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西安地球环境创新研究院

作品数:126 被引量:270H指数:8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西安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9篇期刊文章
  • 34篇专利

领域

  • 39篇天文地球
  • 30篇环境科学与工...
  • 15篇农业科学
  • 7篇自动化与计算...
  • 7篇理学
  • 4篇一般工业技术
  • 3篇化学工程
  • 3篇水利工程
  • 2篇生物学
  • 2篇建筑科学
  • 2篇轻工技术与工...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机械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核科学技术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4篇污染
  • 11篇气候
  • 9篇PM
  • 8篇青藏高原
  • 6篇影响因素
  • 6篇土壤
  • 6篇气溶胶
  • 6篇青藏
  • 5篇污染特征
  • 4篇气象
  • 3篇栽培
  • 3篇树轮
  • 3篇树轮宽度
  • 3篇水溶性离子
  • 3篇水质
  • 3篇盆地
  • 3篇自然环境
  • 3篇小流域
  • 3篇流域
  • 3篇隆升

机构

  • 123篇西安地球环境...
  • 89篇中国科学院
  • 2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0篇西安交通大学
  • 5篇长安大学
  • 4篇宝鸡文理学院
  • 4篇西北大学
  • 4篇中国地质调查...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3篇西北工业大学
  • 3篇西北农林科技...
  • 3篇中国地质科学...
  • 3篇中国地震局
  • 2篇河海大学
  • 2篇大连理工大学
  • 2篇辽宁师范大学
  • 2篇延安大学
  • 2篇中国飞行试验...
  • 2篇陕西省气象局
  • 2篇陕西师范大学

作者

  • 9篇黄宇
  • 7篇常宏
  • 7篇陈怡平
  • 7篇李乐意
  • 6篇常宏
  • 6篇张婷
  • 6篇刘随心
  • 5篇李建军
  • 4篇牛振川
  • 4篇朱崇抒
  • 3篇刘禹
  • 3篇程鹏
  • 3篇陈宁
  • 3篇王启元
  • 3篇王凯博
  • 3篇贺茂勇
  • 3篇蔡秋芳
  • 3篇张勇
  • 3篇晏宏
  • 3篇熊晓虎

传媒

  • 18篇地球环境学报
  • 10篇第四纪研究
  • 6篇环境化学
  • 4篇地质论评
  • 4篇矿物岩石地球...
  • 3篇水电能源科学
  • 2篇水土保持学报
  • 2篇地质学报
  • 2篇中国环境科学
  • 2篇环境科学
  • 2篇环境科学与技...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环境科学研究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工业用水与废...
  • 1篇现代地质
  • 1篇山西农业科学
  • 1篇岩矿测试
  • 1篇水利水电技术

