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现代农业科学学院
- 作品数:102 被引量:399H指数:10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 金属有机框架(MOF)材料及其在新型缓控释肥料中的应用被引量:1
- 2022年
- 缓控释肥料养分的释放因能更好地与作物需求相匹配而使得养分利用率高,是提升养分利用率的重要手段之一,而金属有机框架(metal organic frameworks,MOF)为新型缓控释肥料的研发提供了新的思路。MOF是一种基于分子设计的新型团簇功能多孔化合物,具有比表面积大、孔隙率高、构型多样及结构可调控等优点,在化学、材料、医学、生物传感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现在也开始应用于农业。本文根据MOF的组成结构、功能特点和合成方法,探讨了MOF应用于新型缓控释肥料的特点和进展,进而阐述了MOF类新型缓控释肥料未来的发展方向,可根据作物对养分的需求从分子层面定向设计引入特定营养元素,为缓控释肥料的研制提供新的技术支撑。
- 杜昌文周健民
- 关键词:养分利用缓控释肥料环境影响
- 不同遗传背景自交系玉米根系微生物组差异比较
- 2022年
- 陆生植物与多种土壤微生物群落存在密切互作关系,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植物微生物群落的系统发育结构由生物群落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决定。文章选取具有不同遗传背景的玉米自交系材料昌7-2和B73,在山东和海南种植,对其根系微生物组进行高通量测序并进行群落组成、多样性及随机森林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根系微生物组对栽培环境变化的响应程度大于基因型,而不同基因型玉米根系微生物组对栽培环境变化的响应程度也不同,同时利用随机森林分析发现若干丰度显著受宿主基因型影响的细菌类群。该工作进一步深化了栽培环境和宿主基因型对玉米根系微生物组影响的认识,为研究玉米根系微生物群落的建立提供了理论基础。
- 崔亚俊翟志文王超刘永鑫陈园园袁怀波严建兵严建兵
- 关键词:高通量测序基因型玉米
- 中国沙漠结皮蓝藻新记录属——结席藻属(Crustifilum,Coleofasciculales)及相近属的分类讨论
- 2024年
- 为进一步推进现代蓝藻分类系统单系化发展,研究对从宁夏沙坡头的土壤结皮样本中分离纯化得到CHAB7530和CHAB7535两株丝状蓝藻进行了研究。该藻株在形态学上与束鞘丝藻类(Coleofasciculus-like)和微鞘藻类(Microcoleus-like)的物种相似,基于16S rRNA基因的序列分析表明,CHAB7530和CHAB7535与帕斯结席藻(Crustifilum hispaliculae Moreira-Fernandes,Giraldo-Silva,D.Roush&Garcia-Pichel 2021)的序列相似性达99.7%—99.9%,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它们与结席藻属(Crustifilum)聚集并形成支持度良好的进化分支。此外还补充了该物种的ITS二级结构数据。结合分子、形态学和生态学数据的多相方法分析表明CHAB7530和CHAB7535为帕斯结席藻(C.hispaliculae),该属种是中国新记录属种。文章还结合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对先前从Microcoleus steenstrupii复合体中独立出来的部分属(例Parifilum)进行了分类学的修改建议讨论。
- 许叶伟郭晓雨陈友信李华段明虞功亮虞功亮
- 关键词:蓝藻生物土壤结皮新记录属
- 秸秆还田方式对砂姜黑土有机碳组分和孔隙结构的影响被引量:10
- 2023年
