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学院地理与资源学院
- 作品数:256 被引量:697H指数:12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州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贵州理工学院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贵州省科技计划项目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文化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 喀斯特峡谷河流下切速率研究——以北盘江尼珠河大峡谷为例被引量:9
- 2021年
- 西南喀斯特地区的深切峡谷中普遍缺少阶地和阶地沉积物,导致对其地貌演化过程的认识受到限制。在喀斯特峡谷两侧的洞穴中,有很多受河流作用的影响而保存了河流相沉积,这样的洞穴可以等同于河流阶地。在北盘江上游的尼珠河大峡谷,由河流侧蚀形成的倒钱洞(26°22'52″N,104°40'38″E)堆积了厚层的河流砾石层,本研究对砾石层上覆钙板进行了铀系测年。结果显示:砾石层脱离河流水位的年代为距今89.2 ka,此后河流下切了85 m,下切速率达到0.95 m/ka,该结果是北盘江河流下切速率的首次报道。本研究还认为,受山区峡谷地形的影响,短时性洪水位可以升高数米,并能保留相关沉积。但古洪水位不能等同于河流开始下切的位置,古洪水位的年代也不能算作河流下切的开始时间,应以砾石层的高度和形成年代来计算下切速率更为合理。
- 樊云龙刘建建朱克卫李洪波邹细霞
- 关键词:峡谷砾石铀系年代云贵高原
- 解磷菌与解磷固氮双效菌对贵州富硒土及茶苗硒锌含量的影响被引量:1
- 2024年
- 为探究解磷菌及解磷固氮菌对富硒土壤及茶苗(Camelliasinensis)有效硒(Se)、有效锌(Zn)含量的影响,以2株茶树内生解磷菌(Paraburkholderia fungorum PSt07、Kluyvera intermediaPSt12)及2株茶树内生解磷固氮菌(Paraburkholderia fungorum PMS05、Kluyvera intermedia PCF06)为研究对象,以龙井43和黄金芽的2年生茶苗及贵州省开阳县的富硒红土为供试材料,进行土壤孵育及茶苗盆栽试验,检测接种各菌液60 d后,茶苗Se、Zn含量及土壤有效态的氮(N)、磷(P)、钾(K)、Zn、Se等养分。结果表明,供试菌株可提高两种茶苗根际土有效P含量,并提高龙井43茶树根际土有效N含量。两株解磷菌可提高龙井43根际土有效Se和有效Zn,以及根组织中Se含量,分别为191.83%~573.08%,37.48%~65.88%和24.27%~39.73%,并显著提高两种茶苗叶片的Zn积累量(41.23%~247.65%,P<0.05);两株解磷菌处理下盆栽植株根际土有效Zn含量高于以菌液孵育的土壤,表明茶株与解磷菌共同作用能显著提高土壤Zn有效性。解磷固氮双效菌较解磷菌更有利于提高黄金芽根组织Se含量及根际土的有效Se含量,其中PMS05可使黄金芽茶树根际土有效Se含量较未接菌显著增加602.00%(P<0.05)。Se、Zn在茶叶中的积累因菌株及茶树品种的不同组合而存在较大的差异,在实际应用中,应在菌种选育完成后以肥效验证试验为不同的茶树品种选择最优的解磷菌株。
- 张淑卿郭金梅李剑峰武玲王西曾正群
- 关键词:解磷菌根际土壤
- 以学生角度初探高校环境化学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教学方法改进——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被引量:1
- 2019年
- 环境化学是环境学科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为了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作者以本校开设的环境化学课程为例,从学生角度提出该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并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方式三方面初步探讨了该课程的改革方向。
- 刘蕊伊晨旭李松李松
- 关键词:环境化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
- 四氯化硅的制备工艺综述被引量:3
- 2019年
- 对SiCl4的传统工业生产方法(如工业硅氯化法、硅铁氯化法等)和新发展的制备方法(如硅藻土氯化法、工农业副产物制备SiCl4)进行了分析比较研究,展望了SiCl4制备工艺及应用的发展方向,指出利用硅藻土以及多晶硅副产物制备SiCl4的途径前景广阔,而SiCl4分离提纯技术是解决副产SiCl4出路的关键。
- 刘邦煜刘涛泽叶春
- 关键词:多晶硅硅藻土
- 肇兴侗寨旅游地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化研究
- 2019年
- 肇兴侗寨是我国保存较好的侗族传统村落之一,研究其产业集聚的演化特征,可以为肇兴侗寨的发展与保护提供参考。采用参与性农村评估法(PRA)和GIS技术以及遥感影像相结合的方法,依据肇兴侗寨2008年、2013年和2018年3期的旅游产业集聚数据,研究肇兴侗寨旅游产业集聚的时空演化。结果表明:(1)肇兴侗寨的旅游业态类型的分布逐渐丰富且集中,受到地理位置的影响,形成了业态类型集中分布的规律;(2)肇兴侗寨旅游产业的集中程度和优势度变化与业态数量变化相联系;(3)旅游产业集聚是区位条件、利益相关者、市场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 刘金环李超安佑志孙长城马福军
- 关键词:肇兴侗寨传统村落产业集聚
- 陈旗退化喀斯特森林群落常见植物叶片氮磷元素含量变异特征
- 2023年
