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 作品数:145 被引量:363 H指数:12 相关作者: 周娜 姚远梅 郭洁 刘晓原 高艳杰 更多>> 相关机构: 华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 云南大学人文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 更多>> 相关领域: 政治法律 历史地理 经济管理 军事 更多>>
戈尔巴乔夫现象的历史诠释——再析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 被引量:6 2009年 苏联解体之后,学界围绕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功过的争论一直存在。一般认为,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以及公开性、民主化、构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等理论观点的提出,扰乱了苏联原有的主流意识形态,瓦解了共产党队伍,在此理论指导下提出的急于求成的改革,造成了苏联的最终解体。但事实远没有这样简单,戈尔巴乔夫现象的出现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和肥沃的生长土壤。本文试图从历史角度来诠释这一现象,揭示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 朱秀芳关键词:戈尔巴乔夫 苏联解体 《全美中小学历史课程标准》及其论争 被引量:1 2013年 20世纪90年代中期制定的《全美中小学历史课程标准》在美国教育界和社会上引发了持久争论,特别是保守主义和自由主义围绕《标准》的大辩论,表明双方都力图将中小学历史教育纳入自身的价值系统,同时也反映出教科书之争实质上是对美国的"人心之争"、"未来之争"。 陈波关键词:教科书 从西柏坡到莫斯科:毛泽东宣布向苏联“一边倒”--关于中苏同盟建立之背景和基础的再讨论(之二) 被引量:25 2009年 1949年2月米高扬访问西柏坡,斯大林了解到中共的意向,双方明确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一致性;7至8月刘少奇访问莫斯科,毛泽东知道了苏共的态度,双方进一步明确了各项方针政策的一致性。至此,中苏同盟的政治基础已经确立,毛泽东不再考虑与美国接触,公开宣布向苏联"一边倒"。 沈志华关键词:中苏关系 一边倒 司徒雷登 1970年代美国对台湾发展核武器的限制 被引量:3 2015年 20世纪60-80年代,美国对台湾发展核武器的制约是美台同盟关系的一个重要侧面。在中美缓和进程中,美国对台安全保障的不确定性是促其继60年代后重拾核武梦的重要原因。与以往不同的是,美国逐渐改变了单纯通过外交施压加以限制的方式,努力将其纳入一系列双边协定的制约之下。1970年代美国对台湾发展核武器的限制是"后正常化"时期美台关系的典型案例。 陈波关键词:核武器 非洲丛林中的新使命——马法贤老人访谈录(九) 2013年 受访者:马法贤,山东省寿光县人,1926年5月出生,1940年3月参加八路军,1978年5月离休。离休前为南京军区上海警备区守备二师副师长。采访人: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李丹慧、周娜、崔海智。时间:2012年11月20日。地点:上海市上海警备区第五干休所马老家中。 李丹慧 周娜 崔海智关键词:战术演习 军事专家 中国军事 合练 非洲丛林中的新使命——马法贤老人访谈录(十二) 2015年 受访者:马法贤,山东省寿光县人,1926年5月出生,1940年3月参加八路军,1978年5月离休。离休前为南京军区上海警备区守备二师副师长。采访人:华东师范大学冷战国际史研究中心研究人员李丹慧、周娜、崔海智。时间:2014年6月12日。地点:上海市上海警备区第五干休所马老家中。赞军步兵团进攻实兵战术演习训练暨见闻(一)(1974.1—6)步兵团进攻实兵战术演习基本战术想定初步设想方案1974年1月27日,我们军专组向大使馆首席军事专家张延年同志提出了一个建议。 李丹慧 周娜 崔海智关键词:战术演习 步兵团 中苏关系史研究与俄国档案利用 被引量:4 2014年 冷战历史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其中的两次转折都受到中苏关系变化的深刻影响,而探讨这些问题必须依靠中苏双方的档案文献。俄国档案开放虽然呈收缩趋向,但已有的文献还是具有极大的利用价值。在此基础上,国际学界关于中苏关系历史的研究在近20年取得了长足发展。中国学者提出的关于中苏同盟建立、发展直至破裂,以及中苏关系与新中国外交起源之间相互影响的诸多新观点和新视角,无疑是重要的学术贡献。 沈志华关键词:冷战 中苏关系 中国外交 “冷战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国家关系”圆桌会议综述 被引量:1 2008年 2007年11月,适逢各国共产党和工人党第一次莫斯科会议召开50周年。值此之际,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冷战史研究中心特主办了题为"冷战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国家关系"(Inter-Communist States relations in the Cold War Era)的圆桌会议,会议于22日在丽娃河畔举行。来自匈牙利、保加利亚、塞尔维亚。 郭洁关键词:社会主义阵营 中苏关系 国家间关系 东北朝鲜族居民跨境流动:新中国政府的对策及其结果(1950~1962) 被引量:9 2011年 从清末到民国,中国东北朝鲜族居民跨境流动是一个延续不断的历史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源在于朝鲜族居民的生存本能、族群意识及其国籍认定。新中国政府在50年代初解决了中国朝鲜族居民的双重国籍问题,但是在入籍标准、出入境管理、人口迁移政策等方面过于顺从朝鲜方面的意愿,这在客观上助长了朝鲜族的族群意识和分离心态。50年代后期中国经济政策失误造成的社会不满,成为60年代初东北朝鲜族居民大规模非法越境的诱因。朝鲜政府未执行中朝关于处理非法越境人员的协议,以及中国政府为了维持中朝关系而不愿有所作为,致使朝鲜族居民非法跨境流动现象愈发严重。历史考察提供了正确处理边民跨境流动问题的有益启示。 沈志华关键词:跨境流动 中朝关系 苏联史与中国 被引量:1 2009年 近日,沈志华教授主编,集老中青三代俄罗斯研究者的《一个大国的崛起与崩溃》(上中下三卷)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本书使用俄国最新解密的相关档案文献,把档案文献作为史实描述和判断的主要根据。在本书的出版座谈会上,多位专家一致认为,本书代表了相关领域研究的最高水平。不久前,沈志华教授的专著《苏联专家在中国》也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苏联的三次改革为什么失败?中国的改革为什么成功?中国和俄罗斯的改革模式各自的优缺点何在?就这两部书的出版以及书中涉及内容,新京报记者张弘采访了沈志华教授。 沈志华 张弘关键词:苏联史 档案文献 苏联专家 出版座谈会