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德州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作品数:103 被引量:156H指数:6
相关机构:辽宁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安徽工程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政治法律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100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6篇文化科学
  • 22篇政治法律
  • 17篇哲学宗教
  • 12篇历史地理
  • 8篇经济管理
  • 4篇社会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16篇高校
  • 15篇政治
  • 14篇思想政治
  • 14篇教育
  • 13篇主义
  • 12篇文化
  • 11篇教学
  • 10篇政治教育
  • 10篇治教
  • 10篇思想政治教育
  • 9篇马克思主义
  • 7篇思政
  • 7篇民族
  • 7篇课程
  • 7篇教师
  • 6篇大学生
  • 6篇中国共产党
  • 6篇中华民族
  • 6篇思政课
  • 6篇乡村

机构

  • 101篇德州学院
  • 2篇辽宁大学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江南大学
  • 1篇青岛科技大学
  • 1篇山东理工大学
  • 1篇佳木斯大学
  • 1篇山东社会科学...
  • 1篇安徽工程大学
  • 1篇中共中央党校
  • 1篇潍坊护理职业...
  • 1篇广东生态工程...

作者

  • 2篇陈伟
  • 1篇李霞
  • 1篇李海青
  • 1篇李双
  • 1篇张进

传媒

  • 37篇德州学院学报
  • 2篇山东社会科学
  • 2篇文教资料
  • 2篇重庆大学学报...
  • 2篇聊城大学学报...
  • 2篇教书育人(高...
  • 2篇济宁学院学报
  • 2篇湖北第二师范...
  • 2篇思想政治课研...
  • 2篇时代人物
  • 2篇西部学刊
  • 2篇青年与社会
  • 2篇山东农业工程...
  • 2篇豫章师范学院...
  • 1篇佳木斯大学社...
  • 1篇世纪桥
  • 1篇理论观察
  • 1篇首都师范大学...
  • 1篇经济师
  • 1篇河南农业

年份

  • 5篇2025
  • 15篇2024
  • 18篇2023
  • 15篇2022
  • 21篇2021
  • 10篇2020
  • 10篇2019
  • 7篇2018
10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论学界关于《巴黎笔记》中人之本质问题的争论——以本质的他者性为视角
2021年
《巴黎笔记》中关于人之本质的论述是抽象的、理想性的,还是具体的、现实性的,是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立足于本质的他者性为我们考察这场争论提供了分析问题的新视角。要获得关于事物本质的认识,必须以他者为中介。以动物为他者,"自由自觉的劳动"作为人的本质显示出的是具体性;以后来的马克思为他者,《笔记》中关于劳动的理解具有明显的抽象性、一般性和理想性。他者性的分析方法实质上是辩证方法论在理解本质问题上的具体运用。类本质与个体本质的关系也是他者性的,以动物为他者,人作为类的抽象性和作为个体的抽象性是直接统一的。只有以他人为他者,人的本质才表现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对于历史观,劳动只是一个考察历史的思维起点,由此出发,完全可以导向两个截然不同的方向。人的本质是抽象和具体的统一、个性和共性的统一、理想性和现实性的统一。
李文峰刘丽
关键词:他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十大重要元素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探究
2024年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列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十大重要元素,这是具有原创性的贡献。高校思政课教师要主动地承担起文化宣传的责任,自觉将这十大重要元素融入思政课程。在诸多课程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不可替代的地位。将这十大重要元素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是促进大学生深入学习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需要,是引导大学生深刻领会“两个结合”的需要,也是坚定大学生文化自信、抵制文化虚无主义的需要。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十大重要元素融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不仅需要找到二者的契合点,更重要的是对这些契合点作出学理性的阐释。在教学实践中,要有效实现这一融入过程,还需采用一些适当的教学方法、工具和路径。
李文峰黄伟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基于协同学的“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路径被引量:24
2019年
"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是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教育有机融合,落实立德树人、协同育人和三全育人的重要途径。"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的转变,关键在于以协同学为引领,构建理念引领、课程融合、队伍协同、共享平台、制度保障"五位一体"的大思政格局,解决思政资源各自为政、缺少沟通、信息孤岛等问题,形成高校思政教育360度大熔炉的教育合力。
刘印房
关键词:协同学思政课程
困境中前行:近代中国国民海洋观念的觉醒与深化被引量:1
2022年
鸦片战争后,由于部分有识之士的呐喊、晚清海防教育的初步发展以及近代出版业的兴起等原因,近代中国国民形成了以海防观为主的海洋观念。但这一观念带有一定的被动性和保守性。甲午战争后,西方海权观念传入中国,近代国民的海洋观念得到了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从其发展历程来看,近代国民的海洋观念是不断深化的,既有对传统海洋观的反思,也有对西方海洋观的探求,近代中国国民海洋意识在内忧外患的困境中缓慢前行。
袁博
关键词:觉醒
论抗战时期艾思奇对叶青哲学的批判
2024年
抗战时期艾思奇对叶青哲学的批判,主要围绕内因与外因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黑格尔哲学的关系、形式逻辑与辨证逻辑的关系、辩证法与演绎法和归纳法之间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等问题展开。这些批判,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大众化,阐明和捍卫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推动了党的建设,增强了中国抗战必胜的信心。
田福宁孙文杰
关键词: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验式教学探索
2018年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性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效果之间的巨大落差逼迫人们不断探求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路径。以体验式为基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理念和方法,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实践,把生活体验和思维体验结合起来,不仅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而且也是提高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实效性的有效途径。
李松雷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体验式教学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的三重维度:价值、问题与进路
2025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切合落实思政课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有利于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植根于小学生内心深处,为培养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的接班人打下坚实基础。现阶段,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还存在教师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小学生认知能力存在局限、网络“负能”加大干扰、系统化教学内容不够完善、数字赋能教学有待深化等问题。在教学中,必须不断打造专业化教师队伍,提升小学生认知能力,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学内容系统化,不断增强教学方法的适配度。
刘文霞张文慧刘琰
关键词:小学生
文化认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生动力被引量:1
2024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主线,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发展的必然要求。增进文化认同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先决条件和重要基石,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增量赋能作用。形塑中国人民特有的文化认同与文化主体性是文化建设的现实诉求,是赓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实现方式。
刘文霞张东悦
关键词:文化认同共同体建设
软性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研究现状探析
2023年
当前,软性历史虚无主义以一种更为隐蔽的方式渗透到民众生活的方方面面。近两年来,软性历史虚无主义逐渐成为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通过梳理相关文献,立足于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的研究现状、存在不足及下一步研究空间等方面进行探析,以期指出目前国内学界对软性历史虚无主义研究的整体进展情况。
汤敏
关键词:意识形态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应对重大困难的百年华变及其基本经验
2023年
中国共产党在应对重大困难的百年历程中实现了人民军队从小到大、由弱到强,红军主力撤离根据地到重建根据地,从无全国政权到掌握全国政权,由整体力量薄弱到实力俱增,从生死攸关到民生重点的百年华变。与之相随,中国共产党在应对重大困难的认识层面、政治层面、组织力量层面、方法层面和精神层面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
田福宁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共1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