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汉石油学院分析测试研究中心
- 作品数:70 被引量:535H指数:14
- 相关作者:柳常青张敏何文祥姚焕新张大江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中国地质大学能源学院能源地质系更多>>
- 发文基金:“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理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鄂尔多斯中部奥陶系水溶烃的分子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3
- 2002年
- 应用GC、GC/MS分析法 ,系统剖析了鄂尔多斯中部奥陶系马家沟组水溶烃的分子地球化学特征 ,对其生物标志物组成、成熟度和成因进行了研究。研究认为 ,鄂尔多斯中部马家沟组水溶烃系高—过成熟阶段的烃产物 ,主要来源于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的贡献 ,并且不同井区水溶烃的有机质生源构成和成熟度等存在差异 ,从北 (陕 81井 )到南 (陕 12井 ) ,水溶烃组成中菌藻类低等生源比例增加 。
- 李贤庆侯读杰张爱云柳常青
- 关键词:生物标志物奥陶系分子地球化学成熟度有机质
- 柯克亚凝析油气藏的油源研究被引量:20
- 2002年
- 柯克亚原油成因复杂。笔者重点解剖了塔西南地区两套烃源岩侏罗系和二叠系的生物标志物特征 ,并厘定了区分两套烃源岩的指标 ,在此基础上 ,全面研究了柯克亚原油中生物标志物 ,认为柯克亚原油主要来源于二叠系烃源岩 ,同时原油中检测出微量的二萜类化合物 。
- 肖中尧唐友军侯读杰张秋茶王福焕卢玉红
- 关键词:凝析油气藏生物标志化合物烃源岩二萜类化合物
- 水溶烃提供的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成因的新证据被引量:8
- 2001年
- 应用油田水中的水溶烃对有争议的鄂尔多斯盆地天然气的成因进行研究,从而为天然气的成因提供了新的证据:中部气田奥陶系马家沟组水溶烃样品的水溶烃组成中轻组分含量高,重质成分含量低.陕12井和陕78井地层水水溶烃中具有相对较高丰度的三环萜烷.三环萜烷/藿烷的比值分别达到1.48和0.36.孕甾烷和升孕甾烷丰富,藿烷/甾烷低,Pr/Ph低于2.0,反映出以海相碳酸盐有机质生源为主要特征.陕81井样品,三环萜烷和孕甾烷和升孕甾烷缺失,藿烷/甾烷高,Pr/Ph为3.27,主要反映出陆相源岩有机质的贡献.陕37井和陕34井具有微量的三环萜烷,则可能为碳酸盐和陆源有机质混源特征.成熟度参数也同样支持上述推论,以海相碳酸盐有机质生源为主要特征的陕12井和陕78井具有较高的成熟度,而以陆相源岩有机质的贡献为主的陕81井则成熟度最低.具有混源贡献的陕37和陕34井样品的成熟度则介于二者之间.
- 侯读杰李贤庆唐友军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藿烷甾烷地球化学证据
- 江陵凹陷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14
- 1995年
- 从原油物性、族组分组成、化合物组成和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江陵凹陷潜江组和新沟咀组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并对其沉积环境、成油母质类型及演化程度进行了讨论。潜江组属重质富硫未成熟原油,其高碳数正构烷烃不具奇仍碳数优势,Pr/Ph极低,藿烷呈C35>C34>C33分布,伽玛蜡烷含量极高,表征强还原的盐湖相沉积环境;新沟咀组为轻一中质低流成熟原油,具有效丰富的类异戊二烯烃,Pr/Ph值为0.56~0.77,三环萜烷合量较高,且以C23为主峰,表明来源于还原环境中的水生藻类,而甾烷以C29化合物占优势,说明其主要来源于陆源有机质。
- 朱扬明金迪威张春明文志刚江继纲
- 关键词:有机地球化学生物标志物原油油气勘探
- 地层流体化学成分与天然气藏的关系初探——以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大气田为例被引量:16