- 砂姜黑土容重高、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含量低是限制作物产量的关键因子,秸秆还田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为探明砂姜黑土区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进一步培肥改良耕地地力,该研究利用砂姜黑土连续6 a耕作与秸秆还田定位试验,探究不同秸秆还田方式(免耕还田、旋耕还田、深翻还田)对砂姜黑土不同土层(0~10、>10~20、>20~40 cm)有机碳及其组分颗粒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ineral-associated organic carbon,MAOC)和孔隙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0~10 cm土层内,3种还田方式下SOC及其组分、土壤总孔隙度和大孔隙度(>50μm)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旋耕还田相比,免耕还田使>10~20和>20~40 cm土层SOC含量分别降低了14.1%、23.7%(P<0.05),对>10~40 cm土层内孔隙结构特征参数无显著影响(P>0.05);与旋耕还田相比,深翻还田使>10~20和>20~40 cm土层SOC含量分别提高了12.7%、44.1%(P<0.05),使>20~40 cm土层POC和MAOC含量分别提高了116.0%和42.4%,显著提高了>10~40 cm土层内>200μm孔隙度、孔隙水力半径、最大连通网络孔隙度和全局连通性(P<0.05)。相关分析表明,POC含量与土壤大孔隙度(>50μm)(R^(2)=0.643,P<0.01)、全局连通性(R2=0.488,P<0.05)、最大连通网络孔隙度(R2=0.564,P<0.05)以及水力半径(R2=0.749,P<0.01)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综上所述,深翻还田促进了砂姜黑土>10~40 cm土层有机碳积累与大孔隙的形成,为该区较适宜的秸秆还田方式。
- 丁天宇郭自春钱泳其王玥凯黄先金张中彬彭新华
- 关键词:有机碳砂姜黑土CT扫描
- 饲粮中添加发酵香菇渣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肉品质和风味物质的影响
- 2025年
- [目的]试验旨在研究在饲粮中添加发酵香菇渣对育肥猪生长性能、肌肉品质和风味物质的影响。[方法]选取100头体重接近(68.00 kg±0.50 kg)且健康状况基本一致的杜×长×大三元杂交育肥猪,随机分为2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5头猪,对照组育肥猪饲喂基础饲粮,试验组育肥猪在基础饲粮中添加3%的发酵香菇渣。预试期3 d,正试期59 d。待2组猪平均体重达到120 kg后,从每个重复里随机挑选1头接近平均体重的猪进行屠宰,共20头。试验结束后称重,统计试验猪生长性能;静脉采集血液检测血清生化指标;试验猪屠宰后进行胴体分割,测定胴体性状,采集背最长肌测定肌纤维类型基因mRNA表达水平、肉品质与风味物质。[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试验组育肥猪的生长性能、胴体性状和血清生化指标没有显著变化(P>0.05),但宰后24 h育肥猪背最长肌红度值a~*显著提高(P<0.05),育肥猪背最长肌中干物质、粗蛋白质和粗脂肪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2)试验组育肥猪背最长肌中油酸和总单不饱和脂肪酸比例均显著提高(P<0.05);苦味氨基酸中亮氨酸含量显著下降(P<0.05),鲜味氨基酸中谷氨酸含量和等效鲜味浓度均显著增加(P<0.05);(3)试验组背最长肌滋味和咀嚼性均显著增强(P<0.05),多汁性显著改善(P<0.05);基于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在两个组中鉴定到共同的挥发性风味物质共12种,其中在试验组育肥猪背最长肌肉中正庚醇、3-甲基丁醇、苯乙醇、苯甲醛、己醛、癸醛、长叶烯和1-辛烯-3-醇的相对含量均显著提高(P<0.05);(4)试验组育肥猪背最长肌中氧化型肌纤维肌球蛋白重链Ⅰ型和Ⅱa型的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结论]在饲粮中添加3%香菇渣对育肥猪的生长性能和胴体性状没有显著影响,但是能够提高宰后背最长肌肉色,增强呈味氨基酸和呈味核苷酸的协同作用,并能够促进挥
- 李奇隆史寒婧陈思思许君菲周文越龚赛斌罗杰杨飞来李凤娜郭秋平
- 关键词:育肥猪肉品质风味物质
- 泌乳母猪低蛋白质饲粮必需氨基酸限制性顺序研究
- 2025年