- 以陈旗退化喀斯特森林群落4种典型植物为研究对象,测定植物叶片N、P元素含量,分析元素含量间的变异特征。结果表明:流域内常见植物叶片的N、P元素含量分别为11.71~30.51、0.37~0.83 mg/g,平均值分别为18.48和0.66 mg/g;流域内小叶鼠李、火棘、竹叶花椒、小果蔷薇植物叶片N/P值均大于16,生长主要受P限制,均属P制约型植物;植物叶片N、P元素含量在流域内不同种间的差异均显著(P<0.05);植物叶片N元素含量在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不同种间的差异均显著,P元素含量在乔灌过渡林和乔木林的不同种间差异显著,但在稀灌草丛、藤刺灌丛、灌木林的不同种间差异不显著;植物叶片N元素含量在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间均有显著差异,P元素含量在不同演替阶段植物群落间均无显著差异;N元素含量受植物种和群落类型的交互影响显著,P元素含量受植物种和群落类型的交互影响不显著。该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植物养分限制状况,为退化生态系统修复提供数据支持。
- 娄欢欢罗绪强
- 关键词:植物叶片
- Fe(Ⅱ)浓度及时序性对硫还原作用去除水体中Sb或As的影响
- 2024年
- 通过批处理实验模拟的方法在微生物硫还原反应器中按照不同时序加入不同浓度的Fe^(2+)(初始浓度设为10、20、50、100、200、500mg/L)及不同形态的锑(Sb)或砷(As)(Sb(Ⅴ)+As(Ⅴ)或Sb(Ⅲ)+As(Ⅲ),初始浓度均为5mg/L),分析Sb或As加入后0.5h及7d内基质pH、氧化还原电位值(Eh)、总碱度、SO_(4)^(2-)、硫化物等理化指标的变化以及Fe、Sb或As含量的变化,以明确Fe^(2+)浓度及(类)金属加入的时序性对微生物硫还原作用去除水体中Sb或As效率及机理的影响。结果表明,相较于元素的加入时序,Fe^(2+)浓度对处理效果的影响更为显著,低浓度(≤20mg/L)对As的去除没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较高浓度(≥50mg/L)则能显著提高As的去除效率;而所有处理中Sb的去除率均达95%以上,使得时序性及Fe^(2+)浓度对于Sb去除的影响较难界定。在微生物硫还原作用处理含有Sb或As的废水时,应考虑添加Fe^(2+)来提高去除效率,而在通过强化微生物硫还原作用治理Sb或As污染的沉积物或壤土时,也需把含铁矿物的环境行为考虑在内,以取得更为显著的治理效果。
- 柳凤娟张国平罗绪强余乐正张其芳
- 关键词:硫酸盐还原菌SBAS
- 贵州土地利用变化对淡水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被引量:12
- 2020年
- 作为生态系统服务重要类型,淡水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深受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进而强烈影响着区域生态功能水平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基于贵州省土地利用、地形、土壤、植被、气候等数据,利用InVEST和ArcGIS软件分析了1995-2015年贵州省土地利用变化对淡水生态系统服务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土地利用变化影响下,1995-2005和2005-2015年间产水和水土保持服务呈增加趋势,而水质净化服务呈下降趋势。三种淡水生态系统服务变化的空间格局存在明显的异质性。1995-2005和2005-2015年间产水与水土保持之间均为协同关系,而水质净化与产水、水土保持之间均为权衡关系。耕地、林地和草地变化对1995-2005年贵州省淡水生态系统服务影响较为突出,而建设用地增加对2005-2015年的影响较大。土地利用变化对水质净化服务的影响强度高于对产水和水土保持服务的影响。
- 郜红娟韩会庆罗绪强李金艳陈梦玲张新鼎
- 关键词:土地利用变化
- 多维贫困视角下喀斯特区贫困乡村空间分异与地域类型划分被引量:7
- 2020年
- 喀斯特地区贫困程度深且致贫原因复杂,科学划分喀斯特贫困乡村地域类型并提出差异化振兴对策,是喀斯特贫困地区的现实需要。该研究通过构建喀斯特贫困乡村地域系统评价指标体系,对贫困村主导致贫因素进行分级与空间排列组合,划分喀斯特贫困乡村地域类型,提出喀斯特贫困乡村的振兴策略。结果表明:1)喀斯特贫困乡村的空间分异主要受地势起伏度、坡度、耕地比例和人均纯收入等的影响,贫困程度与贫困聚集规模均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空间格局。2)喀斯特贫困乡村可划分为:弱综合制约型、强综合制约型、单致贫维度制约型、双维度制约型和三维度制约型贫困村。3)生态脆弱性在喀斯特贫困乡村地域分异中起决定性作用,经济基础薄弱是喀斯特贫困乡村的共性特点,生产资源禀赋与区位交通条件起重要作用。该研究能够为喀斯特贫困乡村减缓相对贫困的模式与路径设计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理论支撑。
- 赵榕熊康宁陈起伟
- 关键词:农村贫困
- 我国猕猴桃软腐病的研究进展被引量:9
- 2020年
- 猕猴桃软腐病属猕猴桃采后储藏期病害,该病发病率较高,一直是影响猕猴桃市场品质的主要病害。本文根据国内外猕猴桃软腐病研究的相关文献,对猕猴桃软腐病的发生及危害、病原学研究、防治措施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猕猴桃软腐病未来的防治工作进行了探讨,最终提出3个研究方向:一是查明病原菌的侵入途径;二是进一步确定果实采摘前软腐病发病率低是否与果实内某种天然抑菌物质有关;三是在保证食品安全情况下,大力挖掘生物农药,发展有效、无害的防治措施。
- 任军雷洲刘登科郭金梅刘兴
- 关键词:猕猴桃软腐病病原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