NCAR、ERA-40再分析资料和中国160站盛夏(7、8月)降水资料,使用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分析了马斯克林高压(马高)与华北盛夏降水的年际关系及其年代际变化。结果表明:马高与华北盛夏降水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这种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从1974年以后开始减弱。在强关系阶段(1951—1973年),马高与中国东部盛夏降水的显著负相关中心主要位于华北地区;在弱关系阶段(1974—2011年),马高与华北盛夏降水的负相关关系变弱,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正相关关系变强。导致马高与华北盛夏降水年际关系发生年代际变化的原因是:中国东部地区(不)受来自马高的异常偏南气流影响,使得华北盛夏降水偏多(少),两者关系偏强(弱)。马高与华北盛夏降水年际关系发生的年代际变化,是中国东部地区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出现"南涝北旱"的原因之一。 张婕 武芳 刘文菁 刘海文关键词:马斯克林高压 华北降水 年际关系 年代际变化 近20a孟加拉湾海表温度变化对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的影响 被引量:3 2016年 基于美国NOAA现代极高分辨率辐射仪(Advanced Very High Resolution Radiometer)提供的1993—2012年逐日海表温度(SST)资料,利用季节经验正交函数(S-EOF)和相关分析等统计方法,研究了孟加拉湾海表温度变化对南海夏季风爆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孟加拉湾的(6~14°N,85~95°E)海区海表温度变化对南海夏季风爆发早晚具有重要指示意义,该海区海表温度异常(SSTA)与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日期存在密切的正相关,通过了0.05信度的显著性检验,即当孟加拉湾海表温度正(负)异常时,南海夏季风晚(早)爆发。应用德国马普气象研究所的ECHAM5全球大气环流模式在孟加拉湾关键海区进行了敏感性数值试验,发现在关键海区降低其5月海表温度02℃的情况下,南海夏季风爆发日期相应提前5 d左右,而在升高02℃情况下,南海夏季风推后10 d左右爆发。在孟加拉湾5月海表温度降低的情况下,促使80~100°E的越赤道气流增强,南海区域西风分量增强,进而促使南海夏季风提前爆发。 吴丹晖 曾刚1980~2012年重庆地区霾日时空变化特征 被引量:15 2015年 利用重庆34个地面观测站1980~2012年气象资料,对重庆霾的空间分布、气候特征及其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重庆霾日数空间分布呈现出西部多、东部较少、盆地多的特点;霾天气冬季最多,春秋季次之,夏季最少,12月最多,7月最少;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后期重庆霾日数总体较多,从变化趋势看,1980~1996年呈波动上升趋势,1997~2012年呈波动下降趋势,这与重庆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SO2排放量的变化等密切相关。 江文华 刘德 陈勇航 陈道劲川渝地区夏季极端降水日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2023年 利用川渝地区1991~2012年夏季逐小时降水资料,分析该地区总降水、极端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特别是极端降水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川渝地区受西高东低的地形影响,降水量总量(precipitation amounts,简称PA)也呈西少东多分布,具体是川西北高原少、川西南山地及东部盆地多,盆周山区多、盆中丘陵区少;降水频率(precipitation frequency,简称PF)则呈西高东低的相反分布,高原地区PF较高;降水强度(precipitation intensity,简称PI)的分布与PA较为一致,自西向东逐渐增强。