年份

  • 8篇2025
  • 43篇2024
  • 24篇2023
  • 20篇2022
  • 15篇2021
  • 12篇2020
  • 1篇2019
1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人类世科学研究新进展被引量:5
2024年
国际地层委员会人类世工作组决议人类世应由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金钉子”)定义为一个正式的地质年代单位。20世纪中叶以来人类活动突变式增强,改变了原有的地球演化速率和方向,对地球环境造成极为显著的影响,并在地质记录中留下清晰的具有全球同步特性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印记,为识别这一年代地层单位的底界提供了最佳选择。当前,全球共有12个人类世“金钉子”候选剖面和点位参评。与此同时,中国学者在人类活动代用指标体系构建、人类世候选“金钉子”研究与国际对比方面取得了突出进展,发现人工放射性核素、微塑料、δ^(13)C、δ^(15)N和硅藻等均可作为人类活动理想的标志物,且远离城市和人类活动影响的中国四海龙湾玛珥湖沉积物剖面对全球信号敏感,^(239,240)Pu浓度于1953年快速增加,多环芳烃、^(129)I、烟炱^(14)C、碳球粒、DNA、δ^(13)C和重金属等指标在1953年前后均存在系统性变化,因此提出1953年作为人类世底界。中国四海龙湾湖沉积物剖面与日本别府海湾沉积物剖面被人类世工作组提议作为人类世“金钉子”辅助剖面。未来人类世科学研究的最终目标应是在阐明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影响的基础上,深化人地系统耦合与适应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技术创新。
周卫健赵雪陈宁
关键词:钚同位素金钉子
基于对流层检测仪和臭氧检测仪的我国近地面NO_(2)浓度的估算对比与优化
2024年
由于二氧化氮(NO_(2))在大气中的存活寿命较短,卫星遥感反演的对流层NO_(2)柱浓度与近地面NO_(2)浓度关系密切。欧洲航天局(ESA)S5P卫星的对流层检测仪(TROPOMI)载荷提供了目前最高空间分辨率的对流层NO_(2)数据,其在近地面NO_(2)浓度估算方面的潜在优势亟待检验。为此,本文采用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算法和4年(2018—2021年)的TROPOMI/臭氧检测仪(OMI)数据估算了我国近地面NO_(2)浓度并开展了对比性分析。结果表明:1)TROPOMI的估算结果在精度和空间覆盖度两个方面,均明显高于OMI的结果;2)OMI数据由于自身空间分辨率的限制,无法和TROPOMI一样识别出NO_(2)浓度高值区附近的空间分布细节,导致其估算结果存在更严重的高估或低估。进一步,针对机器学习方法估算近地面NO_(2)普遍存在高值低估的现象,通过集成模型进行优化,得到了更优的结果(R^(2)=0.85,slope为0.89)。该研究结果有利于促进卫星遥感在近地面NO_(2)浓度估算与暴露评估领域的深入应用。
周文远秦凯何秦王璐瑶罗锦洪谢卧龙
人工无本底土壤培养实验下GDGTs的含量与分布特征
2025年
微生物来源的甘油二烷基甘油四醚类化合物(GDGTs)是古气候变化研究的重要工具。培养实验有助于明确GDGTs对环境参数的响应机理,检验相关气候代用指标的可靠性。然而目前的GDGTs培养实验主要针对单一菌株或存在本底信号影响,制约了对土壤环境中GDGTs对环境因子精确响应的系统理解。本文利用人工配置的无GDGTs土壤进行了4年相同温度不同土壤含水量(SWC)条件下(0~10%、0~20%、0~30%、0~40%)的实验室培养,以探究无本底培养实验获得的GDGTs的含量与分布特征及其对培养条件的响应。结果表明:①GDGTs含量与SWC正相关,但添加磷酸盐缓冲溶液会抑制GDGTs的产生;②基于野外调查提出的能反映土壤湿度变化的支链与类异戊二烯四醚(BIT)指标与SWC无明显相关性,因而土壤中BIT指标可能间接而非直接响应SWC变化;③本实验条件下6-甲基支链GDGTs(brGDGTs)较5-甲基brGDGTs占绝对主导,导致古温度指标MBT'5ME值极高而MBT'值极低,从培养实验角度证实较高的6-甲基brGDGTs相对含量会影响brGDGTs古温度指标的准确性。
苗瑞赵增浩蔡泽园刘旭王欢业
关键词:高分辨质谱温度指标
湖南郴州树轮宽度的雪灾和气候环境变化记录
2024年