- 2002年
- 以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大气田为实例 ,从流体地球化学角度对地层流体 (特别是地层水 )化学成分与天然气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 ,初步提出了天然气藏分布区的综合地球化学判识指标。研究认为 ,地层流体化学成分与天然气藏的关系密切 ,地层水总矿化度高值区 ( >1 5 0g/L)、CaCl2 水型分布区、rNa+ /rCl- 低值区 (≤ 0 .3)、rCl- /rMg2 + 高值区 ( >1 5 )、rMg2 + /rCa2 +低值区 (≤ 0 .2 )、有机酸高值区 ( >40mg/L)、酚含量高值区 ( >2 .0mg/L)及可溶气态烃含量高值区都与天然气藏富集区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因此 ,利用地层流体的地质地球化学综合研究 ,可为天然气藏富集区 (或含气区 )的判识和找寻提供新的资料和依据。
- 李贤庆侯读杰唐友军胡国艺张爱云
-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地层流体天然气藏地质地球化学
- 地化与测井数据相结合提高产油带的辩识——来自印度Upper Assam盆地的实例研究
- 2002年
- N.Mathur马安来张大江
- 关键词:测井
- 低熟烃源岩可溶有机质的荧光特性研究被引量:2
- 2001年
- 运用显微荧光分析技术 ,对江汉盆地盐湖环境自然演化剖面中低熟烃源岩的可溶有机质及其芳烃、非烃馏分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讨论了影响可溶有机质荧光光谱的因素。研究表明 ,随反射率及可溶有机质缩合程度的增加 ,其荧光“红移”;在低成熟阶段 ,非烃馏分的荧光参数与镜质组反射率相关性最好 ,是较好的成熟度参数。
- 马安来李贤庆包建平熊波
- 关键词:生油层可溶有机质低熟烃源岩可溶有机质成熟度江汉盆地
- 塔中地区CⅢ油组油气运移及成藏史初探被引量:8
- 2001年
- 根据该区构造发育史、油源区分析、原油的地球化学特征如原油物性特征、含氮和酚类化合物特征等 ,对塔中地区 C 油组的油气运移和成藏史进行了初步分析。综合推断 ,该区石炭系可能存在三次成藏期 :1在二叠纪 ,寒武系下奥陶统源岩进入生烃和排烃的高峰阶段 ,并聚集形成 TZ4油田。在白垩纪 ,受燕山构造运动影响 ,油气藏重新分配 ,断层开启 ,地层的翘倾作用使早期油藏遭到破坏 ,油藏经历水淹和生物降解作用 ;2燕山喜山期 ,特别是白垩纪以后的 1 0 0 Ma内 ,中、下奥陶统泥灰岩源岩达到了生、排烃高峰 ,生成的烃类自西向东运移至 TZ1 0 ,TZ1 1 ,TZ4等圈闭 ,并与早期残余在油藏中的烃类混合。 3与此同时或较晚 ,由于沉积了巨厚的第三系 ,中、上奥陶统不同带的源岩及寒武系下奥陶统源岩在较高成熟度条件下形成的天然气、轻质油 ,自东向西进入 TZ1和 TZ4油田。由于以上三期的油气注入及不同生源的油气混合 ,从而造成了塔中地区石炭系油藏存在东西差异及多种油藏并存的油气分布面貌。
- 侯读杰张敏陈奇冯子辉宋兰斌刘伟
- 关键词:油气藏形成油气运移含氮化合物酚类化合物石炭纪
- 含油气层早期产能预测方法初探
- 1995年
- 根据油气层热解、试油等资料,提出了3种预测油气层早期产能的方法:一种是地质类比法,它是根据预测层位与对比模型有相似的油气水界面和构造来实现的;另两种是统计分析法和产油指数法,它们是根据数理统计原理,从不同角度对已经试油的层位进行系统分析,建立产能与多种参数的关系方程进行预测的。
- 潘志清杨绍芳梅博文苏秀方
- 关键词:产能预测油气层油气勘探
- 含油气层油质系数与原油密度和粘度的关系被引量:5
- 1995年
- 对某盆地几十口探井中油气层的油质系数与相应层位原油的密度和粘度作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油质系数TPI值与原油密度呈线性关系,与原油粘度呈负指数关系。由此根据TPI值对该盆地原油进行了统计分类。
- 潘志清苏秀方梅博文杨绍芳方孝林
- 关键词:有机地球化学原油粘度油气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