- 本试验旨在利用氨基酸部分扣减法研究泌乳母猪低蛋白质饲粮赖氨酸(Lys)、蛋氨酸(Met)、苏氨酸(Thr)、色氨酸(Trp)和缬氨酸(Val)的限制性顺序,为精准评估氨基酸营养需要量以及建立氨基酸平衡模式提供理论基础。选取84头胎次、预产期和体重相近的“长×大”二元母猪,随机分为6组,每组14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LP组)饲粮中粗蛋白质(CP)水平为15%;其余5个试验组在LP组饲粮的基础上进行目标氨基酸的扣减,分别为:LP-Lys组[扣减20%回肠标准可消化(SID)Lys]、LP-Met组(扣减20%SID Met)、LP-Thr组(扣减20%SID Thr)、LP-Trp组(扣减20%SID Trp)和LP-Val组(扣减20%SID Val)。各组饲粮净能(NE)和CP水平一致。试验期28 d(从妊娠第107天至分娩后第21天)。结果表明:1)母猪生产性能方面,与LP组相比,饲粮扣减20%SID Lys或SID Val均显著提高初生仔猪弱仔数(P<0.05);饲粮扣减20%SID Lys、SID Met或SID Trp均显著提高母猪体损失(P<0.05)。2)母猪泌乳性能方面,与LP组相比,饲粮扣减20%SID Val显著降低母猪泌乳量(P<0.05);饲粮扣减20%SID Lys或SID Val显著降低仔猪平均日增重(ADG)和断奶个体重(P<0.05),饲粮扣减20%SID Thr显著降低仔猪ADG(P<0.05)。此外,饲粮扣减20%SID Lys还降低初乳和常乳中乳蛋白质含量,且在常乳中达到显著水平(P<0.05);饲粮扣减20%SID Val不仅显著降低常乳中乳蛋白质含量(P<0.05),而且显著降低常乳中乳糖含量(P<0.05);饲粮扣减20%SID Thr显著降低常乳中乳蛋白质含量(P<0.05)。3)氨基酸代谢及饲粮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方面,饲粮扣减20%目标氨基酸均提高血清尿素氮(UN)和乳尿素氮(MUN)含量,其中,LP-Lys组和LP-Val组表现较为显著(P<0.05),其次为LP-Thr组、LP-Met组和LP-Trp组。与LP组相比,饲粮扣减20%SID Lys显著降低母猪血清Lys含量(P<0.05);同时,LP-Lys组血清Met、Thr、Val、异亮氨酸(Ile)和苯丙氨酸(Phe)含量均高于其他各组。与LP组相比,饲粮�
- 韩萌萌龚渝廉潇弯梦辽李博文王睿泽郭秋平段叶辉陈红羽李凤娜
- 关键词:低蛋白质饲粮必需氨基酸泌乳母猪
- 限饲条件下不同饲养时长对育肥猪胴体品质、肉品质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被引量:1
- 2023年
- 本试验旨在研究限饲条件下不同饲养时长对育肥猪胴体品质、肉品质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选取体况良好、体重[(10.11±0.10)kg]接近的三元杂交断奶仔猪30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只):A组(饲养5个月)、B组(饲养6个月)、C组(饲养7个月)。B组和C组采食量分别控制为A组的85%和80%,3组于不同时间开始,待3组试验猪平均体重达到120 kg后,同时屠宰。结果表明:与A组相比,1)B组和C组的平均日增重和平均日采食量显著降低(P<0.05),胴体直长显著提高(P<0.05);B组的背膘厚度显著降低(P<0.05);B组和C组的宰后45 min的背最长肌红度(a^(*))值显著提高(P<0.05),亮度(L^(*))值显著降低(P<0.05);2)B组的血清尿素氮含量显著降低(P<0.05),C组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葡萄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游离脂肪酸含量显著降低(P<0.05),B组和C组的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显著提高(P<0.05);3)B组的背最长肌甜味氨基酸丝氨酸、甘氨酸和精氨酸味道强度值显著提高(P<0.05),B组和C组的背最长肌苦味氨基酸苯丙氨酸味道强度值显著降低(P<0.05)。4)B组的背最长肌中C18∶3n3和C20∶2比例显著提高(P<0.05),C组的背最长肌C18∶3n3、C20∶2、C22∶6n3和总n-3多不饱和脂肪酸的比例显著提高(P<0.05);5)B组和C组的背最长肌葡萄糖含量和猪己糖激酶活性显著提高(P<0.05),C组的背最长肌糖酵解潜力和糖原含量显著降低(P<0.05),B组和C组的背最长肌肌球蛋白重链Ⅰ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提高(P<0.05)。综上所述,限饲条件下延长饲养时长至7个月可改善育肥猪背最长肌脂肪酸组成和肌纤维类型组成,提高肉品质,但降低了生长性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造肉成本。