极端降水的PA、PF、PI空间分布特征与总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相似。东部的四川盆地乐山、雅安地区和达州、广元地区,以及西南山地区的西昌、攀枝花地区的PA大主要是由于PI大。西昌地区北方小部分西南山地区的PA大主要是由于PF大。川西高原区PA小是因为PI小。PA日峰值自西向东递增,PF日峰值呈相反变化趋势,自西向东递减。两者几乎全部都出现在夜间,“夜雨”特征显著。海拔较高的地区日峰值大多出现在前半夜,而海拔较低的地区大多出现在后半夜,自西向东日峰值出现时间逐渐推迟,因此川渝地区的降水系统可能存在自西向东传播的特征。聚类得到四类区域站点的典型形态降水日变化曲线分析表明,一区主要为川西高原地区,二区主要为高原向盆地过渡的南部山区,三区为盆地区域,四区为盆地向东部过渡的丘陵地区,PA、PF和PI的日变化曲线均有“一峰一谷”的特征,区域一到四的PA峰值在午夜到凌晨,谷值在午后到傍晚,且自西向东逐渐推迟,PF峰谷值时间均与PA峰谷值接近,PI日变化波动较PA和PF的曲线大。位于高海拔地区的第一区PA小,主要是其PI小,高原向盆地过渡的南部山区的PA较大主要是PF较大,盆地区域及其向东部过渡的丘陵地区的PA的主要贡献是PI大。极端降水日峰值及其出现时间的分布特征都与总� 董新宁 董新宁 黄安宁 吴遥 黄安宁关键词:川渝 夏季 极端降水 日变化 基于高分卫星数据多时相重建的水体信息提取 被引量:6 2021年 基于我国高分一号卫星WFV数据,利用其较高的时空分辨率特性,建立库区高分影像时间序列与水体“检测‒重建‒提取”的流程框架,以提高面向三峡库区的水体分布及面积变化的动态监测能力。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多特征联合的面向对象的云检测总体精度高达96.8%,且云阴影的生产者与用户精度均高于76%。多时相重建算法可以对云覆盖区域进行有效的填补,且重建后的影像可反映出完整的空间变化和差异性。从2013—2017年的水体面积提取结果可知,三峡库区水体面积并未出现明显增大或减小的趋势,多年平均水体面积为540.6 km2。研究结果为三峡库区综合治理提供了数据和技术支撑,提高了高分卫星数据在三峡库区水体面积提取中的应用价值和能力。 白亮亮 曾超 盖长松 黄琦 龙笛关键词:三峡库区 云检测 喷雾降温外场试验结果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3 2014年 利用重庆市2011年盛夏高温天气,开展了喷雾降温改善局部小气候的外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高温天气下,在广场上进行喷雾具有明显降温、改善人体舒适度的效果。降温幅度上午小,下午大。喷雾降温效果存在明显的垂直梯度变化,地表温度降幅最大,1.5 m气温次之,2.2 m气温降幅最小。喷雾工艺条件对降温效果有明显影响,喷头型号不同,地表温度的降幅差别较大,但各高度层降温效果差别不大。喷雾"喷-停"循环时间的长短与喷雾区域温度的变化有明显联系,喷的时间越长,喷雾区域温度降低的幅度就越大。环境风场状况对喷雾降温效果也有明显影响。本试验中,受试验场地周围环境影响,偏东风比偏西风条件下的降温效果好,喷雾降温效果总体随风速的增大而有所降低。 何泽能 钟志华 高阳华 陈志军 杨雪梅关键词:喷雾降温 外场试验 咸宁市大气臭氧敏感性和污染来源解析 被引量:19 2021年 为掌握咸宁市臭氧(O_(3))污染状况,基于统计分析方法研究咸宁市2018年O_(3)地面观测数据,发现该年3~10月均有O_(3)浓度超标日发生,其中6、8、9、10月有浓度较高且持续时间较长的严重污染,高浓度时段集中于4~7月的每日12:00~20:00,浓度峰值出现时间约为16:00前后.使用OBM模型模拟,借助EKMA曲线、RIR分析等识别O_(3)敏感性,发现咸宁属于VOCs控制区,O_(3)生成对人为源VOCs中的二甲苯类芳香烃和烯烃类较敏感,这两类物种浓度均削减10%后分别得到RIR值为0.271和0.238.开展离线VOCs监测,经PMF方法解析得到5类源,其中工业排放为O_(3)污染主要贡献源,二甲苯类芳香烃绝大部分来自溶剂使用,烯烃类主要来自燃烧源.当O_(3)超标时,相比于非超标日,植物源、溶剂使用和燃烧源的贡献率均有增加,其中植物源的贡献增量较大,而机动车尾气和工业排放的贡献率却有一定程度的降低. 任俊宇 朱宽广 谢旻 刘巍 高达 陈嘉胜 金宇宁 赵润琪 张林涛关键词:臭氧 挥发性有机物 OBM PM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