2008年1月至2月,我国南方经历了罕见的大范围低温、雨雪和冰冻灾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地方经济遭受了巨大损失。为了评估2008年雪灾事件及气候变化对树木生长的影响,本研究在湖南省宜章县境内采集了一组马尾松树木年轮样本,并建立了树轮宽度年表。虽然Pearson相关分析揭示树轮宽度年表与当年6月至10月的平均最低温度(r=-0.636,n=69,p<0.01)和前一年2月至12月的相对湿度(r=0.619,n=68,p<0.01)相关性最强,但滑动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树轮宽度与气候要素的关系随时间变化并不稳定,其表现在2008年雪灾事件之后研究区树木生长对气候要素的响应显著增强。为了进一步确认雪灾事件对树木生长的影响,通过历史文献记载搜集了2008年之前研究区发生的多次雪灾事件年份(1865年、1930年、1955年、1964年、1969年、1976年、1984年、1993年、1996年和2000年),并开展了时序叠加分析。结果表明,在历史时期,树轮宽度仅在雪灾发生当年略有降低,雪灾对随后年份的树木生长影响不大;而2008年雪灾导致当年及其后5年树轮宽度都显著下降,表明2008年雪灾的严重程度至少在过去166年内是史无前例的。进一步分析发现,EASM(东亚夏季风)及与之相关的大尺度环流变化如ENSO(厄尔尼诺-南方涛动)、PDO(太平洋年代际振荡)和WPSH(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影响着研究区过去166年来的气候环境变化,进而影响了树木生长。
周秋月蔡秋芳刘禹刘禹孟克巴衣尔任萌
关键词:树轮宽度气候响应
杂原子X型分子筛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属于分子筛合成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杂原子X型分子筛及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固废原料在碱性条件下熔融,制备熔融原料;将所述熔融原料研磨,之后加水进行动态陈化处理,接着静态陈化处理,过滤、洗涤、干燥后,制得所述杂原...
王美霞熊晓虎周卫健许东东胡神涛李璇
一种Mo单原子掺杂二维超薄SnS<Sub>2</Sub>纳米片催化剂及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公开一种Mo单原子掺杂二维超薄SnS<Sub>2</Sub>纳米片催化剂及制备方法,将结晶四氯化锡溶解在乙醇和水的混合溶剂中,将L‑半胱氨酸剧烈搅拌加热熔融,将四氯化锡溶液加入到加热搅拌中的L‑半胱氨酸熔融液中,产...
姜柳翟月熊明郁赵宇蕾
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盆地晚白垩世—早中新世地层年代学新进展及其对地层和古环境的指示意义
2024年
青藏高原构造隆升是新生代重大地质事件之一,是东亚构造—气候演化的重要边界条件之一,也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绕不开的一个重要因素。目前,关于青藏高原的隆升历史和机制等存在较大的争议,其中,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地层年代学问题,可靠的地层沉积年龄是后续研究的基础。青藏高原中北部可可西里盆地保存有晚白垩世至中新世较连续的沉积,是研究青藏高原构造演化不可多得的研究材料。笔者等基于可可西里盆地最新的晚始新世至中新世地层年龄研究结果,同时,结合其他已发表的、有绝对年龄控制点的地层年龄,认为风火山群和沱沱河组是两套独立的地层单元,即在可可西里盆地,地层划分从老到新可划分为:风火山群、沱沱河组、雅西错组和五道梁组。在可可西里盆地地层沉积年龄最新进展基础之上,综合盆地的古高度、古纬度、古温度、古地磁、沉积相变化、地层接触关系、全球温度、大气二氧化碳以及亚洲季风和高原隆升之间关系的模拟等证据,指出:①青藏高原面上类似于现在向东、东南逃逸的GPS速度运动场方向可能在始新世就已经形成,沱沱河盆地以东的物质向东南逃逸,以西没有这种趋势,沱沱河盆地可能是一个重要的边界;②类似于现在的东亚季风—内陆干旱化格局形成于晚渐新世—早中新世;③青藏高原中北部晚始新世以来发生了明显的两阶段隆升,>38.5~26(24)Ma的隆升主要由印度与欧亚板块的碰撞挤压缩短所致,16 Ma—现在的隆升由岩石圈地幔对流拆沉引起,26(24)~16 Ma是隆升相对平静期;④青藏高原中北部主夷平面可能发育于26(24)~16 Ma期间;⑤角度不整合接触不是构造事件发生的可靠判别标志;⑥石膏等盐类矿物的出现不是干旱化的可靠指标,但似乎表明在盐类矿物沉淀析出之前,区域应该存在至少一期湿润的气候,按此结果,可能暗示
李乐意常宏常宏
关键词:青藏高原可可西里盆地沱沱河盆地夷平面构造隆升