- 陈思思韩萌萌龚赛明殷运菊罗杰舒剑成邓敦杨飞来李凤娜郭秋平
- 关键词:限饲肉品质肌纤维类型育肥猪
- 武汉东湖底栖动物多样性分布的影响因素及历史变化
- 2025年
- 探究城市湖泊物种和功能多样性分布及其历史变化有助于了解人类干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本研究于20202021年对武汉东湖不同湖区的底栖动物进行3次季节性调查,并搜集了19702020年文献中的历史数据,就底栖动物物种、功能和系统发育多样性的空间分布和历史变化进行了比较,通过获取2000、2010及2020年东湖湖滨带1 km缓冲区的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占比变化,分析了底栖动物多样性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调查共记录底栖动物97属种,团湖总种类数最高,后湖功能丰富度最高,功能均匀度在庙湖最高,在菱角湖最低,系统发育的分类多样性指数在团湖最高,分类差异指数在庙湖最高。总物种数与总氮、总磷呈负相关,耐污种种类数与总磷呈负相关,功能均匀度与耕地占比呈正相关,功能丰富度与总氮、总磷呈负相关,分类多样性指数与总氮、总磷呈负相关。结合历史数据,1970s 2020s水生昆虫占比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到2010s底栖动物有个体小型化的趋势,后有所恢复。
- 喻曾曾和雅静吴俊燕赵永晶崔永德
- 关键词:底栖动物土地利用
- 江苏省平原区河岸边坡利用方式和特征分析被引量:2
- 2022年
- 河岸边坡是平原区水土流失的主要策源地,土地利用方式是影响边坡水土流失的重要外在因素,对河岸边坡利用类型的调查研究可为区域范围内边坡水土流失治理提供基础数据。基于42条河段的无人机航拍影像和野外实地调查数据,统计了江苏省4类河道不同利用方式下的河岸边坡面积,并分析了沙土区、非沙土区,以及不同水土保持区划的边坡利用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内河岸边坡利用类型主要包括草地、林地、耕地、裸地、护坡工程用地和其他用地6类,面积占比分别为38.15%,34.45%,19.66%,6.10%,0.93%和0.70%,耕地和裸地面积占比合计达25.76%,表明河岸边坡受人为干扰强烈,存在严重的水土流失风险;(2)沙土区河岸边坡的林地、耕地和裸地面积占比分别比非沙土区高出11.77%,5.62%和4.43%,草地和护坡工程用地面积占比则分别低于非沙土区21.00%和0.63%,表明沙土区河岸边坡发生水土流失的潜在风险更大;(3)在相同河流长度范围内,北方土石山区的河岸边坡面积大于南方红壤区,其中草地和裸地面积占比分别比南方红壤区高出16.64%和8.00%,林地和耕地面积占比分别低于南方红壤区15.17%和10.08%。河岸边坡水土流失治理应根据各区环境特点,采取适宜的治理方式。研究结果可为区域河岸边坡治理方案的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 代梦梦梁音田芷源郭红丽杨逸辉李盟郭伟贺燕子
- 关键词:平原区水土保持区划水土流失
- 提升我国大豆供给能力路径刍议被引量:20
- 2022年
- 大豆是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近年来我国大豆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如何保障大豆安全供给已成为我国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的重要课题。文章根据2011—2020年我国大豆消费和供给状况,分析了目前我国大豆国内供给严重不足、国际供给依存度高及进口渠道较集中等问题,提出了通过加强大豆科学研究提高我国大豆产量、开展大豆国际科技合作及拓展大豆生产国际布局等提升我国大豆产业水平、拓宽大豆进口渠道的政策建议,以实现提高我国大豆供给能力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目标。
- 冯锋张志楠谷勇哲何俊卿田志喜
- 关键词:大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