宝鸡市冬季PM2.5中元素污染特征及健康风险评估被引量:12
2020年
为了研究宝鸡市冬季PM2.5颗粒物中元素的污染特征、来源及其健康风险,于2018年11月15日至2019年1月31日进行PM2.5样品采集,并利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分析仪(ED-XRF)对Ca、K、Fe、Al、Na、Mg、Zn、Ti、Mn、Pb、Cu、Ba、Cr、V、Sc、Ni、Se和Co等18种元素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宝鸡市冬季PM2.5平均质量浓度为95.5μg·m^-3,陈仓区环境保护局、宝鸡文理学院和监测站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107.0、86.5和93.0μg·m-3,均超过国家二级标准。运用富集因子法和聚类分析法探究各元素来源,富集因子显示Zn和Pb的富集因子>100,主要来自人为源;Ca、Fe、Na、Mg、Mn、Ba、V和Sc的富集因子<10,主要来源于自然源;Cu富集因子介于10~100,受人为源和自然源共同作用;聚类分析显示K主要来自于生物质燃烧;Al、Fe和Ca主要来自于扬尘源;Zn、Pb、Mn、Cu、Ti、Cr、Ni和Co主要来自于燃煤源、交通源和工业源。利用美国环境保护局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元素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致癌及非致癌风险在不同群体中均表现为儿童>成年男性>成年女性;Pb、V、Ba、Mn、Zn、Ni、Cr、Co和Cu的非致癌风险均<1,对人体非致癌风险较小;Cr的致癌风险在儿童群体中介于10-^6~10-^4之间,对儿童健康有潜在致癌风险。
周变红王锦曹夏张容端刘雅雯许东东
关键词:PM2.5聚类分析
西藏林芝黄土记录的末次冰期粉尘活动与西风-季风变化
2024年
雅鲁藏布江流域的风成黄土是研究区域粉尘堆积过程及西风与季风协同演化的重要载体。本研究对雅江中游林芝地区900 cm的末次冰期黄土剖面进行了粒度分析,采用参数化粒度端元分析分离出对气候变化和粉尘活动响应敏感的粒级组分,重建了末次冰期的粉尘活动及其与西风和季风变化的历史。粒度端元分析分离出了4个端元组分,解释为3种不同的沉积动力特征:EM1(众数粒径7.76μm)代表高空西风搬运的远源粉尘,反映西风强度变化;EM2(众数21.48μm)和EM3(众数38.20μm)为近地面风搬运的近源粉尘,其组合(EM2+EM3)的含量能够反映印度冬季风(IWM)强度的变化;EM4(众数粒径78.35μm)则为强沙尘暴组分。对比研究发现在末次冰期期间IWM和西风环流对北半球中纬度夏季太阳辐射变化敏感响应。当太阳辐射降低时,IWM增强,西风减弱,导致粉尘活动加强,远源组分减少;而当太阳辐射增加时,IWM减弱,西风增强,粉尘活动减弱,远源组分则相应增加。
韩一筱宋友桂程良清张明玉兰敏文
关键词:黄土西风
运城盆地全新世黄土记录的千年尺度气候突变事件
2024年
揭示全新世期间东亚季风演化历史与动力学过程对预测未来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古气候研究表明全新世气候在百年至千年尺度上存在一系列气候突变事件,然而目前对中国黄土是否具有记录全新世快速气候变化的潜力仍存在争议。在光释光定年基础上,本研究对运城盆地闻喜县全新世黄土剖面中厚6 m的古土壤层(S0)开展了综合岩石磁学和地球化学古气候替代性指标序列分析,揭示了该地区11.98 ka B.P.以来东亚夏季风降雨的演化历史及其对全球气候突变事件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该剖面的载磁矿物以磁铁矿和磁赤铁矿为主,磁性颗粒的粒径以单畴(SD)和假单畴(PSD)颗粒为主导,并含有少量多畴(MD)颗粒;磁化率和Rb/Sr比值的一致性变化主要反映了受东亚夏季风控制的成土作用变化,而区域季风降雨在11.98~9.4 ka B.P.呈增加趋势,在9.4 ka B.P.之后呈减少趋势,并在约9.4 ka B.P.达到峰值;此外,高分辨率磁化率记录表明在约4 ka B.P.、6 ka B.P.、8 ka B.P.、9 ka B.P.存在4次显著的气候突变事件,它们与Bond冷事件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可能反映了北半球高纬气候突变对运城盆地的季风降雨的影响。
张妤杨萍果赵辉敖红
关键词:全新世运城盆地气候突变事件
共13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